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禵,怎么去了那么久啊?我还以为太子不会来呢,饭菜都有些凉了,我这就让人拿下去热一热,再给你们重新做些新的。”
胤禵一五一十地说道:“我要先去找胤祉,去回了荣母妃,又一起去找胤礽,又回了皇姑母,太子临走之前又说要登门拜访就得给母妃带点礼物,所以又去库房挑了半天,所以才耽搁到现在。”为此他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胤禵偷偷白了胤礽一眼,那些东西吃又不能吃,有什么重要的。
胤礽拿出一个小锦盒,送给惠妃:“惠母妃,今天多有打扰,真是不好意思。”
惠妃有一瞬间的惊喜,哪个女人不爱收礼物不爱珠宝呢,连忙接过来,打开一看,不由得更加喜欢。口里说着:“太子真是太客气了!”
等菜上齐了之后,又忙着给他们布菜,自己却不入席,忙得不亦乐乎。就像是建宁说的,惠妃可不敢让太子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丝毫闪失,每道菜端上来之后她都会先尝过再让三个孩子吃。
康熙到景阳宫的时候发现院子中摆了好几口大箱子,宫女墨菊正指挥着宫人们分类收拾东西呢,见到他到来自然跪了一地,康熙摆摆手让他们自便,他步入室内问道:“东西收拾的怎么样了?怎么不见太子?”
建宁说道:“皇帝哥哥来了,东西刚开始收拾,起码还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太子今天被大阿哥邀请去了,说是要为他饯行,作陪的还有胤祉呢,兄弟三个也像模像样的凑成一桌了。”
“什么,饯行?”康熙大笑道:“哈――他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这么有意思呀,搬来搬去也没搬出这个宫里,饯什么行啊!”康熙真觉得这个笑话很够他笑上一阵子的。
建宁也含笑说道:“孩子的思维当然不能用大人的代为思考,在他们看来,搬到需要步行一刻钟外的毓庆宫就已经很远了。再说,这也是他们兄弟联络感情的方式,我让他今天可以多玩一会儿。”
康熙说道:“看到他们兄弟能相处融洽,朕心甚慰呀!朕也希望日后胤禵胤祉他们好好扶持太子,就像福全常宁他们对待朕那样。”
建宁心道:情况完全不一样好吗!顺治二十多岁就出家,留下继位的康熙和另外几个阿哥都还小,没有人手握重权。早年又由辅政大臣辅政,之后就是康熙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内忧外患,所以皇室兄弟之间整个气氛是还不错的。等到胤礽时却不同了,以康熙的性格,阿哥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哪个都会被重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还会甘于屈居人下吗。同样是皇上的儿子,谁不想争一争。毕竟诱惑太大了,赢了就是一步登天。
她现在操心这么多根本是白担心,走一步算一步吧。到时候胤礽若真的被废,大不了她带着他离开就是了。这个她亲手养大的孩子总不至于让他后半生被困于囹圄之中。
康熙喝了一口宫女奉上来的六安茶,说:“钦天监已经选定了吉日,就在三天之后适宜动土搬迁,你们还是不要等东西都收拾完了,人先搬过去,这些东西可以慢慢收拾,再让奴才们分批送过来。”
建宁点了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个意思。对了,皇帝哥哥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儿?”
康熙有些兴奋地说道:“今科科举的日子要到了,咱们悉心准备了两年,终于招到了将近二百人,为了开博学鸿儒科,朕呕心沥血,几经波折,如今就要付诸实行了。”
建宁道:“二百人,天下的名士竟然这么多?看来这些不都是自愿来的吧。”
康熙说道:“你猜对了,有一些是被地方官员硬请过来的。朕想的是,近二百人应试,连小几带矮座儿一人一席,也要占好大一片地方,体仁阁是太挤了些。朕打算开一个旷古未有的先例,一体在太和殿应试。”
建宁说道:“太和殿是朝廷举办极盛大典的地方,除了新皇登极,新年受百官朝贺,接见外藩之外,从不启用。皇帝哥哥如此隆重对待文事,还不让那些文人感激涕零啊,我猜熊赐履老夫子就会第一个跳出来歌功颂德。”
康熙笑笑,说道:“朕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这些鸿儒们考完了试要拿他们怎么办,怎样取法,取完了之后如何授官,毕竟当时这个主意是你提的,所以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建宁沉吟着说道:“依我的意思,既然他们来了,就不论答卷的水平如何,一律取中。”
康熙就知道建宁会给他独到的见解,听到她这么说,立刻便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建宁继续道:“因他们是天下名士,若是被大张旗鼓风风光光的接进京,最后结果是落弟而回,天下人不会说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反而会觉得朝廷没有识人之才。本来这次考试的象征意义就大于实际意义。全部取中让他们脸上风光。推荐这些前朝遗老风流名士的督抚们脸上也有光,证明他们办好了差事。还能显示皇帝哥哥重视人才的初衷。”
康熙觉得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同时也有些犯愁:“这次是两科同时举行,博学鸿儒科取中二百人,普通考试那一边不能因为博学鸿儒科就少取,这样会滋生不满。可是到时候一共取中的近三百人要往何处安置呢,朝廷编制虽然有缺,但也不至于缺这么多,这下子倒是人满为患了!”
