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统帅层次的实力上,王贲和项燕可以说是不分上下,接下来就要从各自的实力,也就是双方的后勤和兵力上来做一个比拼了。
首先,由于秦国的战略不同,他们打算是由中心突破,也就是一举击溃整个联盟的首脑,以御国为首的韩燕御三国联军。
在秦国看来,只要能够击破这支主力,将联盟的牵头人给打败,那么剩下的赵国魏国楚国,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首尾难顾,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头击破。
所以秦国的主力大军,都是集中在东线战场,也就是钟御的对面。
在中部战场,秦军有着足足45万人,而且其中多数都为精锐,因为强征而来的老弱,都被分布到南北两个战线了。
在南方战线,王贲所统率的只有30万都是一些十几,或者五十多岁的老头小孩组成的老弱之军。
与之相比,对面的楚国那就好看多了,都是一些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组成的强军。并且其中有很多一部分人之前刚刚经历过南阳和南郡之战,有着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
这种强大的实力,如果真的在战场上硬碰硬,秦国绝对不是对手。
所以王贲采取的是迂回战术,一路不断地设置阻碍,沿着一个一个城池防守。并且时不时的调出一些精锐,进行一些局部的突击反攻,给楚国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第256章南线战事
这么一路下来,每一个城池都凝聚了一些足够防守的兵力,并且在一些险要之地屯驻关卡防线,像一个个钉子一样,钉在了楚国的各个必经之地。
楚国如果忽视他们,直接一路猛进,那么他们将骚扰楚国的后勤,并且尾随其后,时不时的造成一些袭扰。
可是如果要一路一路碾压过去,这些城池虽然不算雄伟,但一些基本的城防还是有的,并且一些险要之地占据着地利,也是极为难攻。
一路下来,楚军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才能推进那么几里十几里。
这么一路下来,打了他近两个月,楚军竟然才推进了战线一百里。这种极低的效率,不要说后面正在等待楚国支援的三国联军等待不了,就连楚国都感到极为的不好意思。
至于对面的秦军,他们则是在暗地里嘲笑楚国的无能。
为了改变战场的形式,项燕做出了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直接不管沿途的城池,一路突进,后勤什么的也不管了,只是带了十几天的粮食。
放弃了诸多琐碎,楚国的行军速度果然快快增加,几天时间,就将战线推进了100多里。
此时,楚军的方位已经推移到了韩国南方的南梁城下。
这座曾经韩国的南部重镇,此刻因为内史腾的叛变,已经落入了秦国手中,成为阻挡他援军楚国北上的一个重要的雄关隘口。
在南梁城北方,再往前100里的方位,就是著名的伊阙关口。
白起就是在这里崛起的,他一战就斩杀了韩国十数万大军,让他的资历成功地出现了当时的秦王的案桌之前,从而走上他的军神之旅。
不过如今楚国连南连城都没拿下,又怎么可能到达伊阙呢?
楚军尽管推进迅速,很快就达到了南梁城,但他留下的隐患也是极为大。
在它南方那100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数十个秦军埋下的钉子,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锁网,将来自楚国南方的援助,硬生生地封锁在了那100多里的生死险地之上。
而楚国,经过之前的一连番攻坚拔寨,他的损失也是极为惨重的,30万精锐的处境,已经损伤了5万人,只剩下25万的疲惫之军。
在他们的对面,雄伟的南梁城里,正驻扎着秦国严阵以待的10万大军。
他们将坚守这座雄伟城池,就像不久前的韩国一样,靠着一座坚城,硬生生的拖死了秦国20万大军。
在这里,这10万秦军,也将拖死楚国的25万大军,将他们带入无尽的深渊。
对于能否守住这座城池,秦国并没有信心,但能否拖垮楚国,他们的信心绝对是充足的很。
就像之前的新郑之战,在韩国有着足够物资的情况下,10万士气低迷,畏秦如虎的士兵就能够死守新郑城1月有余。
那么如今士气高昂,抱着必死的决心前来的秦国士兵,尽管他们都是老弱,体力远远比不上那些青壮,但他们却有着那不畏生死的信念。
有着这股信念,守住城池,可能有些不可能,但拖着对面的楚军一起死,那绝对可以。
说到根底,终究是秦人那股浴血奋战,从祖辈开始就遗传下来的好战因子,影响着他们。
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耕战制度彻底地深入到了秦国每一个老秦人的心中,彻底的将他们体内的狂暴给释放出来,得更加不畏生死,甚至以战死为荣。
而且经过这上百年的征战,秦国一直压着六国打,建立起来的那一种信心,那一种荣誉,那一种对山东六国的蔑视,是根植在秦国每一个士兵的心里的。
所以城里的秦军尽管人数不足对面的一半,而且青壮稀少,几近于无。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装备上比楚军稍稍好上一些,并且占着城池的防守之利。
但他们的战斗意志是绝对安分的,对于南方楚军的蔑视,也还是依旧存在他们心里的。
在他们认为,如今的秦国只不过是一时不察,被这些弱小之辈占了便宜罢了,只要等秦国缓过气,那么这些一个个都是土鸡瓦狗,撑不了多久。
而他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用他们卑微的生命,为秦国的换气时间争取到那么一些些,同时拉上这些敌人,跟自己一起去见阎王。
……
项燕看着眼前这座雄伟的城池,眉头紧紧的皱着,挥之不去的忧虑凝聚在他的脑海,不断地消耗着他原本就疲惫的精神。
“这秦军当真无畏呀!”凝视良久,项燕为谓然出了一口气。
秦国不愧是被称之为虎狼之国,面对这种劣势,士兵却还有如此高昂的战斗意志,比起楚国来说,那真是强上不知多少。
甚至在项燕的心里,他都不禁感叹,难怪楚国在秦国的对抗之中,连连败阵,就连国都都丢了好几次。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要狠狠地打击秦国,趁着这一次秦国疲惫蘼弱的时候,狠狠地削弱它,甚至尝试灭了他,这样才能为我楚国搏得一线生机!”项燕面露狠色,看着远方那精神抖擞的秦军,尽管一个个的面孔都极为青涩或者满脸皱纹,但却充满了坚定,项燕握紧了手中的长剑,散发出了一阵杀机。
转过身来,项燕对着自己身边的传令兵下令道:“进攻!”
