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疑虑之时,开封府一众捕快杀气腾腾赶到了现场,看见是白胜在此,又看见地上一群打滚的奇装异服人物,已经把这起治安案件猜测了一个八九不离十。
在众捕快的想象中,此案应是这伙人惹了白胜,然后被白胜打成了滚地葫芦。
带队的正是四大名捕之一的马兴汉,知道有白胜的案子须慎重处理,便笑脸走向白胜,“白公子也在啊?这些人可是得罪了白公子?”
花花轿子人抬人,白胜当然没必要落马兴汉的面子,也就笑道:“这些人的确得罪了我,这不,我就略施薄惩,以儆效尤。马捕头,四大名捕怎么就来了你一个?”
马兴汉恭敬回道:“我三位兄长都去了樊楼维持秩序,本来我也正要赶往樊楼,却听说这边有人闹事。”
说到此处,转向躺在地上的一人,冷了脸喝道:“你们是什么人?竟敢当街搅事!还敢惹到白公子,大过节的不想活了么?给我抓起来押回开封府!”
手下众捕快齐声应是,摩云子急道:“这位捕头且慢,我们是高太尉和王少保的人,奉韦国舅之命追捕一名谋反的江湖人物,却不小心得罪了白大侠,我这里有高太尉赏赐的折扇为证”
说罢从怀中掏出一柄折扇出来,展开了给马兴汉过目,只见上面是高俅所题的一首七律,落款处果有高俅的印章。
马兴汉一见就犯了难,这帮人来头不小啊,不说高俅惹不起,报出来的另两个人物也是开封府惹不起的存在,抓了他们岂不是给滕府尹惹了大祸?看来这一次白胜的马屁又拍不成了。
上一次赵福虎在樊楼拍白胜的马屁,抓了武松回去,结果被大韦国舅找上门来,劈头盖脸地把滕府尹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最终只好把武松给放了。
正尴尬时,蔡京一行又从太师府出来,一名侍卫匆匆奔来李碧云这边,说太师请她同去樊楼。李碧云点头,回到她的轿子里,临行前嘱咐白胜道:“你不必再管这帮星宿派人物,任他们自生自灭即可。”
李碧云的意思是既然这伙人已遭毒功反噬,多半是活不了的,抓不抓他们有什么区别?若是在开封府公人的眼皮子底下死了,自己和白胜就还要做出解释,不如立马抽身,落得个清净。
白胜当然懂得李碧云的意思,跟师父道了别,径自赶回太师府,只是等他回到自己的独院,却是吃了一惊。
方金芝不在家里不说,而且卧室里一片狼藉,一张桌子掀翻当地,满地都是碎杯破盏菜饭汤汁。
这是怎么回事?谁跟谁打起来了?
急忙出来询问府中的仆人,仆人们也说不上来,因为白胜这独院曾经立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未经院中人召唤,仆人是不得进入院子里的。所以卧室中那一片狼藉也无人收拾。
他一路问到了大门口,终于有人告诉他,说在太师回府之前,看见他院子里的两个女人先后出府了。
方百花出府他当然知道,但是方金芝出府干什么去了?此事没人答得上来。
这些被他询问的人都把他当做太师一样的敬畏,又怎敢反问他一句:你在院子里翻墙越脊的,是练轻功还是干什么?
第323章 知恩图报高太尉
白胜找不到老婆的时候,道君皇帝赵佶正在樊楼大宴群臣。这场宴席的主题是给高俅接风。
席间高俅在痛哭流涕、感谢皇恩隆重之余,就提出一个建议,用方七佛交换王黼,用贺从龙交换李邦彦。
话说高俅此人的人品,纵有万般缺点,却并非一无是处。纵然坏事做尽,却也掩盖不了他的一项好处——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或者也可以说,高俅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
在他上任殿帅之初,打压手下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是因为在他身为泼皮混混的时候,王进的父亲曾经揍过他。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高俅是不是君子且先不论,但是这挨揍的仇恨总不能不报吧?另一句俗话是“有仇不报非君子”,不是么?
再说高俅听从陆谦的计策陷害林冲,如果只是出于为了帮助干儿子得尝所望,则恶名坐实,但是事实却绝非这么简单明了。
林冲不通人情,在高太尉过生日的时候拎着两斤手擀面上门,是不是打了人家高太尉的脸?
