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侠武大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便是一剑刺出!
  话说但凡武者出招,出招之前必有征兆,这在本书前文已经反复提及,即所谓拳打棒子晃,脚踢鼻子歪。然则为何说童贯这一剑毫无征兆呢?
  因为他这一剑实在是太快了!快到什么地步呢?就连他身边的呃将士都没能有看见他刺出这一剑,湛卢剑的剑尖便已到了独孤鸿的咽喉,如此之快的剑法,还想去看他出剑之前的征兆,那又怎么可能?
  征兆是肯定有的,只是根本无法被他人的肉眼所觉察而已。
  除了童贯本人,没有人知道,他的武功就一个特点,快!而且是天下最快!
  独孤鸿哪里见过这样快的剑法,别说他没见过,在这个时代里,世上的武者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曾见过这样的武功,即令是白胜、周侗这样的绝顶高手、甚至是这门武功的初创者黄裳都不曾见过,更不可能使出这样快速的招法。
  快到令人根本无法防范!
  当此之快,独孤鸿顿时身陷绝境。不论是使用卓氏八剑的破剑式来寻找对方的破绽空门,还是使用玄铁重剑有攻无守,都已经来不及了,湛卢剑的剑尖已经到了咽喉。
  独孤鸿已经感觉到了剑锋的森森寒气,不等剑尖入喉,那寒气已经袭入了他的肌肤,攻进了他的血液,甚至渗透进了他的脊髓,令他觉得浑身发冷。
  完了,这一战败了!
  他从出道以来便仗剑行走先天,遍寻世间高手,只为谋求一败,不败如何能够提高自己的剑术?但是这三年多来,不论是在河朔地区与群雄争锋,还是在京城与白胜比武,再到杭州与黄裳交锋,均是未逢一败。
  哪怕是在襄阳城外的万山荒谷里,没有人能够战胜的金剑先生李助,也被他轻轻一剑刺死当场。
  总的说起来,他这一生就是不败的一生,因为不败,所以求败,尤其是在这“破气式”亦即玄铁剑法练成之后,他觉得这世上能够击败他的只有白胜,但即便是白胜,将会用什么样的武功才能击败他,他也无从想象。
  在这次从万山荒谷走出来的时候,他觉得以他研悟出来的破气式,加上之前师父卓不凡创出的卓氏八剑而形成的九剑,是天下无敌的剑法。
  但是他唯独忘记了武学之中的这样一句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尽管九剑号称破尽天下一切武功,却终究破不了这个快字。
  快,才是无敌于天下的秘诀,只要足够快,就没法破解,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破解。
  这一败来的太过突然,突然到他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他甚至连总结一下这场失败的机会都不会有,便会被这一剑杀死在这燕京城郊,临死之前,他想到的不是大雕也不是一直对他深情款款的方百花,而是想到了白胜。
  此刻他的心中就只有一个问题——如果是师父白胜在此,他会怎样破这天下至快的一剑?
  但是他知道他永远都看不到那一幕了,因为他马上就要死了。
  败,即是死。
  独孤鸿绝望之际,童贯的嘴角也现出了一丝冷冷的笑容,就你,也敢在我童贯面前横行?你还差得远呢!
  这一刻他再也不会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的主动出招,按理说以他的身份,在他的主场,主动攻击独孤鸿,而且是以近乎偷袭的方式,这已经是非常跌份了。
  但是他不管这些,他只想立毙独孤鸿于剑下,不论独孤鸿的那根铁棍有什么玄机,他不感兴趣了,他只想尽快杀死这个即将成为白胜羽翼的年轻人!
  在冷笑的同时,他的浑厚内力沿着手臂上的经脉奔涌而出,这内力将会汇集在剑尖之上,再洞穿独孤鸿的咽喉。
  下一瞬,只听噹的一声大响,童贯顿时大惊,不论是耳朵里听到的声响还是手上传递回来的感觉,都告诉他,这一剑他刺在了铜墙铁壁之上!
