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熙凤眼睛一瞪,眼波横流:“看二爷说的,好似我平时都是恶人。”
“二奶奶自然是慈善人,我不过那么一说。”贾琏早被一个眼神儿迷晕了头,立马嘴上抹蜜,也不顾丫头们在屋子里就动手动脚起来。
王熙凤好笑的将人推开,起身理了理衣裳鬓发,吩咐平儿将赵家送来的东西带上,一面往外走一面说:“恕我不能陪二爷了,这事儿得报给老太太,让老太太知道也高兴高兴。若没她老人家的话,咱们哪敢胡乱给人做主,赵家的谢礼自然是老太太的。”
贾琏嗤笑,如何不懂她的心思,这贾家上下都得讨着老太太的欢心。
果然,王熙凤将赵家的事儿一说,老太太很是高兴。年纪大了,就喜欢听圆满故事,张赵两家本就有婚约,如今履行前诺,摈弃前嫌仍做儿女亲家。姊妹们听了这结局也高兴,欣喜于一个女孩儿得了好结果,只宝玉一人闷闷不乐。
众人都知道他的脾性,都不理会。
贾母将赵家谢礼一一看了,夸赞道:“这事儿凤儿做的好,赵家的东西你都收着,我还要赏你。”王熙凤正得意高兴,又听贾母说道:“你很好,虽有善心终究知道规矩,让琏儿出面去料理这些事情,不像有些内宅妇人手伸的太长,竟借着爷们儿的名义做起事来。实在可恶!”
明明是平平淡淡的话,却生生令王熙凤出了一身冷汗,总觉得贾母是在敲打她似的。
好险!若非一时觉得麻烦直接找了贾琏,只怕本是好心也得不着好果子。
惜春是个细心人,专程借着送东西的名义,将事情的结果告知了林青筠与黛玉。两人知道后都松了口气,由衷的为张金哥和赵公子高兴。林青筠想着,依着原著中二人殉情的结果来看,哪怕并非什么至死不渝的爱情,也是十分忠贞的感情,成亲后定会过的美满。
林如海已在家赋闲月余,皇帝始终不曾召见,外界议论纷纷。要知道,林如海之前是巡盐御史一方大员,哪怕不得帝心回京后也该有一次面见圣上的机会,偏生林如海没有。就在众人觉得林如海仕途无望时,一道圣旨传到林家。
——林如海升任户部尚书,兼领太子太傅。
户部尚书与太子太傅皆为从一品,尚书乃是实职,太子太傅为加衔,是种荣誉,当朝并未册立太子。仅从这道圣旨便可看出林如海深沐隆恩,简在帝心,各方闻风而动,林家瞬间门庭若市。
恰在此时,朝中又颁发圣旨,却是发往扬州,将扬州知府方洲在内的大小几名官员全部革职查办、押解回京,另有郑、陈两大盐商抄家,下狱者不知凡几。朝中之人这才回过味儿来,只怕先前是林如海与皇帝联手做的一场戏,就是等着这个时机一次性将扬州官场清查整治,几个皇子皆折了不少人手,却因皇帝雷霆手段不仅来不及心疼,更是全都停止了动作不敢妄为。
贾家不知朝事,只知道林家并未倒,反而越发荣光了,立马打点贺礼前来道贺。
贾赦虽名义上是荣国府当家人,却整日里贪花好色不理外事,知道林如海升官儿自家必有好处,却不自己出面,唤来贾琏仔细叮嘱一番便撒手不管。贾政自诩读书人,对林如海的才学极为佩服,只是对方已然是从一品大员,自己十多年还做着从五品员外郎,一时心中不适,便对外称受了风寒。最后前来道贺的人是贾琏夫妻,这二人最会钻营,如此好事巴不得揽在身上。
贾琏被引入外书房,王熙凤则去了内宅。
贾琏为人机变,见了林如海便深深下拜,口中说道:“侄儿给林姑父道喜,恭贺林姑父仕途高升。”
“坐。”
林如海对贾家人事已然了解,只因先前远在扬州公务缠身不得闲,如今来了京城,与贾家交往不可避免。他一个大男人实在不好与贾家内宅妇人斤斤计较,青筠黛玉两个虽聪慧,他也不愿两个女儿太过辛苦,便将目光放在了贾琏夫妻身上。贾家两房看似平和,实则矛盾重重,只需要轻轻一推,平和假象必定崩溃。他倒不是要算计贾家什么,只是厌恶旁人来算计自己女儿。
贾琏觉得林如海看的眼神儿有些不对,不明所以。
“琏儿今年多大了?”