如同雷鸣般的鼓声擂响,砰砰声不绝于耳,带着节奏感,楚军士兵踏着步伐一步步的靠近的南梁城。
同时身后一辆辆攻城器械,也是推向了前方,不断的调整着方向,最后全部都指向了南梁城。
天上风云变动,就连天地都因为大军的碾压,而变得风云变色。
无边无际的楚军迎了上去,在他们眼前,雄伟的南梁城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如同大海上的一个礁石,随时都会被淹没,区别只是在于,这块礁石能撑多久罢了!
留给楚军的时间不多了,这一次,为了快速的到达这里,楚国抛弃的一应的后勤,只带了十几天的粮食。
所以,楚国的行动速度,必须加快了。
第257章三战三决之第一战
??牺牲后勤,只为追求度以及效率,就必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破绽。
而如今,达到目的的同时,楚国的军粮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短缺,尽管项燕下令集合全军的军粮,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可是最后军需官统计了一番,报给了他一个十分让人绝望的数字,全军的粮食省吃俭用之下,也只能够再坚持十天了。
所以项燕别无选择,只能尽快的攻城,通过攻城战中不断死伤的士兵,来减少军粮的损耗。
并且,也能够利用这汹涌的攻势,尽快的拿下这座南梁城,为楚国前进的道路打开一个口子。
两军你来我往,为了这小小的城池,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殊死对决,在这里,只有胜利者才能活到最后。
……
而在中部战场,秦国与以御国为的三国联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对决,其战争的惨烈程度,远远过于其他两个战场。
这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要知道,虽然中部双方的军队规模是最大的,两军加起来足有8o万人,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感到恐惧窒息的数字。
可是南部的战场,楚国和秦军各自有着3o万人,加起来也有他6o万,虽然比起8o万人来有所差距,但在这种庞大的数字之下,差距也不是太过于明显。
那又为什么会说中部的战场,生的厮杀激烈程度,远远出于其他两方呢!
说起来,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点,就是秦国这一次,是以中部作为突破口的。
不同于其他两个方向战线的防守策略,中部是以突击猛攻,以最大的力量,攻破敌人的防线,从而达到一点破面的效果。
所以中部的45万秦军,在战争一开始,就进行了汹涌的攻势,并没有畏缩不前,据地而守。
而对面的三国联军,也同样如此。
毕竟是三个国家,35万大军的粮草消耗,哪怕有着就近的韩国物资支援,但还是物资短缺,毕竟韩国经过这一番破坏,已经生民凋敝,国内一片荒凉之景。
而且韩国本就人口不多,属地狭小,所能种出的粮食除了勉强够他们本国的消耗之外,却是多不出其他剩余的。
经过这一番战争的消耗,虽然人口大为锐减,让粮食有所剩余,但也顶不住35万青壮年,那每天如山般的消耗。
赵魏两国虽然也有些支援,之前一直都是这两国的支持,才能够让35万大军在前线一直勉强支撑下去。
不过事到如今,赵魏两国因为战争的原因,实力大大的锐减,粮草消耗更是严重,而今他们的国君都被围了,全国的精力资源早就被牵扯到了北方战场,是再也没有余力来支援中部联军了。
所以中部联军的粮草已经所剩不多,据估计,这些粮草在省吃俭用之下,也就只能支撑他两个月了。
为了解决这种状况,钟御不得不主动进攻,寻求战机,要么是做出突破,从秦国本地掠夺粮草物资,弥补损耗。
要么,就是通过战争,将士兵的人数给减少,这样人少了,每天需要消耗的粮食也就少了,能够支撑的时间也就多了。
而且,在中部跟秦军对峙了那么久,不论是自己还是秦国,双方都有些支撑不下去了,耐心也耗的差不多,毕竟已经对峙了两年多,这么长的时间,比起赵国的长平之战,也是丝毫不落下风。
所以大战一开始,两方就在平原之上,堂堂正正地摆开了阵势,开始了一场场决战。
古代的大军,之所以讲究兵法,讲究诡道,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实力不足,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不过,通过谋划诡计而获取的胜利,终究难以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佩服。
人从心底里,还是佩服那些强者的。
所以纵观历史,能够建立起一个个雄霸天下的王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