  而且,这铜墙铁壁也不是一般的铜墙铁壁,因为这把湛卢剑是可以切金断玉的,寻常铁板如何能够挡得住他毕生功力之所聚的这一剑?
  定睛看时,却是那只大鸟不知何时挥出了它的铁翅,那铁翅恰到好处地挡在了独孤鸿的咽喉之间,这一剑竟然刺在了铁翅之上。
  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童贯有些懵逼了,世上从未见过如此丑陋笨拙的大鸟,偏生伸出翅膀来又是那样的快捷,其速度竟然不亚于自己这天下至快的一剑!


第1071章 大出殡
  湛卢剑刺在了鸟翅上,可就不能再叫做快剑了,非但不快,而且无效,就等于童贯根本没有刺出这一剑。
  独孤鸿是什么武学境界?若是只论剑术,即便是白胜也未必比他更加精通,正因为他从来没有使出过全套的卓氏八剑,所以白胜也始终没有能够复制八剑成功,只是断章取义地从里面借鉴了一些精华过去。
  如此武学境界尤其是剑术精湛的独孤鸿,岂能抓不住如此良机?此时已经不是比试谁的剑术高低的问题了,而是生死问题。
  如此一剑已经表明了童贯要杀他,他岂能不知?
  所以在巨响发生的同时,他的玄铁重剑自下而上,尖端直撞童贯的胸口。
  之所以说这一剑是撞而不是刺,是因为玄铁重剑的特殊形状,剑尖圆钝钝的有如烧火棍。
  童贯也是识货之人,在重剑袭来的一瞬间,只觉得一股强大而压力从下面涌起,沛然凌厉地袭向自己的小腹和胸肋,就连呼吸都觉得有些不畅了,可见这一剑上携带的内力是如何雄浑?
  这小子不是没有内力么?怎么一年不到,内力竟然如此强大了?这都快赶上周侗了!
  不及多想,便只能侧身闪避,若是不闪的话,只怕这一剑的剑气便能从耻骨往上将自己的身躯剖为两片!
  虽然没有男人的那物,也不能被剖开不是?又不是杀猪?
  由此一来攻守立马逆转,变成了独孤鸿大踏步的前进,重剑一往无前,而童贯则左躲右闪,在躲闪的同时伺机反击。
  然而却不能说攻守逆转便是独孤鸿占了上风,童贯的身法快似闪电,如鬼如魅,玄铁重剑根本无法击中他的要害,非但重剑无法及身,就连剑气也奈何不得这老太监。
  反过来,童贯对独孤鸿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威胁,左闪右避的同时,时而抽冷子回刺一剑,一如刚才第一剑那么快,甚至犹有过之,若不是有大雕在一旁加以护持,独孤鸿仍旧挡不住童贯的快剑。
  这儿就是说,若是没有大雕在侧,以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有攻无守,根本就没有格挡的理念,独孤鸿还是要败在童贯的剑下。
  没错,独孤九剑的确够广博、够深奥,但是在无暇辨别对手的破绽之时,若是还要不挡而一味地保持进攻态势,那么最终或许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但最先死在剑下的一定会是独孤鸿而不是童贯。
  只不过这一切都因为有大雕的助拳而成为了假设。
  宋军大营里,众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凶险的搏斗,尽皆张大嘴合不拢,呆呆地看着。而那些将官们,包括徐宁在内的武林高手出身的将官们,则对这两人的武功惊叹不已。
  太厉害了!
  童大帅如此之快,若非这一人一鸟联手扑击,天下间谁人能敌?
  这一人一鸟也厉害,铁棍挥出飞沙走石,铁翅扫出狂风呼啸,这得是多么大的内力才能形成如此霸道的气劲?
