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田园安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座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谈论起生死来总是比年轻人有更多感慨,也更能体会出何大爷一番话中的执着与坚定。此时,来者也大都理解了何大爷的做法。
  等几人离开何家没几天,当日的谈话内容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何家想立祠堂,村民们倒是意见不大,毕竟自己没什么损失,还能从何家得知更多的西瓜种植技巧。
  但对于李氏宗族来说就是在分割他们在北李村的话语权,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利啊,拥有过的人怎么愿意失去呢?
  村民们渴望利益,而族老们渴望权利。于是,北李村上下级出现了意见分歧,矛盾的祸根已经埋下。
  这一年,族老们忽视村民们的意见,仍是不同意。
  可下一年西瓜收获的时候,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因为村子里何氏人家种的瓜已经跟何大爷家第一年种的瓜差不多了,李氏人家的瓜根本没得比。这一年何氏人家的瓜卖的价钱高出他们两倍。
  以此类推,可以想象,明年的西瓜评赏大会上,大家别说一等奖了,就是二等奖、三等奖也没机会获得了。
  若没有办法种出好瓜就算了,可现在的情况是,明明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种瓜技巧种出更好的瓜,却因为族老们的阻拦而被无视,这怎么能忍?!
  一个枉顾下级人民需求和利益的上级怎会受到下级的尊重和顺从呢?李氏的族老们受到了更多的来自村民们的压力,甚至来自自己家里亲戚们的压力。
  平日里对自己颇为尊重的小辈们,现在眼里透着埋怨,有的见了面招呼都不打一声的走了;一起喝了几年酒的好友们也开始对自己有了脸色;甚至自己家里的孙子孙女也被村子里的孩子们给孤立了。
  这样的情况下,李氏族老们不仅尝不到权力的快感,反而品味到了权力带来的刺痛。此时,明智的都放软了态度,等着小辈们给个台阶就顺着下了,糊涂的,就只能为自己的目光短浅买单了。
  李氏族老大部分还是明智的,最终同意了何氏在北李村设立祠堂的决议。
  而何大爷也是言而有信的痛快人,当天就毫无保留的公开了他所知道的全部关的西瓜种植的技术。
  等村子里第四年收获种植的西瓜后,摆在人们面前赤裸裸的事实,验证了何大爷的坦诚和言而有信的魄力。
  这一年,北李村种瓜的人家都收获了不比何大爷家差多少的大西瓜。
  如期而至的第二届的西瓜评赏大会上,何大爷家险得魁首,李大山家第二,而第三则是何大顺家。
  此事到了这里才算是有了个了结。
  何大爷以及何氏其他几户人家才开始商量着,凑钱,建立祠堂。
  作者有话要说:  如今,写了文才知道,三千字真是一道坎儿啊~~~
  宗庙是皇家才可建的,所以蠢作者犯了大错,还好及时发现


第35章 筒车
  在何家男人们的人眼中; 西瓜种植技术再好; 赚的钱再多,也比上有一套更趁手更锋利的木工工具,比不上在木工一技上的新突破,甚至比不上几块上好的木料。西瓜种的好是锦上添花; 而木工之道却是他们的立世之本源。
  这一点,作为何家掌舵人的何大爷心中一直都明白,并且身体力行,为小辈们做了榜样,才没有让何家的下一代们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先被利益迷了眼、乱了心智。这也是跟着何大爷学习的何禾与何林兄弟俩最大的收获。
  从来到何大爷这里学习开始; 已经快要四年了。何禾与何林从一开始的旁观打下手; 处理初始木料,到做一些小零件、小板凳,再到如今能单独完成一架何氏摇篮,做一些大件儿的家具,进步不可谓不大。
  何大爷倾注在他们兄弟俩身上的心血不比何宁少多少; 也没有想着私藏什么。毕竟,家族技艺的传承没有师傅与学徒之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 何大爷是真心盼着能将何家的祖传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倘若下一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不仅能显出他老人家教人的本领; 最重要的是还能让何家的手艺发扬光大。
  何家之前居住在临近北猛国的北方,那里民风剽悍,人们大多喜欢厚重而不失大气; 奔放而不失庄重的风格,何家出产的木制品也多是这样的类型。到了地处中原的北李村,由于隶属沟通南北的要道枢纽,信息流动快,商品贸易昌盛,人们都喜欢追逐时尚,而近十年比较流行的不是北方的厚重奔放,反倒是南方的精巧细致。
  为此,何大爷以及俩儿子何大柱与何大兴也是活到老学到老,近今年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经常到镇上买一些南方过来的精巧玩意儿,带回家一边琢磨一边练习。于是,他们手里也常常出品一些花样新潮,雕刻繁复的精制品。
  而跟着他们学习的何禾与何林兄弟俩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天花费大把的时间雕刻花样。
  与之相反的是何宁,对这些花里胡哨的款式依然不太感冒。如果不是何大爷时不时的给他布置一些强制性的任务,他估计都不会碰几次刻刀。
  适应了现代快捷、便利工具的何宁,更倾向于创作出更精准有效,能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的器具,成为像木圣张衡那样的人物。
  这四年里,何宁也是在不断地吸收知识,快速成长,再加上有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时常交流着,他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两年也确实研制成功了那么几个挺有实用的成果。
  其中让他花费心血和时间最多的,还是最早开始的筒车。其实就原理而言,筒车的原理并不难,见过几次的人大致都能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即便其中有些细节问题做不好的话会影响运行效率,但只要肯花点心思实验总结,就能完美解决。
