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之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燕用手语说:“我们去逛逛街,一会就回来。”眼神中满含期待。
吴修风解说了一遍,程黄说:“我也去。”说着拉起普燕的手就向前走,吴修风快步跟上她们。来到中心城楼前,只见上面人群攒动,上上下下,好一副游玩的景致。吴修风很想站到顶楼看一看整个城市的风貌,想到老师他们还在等待吃饭,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普燕拉着程黄向前边人多的地方快步走去,吴修风跟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买各种蜜饯的店铺。他从未见识过如此品类繁多的蜜饯,菠萝的、苹果的、香蕉的、雪梨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他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只见她俩兴致盎然、边看边尝,还是觉得十分有趣。
她们挑选了五六种,吴修风快步走过去要付钱,程黄说:“小扬,哪要你付钱?”
吴修风说:“没事的,程姐,我可以的。”
程黄开玩笑说:“收起来,我可比你有钱。”
吴修风不再坚持,普燕把袋子提起来递给他拿着,然后拿了一些出来给程黄,两人边吃边走,说说笑笑的回到刚才约定的餐厅,顺手把蜜饯摆在桌上。
楚修正说:“我已经和大理相关的新闻机构联系过了,他们也很高兴。知道《请各就各位》这篇评论文章是我们写的,就迫不及待的要见你。按时间推算,应该明天中午会在苍山酒店找你做访谈。”
吴修风说:“我该做什么?说什么呢?”
楚修正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只要不涉及政治就行。我们是做学问,没必要处处讨人欢心。”
吴修风说:“我们什么时候去苍山,今晚吗?还是明天再去?”
“肯定是今晚。”楚修正说:“组委会已经把酒店安排好了,今晚就住在苍山酒店。”
吃完饭,他们便向苍山上进发,天还没黑,就已经来到了苍山酒店。门口站着几个穿戴整齐的人,显得很有身份。 
他们显然对楚老师很是敷衍,倒是对楚修正很热情:“楚老,你们来了;楚局长你好,几年不见了,你也不来打扰我一下,让我尽尽地主之谊…………………。”
楚老师和楚修正跟他们寒暄了几句,在签到处领了房卡,就一起来到五楼。楚老师一间,程黄、普燕一间,楚修正和吴修风一间。
九点多时,他们来到休闲厅。这里有上好的茶叶、咖啡,还有简单的小吃,他们要了壶茶就随意聊天。在此期间,有陆陆续续的人来和他们寒暄。
吴修风发现,来和他们说话的人,基本上都是云南省各州、市文化系统的人,主要是冲着楚修正来的。楚老师也认识,但显然有隔阂,只是礼貌性的打个招呼;而传说中的“南苏北曹”却迟迟没有出现,连前两天在昆明见到的马京也不见踪影。快十一点时,楚老师说:“就睡吧,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大早,不知从哪冒出的人,整个酒店突然热闹起来。九点准时,峰会开幕,主持人是30岁左右一男一女两人。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挂着一条长长的红色横幅,上面有十个硕大的白色字:第六届苍山文化研讨会。
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吴修风清楚了峰会的规则。前两天由自主申请、经组委会核准的人上台发表专题演讲。第三、四天,分成若干个会场,以自由辩论的方式,继续进行观点阐述;另外,还可以申请小型的交流会议。前两种方式都有速记员在现场记录,待整理定稿后寄送给有影响力的参会人员。最后一种方式是否需要速记员,则自由选择。
吴修风说:“我们是谁上去发言?”
楚修正说:“往年是老师或我,今年我们放弃了,不参加这样的发言,但可以参加自由辩论。”
    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上了演讲台。吴修风仔细一看,就是前两天在昆明见到的马京。他是代表他的老师曹立智做观点阐述,题目是《文化与规则》。
吴修风仔细的听着,只一会就发现,他所阐述的观点和前两天与自己的辩论很相似,没有什么新意,就放任自己的思想,观察起整个会场来。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会场,参加峰会的人大约200人左右,其它的都是工作人员,以及手提肩扛拿着设备的记者。有的人很认真的看着主席台;有的人却在悄悄私语;还有的干脆拿着手机在玩。
这一篇阐述有点长,竟然差不多两小时才结束。吴修风好奇的问楚修正:“专题演讲只有今明两天,他一个人就用了这么长时间,其它人怎么办?”楚修正还没回答,楚老师插话说:“这就叫财大气粗、横行霸道。”楚修正、吴修风等人笑了起来。
接下来的演讲,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文化名人,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论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优势等等。
吴修风很是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如何应用优秀的文化来指导、服务现实生活,以及对普通民众的实际作用。他把这个疑问告诉了老师。
楚老师有些惊奇看着他:“没错,多少年来,的确从未有人谈及这个问题;或许有人已经想到却没说。我猜想,他们或许是担心说出来之后,被别人笑话自己为什么问这么肤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问题,不能服务于现实社会的文化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你今天第一次参加峰会,就能发现这个问题,非常不错。”
吴修风说:“当今中国文化界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舍我其谁。”楚老师傲然说:“要解答这个问题,没有人比我们做的更好。”

