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要是畏缩起来,岂不是要被恩相给看扁了?!
管他呢,既然恩相叫他去揍人,他就去好了,难道他还怕了那群蛮子不成!
想到这里,苏大将军豪气顿生,拍着胸脯表示:“相公放心,俺此去定把达延小儿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难得苏大将军还记得当初他家军师说过的两个成语呢。
小李相公闻言,笑得越发欢畅了,赞道:“大将军果然勇武!”
“不过,这九千兵马你不能全带走,本官只能给你一千骑!”
“一千骑足矣!”苏定方也没打算把这九千人马全拉走,他觉得去打打吐蕃守将达延,五百骑都够了,反而是小李相公这里,他一个文人,必须要多留兵士保护才行,万一吐蕃小儿趁着他出击跑来偷袭大营,那可就糟了!
“相公放心,俺明日带兵出去打败了了达延就立刻回来,绝不会冒进的!”出行前,天后娘子就一再嘱咐他要听从李相公的号令,决不可贪功冒进,他可是牢牢的记得呢。
不想,小李相公却摇摇头,道:“明日出战,要委屈大将军了,只许败,不许胜。”
作者有话要说:老苏又要苦逼了=。=
第336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 12
苏大将军一听这话就傻眼了:什么叫只许败不许胜啊?
小李相公也不管苏大将军能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径直叫了两个亲卫交给苏定方。
“你们跟着大将军往乌海迎敌;按本官的计策行事……”小李相公从袖中掏出两个锦囊分别交给那两名亲卫;只让他们跟着苏定方到了乌海东边的东如城再看。
两名亲卫忙应了,然后就立到了苏定方身后。
苏大将军一看小李相公居然还派了两个监军给他;顿时苦了脸。
果然读书人就是心眼多,他都答应会遵命行事了;居然还来这一手= =
“好了,大将军且去点兵准备出战吧……”李三郎见苏定方还傻乎乎的杵在那里;便一挥袖把他驱逐了出去。
苏定方怏怏离开了中军帐,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倒叫几个被小李相公传来议事的将军纳罕不已。
但没过多久;这几个将军也一个个神色古怪地离开了中军帐,同样,他们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两个小李相公的亲兵。
显庆七年四月十一,左武卫大将军、安集大使苏定方带领数千骑兵在乌海之西与吐蕃守军达延部发生交战,结果唐军大败而归,溃逃数百里。
吴诩收到这份战报的时候,神色十分古怪。
好吧,她根本没想到苏定方也会有战败的一天,而且战报里那‘狼狈而逃’四个字,总让她觉得这是不是李三郎在开玩笑啊!
唐军大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上下,一时之间人人自危,朝堂上更是吵成了一团。
要知道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它可是直接与关中相连,并且是呈居高临下之势。
一旦大唐失去了对吐谷浑这一带的控制,西边的吐蕃就可以直接威胁到长安!
所以,败绩传来,朝中不管文臣还是武将都义愤填膺,一个个都请战要去吐谷浑揍吐蕃大军!
其中,名将之后郭待封因为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还当过一阵子李绩老爷子的副手,对这次李小九陛下只派苏定方和薛仁贵去吐谷浑表示非常不满,多次上书要求带兵去西海跟禄东赞决一死战!
当然,除了大多数的主战派外,还有不少对大唐干预吐谷浑与吐蕃之事表示的不满人。
明明是别国的事,大唐插手做什么,这下好了,想打吐蕃有打不过,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人大多是没通过科考萌阴入仕的世家勋贵子弟,他们显然很不赞同李小九陛下四处征伐的举动。
天朝上国,不是应该以和为贵的么?
而且,堂堂的天朝大国,怎么可以跟吐蕃那种边荒野蛮人一般见识呢?
跟他们打仗?
还是算了吧!
这些人又以前朝李二陛下三征高句丽,弄得贞观末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为例,对李小九陛下大肆进谏。
李小九陛下当堂就怒了,这些人要说他不友爱邻邦,四处征伐,有穷兵黩武之嫌也就罢了,偏又把他爹给提溜出来跟他比较!
这是李治最不能忍受的事,没有之一!
天皇大帝在朝上发脾气的事几乎是以光速传到了吴诩耳朵里,吴诩也顾不得身子不便,立刻让阿韦等人备辇去前朝救场,可她的辇车还没出门呢,李小九陛下风疾复发的坏消息就传回来了!
吴诩都快气死了,这又是那个不长眼的,把他家李小九给气着了!
得!
这下也不用往含元殿赶了,大伙儿就在紫宸殿等着李小九陛下被抬回来吧!
那天一直折腾到二更,李小九的病情才稳定了下来。
李小九这次风疾发作虽然不像上一次那样厉害,可也是头痛得不行,之后好几天都整夜整夜都睡不着,更不要说正常的办公了!
没奈何,吴诩只好大着肚子,拎着李弘和李贤小哥儿俩一起上朝理事——如今可是多事之秋,没人在朝上坐镇可不行!
李绩老爷子一直请病假,李三郎和许雅相不在中枢,许敬宗这货空有一肚子文采,却小肚鸡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十分靠不住。其他如许圉师等人资历尚浅,吴诩一时也不敢太过倚重。
倒是魏叔玉和长孙诠原本是辅政的好帮手,结果吴诩一查李小九发病的诱因,竟然发现参与进谏的人里除了吴诩心知肚明的那些‘反新政,反武氏’的老顽固外,居然还有魏叔玉和长孙诠这两个帝党铁杆!
难怪李小九会这么生气呢!
连吴诩也气坏了!
