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担心蚩尤会尸变为从而祸天下,所以就用秘术打造了这面镇尸铜镜。这么说起来蚩尤是粽子的老祖宗了。
将这面镇尸铜镜放在青铜椁内,正面对着尸体就可以防止尸变。后来黄帝的镇尸铜镜被秦始皇所得,当他乘船泛游到黄河,遇到鳖尸兴风作浪,黄河之水大浪翻涌,众人危在旦夕。秦始皇命人将铜镜放置在船头,加持守护,鳖尸害怕铜镜只能遁去。秦始皇死后这面铜镜就随他入葬始皇陵,随着人们找不到真正的始皇陵而从此销声匿迹。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过去式,现在有了更加先进的工具,新的工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很多旧的东西就不再启用。手机、对讲机、军用罗盘、电锯、电钻、雷达探测仪器等等工具。甚至连洛阳铲这种老牌民国十二年出的盗墓工具都渐渐失去用武之地。
正文 第563章 盗墓笔记(3)
工具归工具,有再好的工具却找不到墓地,那挖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具只会越来越先进,黑话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但有一样永远不会过时,它会与时俱进,那就是笔记记载的找墓能力。
铁钎、洛阳铲、短柄锄,这些勘探古墓的利器,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一钎下去便知地下是否有墓;一锄挖开,能知道墓的年代;一锄上来,可知墓的保存状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盗墓的利器是有,可是怎么得知这片区域是不是有墓?关键还是看找墓的人。而人的神通,在于自己的本领。光有了工具没有用,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找到墓。
父亲的这本笔记记录了五大寻龙点穴的秘诀,还有不少口诀,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盗墓手册。我按照笔记上的顺序读下去,感觉这本笔记在教人如何去盗墓。
我并不打算以这个为营生,所以很多地方也就一眼带过,但不敢不看,害怕漏去一些重要信息。笔记中的内容我也略知一二,毕竟参与过几次活动,虽然很多时候并未亲自动手。可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大致上我仍是了解。这本笔记就像是教科书一样,把我过去的所见所闻系统的归类,并且总结分类。
笔记很厚,是大开面的,一页有A4纸般大小,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尽管我并没有仔细去读,只是走马观花似得浏览完整本笔记依旧花了我一整个双休日。
周一的晚上,我照例在读这本爸爸留下的盗墓笔记。我被其中的五大秘诀所吸引。笔记中记载,盗墓的都有一双“入地眼”,什么叫做“入地眼”?“入地眼”本是风水上民间对看阴宅凶吉灵验的风水先生的一种称呼。风水先生走访龙穴,游历名山大川,对于何处是吉穴,何处藏有龙脉一眼就能看清楚,所以就尊称为“入地眼”,好似他的眼睛可以看清土层下的东西。后来,盗墓高手也称“入地眼”,也是基于同样的说法。
如何知道哪里有墓,有什么样的墓,盗墓者也是凭借风水先生的法门。不同的是,风水先生是帮人选择吉穴,适宜墓主安葬,而盗墓者是反其道而行之。
要练成“入地眼”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过仍旧有口诀和技巧可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望气发穴,《葬经》开篇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葬者,乘生之气。”气是什么,气就是风水。盗墓者每到一地,必然先勘察地形。辩水口,看看哪里才是葬人的风水宝地。凡是风水极佳、钟灵毓秀之地,都是墓主青睐的地方,附近就可能有古墓。精通望气发穴的人很少,这些人一样也要凭借古老的口诀。
我看到笔记中这样记载有些期待,因为感觉我爸爸从事过的行业最神秘的面纱就将在我面前一一揭开。
对于望气发穴,笔记中总结了这么一句话:“春秋战国依山顶,秦汉大斗埋山岭,南北两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这句话并不像前面有批注,它没有任何的注解而是工工整整的抄录在笔记中间。
我想这句话没有注解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句话通俗易懂,不需要注释;二是,这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眼下两个原因都有。对于上面的这句话,通俗的解释:墓葬依照原有的山势而言。西汉以及西汉之前的大墓,大多葬在山巅或者接近山的最高处。西汉后期的大墓常埋在山岭上,地势比东汉要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多在半山腰上开挖。隋唐宋代大墓,一般埋在坡下。随着时代的推移,依次降低。
这很好解释为什么大墓的位置会越埋越低。古人对于位置的讲究比我们现在多多了,埋得位置越高,人的地位就越高。同样一块地方,先埋进去的肯定是祖宗,后埋进去的是孙子。祖宗都已经埋进去了,哪有当孙子的再把祖宗扒出来自己再埋进去的道理。先人的地位是绝对高于后人的,后人的位置自然而然就低了。还有一个原因,风水好的穴眼一共就这些,只会被人越用越少。前面人用过的墓穴即便不是自己祖先的位置,也不能扒出来再用。这是有讲究的,一处穴眼被占,只能另寻他出。久而久之墓葬的位置就会越来越低。根据这个秘诀,结合一些堪虞常识,很容易就找到对应年代的古墓。