中午散场时,吴小扬随着老师一起走出会场。刚刚来到一楼,准备进入餐厅吃饭,看见七八个拿着话筒、摄像机的人在东张西望。看到他们下来,马上就围上来说:“请问,谁是吴修风。”
楚老师一笑,指指说:“他就是。”
另外一个手拿话筒的年轻女孩抢先说:“这两天网络上出现了一篇评论文章《请各就各位》是你写的吗?”
楚修正说:“没错,就是他写的。”
其余的人把话筒朝前递来:“我们想采访你,请回答几个问题好吗?”
前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吴修风说:“这没问题,我们到旁边随便聊聊。”
有个男的抢先说:“你在文章中的那些事说的人是谁?”
吴修风想了想说:“你们就是从事新闻报道,消息比我们灵通许多,这个答案你比我更清楚,完全可以对号入座。”
有一家网络媒体的人问:“你文章里说‘被山民养大反过来吃掉山民的狼’是指人吗?是谁?”
吴修风说:“凡是那些享受着民众优待却又不做正事的人都属于这种狼,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个人私利精神百倍。”
有人问:“你说‘文化是所有行业的支撑点’,请你说得具体点?”
吴修风说:“世界上所有的行业都是我们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而文化是枢纽、是中心,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因此,它就很自然的成为了行业里最基础、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支点。”
又有人问:“规则历来都是违反人性的,按照你这种说法,社会就不应该需要规则了吗?”
吴修风笑说:“你开车到了十字路口,周围没有任何车辆、行人,但这时红灯亮了,你心里如何感想?是不是多么希望没有红灯就好啦?”周围的人笑了起来。他继续说:“但果真没有红绿灯,交通必然一片混乱;所以说,规则历来都是违反人性的,但却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那个人紧接着问:“这样说来,这句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吴修风说:“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制定‘规则’时,要考虑人性人心。因为只有把人性、人心的特征容纳吸收的规则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有效的实现制定规则的初衷。”
有一个男记者问:“如果真的有人提议废除‘天仙配、牛郎织女’等这些神话传说会怎么样?”
吴修风毅然决然说:“无需多问,这个人一定是疯了,应该立即送往精神病医院。”
这位记者又抢着说:“还有一个问题,你说的那位姓王的教授是指谁,你直接说出他的名字可以吗?”
吴修风笑笑说:“你浏览一下他讲解‘汉代历史’的内容就知道是谁了,顺便还可以再听听他的其它‘高见’。”
有一人问说:“这篇评论文章不算长,但却涉及到了很多人,你就不担心他们对号入座、怨恨你吗?”
吴修风不以为然的笑笑说:“既然他们都做了,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呢?我老师说得好,‘我行大道,何惧之有’。”
    有人问:“整篇文章虽然不长,却表现出了你对中国文化的浓厚之情,你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吗?”
吴修风很痛快的回答:“当然,决不放弃。”
    有人说:“我们照张相吧。”吴修风欣然接受。转头才发现老师、楚哥、程姐都已经离开,只有普燕面含微笑地看着自己。
采访结束,吴修风、普燕走进餐厅找到老师他们。楚老师说:“你这几天会成为一个焦点人物,没事,大胆的去面对。”
程黄说:“小扬,你知道那篇文章现在的阅读量了有多少吗?已经达到130多万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可能还会增长,这些人对你是羡慕嫉妒恨。”
楚修正说:“要的就是这效果。”
    
    吃完饭,各自回房间休息,两点钟又进入会场。
吴修风很想听一听有没有新意的思想理论,但听来听去,都是大而空的论述,没有多少给人予启发性的观点。他转头看着楚修正:“楚哥,那个号称‘南苏’的苏老师他们没有参加吗?”
“参加了。”楚修正说:“我看过签名表,他们昨晚就到了。猜的没错的话,他们应该会明天上午第一个发表演讲。”
吴修风说:“明天上午?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楚修正说:“南苏北曹,是平起平坐的人物,他怎么会自降身价呢?”吴修风恍然大悟。
    下午散场后,吴修风随着楚老师一行来到餐厅吃饭,发现有好多人对自己指指点点,还隐约听到:就是他呀、他就是吴修风………………。
    
第二天上午,第一个上台演讲的果然是‘南苏’的学生高杰,一个30岁左右,朝气勃勃的青年才俊。他演讲的题目是:《道德伦理与文化传承》,通俗易懂的阐述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核心“儒学”重要作用,很有说服力。
     在他快要结束时,楚老师问:“小扬,你对他的演讲有什么感想?”
“他的演讲很精彩,富有感染力。”吴修风说:“他本人是一个很容易获得别人好感的人,才能应该超过前两天在昆明见到的马京。”
    楚老师说:“你能发现他的演讲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吴修风说:“在我看来,他可能是太崇尚儒学,就把自儒学创立以来至今的内容照单全收,以致他的思想显得有些迂腐、太理想主义。”
楚老师大喜:“你果然眼光独到,一眼就看穿了事情的实质所在。说实话,我对苏老师的人品、学问一向很敬佩,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他始终没弄明白,孔子的儒学与孟子的儒学、特别是经过宋朝朱熹改造后的儒学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加甄别,照单全收,就会自相矛盾、相互掣肘,很难有大的成就。”
    
    下午饭后,他们在休闲厅喝茶,只见一个50多岁的中年男子和两个年轻人向他们走来。吴修风还记得,其中一个年轻男子就是今天上午第一个发表演讲的高杰,他立刻就想到,这个中年男子应该就是号称“南苏”的苏友舟。
    他们来到面前,楚老师介绍说:“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南苏、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