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黛玉看着陈景书,心中是满满的心疼:“你瞧着瘦了,也黑了。”
然而这话说完,陈景书大惊失色:“我黑了?”
他摸着自己的脸,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置信的事情一样:“黑了?黑了多少?”
黛玉:“……”
斟酌着,黛玉说道:“就……比当年稍微黑了一点点。”
对于陈景书的反应,黛玉也是十分困惑的:“你这是怎么啦?”
陈景书哭丧着脸道:“红颜未老恩先断,我黑了,你会不会就不宠我了。”
黛玉:“……”
哈?
反应了好半天,黛玉才伸出手,温柔道:“就只黑了一点点,这样更好看。”
“真的?”
“真的!”
得到黛玉的肯定答复之后,陈景书才像是松了口气的样子,摸摸自己的脸道:“虽说现在年纪大了点,但我自认还是很有姿色的。”
黛玉点头:“是,以后也一样宠你。”
听到这话,陈景书笑眯眯道:“说起来,宝姐儿还没取大名吧?虽说这事不急,不过我既然回来了,总该是取个名字比较好。”
这就是正事了。
黛玉问道:“你可有什么好的没有?”
陈景书道:“名字倒是想了几个,之前想着叫爱国,后来又觉得建国也不错……”
黛玉:“不,这个……”
你都给自己女儿想了什么名字啊!
好在陈景书又说了:“但我仔细想了想,这些名儿都不大合适女孩子。”
黛玉松了口气。
就听陈景书道:“要不叫红星吧?”
嗯,他没有男女偏见的,甚至对女儿寄予厚望!
黛玉:“……”
你逗我呢!
绝不!
第113章
从记事起, 宝琳小姑娘就知道自己出生在一个了不得的人家。
就先不提祖辈们的功绩, 仅仅说父母的话, 母亲是有名的才女, 甚至数次得到今圣的赞赏, 父亲更是当朝权臣, 皇帝最器重的人物。
很小的时候,宝琳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模糊,甚至多数时候她不记得身边有父亲的存在,对父亲最初是记忆是个温和好看的男子,但这个记忆随着数年的分别再次淡化,真正记得的父亲的样子, 是从九岁开始的。
九岁的宝琳已经是个半大姑娘了, 不仅早已记事,甚至连大人们的事情也隐约开始能够明白。
至少, 从父亲长久的留在家里的那一天开始, 宝琳就觉得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倒也没有到不能忍受的程度,而且环视周围对比, 宝琳觉得自己应当还在标准线以上。
想到以前听说过的那些遥远的朝堂风云, 宝琳轻轻叹了口气,觉得可能是父亲当官遇到挫折了,所以家里的经济才紧了起来,懂事的宝琳并不多问, 只当一切都如过去一样。
别以为她不知道, 在她的用度少有消减的那几天, 父亲和母亲很紧张的观察了她好久,父亲时常用愧疚的眼神看她,母亲也常常一脸担忧,她身边的丫鬟婆子都曾被私下里叫过去问话。
看破不说破,宝琳觉得自己应当体谅父母的难处。
不过这种物质上的顾虑很快就被宝琳丢在了脑后。
父亲回来之后,宝琳觉得自己身边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父亲是个和母亲完全不同的人。
母亲教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针线女红,父亲却亲自教导她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母亲也是教过的,宝琳原本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还要她再学一遍,但当她听了父亲的第一堂课之后,宝琳就知道,父亲和母亲不一样。
哪怕都是教四书五经,他们的角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
宝琳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能够多一些和父亲相处的时光,对她来说都是珍贵快乐的事情。
何况父亲儒雅俊秀,声音不疾不徐,温言缓缓,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极有耐心,再加上见识广博,哪怕是被人说枯燥的四书五经由父亲口中道来,也变成了有趣的东西。
宝琳十岁的时候,家里添了个小弟弟。
母亲很为此喜悦,父亲也高兴,但宝琳总觉得父亲不像母亲一样高兴。
为什么呢?
宝琳不大明白这一点。
她不是没有听过旁人的闲言碎语,母亲嫁给父亲多年,却只得一女,父亲又不纳妾,这以后可不是要断了香火吗?
如今有了一个弟弟,全家上下都觉得是天大的喜事。
父亲也高兴,却总比别人差了一些。
宝琳不明白。
直到有一天,父亲问她:“宝琳介意多一个弟弟吗?”
宝琳奇怪道:“为什么介意呢?多一个弟弟是好事呀。”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抱起她说:“宝琳放心,就算有了弟弟,咱们也都和以前一样,绝不会忽略你的。”
宝琳眨眨眼,心中因为这几日大家关注弟弟而忽略自己的小小委屈瞬间消散,她用力的点了下头,眼中是星星般的光亮:“嗯!”
宝琳十二岁的时候,已经是各家夫人太太口中端庄温婉的才女了,性情品貌,学问才艺无一不佳。
但宝琳却觉得父亲开始犯了愁。
宝琳不明白,去问母亲,母亲也不明白。
直到有一天,父亲问她:“宝琳,人活着是清醒却痛苦要好还是无知却幸福要好?”
