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记得当时他在浴桶里听见李若兰说的是:“这是我国皇宫石刻上记载的一门独特武功,叫做白虹掌力,其特点是掌力可以在空中转弯,绕过物体去攻击敌人,我只是稍加变通,化掌为指罢了。”
他还记得当时梁红玉曾经羡慕道:“真是好神奇,属下真盼望能够多立军功,以求早日进入皇宫后山学习那些武功。”
然后李若兰说的是:“按说你现在的功劳已经足够换取进入山洞的资格了,但是你的内力还不够,那洞中石刻的武功要求修炼者具备身后的内力,若是没有常人四十年的功力,冒然去学就只有走火入魔一途。”
而梁红玉说的是:“原来如此,这内力最是难于积攒,却又急躁不得,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达到常人四十年的功力修为。”
李若兰给出的答复是:“只要这次咱们能够把童贯和白胜的五路大军打一个落花流水,我就把我的小无相功传给你,这小无相功修炼起来事半功倍,练一年能顶常人修炼寻常功法三五年,若是你资质上佳,只怕顶十年也是有可能的。”
通过这些话语,可以断定,李若兰的武功就在这内书房的石壁之上,这南北两面墙上的武功图谱里面,或许就有《小无相功》、白虹掌力什么的。
难道说刚才这两个死去的男子练的就是小无相功么?
想到此处,另外一个问题随即涌现脑海,既然李若兰对梁红玉说起需要达到常人四十年的功力修为才有资格修炼石壁武功,那么这两个男子不过二十来岁,又是从哪里练出来的四十年功力?
回想之前交手时这两个男子的内力,觉得他们的内力竟然不弱于凤南渡和展福以及林冲武松之流,若是与上官剑南相比都要强上几分,当然更是远胜梁红玉。
由此大体上可以认为这两个男子是具有四十年功力修为的,可是他们是怎样练出来四十年功力的?难道只凭小无相功么?
他一边思考,目光沿着这南北两面墙壁看去,只见两面墙的东头分别摆着两列兵器架,兵器架上陈列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镰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等兵器。
在没有兵器架陈列也没有武功图谱的东面墙壁上,悬挂着六块练习劈空掌力的铁八卦,在铁八卦之间的地面上,陈列着几具练习点穴和暗器的木人和铜人。
一般山洞都有湿气水滴,但是这间大厅里却是干燥异常,西面一侧放着一张紫檀木的大书桌,桌上放了文房四宝,碑帖古玩,更有几座书架,三四张石凳、石几。
而厅堂的中央空荡荡的全无陈设,行家一打眼就能看出,这就是一个上好的演武场。
在西面墙壁的南北两端,各有一座屏风陈列,可以想见,若是这山洞中有人居住,那么这些人只能在屏风之后出入此间。
站在大厅入口,白胜侧耳倾听了片刻,确认了一定范围内没有人存在,就牵了萧凤的手走入大厅,低声道:“咱们一左一右过去,同时看看西面两个屏风后面是什么布局。”
萧凤自然认同白胜的想法,未虑胜先虑败,虽然自己夫妇是入侵者,却须首先防范敌人突然出现的种种情形。
不出所料,屏风后面还是甬道,这两条甬道中虽有壁灯,却并未点燃,里面黑洞洞的即便是白胜也看不见尽头。
但是他却注意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南北两面墙上的壁刻竟然沿着这两条甬道一直通向甬道深处。
此时他却并不打算直接进入甬道去探查。
既然这两面墙壁上刻画着武功图谱,何不先观看一下,借以了解李若兰的武功路数?只需提前知道了李若兰的武功路数,待会儿若是打起来就可以有所针对,或许就能以弱胜强!
联想到李若兰对梁红玉的那段话,白胜事先提醒妻子:“看图的时候要小心,万一有什么不适,一定要立即闭上眼睛。”
第450章 折梅六阳,两大奇功
石壁上的图样有凹有凸,或雕或刻,画着许多阴阳线条。
凹者为阴,皆为人形,有的打坐,有的腾跃,姿势千奇百怪;凸者为阳,显示的是人形图像里的经脉线路,如此阴阳刻画就极为直观地体现出了武功的外在动作以及内在的运行渠道。
白胜和萧凤都是行家,一看既知大概,两人的区别只在于能否立即理解。
白胜注意到这些人形图像的外面又有一个个圆圈包围,圈旁多半注着一些天干地支和数目字,以及一些汉字说明。
他只粗略地看了北墙上二十几幅图像,就明白了那个起初没受伤却被自己用通臂拳打死在先的男人用的武功叫做“逍遥折梅手”。
“逍遥折梅手”是一套精奥奇绝的擒拿功夫,共分六路,掌法和擒拿手法之中蕴有剑法、刀法、鞭法、枪法、抓法、斧法等等诸般兵刃的绝招,变法繁复,博大精深。
仅仅这基础六路招式就用了三百六十个图形来展示,而在这三百六十个图形之外,更有诸多变招变式融入其中,从雕刻痕迹上来看并非同一时期所作,给人的感觉是在几十年中陆续增补进去的。
再看上面的汉字说明,才知道这套折梅手是永远学不全的,随着修炼者内功越高,见识越多,天下任何招数武功,都能自行融入其中,成为变招变式。
他不敢把时间都用在观摩武功上面,时刻保持着警惕,谨防有人到来,简单看了一遍北墙之后再看南墙上的武功。
南墙上的武学叫做“天山六阳掌”,正是那名起初吐血后来被吓得走火入魔之人所用的武功。
与逍遥折梅手比较起来,这套掌法的精深玄奥丝毫不落下乘,图形虽较折梅手少了大半,但是图形中的凸线却远比折梅手为多,且凸线又分虚实两种。
很显然,这套掌法的招式虽少,却强调内力的变化,特点是外简内繁。
文字说明上也证实了他的猜测,那上面说,此掌法中的“六”字其实代表《易经》中的二阳数,故此其也可称为“天山阴阳掌”。
只看过天山六阳掌几幅图形,就联想到当初从建康回到汴梁时,李碧云倒运真气化茶为冰的情景,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生死符”的奥义!
