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海寻龙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话到山高必有怪,岭峻必生精,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山高岭峻,则人迹罕至,灵气丰厚加上高山峻岭,下方必藏龙脉,龙脉灵气可以滋养生息,福泽子孙,所以帝王将相,无不想埋骨龙脉正中,以福泽子孙,千秋万岁。

    但是万物皆有灵性,人知道龙脉能带来数不尽的好处,动物自然也知道,所以有龙脉的地方,都会滋养一些灵芝石斛之类的灵药,有珍惜的动物集群居住,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正如川蜀之地有大熊猫,泰山北斗有丹顶鹤和灵猿猛虎,都是受龙脉滋养,才留恋此地,世代居住,这也就是为什么离了故居之地,这些珍稀动物就算有好吃好喝的专人伺候,却依旧难以长寿的原因。离了龙脉灵气,自然时日无多。

    但龙脉灵气,只是龙脉之上的风水位处最为丰厚,所以要争夺这龙脉风水位,自然少不了物种间的一番争斗,优胜劣汰,强生弱死,自然规律,该当如此。

    华夏俗话说得好,龙生九子,九子不同。这九龙,按照古书所记载,分别占据了华夏九州的一州,以为巢穴,九州分别为洛州、沧州、澜州、蜀州、翰州、宁州、越州、青州、云州,洛州便是洛阳一带,沧州乃是内蒙古大草原,蜀州乃四川蜀山,翰州乃是华夏北部沙漠,宁州乃是华夏腹地、越州是南方冻原,青州是葛尔丹盆地青岛湖一带,这云州,便是云南雨林沼泽之中。

    民间传说龙乃是呼风唤雨招雷引电的灵物,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得天独厚的一种野兽。因为稀有,模样祥瑞,所以才被试做是逢凶化吉的灵物。

    但凡万物有灵,自然就懂得自己修炼,寻求成仙得道,万古长存。龙得天地之灵秀,万物之精华,在自然界中,凭借自己的优势,逢凶化吉,潜藏在龙脉之下,潜心吸取灵气修炼,不与外界隔离。

    华夏九州,最大的九条龙脉,分别对应着九龙,其中八龙据说早已证道成仙,不知所踪,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玄妙,但是龙迹无处可寻,自然有好事者也只能作罢,唯独这云州的烛龙,偏偏出了乱子。

    烛龙本身属性至阴,故此得了个别名也叫烛九阴,又有传说贪吃暴戾,生有九头,因此又叫贪欲九头蛇,本来最适合它潜心修炼的地方,乃是越州的南方冻原,至阴致寒之气滋养,才是它最喜欢的龙脉所在,但偏偏烛龙又生在云南,华夏北方,长途跋涉去占龙脉修炼,虽然听起来艰难,但是对这些得天独厚的灵兽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事。

    若只是长途跋涉,也就算了,但偏偏越州冻原的龙脉上,已经被嘲风占领了,这些自然界最强的掠食者之间,相互都有感应,嘲风比烛龙修炼早,排名靠前,自然比初出茅庐的烛龙厉害了不少,烛龙明白自己不是对手,便退而求其次,占领了云州的龙脉。

    云州所在,乃是八卦中震脉和坎脉中间,属性潮湿,有雷雨,故此云州地方多是雨林和沼泽,少有平地,气候阴湿,乃是地理位置所处龙脉如此,无可修改。

    但是烛龙往云州龙脉上这么一占领,疯狂的朝着下面的龙脉吸取灵气,竟然生生打穿了龙脉所在,钻进了龙脉中吸取源源不断的灵气。这等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虽然自身修为一日千里,但是由于断了龙脉,自身阴气和龙脉中的坎位对应,震位也收到影响,于是风水大变,多发大水,年年地震,民不聊生。

    既然是风水上引起的问题,自然就要从风水上来解决,这事情发生的时候,正值朝代正统,皇帝仁厚,世道清明,云州年年大水地震,民不聊生,治了多少回也不见好,自然就要派遣手下能臣前往查看,当时去查看的,乃是当朝风水大家袁守诚。