建宁说道:“无人可用时,皇帝哥哥唉声叹气,现在人多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她想了想说道:“博学鸿儒科的人文学功底应该没得说,年纪估计都不小了,若是让他们实地去办差,一来怕是没魄力,二来也没有年轻人忠心,机智。若是想选用干吏,办实事儿还得在普通举子当中选。”
康熙说道:“是啊,麻烦的就在于那些前朝遗老们,既然请来了,如何安置又是问题。”
建宁说道:“其实也不麻烦,我看不如都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讲的干侍讲,能侍读的就去陪伴太子、阿哥们读书。剩下的就修纂一部明史,他们都是前朝过来的人,这件差事他们应该会乐意的。”
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当政局稳定之后,会给前朝修史。编史已是一项国家性质的重大活动,参与其中的人必然都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这个伟大传统的最大意义在于,胜利者对失败者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改朝换代,但民族、文化仍然延续。记录历史是反思历史的起点。连历史都不能严肃地记录,一切都无从谈起。
康熙眼中一亮,他站起来在殿中走动一边思考,“有二百位鸿学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来的老师、门生的旧帮派,对朋党之争或许可以有所缓解。修纂明史是件大事,他们当然愿意干,而且还会不遗余力!修明史朕还要亲自管起来,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老百姓也会夸这是“圣朝仁政”,这真是一石数鸟之策。”
外面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康熙对小太监说道:“看看是不是太子回来了,是的话就让他进来。”
进来的不止有玩儿的兴奋脸颊红润的太子,还有特地送人回来的大阿哥,大阿哥的见到康熙有些拘谨,他平时不常能见到皇父,一般都是在隔一段时间,康熙去上书房抽查功课的时候,所以即便是惠妃千叮咛万嘱咐,要他见了面一定要讨好康熙,但是一见到康熙这张脸,大阿哥就条件反射的摆出被查功课时的姿态,不由自主的就紧张。
但是今天康熙不是平时严厉督查阿哥功课的虎爸,而是要做一个慈父,康熙和颜悦色的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对大阿哥说:“听说你今天特地为弟弟饯行?你是不是舍不得他住的远?”
大阿哥拘谨地说道:“回皇阿玛,儿臣是舍不得胤礽,他搬到前面去,儿臣就不方便去找他玩儿了。”
康熙说道:“别担心,他住的不远,以后你从上书房放学,刚好能和胤礽一道。”
太子点点头说道,“熊师傅说就要加大我的功课了,以后都能和大哥一起上学放学。你还可以先来毓庆宫找我,咱们每天一道去。”
康熙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没看到胤禵颇有为难又不敢明说的表情,他刚要表示赞同,建宁就说道:“胤礽,皇子读书的时间是‘卯入申出’你还没经历过,不知道那么早起来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早上的时候还是让大阿哥多睡一会儿,你们若是愿意呆在一块,不如下学之后再邀请他回来。”
胤禵不由得给了皇姑母一个感激涕零的眼神儿,他每日早晨到了上书房还醒不过来神儿呢,皇姑母真是他的知己。
康熙这才意识到小孩子需要充分的休息,说道:“胤禵也得早点睡,不能耽误明天的功课,朕这就让李德全把你送回去。”
第215章 刁蛮公主65
康熙十八年秋,今年的一大盛事北闱考试将要开始; 公车会试的孝廉们水舟陆车络绎不绝; 荟萃京华。
这次与往届不同; 除了十年寒窗,辛酸备尝的当科举子们; 还有各地奏荐应试的博学科硕儒。同样是来北京应试,但是他们十分好区分。举子们乘着各式轿马、车船,无论是街道上还是个个衙门口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京里京外寺院馆堂; 酒楼茶肆都成了文人寄宿会友之地。
而硕儒们若是从水路来; 乘的是封疆大吏的楼船坐舰;从陆路来,是八人官轿; 连轮班抬轿的轿夫都骑着高头大马; 前呼后拥打道而行; 前头一概插了“奉旨应试”、“肃静回避”的杏黄虎头牌; 那些硕儒们进京时也不住店,分居于达官贵人家。
博学鸿儒科与当年常科同时举办; 轰动了北京城!这博学科唐开元十九年开办过一次; 最近的一次是宋高宗南渡之后; 距此已是五百余年。之前都叫“博学鸿词科”,康熙改了一个字,将“鸿词”改为“鸿儒”。来应试的无论中与不中; 便都有了“鸿儒”的身份,就算是没有取中; 这样的身份回到家乡也是身家更增,十分荣耀。
康熙最近一有空就换上一身便装,带上一两个侍卫出宫去,他学富五车的气度让人以为他也是个应试的举子,于是康熙常常参与到文人举子们以诗文会友的辩论之中去。他如此换装改办,深入到那些举子鸿儒之中,聆听他们对国策的见解,以及针砭时弊,这些畅所欲言的想法给了他很多思路,于是更加乐此不疲。
连太子都被他带出去过,他平时装束很朴素低调,混迹在人群之中不太显眼。但是宫里给太子准备的却没有太朴素的衣料,众人见他带娃儿会友,且孩子也是粉雕玉琢,一派富贵气象,纷纷猜测他出身于这京中哪个大官之家。这种官宦富贵子弟背后往往有很多门路,所以更是不少人愿意与其结交。
因为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有门路的人往往要比寒门学子资源更多,走得也更远。康熙早就从他们那儿得知,即便是带上几千两银票到了京城繁华之地,经过层层关卡引荐,说不定也见不到哪个位高权重的权臣。
对于手下人会收人孝敬这种事儿,康熙虽然之前也有所觉察,但是没想到竟然会这么严重,打算在会试之后好好彻查一番,杀一杀各级官员小吏收授腐败的风气。
举世瞩目的博学鸿儒科终于开考了。这天天色刚亮,前来应试的鸿儒们便齐集太和门,等康熙亲自到了之后,便黑鸦鸦跪了一地静听圣谕。这道圣谕是早就颁下的,早在从应招他们开始这些鸿儒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