  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越是高手就越看得出童贯和独孤鸿的厉害。将官们纷纷暗想:幸亏大帅没叫我们上去帮忙,这若是上去了,只怕转眼间就得被打飞出来,飞出来也还没啥,怕只怕飞出来之前便被这一人一禽给杀了。
  “一人一禽以二打一,还要脸么?”童贯几次绝杀之剑刺在了大雕的铁翅之上,便再也忍不住气愤,开始讲道理了。
  还没等独孤鸿如何回答,旁边方百花已在反唇相讥:“你还好意思说,刚才你们一千多人合起伙来射击我家相公,又是多么的不要脸?”
  童贯听罢便再没了说辞,这时候讲理也没用了,还不如寻机绕到大鸟的远侧再对独孤鸿予以偷袭,说不定便能得手。
  虽然大雕保护很是周到及时,但是毕竟它只能位于独孤鸿的一侧,要么左侧,要么右侧,不可能同时兼顾。
  就在童贯形成这个想法并准备实施之时,忽听一阵悲伤的喇叭唢呐之声从北面传来,竟然是燕京城的方向。
  这喇叭和唢呐吹得曲子几乎人人都曾听过,这是一首“入葬曲”,不论是城池居民,还是乡村百姓,每年每月甚至每天每夜都会有人寿终正寝或者暴病而亡,发丧出殡的时候便会聘请左近的吹鼓手来吹吹打打。
  只话说到了后世,这首入葬曲被后世某位现代作曲家借鉴,写出来了一首新的丧乐,名为“大出殡”,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正是丧葬殡仪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闲话少说,只说宋军大营里谁家没死过爷爷奶奶?一听这曲子就知道这是燕京城里有死人要出殡了,而且入土的位置多半是在城南甚至更远,不然怎会从南城门里出来?
  在军营北端的军校已经看见了燕京洞开的城门,也看见从里面走出来的一行队伍,人人披麻戴孝,手中举着的招魂幡尤为醒目,不比之前没被烧成灰的旗阵少多少。
  “启禀大帅,燕京城有出殡队伍往我军大营行来,如何处置,还请大帅定夺。”
  不论古今,这种发丧的队伍都是被人们敬而远之的存在,哪怕拦在路上的是军队警察也得退让三分,人家都死人了,你还想咋样?还想再弄死几个么?那你可太不是人了。被人骂成不是人只怕还不算完,若是出殡队伍抄起家伙来跟你干一架,你这架是打还是不打?
  按照通常的规矩,这样的队伍是需要放行的,任由他们前往选定的墓地给死者入土为安。但是这事儿却不能由小兵小卒来决定,上面还有偏将副将牙将呢,将官上面还有大帅呢所以禀告大帅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童贯哪里顾得上去理谁出殡?此刻他咬牙苦斗,只想绕到独孤鸿的另一侧出招,以躲开大鸟的策应,然而独孤鸿也不是吃素的,其步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道理,每一步迈出,永远是他抢占在易守难攻的位置上发出攻击,而自己却只能被逼在极为不利的位置上继续闪展腾挪。
  他抢了数次都抢不到独孤鸿的左翼完成致命一击,已是焦躁难耐,甚至连小校说的是什么都没往脑子里去,随口就来了一句:“杀了他们!”


第1072章 坦克
  童贯这一声令下,手下将士们可就都愣住了,什么?杀了他们?我没听错吧?
  让大宋禁军去杀一支出殡的队伍,大帅你还是人么?
  只不过不论大帅是人也好不是人也罢,军令却是必须服从的,那就杀呗。
  然而当这些士兵拿起兵器准备迎上去杀人的时候,却发现这支丧葬队伍似乎不是那么好杀。
  这参加出殡的人未免也太多了些。
  源源不绝的,出殡队伍从燕京南城门里走出,起初不过数百,转眼便即上千,更令人惊愕的是,上千了也不算完,打头的队伍已经走出来一里路了,后面依然有人从城门里出来,这恐怕得上万了吧?
  上万也还不说,关键是后面出来的队伍都是穿着盔甲带着兵器的,刀剑如麦穗,枪戟似麻林,在阳光下分外耀眼,这哪里是出殡的队伍?这分明是一大波敌军!
  将士们很想把他们看到的情景禀告给大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