不过,等吴诩仔细看了魏叔玉和长孙诠两人的奏本,又让王内侍回顾了一下当日上朝的情景,也不由默然。
对吐蕃的军事行动确实有些仓促,毕竟大唐这几年的主要注意力都在东边,西部地区不但地势复杂,地区民族关系也十分复杂,即使已经在逐步汉化中,也难保再出一两个像阿史那贺鲁这样的叛逆!
长孙诠在奏本中着重强调了一点:吐谷浑王也不是良善之辈,如果大唐帮其复国,难保他不反过来咬大唐一口!如果大唐将士在前线拼死拼夺回来的土地,就这样白白奉还对方,还要被对方摆一道,对帝国的将士何其不公?
所以,他不支持大唐为吐谷浑跟吐蕃对上,倒不如直接跟吐蕃做个协议,瓜分了吐谷浑算了——当然,这一点长孙诠不会明白地写出来,他只是更冠冕堂皇地表示大唐跟吐蕃可是甥舅之亲,不应该为了另一个亲戚兵戎相见,还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
至于谈什么,你们懂的~~
吴诩不得不说长孙诠这计划够毒的,不过李小九势必不会同意这种自己打脸的计划。
至于魏叔玉则更注重用事实说话,进谏的则子所论之事也更尖刻一些。
大唐连年征战这是事实,民生凋敝也是事实,苏定方战败了更是事实!
而吐蕃军可不是百济、倭人之流,就是当年李二陛下也甚为忌惮,否则哪会有文成公主入藏这样的事发生?!
所以,魏叔玉请李小九陛下正视帝国的兵力,不要因为收服了东边的几个小国就自满膨胀起来,以为凭着眼下的国力可以依据消灭吐蕃——这个魏叔玉倒是看出了李治和吴诩像干掉吐蕃的心思了!
长孙诠的话虽然不中听,到底还是在李小九陛下的容忍的范围内,再怎么说能兵不血刃吃掉吐谷浑当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魏叔玉的话实在是太刺激人了,难道他爹怕吐蕃,他就该怕吐蕃不成?
“也难怪九郎生气呢……”吴诩初看两人的奏本也憋了一肚子火,后来仔细想想,魏叔玉和长孙诠并不了解她跟李小九对西域的计划,也难怪会有这样想法,算是情有可原。只是,他们这两连襟也忒倒霉了点,正赶上李小九打算清理某些人的时候进谏……
把天皇都气病了,这挂墙头受罚是跑不了的了!
“两位郎君是没领悟到九郎和娘子您的苦心,才会上书,这个……”王内侍此时也有些矛盾,论理魏叔玉和长孙诠把他家九郎给气病,他该严厉谴责才对,可是之前十六娘和二十一娘为了她们家的郎君在他这里哭得梨花带雨,他实在不好意思不为两位郎君求求情,真是为难啊……
吴诩倒没注意到王内侍的纠结,她心里还在想着苏定方被吐蕃军打得落荒而逃这事呢……
反正,她总觉得这场战事有些蹊跷。
“王翁,你去传太子和沛王过来,我有事跟他们商议……”吴诩说完,又补充了一句:“看看大郎(指武敏之)在不在值所,在的话也一并叫来……”
王内侍忙答应了去了。
……………………………………………………………………………………乌海之战分割线…………………………………………………………………………………………………………………………………………………………………………………………………………………………………………………………………………………………………
“大相,您说的那个苏定方根本不足为惧,那厮已经被我打得屁滚尿流逃走了!”
达延莽布支是达延部出名的猛将,也是禄东赞这次特地选出来镇守乌海的大将。
几天前,达延莽布支在乌海西边沿岸的驻军发现了苏定方的一千骑兵,就立刻报告了主帅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久闻苏定方是大唐出名的猛将,只可叹当初苏定方驻守西域的时候,他还在逻些城,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与苏定方一战的计划,达延莽布支怎么肯放过,当即点了三千兵马跑到乌海西岸跟苏定方干架去了……
结果,这苏定方一开始倒确实是勇猛地让达延莽布支招架不住,后来唐军中忽然传来敲打金器的声音,那苏定方居然头也不回带着唐军跑了!
这一战也不知怎么的就被传成是他达延莽布支用几百骑揍跑了大唐数千骑兵,更把唐将苏定方打得落荒而逃,连禄东赞都闻讯惊喜异常,专程从吐谷浑的王帐赶来乌海见达延莽布支……
达延莽布支一向自负,觉得传言虽有小小的夸大成分,可事实确实是他把苏定方给打得狼狈而逃了!
所以,一见到大相禄东赞,达延莽布支就情不自禁要奚落他的手下败将一番!
然而,禄东赞听完达延莽布支对当日在乌海西岸之战的前后经过,不由皱起了眉头。
“你是说,他只带了一千骑左右,就来冲击乌海西岸的大营?”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下雪了=。=
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春雪,实在难得……
第337章
第二十二章天下13
禄东赞深谙汉家兵法,又跟随松赞干布打过不少仗,只听达延莽布支的一席话,就立刻发现了疑点。
苏定方的确勇猛,可拿一千骑来冲击戒备森严的乌海大营也显得太托大了点吧?
别说什么这货当年曾用五百骑追杀突厥四万什么的,他们吐蕃勇士可不是那些突厥人,何况还有乌海天险可据,唐军除非拿出至少多一倍的兵力才能破营!
达延莽布支听禄东赞的质疑之言,不由挠挠脑袋,也带着两分疑惑道:“确实如此。”其实,当时他也看到苏定方带如此少的兵马也有些奇怪,不过真的跟对方交手时,他又觉得凭对方的身手,这一千人马要踩掉他的三千骑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苏定方败退之后,唐军损失了多少人马?”禄东赞又问道。
达延莽布支听到这一问,居然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