“啊?”贾琏一愣,忙回道:“侄儿今年二十五了。”
“不小了,就没想过谋个差事?”林如海如闲聊般的说道。
贾琏一笑:“侄儿倒是捐了个同知,不过是好看罢了。”
林如海似笑非笑看他一眼:“你也知道只是好看,好好儿一个国公府的公子哥儿,整日里为庶务忙碌,我恍惚听外头人说你们夫妻,一个外管家,一个内管家,这是好话?”
贾琏脸色一变,又气又怒又尴尬,半晌才叹道:“不怕姑父笑话,是侄儿没本事。”
“若你真有心,我倒是能给你谋个实缺。”
“多谢林姑父!”贾琏大喜过望,反应极快的拜谢。
这时福伯忽在外禀报:“老爷,庄家来人了。”
林如海一愣,接着面上一喜:“来的是谁?快请进来!”
贾琏见他有客,虽想再问问给自己谋个什么官儿,又怕太急切惹得林如海不满,便识趣的寻个托词退了出来。
林如海这会儿也没心思与他说话,便道:“你先回去,有了消息我自会通知你。”
贾琏从书房出来,迎面与一个年轻小公子碰上。这小公子十四五岁,眉目俊朗,目若寒星,一身宝蓝袍服衬得其身姿挺拔,步伐从容有力,身上既有世家公子的清贵,又一种宝剑含锋的锐利,哪怕贾琏比其大上几岁,可一对上对方的眼睛,莫名挪开视线不敢对视,气势弱了一截。
贾琏心中纳罕,这人是谁?
方才听下人通禀时提到“庄家”,可京城中有这样一个庄家么?
这时小公子已入了书房,隐隐听其话音传出:“明景拜见林师叔。”
另一边王熙凤有同样的疑惑,前面贾琏打发人来喊她回府,正碰上两个模样爽利的女人来给黛玉请安。王熙凤顺口问了一句,听说是庄家的人,便没在意。她自持对京中各世家官宦知晓清楚,从未听过什么庄家,只怕不是什么大家子,不值得一提。何况从那两个女人的穿戴上也瞧不出不同,还没贾家二等仆妇们穿戴的富贵。
此时林青筠同样满肚子疑惑,在心里拼命想着哪个庄家,好不容易想起在林家的往来节礼单子上有过这么一个“庄家”,历来与林家交往平平淡淡,礼也是一般,并未有什么特殊。
两个女人却似对林家很清楚,依次给林青筠与黛玉请了安,规矩本分,落落大方,与林家下人很有些相似。
“多年不见,姑娘竟这么大了,来时老太太和太太们一直念着姑娘呢。这是我们老太太、太太和姑娘们为二位姑娘单独备的礼,不是什么贵重东西,还望二位姑娘别嫌弃。”
“岂敢,多谢你们家老太太、太太姑娘们惦记。”黛玉对自家事还是知道的,虽然多年来不曾见过庄家的人,但幼时常听父亲提起。问了些庄家诸人事情,两个女人一一答了,黛玉灵光一闪,问道:“你们家可是要进京了?”