在这一页的边上有很小的字迹的批注。山上找墓应当在雨雪霁后,天气恶劣出来活动不容易被发现。在雨后、雪后的天晴更加容易发现古墓的踪迹。
古墓经过千百的风蚀和雨侵,地形地貌的改变以及历代人工取土的破坏,坟头的标志早就已经不见。这些古墓深埋于地下常人难以发现,但是在地面潮湿以后,地面的高低起伏、坑堆立显。在一场雨或者一场雪以后,根据土壤的吃水情况差别、干湿变化,就可以看出哪里是人工夯实过的熟土,哪里是生土。
墓坑内的填土必然是经过处理的熟土。所谓的熟土是考古学的专用名词,意思是翻动过的土,一般被视为古人在此进行过翻土工程,为古人的墓葬或者建筑。在考古学和盗墓中的含义就是,如果在底层发现了熟土,那就可以证明这块土地曾经被人使用过,或者说,是古人的遗址或者墓葬等等。
生土就是自然界经过亿万年堆积,自然形成的原生土壤,也叫净土,它的颜色均匀,结构细密,质地纯净。熟土颜色不匀、结构参差。
根据生土和熟土的不同分布来断定墓葬的范围。古人在生土上挖出墓坑或者墓道、墓穴,下葬以后再将熟土回填。这样墓坑、墓道和墓穴的土就变成了熟土,因为它已经被人翻动过,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质地。
正文 第564章 盗墓笔记(4)
熟土的吸水性比生土强。墓葬年代越久,潮湿度越大。尤其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经常大量使用黄土封填,吸水性更加强,这个特点让找墓变得方便。
雨过天晴后去找墓,一些离地面比较近的墓甚至不需要用锄头取样,一眼就可以看到墓在哪里,因为墓坑上的土比较湿,而附近的土比较干燥。
这就牵涉到一个看土的诀窍,我爸爸的笔记里面也有写到。也是一句口诀:生土死土都无墓,活土可疑莫放过;花土上来要细看,扑腾土现不会错。
笔记中比较重视的,就是要细看的花土,和下面有墓的扑腾土。所谓的花土,便是在造墓挖坑的时候,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原生土会被翻开,混乱在一起。土层原有的结构和层次都会被打乱,形成含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就是一种人工土层——花土。这种人工土层即便经过百年也很难改变,一看就知道。这种杂合土就是花土,是需要仔细分辨的土层。
在活土中还有一种特殊成因的土壤,叫做扑腾土,和花土一样也是一种地下有墓的信号土。一般的墓道填土虽然经过人工锤炼和夯实,但它的结构依旧不如自然风化的土壤结实。没有填完的土会遗留散落在墓道附近,这些土和墓道内的花土一样,也是被翻动过的杂土,但比花土的密度低、较为松散,土层厚度不大,也不均匀。在盗墓者的口中,俗称扑腾土。
我回想起这前的几次盗墓经历,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挖上来的土和地面土色不一。只是当时我并未明白其中的缘由,所以看过了觉得有些好奇也就过去了。一来,挖土的任务从来都不会分派在我的头上。二来,也没有人解释给我听这个中的缘由。不过在我的经验里,也是清楚的记得越是靠近墓的土层颜色越是不一样。
当时记得,在深挖上来的土中,有时会出现黑、绿、红等等各种颜色。笔记上用不同颜色的字迹标明,深挖以后看见土色中主要为黑,那墓葬中可能带有大量的木质陪葬品。木质的器物腐烂以后会影响土质,染黑土壤。而随葬品中的铜器和铁器氧化以后会污染土壤,土色就会发绿色。墓中为了辟邪和防腐会含有朱砂这种东西。墓中有大量朱砂,那么土壤也会是红的。只要深处带上来的土色异常,那么下面就一定有东西。
我仔细的着上面的每一个字,对于我来说过去看到的现象有了解释,原来是这样的。我之前一直处在一种懵懂,似懂非懂的状态。只有亲眼所见,知道要怎么样去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放下手中的笔记,不再想往下看,毕竟以后又不依靠这个吃饭,知道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什么也改变不了。
张珏卖给我父亲的盗墓笔记,卖的太晚。可我想想就算一开始就卖给我又怎么样?知识救不了任何人,他们懂的肯定比这本笔记上的多,要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过去的时光不能和别人说起,只能藏在心里怕别人发现,对于朋友的怀念也只能深埋在心中,和那些未经发现的坟墓一样暗无天日。过去的事情并不因为过去了而了无痕迹,反而在我的心中刻下烙印。死去的人不会再回来,而活着的人却要背负着不能和别人说的烙印,一直孤独的走下去。
我叹了口气,把笔记本和之前发现的被撕去不少页的笔记放在一起。之前秦承志的手下“长马脸”曾在我家里东翻西倒,才让我发现了父亲的第一本笔记,从而使我踏上了那条错误的路。现在我可以肯定,他们在我家翻东西并不是我当初想的那样在找钱,而是在找别的东西。我留着这两本笔记不为别的只为了怀念。
两本笔记被我放在非常隐蔽的地方,轻易不会被人发现。我又打开第一本笔记,仔细想来,这本笔记究竟写成于何年何月,而且到底是谁写的?是我记不清楚的真的父亲,还是养了我十年的假父亲,我都不得而知。
第一本笔记上记录的时间,恰巧是很微妙的,在他们被抓起来强迫下到那个有鬼手的洞里以后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已经受难了吗?那个时候我的亲生父亲已经死了吗?那个时候假的父亲,已经成功的偷梁换柱了吗?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
我打开大半年前我在家中得到的第一本笔记,这一本和张珏卖给我的盗墓笔记完全不一样,严格来说是从洞中活着回来以后的日记本。里面被撕去不少,这些被撕去的纸张上面也许记载了真相,才会被人撕去。既然怕我知道真相,为什么还要把日记本留下,干脆一块拿走或者烧掉岂不是省事,偏偏还要留下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