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太监试探道:“娘娘仿佛认得这曲子?可否赐教一二?奴才从不曾听过。”
沈妃慨然一叹:“恍如隔世。”
“哦?”郭太监思忖片刻,“莫非是蜀地的曲子?”
“那倒不是。”沈妃又遐思了会子道,“不过我委实是在成都听过。”
郭太监笑道:“那不就是蜀地的曲子么。”
沈妃摇头:“非也。那阵子我住在我师父的别院。隔壁邻居将宅子借给了几个外地人。有回晚上我坐在院中抚琴,隔壁院子里有人大声唱曲儿,扰了我的琴声。那位外地人唱的……实在不怎么好听。饶是如此,我依然记下了。”她淡然一笑,“我天生记性就好。尤其是曲子。”
郭太监脑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随口问道:“那外地人是哪儿的?”
“京城的。”
“杂家跟着王爷从京城来的吴国。这曲子并非京城风格。”
沈妃道:“听说那人打小便有许多绿林先生教他。想是跟那些人学的?”
郭太监好奇道:“娘娘莫非知道那邻居的客人是谁?”
“知道。”沈妃微笑道,“名气极大。便是燕国摄政王贾琮。”
正文 第826章
多年前; 蜀王的姘头丁氏老姑子为了帮着老四夺嫡,从老四的幕僚女儿中挑了位美人坯子收做徒弟,安置在贾琮暂住的院子隔壁。那徒弟学得丁氏之琴技; 欲以乐声勾起贾琮留意。偏那会子贾琮刚刚开始追求陈瑞锦,扯着嗓子唱了半日的后世情歌。而后徒弟之父遭蜀国世子清算,自身也落入奴籍。
数年后; 贾琮陈瑞锦再入蜀国,得了个记性好的丫头铃铛,可巧便是那徒弟之堂妹。因铃铛央求; 他二人也顺手救了其家人。铃铛之父沈钊德才俱佳,现已就任云南巡抚;又安排其堂姐沈氏入吴王府; 替换年仅十五岁的宠妃梅姬,便是如今的吴王妃。时隔十几年; 她还记得贾琮当年唱的曲子。
郭太监听见贾琮之名便是一个激灵。数年前贾琮刚当上燕国摄政王,吴王曾想了数日拿不准他究竟欲做周公或王莽。谁知他登时立了女儿为世女; 又拜了个女人为相。彼时举国无女官; 众人多猜其可是要剖白并无反意?并他素有哪吒下界之说,旁人不大敢轻举妄动。万没料到那林海之女竟是个奇才; 真当得了宰相。而后云南贵州福建三地相继换了巡抚。燕国诸多新策撒将下来,看似奇谈却件件皆成; 国力一日千里。吴王亦曾痛骂燕王家那老三肆意妄为,他若不杀冯紫英压根不会惹出贾琮带兵劫法场。然思忖再三,终于道:“吴国不得此人未尝不是好事。”
正想着,陈瑞文赶到了。郭太监遂含笑与他说脂粉铺子。陈瑞文以为那东家给了郭太监什么好处; 忙说:“这等物件儿本是女人使的,下官哪里知道好赖。娘娘与公公做主便好。”
郭太监道:“这家铺子名叫红香阁,就开在夫子庙那块儿。”
陈瑞文道:“如此,说不得脂粉里头还带了点子书卷气。”
“说起来,陈大人可认得这铺子的东家?”郭太监抬目淡淡的瞧着陈瑞文,“这东家名叫吴福茂,他兄弟便是吴寿茂公公。”
陈瑞文面上骤然涌起一股怒气,旋即压了下去:“舍妹还在时,偶尔曾打发吴公公出来寻下官说几句话,也只认得罢了,如今早已不知其去向。虽听说他有个哥哥,从不曾见过。”
郭太监诧然。陈瑞文前头那几个字,“舍妹还在时”,有几分咬牙切齿之意。乃试探道:“那……大人可听说过此人品行如何?”
陈瑞文强绷着脸道:“对不住。下官全然不知。”他顿了顿,“吴寿茂此人狡诈的很,他哥哥未必是良善之辈。”
郭太监点点头:“原来如此。杂家再掂量掂量。”乃话锋一转,“杂家忽然想起,燕国那摄政王妃还是陈大人的妹子?”