他林冲还不如空着手上门呢,然后可以谎称准备了一件礼品却因故没能带在身上,哪怕事后假作忘却,也不至于让高俅的老脸难堪。
所以说即使没有高衙内看上张贞娘这一档子事,高俅也早就想收拾林冲了,这是为了报他生日当天的打脸之仇。
没错,可以说高俅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但是事实上他为恶并非无因,而是出于报复。
高俅记仇,也记恩。
想当年在他被王进的父亲胖揍之后,苏东坡收留他做了门下小吏,之后被苏轼嫌弃,将他转送给了驸马王侁当仆人。论起来苏轼对他也算不得有多好。
但是他却因为这点恩情报答了苏轼一辈子。
如果说苏轼始终居于庙堂之高、手握重权也就罢了,但是偏偏苏轼最终被皇帝一撸到底,跟今天的蔡攸命运仿佛。都被贬谪到海南岛日光浴去了。
高俅被王侁转送给端王赵佶,而后随着赵佶登基,高俅发迹之时,苏东坡正处于人生最悲惨的境地之中,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
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恰是苏轼水深火热之时。这个时候高俅有必要拯救苏轼么?拯救了苏轼对他的仕途有何好处?但是他偏偏就拯救了。
若不是高俅跟赵佶美言,赵佶根本就不会把苏东坡从海南岛调回到常州安度晚年。
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对他的提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周济他们的生活。
北宋末年,元祐党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悲惨的,这些人不许做官,连进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即使在流放安置之处,也时常受到当地官员的凌辱和困窘,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
可以说,苏轼的子孙在这样的逆境中能得到高俅的庇护,实属侥天之幸。
这就说明了高俅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就拿这一次被方腊劫持到杭州一事来说,跟他一同被擒的人还有王黼和李邦彦。但是雇佣星宿派众人绑架了“白胜”去杭州的主使人却是王黼的弟弟王牧。
王黼是开封府土生土长之人,家族成员遍布汴京内外,可谓根深叶茂。而且王黼的弟弟王牧家财万贯,虽然因为低调不敢说是京城首富,但是能跟王牧相提并论的富人实在不多。
高俅、王黼和李邦彦三人被绑离京,他高俅和李邦彦都属于人走茶凉的范畴,而能够切实策划营救他们的主力只有王黼一家人。不论是出钱还是出人。
但是偏偏方腊没有释放王黼与“白胜”做交换,而是放了他高俅回来,他在官复原职之际,如何能够忘却王黼仍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他才会向赵佶提出这个建议——用方七佛去交换王黼。至于是否用贺从龙交换李邦彦,他只是顺嘴一提,以免因此得罪李邦彦的家人和朋党。
赵佶本来是不打算用方七佛换人的,如果他有这个打算,早在王黼高俅李邦彦三家夫人进宫求恳之时也就答应了。
赵佶觉得羁押方七佛,再用方七佛来要挟方腊才是最佳选择。只要你方腊敢往北打,我就杀了你的亲弟弟!
之所以赵佶会这么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高俅在被绑架以前,瞒报了黄裳在建康城获得大胜的战报。
为什么要瞒报这个战报呢?因为高俅跟童贯的关系很好,而黄裳被派去建康府,原本就是童贯的提议,只不过最后征得了卧病在床的蔡太师拍板罢了。
高俅当然知道童贯是怎么想的。黄裳与童贯在大内齐名,童贯早就看黄裳不顺眼了,利用方腊弄死黄裳岂不美哉?
但是他们没能想到黄裳非但没有死于方腊之手,反而在建康城大获全胜,这事如果让皇帝知道了,岂不是黄裳即将加官进爵飞黄腾达?
所以高俅瞒报了这个战果,只说双方正处于对峙之中,黄裳正在积极备战云云。
但是谁都没能想到的是,高俅隐瞒的这件事却在韦贤达谋杀郑肃一案中败露了出来,三堂会审之际,为了诬陷白胜杀了郑肃,韦贤达指控白胜善于弓箭夜射。
随后被传唤到场的王文斌实话实说,在证实了白胜善射的同时,就把建康府的真实战况暴露了大半。
三堂会审的规模如此庞大,人多且耳杂,这份战报就再也无法成其为秘密了。赵佶也不是全然没有耳目在外,当他得知此事时,当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缘故。
赵佶当时并没有感到意外,臣子之间的倾轧正是他所希望的,所谓帝王之术的精髓就在于此。他当然不会因为此事问罪高俅,况且当时高俅已经被方腊劫持了,所以他就来了一个难得糊涂。
但是时至今日,在高俅提出要拿方七佛来交换王黼的时候,他就动心了——既然黄裳足以抵挡方腊北上进攻,那又何必留着方七佛在刑部大狱?
留着方七佛已经没用了,不需要再用方七佛来要挟方腊了,与其杀了,不如利用他换回王黼,这样还能收获王黼一家的感恩不是?
这一刻,赵佶忽然想起了王黼的那个楚楚动人的小妾,此前一直想与她同效于飞,却苦于没有什么借口,更不能因为一个女人就把方七佛这样的重要人质放了,但是现在时过境迁,这事儿可以了,就不如今晚就去找她乐一乐。
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纵然身为皇帝也不例外,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都是信手拈来的女人,在她们的身上找不到半点新鲜的刺激。
于是首肯道:“可以。朕最近忙于国事,过年也没能走访群臣,要不这样,今天酒宴之后就去王黼家里看一看吧。”
如同后世领导到员工家里送温暖,古时也有这个惯例。逢年过节之时,皇帝亲自走访重臣,在与臣同乐的同时收买人心,这道道不仅是后世的领导才会玩,人家赵佶也会玩。
赵佶定了调子,又在梁师成的耳边吩咐了两句,梁师成匆匆离席,前往王黼家里安排去了,皇帝要来你家,你得提前准备不是?
皇帝深更半夜来了,你们家里人却是该干啥干啥,也有嘿咻的也有啪啪啪的,那将成何体统?
第324章 路遇老梁
如同后世的人们晚宴之后要去唱歌一样,宋代的君臣也不会喝了这场酒就回家睡觉。如果就此回家睡觉了,那还叫什么夜生活?
只不过皇帝定了宴后要去王黼家里送温暖,别人再跟着就不合适了,是皇帝送温暖还是你送温暖?跟皇帝争着收买人心么?那等于是不想混了。
所以在梁师成走后,在座的臣子都在考虑晚上去哪里玩,赵佶却把话题扯到了明天开始的元夕诗会上,“朕看众位爱卿无人吟诗作对,可是都打好了腹稿准备明日诗兴大发么?”
蔡京首先迎合道:“老臣江郎才尽,腹中文墨已枯,非但明日无法一争锦绣,便是今晚也做不出什么词赋,只等明天诗会向诸位高贤学习一番了。”
蔡京这么一谦虚,别人谁还敢吹牛逼?唯一的一个敢跟蔡京叫板的、当世婉约词扛把子周邦彦又没在场,因此在场的官员纷纷谦逊,表示文思枯竭,没有什么即兴佳句。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