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器的匕首可分为三种,一种为带衣刀;一种为光杆刀;最后一种是毒刀。其出手后刀身近似直线飞出,猛烈快速,令人望而生畏。
飞爪
飞爪是用来擒人的暗器,盛行于唐代,飞爪的爪身由钢锻制,长约半尺,类似鹰爪形,后部为半圆形,半圆形后中部为一铁环,软索既穿结于此环之中,半圆形前端,有五股二至三截连接爪头弯同而出,半圆形秘无勾无刺,为扁平状,以备手握,软索长约三丈,前端穿结于环内,后端有套,套在腕上。绳索的材料,以熟丝和头丝混合编结为好。
甩手箭袖箭背箭
甩手箭又名竹箸代箭术,北方人也有称其掷箭,其分为三种,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有九寸,粗如小指,上端箭簇为三角形,箭杆的近簇处细,愈往尾部愈粗,每箭重约半斤,这种铁箭,仅为初步练习使用,若欲随身携带,每十二枝为一插即可。第二种为铁竹合制,以铁为簇,以竹为杆,状如第一种而末端加羽,削竹使成浑圆,前尖削而后尾粗,状如竹筷而顶端尖锐。练此箭之意义,完全在取其便利,功成之后,竹筷、树枝之类,亦可用以代箭,且到处皆有,均可制敌于死命,其它暗器必须携带,而此种代用品,俯拾即是,表面犹可示人以不用暗器,而后冷然举手发箭,人不易防。
袖箭,顾名思义,袖箭是藏在袖中的箭,自袖内突发以击人。武林中的袖箭种类较多,但一般常用的有两种,一种类似小匕首,有发条装置、一按机关,小剑即弹出。一种是长3寸或5寸的小箭,装于圆筒内。筒内有弹簧,有开启的机关,适合于1-2米近战。
背箭和袖箭的原理一样,但袖装从袖中射出,而背箭从背上射出。箭筒装在背上,一低头,暗箭从背后射向对手,使对手防不胜防。
梅花针指针点穴针排针
梅花针:状如五刃形或多刃形,比现今的针略大,藏于口袋内,近战时抛出,但威力不大,也有逃时撒于地上,伤对方的脚部。
指针:藏于手指间,用于刺伤对方面部。
点穴针:有三个尖,也有带勾的,专击对方穴道要害。
排针:也叫鞋针,置于鞋尖,专用踢打对方要害,多用于女子。
第二卷成长篇人体的要害部位
头部要害及击打方法:头部是要害部位集中的地方,主要有十个要害区。
(一)耳:耳廊神经离大脑较近,受到击打后可损伤脑膜中的动脉。击打的穴位是面部神经主枝至耳顶端上部。击打方法:两手成杯状;同时拍击双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叫“双峰贯耳”。击打后果:轻则击穿耳膜或耳内出血,重则致脑震荡或死亡。
(二)太阳穴:此部位骨质脆弱。在眼角后约5厘米,向上约2。5厘米处,有一根聂页神经,向内朝颅骨方向击打,极容易制敌。击打方法:用掌外侧、拳、肘等击打,如敌倒地则用足尖。击打后果:轻则脑震荡,重则死亡。
(三)眼睛:击打方法:用食指,中指猛刺敌双眼,中国传统武术称“双龙取珠”。也可挖敌双眼。击打后果:造成双目失明,失去战斗力。
(四)鼻:击打方法;用掌外侧或拳头横击鼻梁。击打后果;可击碎鼻梁骨,使敌疼痛难忍。
(五)上唇:此处是鼻软骨与硬骨的连接处,神经接近皮层。击打方法:用掌的小指一侧猛击或用拳戳击。击打后果:轻则剧痛,重则能使人昏迷。
(六)下巴:击打方法;用掌根猛击敌下巴。因为用拳很可能损伤自己的手指关节,但如果拳头硬度不错,用拳头击打,往往一招就令敌腾空而倒。击打后果:剧痛或脱位。