其中一人笑道:“怪道在家时老太太一再说林姑娘聪慧,果然不假。我们大老爷已得了旨意,年底进京述职,我们大爷先上京来打点房舍,拜会各世交旧友。”
“这是喜事。”外官准许进京述职,八成就是要升迁,对于庄家而言,这个时机已等了很多年了。
第23章 论庄家如海赞庄黎
送走了庄家的两个女人,林青筠才在黛玉口中知道了庄家的来历。
庄家乃是世代书香,传承了不知几百上千年,历朝历代出了不少当世大儒,更有一家百年书院,可谓桃李满天下。庄家人喜爱读书做学问,却少有做官,然但凡出仕,必定平步青云为帝王重臣。先帝时,庄家老太爷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是为当代文坛清流之首,荣耀极盛,诸公候王府皆有不及。这样大家族,枝繁叶茂,按理子弟该是良莠不齐,可外人却实难抓住庄家把柄。庄家几百年传承,治家极严,更有条家规传承至今:男子不可纳妾,女子不可为妃。前者乃是因妻妾之争为祸家之始,大丈夫当修身养性,岂可耽于美色。后者乃是因历来皇位之争血流成河,不知多少世家大族顷刻间飞灰湮灭,庄家可出权臣,却不可为皇子外家。
庄家老太爷秉承祖训,兼之本朝不强求送女入宫,宫中从无庄家女,这也是其被帝王倚为心腹重臣的一大原因。
然事有意外。
先帝早年立有太子,自小亲自教养感情极深,太子享用的规格甚至比皇帝更甚。当太子成年,要择娶太子妃,先帝几经挑选,竟选中了庄家老太爷的嫡女。庄老太爷搬出祖训,又再三自贬,却难以更改先帝之心。在庄女入东宫之后,庄家再无人出仕,几年后庄老太爷以旧疾频发精力不济为由一再上书致仕,先帝几经驳回,最后才同意其卸任归家荣养,只不许其回原籍。十几年后,太子妃薨逝,庄家长子庄裴上书请辞,先帝不允。时隔一年,太子逼宫事败,先帝大怒,一干附逆之人尽皆下狱,庄家为太子岳家自是难逃。幸而事后帝王冷静下来,想到庄家一向识趣,又确实不曾参加谋逆,这才下旨开释,只是庄家出仕之人尽皆罢官,唯有庄裴被贬至滇南,自此庄家再未进京。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儿上的信息。
林青筠在心里稍加分析,便猜出了更多内情。
先帝早年与太子父子情深,自然什么都给最好的,庄家虽有祖训,却不可否认庄家既有朝中重臣,又在文坛声望极高,为太子选这样的岳家定是个再好不过的助益。庄老太爷却是看出了皇权的可怕,再深厚的父子之情早晚也会被权势消磨殆尽,何况先帝长寿,太子年长,帝王的猜疑早晚会使这对父子关系崩溃。庄老太爷只能尽力消减庄家权势,可女儿必定是太子妃,庄家乃是太子岳家,一旦出事,庄家必定倾覆。
林青筠记得太子妃一直无子,如今的敬郡王实为庶长子,后来记在太子妃名下。想到太子妃时间巧合的死亡,难免使人猜疑。再者,即便太子妃死亡,敬郡王并非太子妃亲子,可太子妃为嫡妻,太子所有子女皆要尊奉她为嫡母,何况已记在名下,庄家论起来仍是太子岳家,仍为敬郡王外家,哪怕庄家真没参与,帝王盛怒下将庄家连根铲除也不会令人不理解,然后庄家除了受了场牢狱之苦,并未有伤亡。
疑问不自觉的说出口,黛玉笑道:“姐姐怎么会想不到?俗话说‘盛极而衰’,虽然庄家家规严谨又自律,到底势大,在帝王喜欢时自是无碍,一旦有了猜忌之心,岂能再容得下?当时先帝未尝没有彻底将庄家覆灭的打算,毕竟亲手养育的太子都能谋反,何况臣子?先帝舍不得杀太子,必要剪除太子的所有羽翼,庄家自是首当其冲。”
青筠如醍醐灌顶,瞬间通悟:“我明白了,庄家当时乃是文坛之首,故交众多,桃李天下,何况太子妃已死,庄家在朝中又无高位,确确实实不曾参加谋逆,若皇帝当真覆灭庄家,只怕要惹来文人笔伐,落得个残暴名声。先帝先将人关了,再放出,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