    袁守城何许人也,现在可能未必有人知道,但是若是说道西游记中渭河龙王遭到杀身之祸的缘由,便是不服袁守城的计算,改了天机,遭到天庭刀兵之厄,虽然得李世民许诺搭救,仍然被魏征梦中斩杀。虽然说西游记中多是作者结合自己想象杜撰,但是袁守城其人,在风水上的造诣果真如此厉害,当世无人能及。

  

 第五十六章:锁龙屠后事(1)

    袁守城在风水青乌上的造诣到底有多厉害?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他在皇室宗庙第一次遇到当时只是个几岁的小姑娘的武媚娘,仔细为她看了面向和手相,摇头说道,“身侍双皇,垂帘两帝,虽吕后犹不及,然杀戮过重,晚景凄凉。”并且嘱咐她在登顶天下以前不要把这些话拿出来对人说,有杀身之祸。

    当时袁守城虽然是李世民手下第一的风水大家,但是毕竟这只是个几岁的女孩子,他那几句话又是单独对武媚娘说的,所以这件事直到后来武媚娘变成武则天以前,都没有除了袁守城和武媚娘以外的第三个人知道。

    但是不得不说袁守城算计简直准得毒辣得可怕。武则天后来先是果然被太宗李世民封为昭仪,后来又被高宗李显封为嫔妃,一直做到皇后,再到垂帘听政,再到威登皇座,俯视天下,莫敢不从,简直跟袁守城的谒语重合得像螺丝钉和螺帽一样严丝合缝。

    这谒语越是准,武则天就越是害怕后来“晚景凄凉”四字应验,于是晚年便处处防备,又有狄仁杰,张柬之等一众名臣辅佐,自以为江山稳固,天下太平,谁知道最后张柬之和狄仁杰会带头造他的反,果然落得个晚景凄凉的下场。

    袁守城观山识人的本事,就是这般毒辣,往小了说可以寻龙定穴,往大了说可以预言天下,这种人一般都是少有奇遇,窥破天机,掌握的内容往往只能自己知道,若是自己要算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便是泄露天机,必遭报应,这便叫做“测人者不可自测”。

    当初三国诸葛孔明何等神机妙算,入了刘备手下,强行想要逆天为汉室改命,最后落得个憔悴十年,病死五丈原的下场,便是报应。袁守城看到云州灾害如此严重,虽然在太宗手下做个观星推算的闲人,这等妖物却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便亲自带带人去了云州,处理作乱的烛龙。

    袁守城何等手段,到了云州,一手观山寻龙的本事算是有了用武之地,只数日便推算出了龙脉所在,找到了藏在下面破坏龙脉的烛龙。

    让袁守城没想到的是,烛龙已经打通了云州龙脉的中段,葬在龙脉主脉中贪食灵气。以袁守城的本事,烛龙虽然是灵物,说到底也还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是生命就都会死,他浑身解数使出来,就算是二十条烛龙也死透了。

    但问题偏偏就出在,烛龙虽然对袁守城来说弄死就像弄死条狗一般容易,但是若是弄死烛龙必然就会把本来已经风中残烛的龙脉也一并摧毁掉,到时候震脉和坎脉齐发,必然发生千年不遇的大暴雨,整个云州就算是废了,几百年之内都不能恢复,观天下者爱天下,这是他不能接受的结果。

    不过袁守城英明神武一辈子,当然不可能栽在烛龙手里,他思前想后,毕显示出平生所学,以周围的山川湖泊为阵眼结下阵法“九宫锁龙屠”,将烛龙从龙脉中引了出来,入了迷阵,锁在了阵中封印起来,又用炼金秘法打造了囚龙锁链,穿过烛龙的脊椎,让它挣扎不得,灵气反溢出来重新被龙脉吸收,生生不息,以为禳补。