(七)喉结:喉结处有气管,颈动脉还有迷走神经。击打方法:用八字拳术或用掌外侧硬击,也可用手指抓捏。击打后果:轻则疼痛难忍,重则昏迷或死亡。
(八)咽喉:击打方法:用手指猛戳咽喉下部的凹处。击打后果:可使敌感到剧痛,窒息。
(九)颈外侧:击打方法:用掌外侧猛砍。击打后果:昏迷。
(十)颈后部:击打方法:用掌或拳的小指一侧劈砸。击打后果:可致敌死亡。
躯干要害部位及击打方法:躯干中有锁骨、腋窝、腹、裆、脊椎及心、肺、脾、胃、肾等要害部位。
(一)锁骨:肩部有“肩井穴”,用掌外侧砍劈后,伤及“云门”“中府”两穴,直接击打锁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击打方法:用掌外侧向下猛砍。击打后果;可打断锁骨,使其瘫倒。
(二)腋窝:格斗时,很少有人想到击打这个部位。其实腋窝下有一条粗大的神经,很不经打。击打方法:敌倒地后,用脚尖猛踢。击打后果:剧痛或短暂的局部瘫痪。
(三)心窝:击打方法:用尖拳猛戳,不宜用手掌或拳头。击打后果;剧痛难忍,昏迷。
(四)腹部:腹部包括腹腔剑突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肝、脾、肾、胃重要器官密布其中。击打方法;拳打,膝顶,肘击,脚踢。穿透力最理想是拳指关节猛击。击打后果;致伤,死亡。
(五)裆部:人体神经末梢最丰富,敏感的地方。击打方法;膝顶,脚踢,手抓。击打后果:剧痛,甚至死亡
(六)肾部:击打方法:用掌外侧砍,拳打,脚踢;击打后果;肾部致伤。
(七)肋部:最理想是击打右肋部,因肝脏位于右肋下部,此处骨头也最细脆,容易折断。折断的肋骨很容易刺破内脏。击打方法:掌砍,脚尖踢,膝顶等。击打后果:肝脏严重损伤,重则死亡。
(八)脊椎:它是人体支柱,受到击打,极易脱位。击打方法:敌倒地后,用膝,肘,脚顶,撞,踩,部位是皮带上方7—9厘米处。击打后果:瘫痪,死亡。
四肢要害及击打方法;四肢骨共有100多块。施以正确的击打方法导致脱臼、骨折或韧带撕裂。在施用擒拿术时,对四肢关节是不能不高度重视的。
(一)指关节:都是单轴关节,活动范围较小,只能伸屈,伸直时,往后或往两侧猛折会造成脱臼或骨折。击打方法:用手猛折。击打后果:骨折,脱臼。
(二)腕关节:腕关节有8块腕骨,骨小易碎。击打方法:施用擒拿术时,用掌外侧扣压。击打后果:脱臼、骨折、剧痛难熬。
(三)肘关节:它由桡骨,尺骨和肱骨连接而成,完全伸直后,最怕从后施加压力或击打。击打方法;用拳或掌击肘后部,膝盖猛风吹草动或用小臂压击。击打后果:脱臼,韧带撕裂。
(四)肩关节:肩关节由肩胛骨,肱骨和锁骨连接而成,最怕左右猛拧和往后上板至极点。击打方法:敌倒地后,用膝顶压或用脚猛踩。击打后果:脱臼、韧带和肌肉撕裂。
(五)膝关节;膝关节由两个关节复合而成,有膑骨,腓骨,胫骨,半月板和股骨。击打方法:伸直时,从前方,侧方用脚猛力蹬踹。击打后果;脱臼或骨折,半月板破裂。
(六)脚背:脚背神经密布,肌肉较少,忌用脚踩。击打方法;用脚后跟猛踩,或脚尖很戳。击打后果;骨头断裂,剧痛难熬。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卷成长篇人体重要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