那个时候尚且年少的宝琳毫不犹豫的说:“如果是我,我宁愿要痛苦,也不要浑浑噩噩,毫不自知。”
父亲摸摸她的头:“宝琳,这是要吃苦的事情,而且没人会理解你。”
宝琳坚定道:“我不怕。”
比起做个幸福的傻子,她更愿意清醒。
父亲轻轻叹息一声,却没有说更多。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宝琳发现父亲教给她的东西不一样了。
她第一次对‘世界’和‘远方’有了概念。
那是不同于她以往见识的小小天地的全新的世界。
那个时候的宝琳只觉得这一切都有趣极了。
但在宝琳对远方产生兴趣的时候,父亲却开始带她关注‘眼下’。
在父亲低醇温和的嗓音里,十四岁的宝琳第一次看清了鲜血淋漓的压迫与剥削,看清了粉饰繁华的醉生梦死,第一次明白父亲所说清醒的痛苦是什么。
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比那些淋漓的鲜血更加残酷的四个字‘无能为力’。
十六岁,宝琳第一次向父母袒露,决心想要出门闯荡,母亲担忧不已,父亲却沉默不语。
直到三天之后,在母亲的泪水中,父亲一脸沉重的点头答应,然后安排她跟随经验丰富的李岩李叔叔一起。
李叔叔是个沉默的人,第一眼看过去有些阴郁不讨喜,不过宝琳记得打小李叔叔就对她很好,堆满她房间里两口大箱子的各式西洋玩意,就是李叔叔送给她的。
十七岁,宝琳第一次踏上大晋以外的土地,并且决定暂时不要回去,想要好好游历一番,李叔叔没有反对,只是默默的做好准备。
十九岁,在外游历的宝琳终于归家,此时已经长成高挑秀丽的大姑娘的宝琳,有一双很像父亲的眼睛。
但十九岁还未成家的宝琳成了人们口中的老姑娘,宝琳甚至听到过母亲埋怨父亲,只说当年不该由着孩子的性子胡来,父亲就只是笑。
宝琳二十岁的时候,陈家府邸前浩浩荡荡的站了一群洋人。
虽说陈家与洋人素来有交往且关系不错,但这样一大群头发眼睛色彩各异,又穿着打扮华丽花哨的洋人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两个月之后,京城的不少人家都得了消息,说是陈家的大姑娘要嫁给一个洋人,还是个什么洋人国家的亲王。
嗨呀,这不就是去番邦和亲嘛!
当然,对于宝琳来说,她是没有想到当年游历时偶遇的贵族少年居然会是个亲王的。
出乎宝琳意料的是,对于这种事情,父亲的接受能力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好,在旁人还因为‘嫁洋人’这种事迟疑犹豫的时候,父亲在反复确认‘有没有受欺负’‘是不是自由恋爱’‘是不是下定决心’之类的问题之后,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只是没多久,宝琳发现自己的未来丈夫一脸懵逼的留在了大晋。
哦,据说是父亲帮他弄了个职位,甚至已经得到他们国家女王陛下的同意了。
对于丈夫委屈的小眼神,宝琳拍拍对方的肩膀:“就跟你说我父亲只有一张温和的脸最会骗人呀。”
二十一岁的宝琳终于出嫁了,婚礼的排场自不必说,总之是足够成为京城百姓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谈资的。
倒是宝琳,在出嫁之前拿着自己长长的嫁妆清单,哭成个泪人。
“父亲你骗得我好苦……”
咱们家不是早就没钱了吗!
啊,对了,宝琳的大名叫陈星虹,听说是父亲用半年的零花钱抗争出的名字。
宝琳自己倒是觉得挺好的。
三年后,宝琳的《西洋列国志》正式出版。
五年后,宝琳看着前来与自己告别即将去洋人国家游历的俊秀少年,她的亲弟弟,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求一份西洋游历省钱攻略什么的……呵。
又一个被骗的。
第114章
陈景书这次回来停留的时间并不能很久, 好在皇帝非常体谅这一点,因此多数时间他都算是在放假。
唯一说得上是正事的,大概就是太子大婚了,不过这事自然有礼部官员操心,陈景书倒是依旧悠闲。
他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妻子和女儿身上。
说起这个, 陈景书对黛玉是非常愧疚的,但他毕竟不可能长留家中。
黛玉倒是表示这次陈景书外放她可以带着宝琳一起跟着去, 陈景书却是摇头:“建安省虽说是比我前几年待着的地方好些, 但说到底也是比不上京城的,再说了, 圣上让我去那里是为着什么, 我心里大致也明白一些,恐怕就算你们跟着去了,也少有团聚的时候。”
黛玉问:“还和以前一样忙?”
“比以前更忙, ”陈景书道:“以前还敢放松些, 这一回却是一定要做出成绩来的,而且也得小心谨慎, 我升的太快,有些人难免就不高兴,虽说朝堂上的话有圣上压着,可自古以来, 人心这事就没那么简单。”
说到这里, 陈景书叹了口气:“若是可以, 我也不想再与你们一别数年, 但你和宝琳留在京城才是最安全的,何况……”
何况什么?
后面的话陈景书没说,但黛玉从他的神色之间明白,那恐怕不能算是什么好事情。
黛玉轻叹道:“这些事情,我竟是半点都帮不上你。”
她本聪慧,长于诗书才情,但若论朝堂之事,黛玉确实不擅长。
可就算这样,她也明白陈景书之前话中的含义,陈景书说她和宝琳留在京城才最安全,言语之中既然用上了安全这个词,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已经很清楚了。
黛玉很聪明,也正因为聪明,此时她知道自己不能说出哪怕有危险也要一去的话,因为那样的深情很有可能会成为有心人用来对付陈景书的筹码,何况他们还有宝琳。
陈景书若只一人,自然进退自如,可若是加上她和宝琳,那就不得不有所顾忌了。
黛玉明白,此时她什么都不做才是对陈景书最大帮助。
陈景书倒是比较乐观:“也不会很久,瞧着圣上的意思并不是要我做一方大员的,如今不过是历练一番罢了,毕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