    冯轶所在的世家,开创人乃是当时袁守城手下十二弟子之一,带带遵守组训,趋吉避凶,延续至今,后来到了袁世凯覆灭,天下变动,战乱四起,实在家族里的开支延续不下去了,眼看一家子上百口人就要饿死,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兔子逼急了都要咬人,何况是人,冯轶的先人有祖上传下来的观山之术,眼下逼急了自然就拿出来了。虽然祖训只能用此术法趋吉避凶,不可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但是眼下家族都要没了还说什么别的,冯轶的曾曾祖父,当机立断就开坛立誓,焚香祷告,祭了祖师爷袁守城,直接把这一手观山之术拿了出来。

    这一手手段,在当时可是吃香得紧张。冯轶的曾曾祖父手里有这观山之术,寻常帝王将相的墓穴,那当真是个眼珠子扫几眼就知道下面能有几尺水几斤鱼(水和鱼都是当时盗墓贼的黑话,水是指墓穴深度和墓穴情况以及机关分布,鱼则是指下面的陪葬品),当真是筷子夹饺子,一捞一个准。

    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武力才有了人权,冯轶的曾曾祖父深明此理。更何况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个彻底,自然是把自己看到的帝王将相大墓,施展手段,亲自带人下墓,用毕生所学避开机关,直捣黄龙,开了墓主主棺,把墓主的陪葬品横扫一空。

    俗话说贼不走空,冯轶的曾曾祖父既然有这等手段,那自然是此次丰收回回大赚。在那个时候,有信义的盗墓贼只取走墓主棺中的财物,每次开棺材又叫做“升棺发财”,取的就是个谐音,是说活人发死人的财,不会毁坏尸骨。

    而冯轶的曾曾祖父是学风水一行的,自然知道冥冥之中有天意,挖坟掘墓,已经有违天道,要是再毁尸灭迹,可真是逆天行事,自己找死了。所以他每次下墓不仅不会毁坏墓主棺中的尸骨,还会留下一两件最值钱的财物在墓主身边,再把尸体收敛好,棺材原封不动的盖上,出墓离去。

    那时候的盗墓贼,多半是活不下去的人占山为匪,又或者是手里有枪杆子的军阀。这帮人盗墓,唯恐自己搜刮得不够干净,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分金定穴的法子,只知道武力强攻,用暴力破开墓穴的墓门,然后进入墓穴之中撬开墓主棺材,把所有的东西都席卷一空。

    莫说尊重墓主尸体,能给你留个草草的全尸就很不错了。在当时,冯轶的曾曾祖父这样的盗墓贼,简直是盗墓贼中的一股清流。

    当时他们挖开墓穴,逼着前面抓来挖墓的壮丁去用命探出机关,然后自己再走后面把东西搜刮干净,真个是掘地三尺赶尽杀绝,莫说土里的碎瓷片不放过,就连墓主的尸体也要开膛破肚,看有没有口含珠玉。

    不过大家盗墓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大家盗墓的目的都是一样,那就是钱,然后扩张武装,有了军队说话才硬气,冯轶的曾曾祖父有这手段,自然收获非那些土鸡瓦狗之辈可比,虽然留下最贵重的东西,但是所得,比起那些人,十倍百倍不止。

  

 第五十七章:锁龙屠后事(2)

    冯轶的曾曾祖父,名唤冯守,他最初为了家族生计,盗掘周边古墓,大有收获,自己又饱读诗书,精通风水,还因为出国留学的缘故,懂英语。那时候华夏国内不乏有对华夏文化感兴趣,来华夏收集奇珍异宝的外国商人,冯守便是与次等人交易,发了大财。

    冯守手里有实打实的墓中重宝,自己又精通此道,能认识得那些宝物来历,将东西与那些外国商人交易,又把那些明器的功效和历史,讲得头头是道。

    那些外国商人看他拿出来的明器,成色好,保存完整,品相精良,又能把来历都讲清楚,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个看上去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世家子弟居然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自然是喜不自胜。

    冯守生逢乱世,有倒斗的手段,有找斗的眼力,又有识得宝物来历的知识,还懂英语,更让那些外国商人欣喜的是,虽然冯守拿来的明器质量比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