陈瑞文呆了片刻,颓然摇头:“人家早已不认我这个兄长。区区小官高攀不上,莫要再提。”
郭太监赔了个不是,又说:“吴国如此大事,王爷也快不成了,八殿下竟还没回来?”
陈瑞文面色又难看了几分:“路途遥远,只怕书信不达。”
郭太监只做不察,道:“惟愿王爷熬得到他回来。”陈瑞文胡乱支吾了几句。
屋中忽然静默。半晌,陈瑞文看着留声机强笑道:“此物有趣。下官曾在台湾府见过。”
郭太监微笑道:“这便是吴福茂送的。”
陈瑞文面色僵了僵:“如此说来他生意不错。”
“这曲子有趣,杂家不曾听过。陈大人可听过?”
陈瑞文侧耳听了听,摇头道:“不曾。这曲子有些古怪。”
郭太监笑道:“横竖听个响儿,也是一趣。”遂说了几句闲话,扮作困倦模样。沈妃与陈瑞文赶忙告辞。
他二人前脚刚出门,郭太监立命他干儿子悄悄往醉燕舫走一遭。不多时,陈瑞文便得了花魁娘子的帖子,邀他吃酒。陈瑞文正心情不好,有美人相邀岂能不去?顿时撇下公务,打发小厮回府说一声“今晚在衙门留宿”,见花魁去了。
这花魁手段甚高,娇声软语的恭维半日,左一杯右一盏的劝酒。可巧陈瑞文心里憋闷,借酒浇愁,也不推辞,不多时便吃了个半醉。那花魁看他已双眼朦胧,悄声道:“大人~~如今朝廷之上已是陈大人说了算的。为何不将八殿下接回来?不比那个小孩子强些?”
陈瑞文迷瞪着骂道:“那小崽子!只听他母亲的话,压根就不预备回来!方才人家还问呢。我能说什么?说他根本不知道他老子快死了?”
花魁奇道:“他不知道?不是打发人送信去了?”
“送信难道就能到他手?”陈瑞文歪着身子拍案,“他母亲是见吴国书信便烧,他压根连张纸片子都瞧不见!黑了心肝的!谁扶她做的娘娘?谁替她撑腰?她不过是三房的庶女。若没有我,她做得了娘娘?”
花魁倒吸了一口冷气:听他这话,陈妃仿佛没死?到了大佳腊便将陈大人丢弃似的。乃试探道:“陈娘娘本是享福之人,独自在大佳腊还带着一双儿女,如何过得了日子。”
陈瑞文又拍案:“那不是有四丫头么!”乃狠狠咬牙,“待旁人个个都好,唯独不肯帮我。她是我亲妹子!”他猛然抓住花魁的手腕子,“她是我亲妹子!她竟不帮我!非但不帮我,还帮三丫头出走!她们长的什么心肝!一个个不怕天打五雷劈么?!”
花魁腕子疼,使劲儿挣脱了他的手一瞧,雪白的腕子上生生抓出了几道红印。陈瑞文压根没留意,骂骂咧咧的将自家几个妹子咒骂一通。花魁数次想打断他都插不进话去。足骂了有一柱香的功夫,陈瑞文骂累了,拿起案头的酒壶直往口中灌。花魁趁机套话:“陈娘娘在吴国有儿有女还有王爷宠幸,为何要去南边?”
陈瑞文只管仰头灌完壶中余酒,狠狠将酒壶磕在案上,嘿嘿笑道:“她嫌王爷老了!”身子晃动几下,彻底醉倒。花魁推了他半日没动静,忙喊了丫鬟来帮忙,合力将其搬到床上。只见床侧一处帘子掀动,从里头走出一个人来,正是郭太监的干儿子。花魁与丫鬟双双行礼。干儿子摆摆手示意她们不要做声,悄然离去。
这干儿子回到郭太监住处,见案上又多了四个留声机。郭太监一个个听过,都是些吴国时兴的曲子。他还烦劳陈妃也听了听,皆非当年贾琮哼唱的那些,曲风也正常。还请了位去过大佳腊的商人来听吴福茂的留声机。那商人笑道:“大佳腊年轻人许多爱听这般曲子,偏我们不爱听。吴人买留声机都不会买这种。”郭太监愈发疑心贾琮了。
见干儿子回来,问他那头如何。干儿子道:“陈娘娘只怕还活着。”
郭太监大惊:“没死?怎么回事?”
