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鲁雄没有想到姜子牙虽然只有太乙道行,但是兵法之强,竟然不在他这个大罗之下,姜子牙虽然处于守方,但是也和鲁雄斗了个旗鼓相当。
时间一长,鲁雄的兵力慢慢不足,而纣王也借机不断抽调帝族及其附庸家族的神人血脉参战,神人血脉在战争中慢慢的被消耗。
战争延续了二十多万年,虽然商周双方表面上各有损失,但是胜利的天平慢慢的向西岐这边倾斜,因为姜子牙的道行在逐渐的提升。
终于,在纣王的霸王纪元第三个量劫结束的时候,姜子牙一举证道,成就大罗金仙,而姜子牙所证大道为兵法大道,其大道灵宝为《太公兵法》。
在姜子牙之前,虽然各个强族都有如鲁雄这样专门负责指挥战争的兵法大家,但是却从来没有人专门以兵法证道,姜子牙作为第一个以兵法证道的大罗强者,开启兵家一脉,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
证就大罗金仙的姜子牙,兵法水平暴长,已经能够碾压鲁雄,不过姜子牙在和姬发商议了一番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将鲁雄击败,而是继续和鲁雄相持。
姜子牙早就看破鲁雄的心思,鲁雄之所以把战争的规模扩大到中下层,为的就是削弱姬氏的整体力量,毕竟中阶仙人来自底层修士,而底层修士来自凡人,鲁雄固然不敢无故屠戮凡人,但是只要把姬氏的底层修士剿灭,那么一个部族的中阶仙人数量就会后续无力,没有了真仙太乙这些中坚力量,自然也难以产生高阶的证道强者。
所以只要通过战争让低阶修士损失的速度大于补充速度,一个部族的底蕴迟早会被消耗一空,最终成为只有强者而没有族人的无根之水,就像妖族金乌和腾蛇两大皇族一样。
在这几十万年的战争中,鲁雄确实灭杀了数以百亿计的姬氏低阶修士,让姬氏的低阶修士的总体数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可谓成果斐然。
可事实上这不过是姜子牙故意摆出来的假象。
鲁雄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人族低阶修士的寿命,因为有九九天劫的存在,人族低阶修士的寿命最多不过几千年,即使没有战争,姬氏一族死于天劫之下的修士也不会比这二十多万年里战死的修士少多少。
但是姜子牙充分的利用战争磨练出大批的骨干修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争固然能造成文明的衰退但是又何尝不是英雄成长的土壤。
中华历代王朝更替之时,总有无数英雄崛起于草莽,最典型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蜀汉先主刘备,刘邦为发家时结识的伙伴如萧何、樊哙之流,皆出身社会底层,而刘备的关羽张飞不过卖枣杀猪之辈,却无不名流千古。迷信的人总说二帝乃天生帝王,自有将星下凡保驾护佑,不迷信的人也以巧合概之。
可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其实绝大多数人的潜力相差不大,所欠的不过是个历练的机会而已,刘邦和刘备趁势而起,不知被对手打败了多少次,一直追随他们的幼年伙伴一起经历失败,既不缺经验教训,也不乏历练和立功的机会,自然能够成长为一代名臣良将。若无秦末汉末的战争大势,哪轮得到屠狗屠猪之辈出头。
姜子牙正是认识到了残酷的战争对人才的磨砺,所以他根本不在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以培养训练人才为目的,故而二十多万年的战争,姬氏一族的修士总体数量虽然下降,但是上下两个境界之间修士比例也随之下降。
在人族,一般而言,两个小境界之间,如化境初阶和中阶的修士比例往往在十比一左右,两个大境界之间,如丹境和神境,神境和化境,修士比列在一千比一左右。
而西岐姬氏修士在姜子牙的磨砺下,这两个比值已经达到九比一和八百比一。也就是说,在人族其他部族每一千个修士中才能有一个突破到更高境界时,姬氏一族八百修士就能有一人突破更高境界,比人族平均水平高出两成半。
可以说如今姬氏根基已成,随着姜子牙证道大罗金仙,兵法造诣更深,姬氏一族低阶修士的损失会更少。故而姜子牙向周武王姬发提议,趁着鲁雄还没有察觉,不如将战争继续拖下去,好让姬氏积累底蕴,缩小和帝族的实力差距。
第663章 纣王突破证准圣
阐教师承元始天尊,源于元始圣道,所以阐教弟子证道必须开创成为一脉之祖,方不违一元初始之意。姜子牙证道大罗,成为兵家鼻祖,也算是开一脉之先河,至此,姜子牙才算是真正的成为阐教的嫡传弟子。
成就大罗金仙之后,姜子牙的兵法能力飞升,如果说之前他能跟鲁雄斗个旗鼓相当的话,现在的鲁雄已经不放在他的眼里,若非为了炼兵,姜子牙反掌间就能将鲁雄麾下大军覆灭。
不过鲁雄毕竟是专精于兵法战阵的大罗天仙,姜子牙想要利用商朝大军炼兵,还得要小心谨慎才是。
商周的战争又继续了六个量劫,转眼就是纣王继位九量劫之日,按照商朝老祖成汤的法旨,纣王该退位让贤了。
近百万年的战争,人族四大伯候都损失惨重,已经达到了帝族长老们的预期,毕竟是人族一脉,帝族只是想削弱其他家族,并没有彻底决裂的打算,所以各位帝族长老已经决定借纣王退位的契机和各大伯候言和,而纣王也将成为弃子。
当然,纣王毕竟是大罗强者,即使成为弃子也不可能要了纣王的性命,按照各位长老的谋划,最多是将纣王囚禁百八十个量劫,然后剥夺他在人族的话语权,从此成为人族的一位打手就好。
可是所有人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纣王不是一般的大罗金仙,他是帝王大道一脉的证道强者,而且纣王证就的还是敢于和圣人相争的霸王大道。