  但之所以耗费这么久的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建造一架筒车花费很大,仅凭何宁与王章沐的小金库可撑不起反复的试验花费。虽然,一开始何宁提出先用小模型来模拟,但实物与模型虽然构造原理相同,使用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却大大不同。实物筒车除了要考虑结构合理的问题,还要考虑选材制作、运行效率、机械磨损等实际问题。这些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型模拟中是难以发现的,必须通过建造实物繁复实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实际情况中,一般村子里要建造筒车,是要向全村的村民集资的,可见一架筒车花费可不小。即使,何宁这几年又搞出了不少新发明,小金库也有各种进项,也实在抵不住建几架筒车的,这也是耗费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筒车是何宁与王章沐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都是只看过几次大致了解的程度,没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没有师傅告诉他们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技巧与诀窍,两人只能用掌握的一些方法触类旁通,摸索着行进。再加上何宁与王章沐都是精益求精的个性,总想着找到最合理有效、磨损度最小的构造。这也造成过程中多次出现否定重来,修改方案的情况。
  尽管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两人还是竭尽心力耗费两年半的时间攻克了种种困难完成了。
  何宁不知道他们设计出来的这一款筒车和现在南方普遍使用的筒车有多少相似之处,但他知道,他的这款筒车绝对不比他们的差就是了。
  两人完成的第一架筒车作品搭建在何家田地附近水流比较湍急的河岸边,试运行成功那天,何家就顺着河道挖了浅浅的一条小沟渠,可以直通自家地里。
  当时,还引来不少村民围观,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们又不是傻,一眼就看出了筒车的妙用。有了这么个大家伙,何家以后浇地得省多大力气啊。这种不需人力就能自行灌溉的物件儿既让人为之巧妙惊叹,又让人觉得大大的实用。一时间,过来的村民们纷纷围着何家人打听情况。
  如此一来,何宁不仅宣传了他的筒车,还在北李村甚至周边几个村子里出了名,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工小神童。
  说起来,这两年打从何宁手里出来的新鲜玩意儿也不少了,从一开始的何氏摇篮,到溜冰鞋,再到后来改良的梳妆台、折叠伞、摇椅以及折叠床榻等等实用又不贵的产品,给何家带来不少收益。要是这个时代有申请专利一说,何家定能赚得更多,何宁也不用愁筒车的建造费了。
  尽管,设计出这些的都是何宁,但村民都是从何家人的嘴中听来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毕竟何宁之前痴傻过一段时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的。
  然而,此次筒车试运行时,是何宁指挥着安装,大家问起筒车的事情,何宁也是回答的滔滔不绝,显然是对它的每个零件儿都熟悉到某种程度的。这件事给北李村村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也相信了之前何家人的话。
  筒车成功设计出来了,给何宁带来了名望,让王章沐也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他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这一点,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何宁已经意识到了,也没有太失望。
  毕竟,造价摆在那里,销售市场又是面向广大农民,即便,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但有魄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却寥寥。
  周围附近几个村子来打听、围观的人不少,可一听到价钱就纷纷退缩了。
  如此下去也不是办法,何宁就把注意打在了不差钱的李地主家身上。
  作为北李村西瓜种的最好的人家,何家与常来收购的李管家也是相熟不少,走不通村民路子的何宁就联系上了李管家。
  李地主家财万贯北李村人人都知道,但李地主名下的田产到底有多少,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反正仅附近几个村子隶属李地主的就已经让人数不清了。
  李家地多,但李家人真正来钱的地方却不是土地,而是与北边的行商。正因如此,李家的主子们对于土地里的事情都不大放在心上。唯一关注了的西瓜种植,还是因为李欣然爱吃西瓜。当然,最终还被充分利用了一把,引为噱头,为李家巩固、扩大人际交往立了一份功。
  主子们如此,下面的人为了忧主子所忧,自然也关注行商更多。李管家虽然打理着李家的田产,但毕竟管理着一大家子,精力有限,对农业方面也就每年收获的时候监督收收租,年底的时候审审账,关心一下收益而已,并没有时间关注更换新农具,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方面的问题。
  因此,何宁来找他谈筒车的事情时,李管家并没有太当回事。但毕竟两家有过交易,何宁虽然年龄小却很得小姐的倚重,李管家还是认真的听完了何宁的推销,但也仅此而已了。
  李管家没什么兴趣的态度,何宁看在眼里,也不再继续推销筒车的好处,反倒建议李管家先买一辆试试。等明年地里的庄稼收获了,可以对比一下有筒车浇灌与没有筒车浇灌的田地的收成,如此,这筒车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到时候再考虑在别的田地里增设筒车也不迟。
  何宁的这番话一说,李管家倒生出几分兴趣,他对农业懂得不多,但对人情往来的套路却见的不少。何宁敢这么说,自然是对筒车有着十分的信心。这一点,李管家是看出来了的。真金不怕火炼,他不介意试这么一次。最主要的是,在村民们看来很高的造价,在李管家眼中确实不算什么。若这筒车真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