“当是燕摄政王妃帮着她假死。陈大人的几个绝色妹子都不搭理他了。”干儿子将他藏在帘后所见所闻细细回禀。
郭太监听罢又惊又怒。惊的是陈妃竟还活着却打发人来装死,怒的是她拦阻下吴国寄给八殿下的书信、还嫌弃吴王老了。乃细细思忖:陈瑞文若与他妹子妹夫是一伙的,拥立老八比立谁都强。如今老八避在大佳腊不回国,可知陈家兄妹已分作了两营且当真闹翻了。贾琮比陈瑞文嫌疑大得多。再有,先世子那些罪状,绝非三五年能查出来的。那告密之人也不知悄悄查了多久。荣国府有这个本事。乃整了整衣裳,去见吴王。
吴王躺在床上睁着眼。郭太监心疼道:“王爷怎么不养会子神。”
吴王道:“孤不敢。恐怕闭上眼再睁不开了。”郭太监心里头一酸,掉下泪来。吴王微微一笑,“可查出什么来了?”
郭太监命屋里的人都出去,独自跪在床头道:“奴才疑心燕摄政王贾琮。”遂回禀了脂粉铺子里留声机之事。
“还有么?”
“奴才使人灌醉了陈大人,得知,贾琮在南边拉拢了八殿下。”
“怎么个拉拢法。”
“哄得他喜欢大佳腊、不喜欢吴国。他连王子的身份都不要了,留在那头不肯回国。”郭太监没提陈妃之事,“陈瑞文给八殿下写的书信都让贾琮的人拦下了。”
吴王默然片刻,猛的喊道:“什么?贾琮拦下了陈瑞文给老八的信?”
“是。”
吴王拍床喊道:“卫若蘅的儿子呢?写信回来没有?”
郭太监想了想:“卫家……留在吴国的乃是卫若蘅的小妾曾氏并一双庶子女。卫若蘅嫡妻甄氏跟着去了大佳腊。那两个女人不合,想来卫家大爷……不会写信回吴。”
半晌,吴王喃喃道:“还有蜀国。孤那大侄子只得一个私生的儿子,与嫡长女一道送到大佳腊念书。他们燕国出的国策……每策皆不对、每策皆不对!每策皆不对!”
郭太监忙说:“王爷息怒!莫气伤了身子。”
吴王苦笑:“熬命之人,哪有什么身子好伤。”乃闭目喘了会子气,咬牙道,“扶孤王起来。”郭太监不敢违命,含泪上前扶起吴王。吴王坐在床头歇了片刻,猛然睁大了眼,“扶孤王去案前坐了。”郭太监一看,吴王双目霎时放光,心内洞明:只怕是回光返照。垂头答应一声,双泪已经从脸颊滚落。
吴王不曾留意旁的,脑内心思转动。郭太监悄悄拿袖子擦了把脸,无事人一般扶着吴王慢慢挪到案前。吴王命他从架子上取下一只前朝高僧使过的银钵盂来。郭太监取了搁在吴王跟前。吴王从袖子里摸出一把匕首,不待郭太监惊呼出口,狠狠一下子割破了自己的左手腕子。
郭太监喊道:“王爷做什么!”
只见吴王悬腕于钵盂之上,笑道:“我这老头儿还有点子血。”郭太监望着鲜血从吴王手上如细流般坠入钵盂,失声痛哭。
淅淅沥沥放了半钵盂的血,吴王瞧了郭太监一眼。郭太监早已预备好了布巾子,赶忙替他包扎了。吴王坐了下来,一抖右手。郭太监送上一支拇指粗的狼毫。吴王提笔饱蘸自己的鲜血,开始写第一封信。
这信是写给蜀王的。他们兄弟九个死了大半,老三不知所踪、老九显见让贾琮拿捏住了。除去十分不靠谱的齐王,只剩下蜀王一个。第二封信写给陈王。这位本是老三定下的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