生死符其实就是天山六阳掌的一部分招式及心法!
这路心法最是复杂,共计九九八十一种内力运用法门,从一分阴劲八分阳劲到八分阴劲一分阳劲九种种“符”的手法,每一种又分为一成内力到九成内力,轻重各有奇效。
这炼制生死符的心法在白胜看来却没有什么难度,因为他即使不学六阳掌也能制出生死符,只需模仿阴盛的玄阴掌即可。
只不过若是想要拔除生死符就需要精通此技了,不然根本无法将淤塞在患者穴道里的内力根除,反而有加重积郁的可能。
看懂了生死符的原理,他忽然就想起了何玄通的症状,怎么想都觉得何玄通是被人种了生死符了,当即决定回到汴梁时给这个结拜二哥治一治宿疾。
综观这折梅手和六阳掌两套武功,实是精妙到了极处,比之自己从岳飞和御拳馆学到的红拳还要精深许多。
当然,他知道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两套武功比红拳更加精微上乘,因为他只学了红拳的一些初级路数,还有更加精深的路数想学都学不着。
在悟出这信道的同时,他还发现了这两套武功另有一项奇妙之处,就是折梅手与六阳掌相辅相成,互助互补。
若由两人分使这两套武功同时进攻,则有合璧之效,除非采用他那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否则根本没法破解。
这就是为何他刚才使用斗转星移却无法挑拨那两人自相残杀的原因所在!
他把两面墙壁上的武功大略看了一遍,记忆的同时略加揣摩,却发现既没有小无相功也没有白虹掌力,猜测这两样武功或许是刻在了甬道的墙壁上,又或许根本没有刻出。
看到这里,就只剩下了一个疑问,为何师父李碧云从来不肯传授自己这墟妙的武功?
虽然他从李若兰的口中知道这石壁上武功没有四十年内力不能练,虽然他知道李碧云一向认为他没有内力所以不肯教他这样的深奥功夫,但是他想不明白究竟为何不能练。
他相信不论是师父李碧云对他还是李若兰对梁红玉都不会撒谎,却没看出来若是内力不足者修炼这些武功会产生什么危害。
壁上的武功很是深奥繁复,却又非常易于领悟,他觉得这不是他练成万象神功所致,而是这种描述武功的方法巧妙之极,不论观看者武功修为高低,都能看懂一些而不至于一窍不通,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武功,本来应该是老少咸宜才对,为什么内功低了就不能练呢?
就以六阳掌之中的一招阳歌天钧为例,这一招掌法要求出掌的时候气走三焦经脉,或许内力不足者没有足够的内息催动真气走遍经脉上的所有穴道,但是我只练其形,走不通不走还不行么?
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忽听身后有拳脚劈空之声,回头看时,只见萧凤已经照着壁上的一幅折梅手练了起来,于是更加确定,即使内力不够的人也是可以练这些武功的,只是不知会出现什么凶险。
他本想叫停萧凤的,反正他已经将壁上的图形文字记了个六七成,老婆想练,今后给她画出来练就是了,何必急在此时?
本身他观看石壁武功已有顿饭工夫,只为了解李若兰的武功路数以求知己知彼,若是再耽搁下去就弊大于利了。
然而正打算叫停时,却听见西南角的屏风后甬道深处有了脚步声,听上去是一个人正在往大厅走来。
他立即展动身形到了屏风之后,准备打来人一个出其不意。
他躲在屏风前面看了看萧凤,发现萧凤则根本没有听见有人前来,继续忘我地模仿着墙壁上的武功招式,便也不再提醒,这时候出言提醒已经来不及了,若是来人惊觉不对立即退回这事就很麻烦。
因为有了之前那两个死者的前车之鉴,他已经不敢小觑这内书房里出现的任何一人,他很清楚,之前那两个人虽然死的很快,却不等于他们的武功低。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来的只有一个,不能同使六阳掌和折梅手形成互补,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这人发觉大厅的情况不对选择返回,他就要主动追击杀了灭口。
来人渐渐走进了甬道出口,似乎也听见了大厅里的拳脚破空之声,却似没有在意,只问道:“你们两个就知道练功,也不通报一声前面来人是怎么回事,为何这么久还不返回?不知道我等着给他们开门么?”
厅中练武的萧凤已经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对来人的话语充耳不闻,白胜却惊喜地发现来人说的竟是汉语。
同时得知这人就是负责掌控那些甬道中石门开关之人,却不知这南北两座山峰隔了一条深涧如何联动遥控,就是电动的也该有电线铺设过去吧?
第451章 石壁武功的凶险
令白胜惊喜的并非只有来人是讲汉语的,最大的惊喜是来人认为厅内的萧凤是那两个死去的男人。
这就为他的偷袭提供了太多的保障,在来人转出屏风的一瞬间,地面隔物传功、通臂拳同时出手,他甚至还拟定了来人招架之后的三记后招以及诸多变化下的应对措施,务求在最短时间之内杀死对方。
但是战斗远没有他预想的这样复杂,在隔物传功抵达来人足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