身为证道级别的帝王,纣王自有其傲气,又岂能愿意被他人操控自己的命运。于是,纣王做了一件所有人都没有料想到的事情,最终令封神之战向划入不可测的深渊。
纣王突破大罗境界,证就混元准圣了,自三皇五帝、禹皇和成汤之后,纣王成为人族第十一准圣强者。
在大罗境界仅仅停留了九个量劫就证就混元,不得不说纣王的天资确实卓越。虽然这样做也导致纣王的道基不稳,但是纣王修炼的是霸王大道,他就有这样的霸气。
洪荒规则强者为尊,若纣王还是大罗金仙,那么子氏帝族的一众大罗长老只要达成统一,就有足够的权力决定纣王的命运,但是当纣王成为混元准圣以后,他的地位就已经超脱于大罗层次,再也不是帝族的这些大罗强者所能左右的了,现在能影响纣王的只有人族其他的准圣。
那么人族其他准圣能够影响纣王吗?答案是很难。
与洪荒各族的族长权力制不同,人族奉行的新人全权制。
在其他种族,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那一位强者会成为族长,掌握种族大权,负责制定种族的发展路线,这是族长权力制。而在人族,因为实力最强威望最高的天皇太昊、地皇神农全都退隐,所以人皇轩辕制定了一种全新的权力架构,即新人全权。
所谓新人全权,指的是在一个集体人族团体中,一旦有新人出头,那么老一辈的掌权者就会交出权力让与新人,老一辈则退居幕后。比如说自帝颛顼成就混元之后,人皇轩辕便将权力移交,之后少昊、帝窖、尧、舜、禹、汤相续掌管人族大权。
人族在准圣层面是这样,大罗、太乙、真仙等各个层次,人族各个家族基本也都遵循这一制度。
人皇轩辕制定的新人全权制有两个优点,第一,老一辈的强者大能退居幕后以后可以专心修行,攀登更高境界;第二,新人新气象,新人掌权后会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发展,可以让人族永远保持创新的状态。而且因为老一辈的主动交权,使得权力交接的矛盾更少,故而新人不会对过去政策进行全盘否定,这也有利于核心政策的延续性。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新人全权制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说权力的更替相对频繁,新旧理念之争使得人族内讧消耗较为严重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新人全权制的基础上,纣王作为人族新一代准圣,掌握了人族的真正实权,更重要的是,纣王在帝族子氏内部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如果说以前纣王的权力来自子氏一族的制度,那么现在纣王的权力就来源于纣王本身,准圣的实力就是权力的最大凭仗。
虽然说在子氏一族中,纣王上面还有一个成汤,但是在人皇轩辕定下的制度中,成汤基本已经失去了对帝族的掌控力,少数成汤的铁杆部下除外。
解决了内部的隐患,纣王开始继续自己的神人血脉清除计划。
东南两大伯候势力,在纣王成就准圣之后便有了认输之意,两大伯侯的家族虽然也有准圣坐镇,但是家族的准圣及其嫡系的大罗强者早已归隐,不问世事,现在掌权的大罗强者大部分都是正魔之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如何敢与准圣纣王争锋,所以很早就递上了降书顺表。
对手主动认输,这反让纣王坐蜡,他的真实目的可不是巩固帝族势力,他是要清除神人血脉,东南两大伯候只是他实现目的的棋子,现在棋子不玩了,他总不能继续动手吧!
这个时候,一位纣王想不到的大能悄悄出手了,他便是通天圣人。
机缘巧合之下,通天通过自己的一个化身姬伯考知道了纣王的真实目的,身为圣人,通天并没有因为纣王对自己的不敬而恼怒,反而十分欣赏纣王的胆气,所以有心助纣王一臂之力。
至于纣王成长起来以后会不会对自己,对神族造成威胁,通天并不担心,因为三清从来不畏惧任何挑战,再强的敌人,在三清眼中都只是一个锻炼自己的磨刀石罢了。
到了通天这个境界,只要他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就能将世间任何一条大道修炼到太乙境界,达到初步操控的地步,包括圣道和不朽大道在内。所以通天的意志悄悄降临命运长河,改动了两个人的命运,这两个人就是现任东伯侯姜文焕和南伯候鄂顺。
其实通天也不是完全改变姜文焕和鄂顺的命运,只是将他们二人的命运提前了。
两位伯候的父亲,上一代伯候姜恒楚和鄂崇禹都死于纣王之手,这是杀夫之仇,两位伯候又怎会忘却,只是现在纣王势大,他们不得不称臣潜伏而已,未来迟早有一日,二人要和纣王清算因果。
可是在通天插手二人命运之后,二人心智改变,为了替父报仇,两位伯候在家族其他大罗强者退出的情况下依旧不称臣,继续率领自己的嫡系部队造反。
命运长河和命运大道乃元始一手创立,通天的行为虽然隐秘,但是却没有瞒过元始,元始暗自为姜、鄂二人叹息:圣人之下,皆为蝼蚁。
在纣王看来,东南两大现任伯候没有退兵可是意外之喜,两位伯候乃姜、鄂两家现任族长,一时两大家族中最强的势力,两家的神人血脉多集中在他们这一房,两人没有退兵,纣王便可以继续利用两家清洗消耗神人血脉。
不过纣王没有想到的是,在东南两大伯候家族大部分强者都称臣的情况下,西伯侯一族却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
纣王仔细想想,也觉得正常,东南两大伯候毕竟只死了一位大罗,而西伯侯姬氏可是损失了姬昌、姬伯考,姬叔干三位大罗。姬叔干也就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