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岐晖见李昊并未斥责,心中多了几分喜悦。
只要李昊没有反对,就说明这件事有成功的希望。他也不敢怠慢,赶忙解释道:“这件事还要从弟子当年游历西方说起。”
随后经过岐晖的解释,李昊也大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大概就是当年岐晖在西域游历时,无意中救下了一位曾潜伏在教廷的异教徒。对方也不知怎么探听到了教廷的最高机密,后被教廷发现,并万里追杀。
而这位异教徒在临死之际,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告诉了岐晖。
只是那位异教徒虽然得知了部分机密,但也是一知半解的程度,很多东西他自己都无法理解。
不过从岐晖的解释中,李昊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词汇。
诺亚方舟,最终审判日,天启四骑士等。
岐晖等人或许并不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但李昊来自于后世,且对圣经有着一定的了解。
诺亚方舟,讲述了大洪水灭世时期,诺亚根据上帝的指示建造了一艘大船,上面承载了新世界的希望。最终审判日,在圣经中象征着世界毁灭,天地终结的时间。至于天启四骑士,则代表了毁灭与征服。
这些词单独听起来或许也没有什么,但若是联系在一起,问题可就有些大了。
李昊眉头紧皱,沉声道:“这件事还有谁知道?”
岐晖恭敬道:“出我二人外,并无他人知道。”
李昊微微颔首,陷入了沉思。
这件事,他不能不管,也无法不管。
倒不是李昊善心发作,而是天使一族对他来说,也是相当大的威胁。如果不能搞清楚他们的目的,李昊还真担心哪天地球会被天使们给审判了。
尤其是这个话题还那么敏感,最终审判日、天启四骑士!
李昊沉吟片刻,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教廷能成为西方的掌控者,背后不会没有相应的手段。且我们现在得到的消息,还不足以证明西方有方舟。我们还需要探明方舟所在,以及教廷背后隐藏的秘密。”
“喏。”岐晖两人感觉李昊所言甚是,纷纷应道。
同时,他们心中满是喜悦。
李昊虽然并未直接答应,但显然也有了参与的想法。若是能有李昊相助,他们抢夺,呸,借教廷方舟使用的计划,无疑会增加不少的成功率。
※※※
贞观初年,大唐设立随军道士,以符篆、草药救死扶伤。
贞观二年,大唐开设武科,散基础武道于天下,其中多为道教修行法诀。佛教见此,于三月后广开山门,传授世人佛门之法。
一时间,华夏九州掀起了修行之风,各地州府,甚至乡村部落,皆能看到习武者。
贞观四年,二十万大唐精锐北上,另有两千道士相随。
一年后,突厥平定,北方再无隐患。
贞观六年,大唐兵出三路攻伐高丽,陆军两军,海军一路。并于次年斩高丽大宗师于阵前,破辽东城,直入高丽都城。
贞观八年,擒高丽王至长安。
贞观九年。
此时大唐内患平定,外患多被覆灭,国内国外的形势早已今非昔比。
今时今日,天下八方诸国闻大唐威名者,无不心生敬畏。
值此盛世,万国来朝!
也正是在此时,大唐国师召佛道两教高层入京都,欲行论道之事。
更有传言,国师心有所感,欲寻弟子门人,立无上大教,传长生妙法。
一时间,大唐但凡有所闻者,无不兴奋无比。
国师什么人,长生不老之谪仙,天下万教之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而且谁不知道国师的话远比朝中大臣更好用,哪怕是后宫佳丽三千的枕头风,也不敌国师一语。
眼下国师欲收弟子,立大教。
这是何等大事,又是什么样的机遇。
一旦被国师选为弟子,说是一步登天也丝毫不为过啊。
如此情况下,很多人顾不得探查消息真假,就急匆匆地向着长安而去。
且有传闻,陛下曾暗中试探国师,询问自身是否有资格随国师修行。
至于结果如何,并没有人知道。
但从陛下有史以来第一次数日未曾上朝,且连国事都放置一边没有理会,也能看出结果怕是并不美妙。
对此,世人对国师越发敬畏。
连陛下的面子都不卖,真真是得道高人啊。
且不说世人如何猜测,唯有两人隐约明白了李昊的打算。
那就是岐晖与袁天罡。
第241章 谪仙观
长安郊外,谪仙观。
谪仙观有宫殿十数座,良田数十倾,皆乃李世民赐予李昊之地。
虽说李世民不舍李昊居于城外,但让外人长居宫中也确实多有不妥。他本欲让李昊迁于皇宫外围,在此地兴建楼阁道观。只是李昊以修行之人不易居于俗尘拒绝,让李世民颇为失望。
也因为如此,李昊迁至长安南方约数十里外的终南山一带。
时至贞观九年年末,突厥平定,高句丽灭亡,正是国家鼎盛,太平盛世。天下各地的臣子,以及周边各国的使臣,无不纷纷来到大唐国都长安,向那位已经站在天下巅峰的帝王庆贺。
而要说除了长安之外,最喧闹的地方就属于终南山的谪仙观了。
只是谪仙观与寻常道观不同,不接受普通人拜访,不卖香火。相比较香火鼎盛的佛寺与道观,这里倒是更像隐居之所。
观中除了李昊,尚有女冠八名,道童十二人。
八位女冠皆为李世民赏赐之物,本为宫中宫女,又或者宫中女官。她们在谪仙观中名为女冠,实际上就是李昊的侍女,侍奉他的起居日常。而十二位道童也是如此,本为宫中宦官,被一并赏赐于他。
往日里,谪仙观清幽闲适。
可今日,却变得喧闹异常。
佛道两教大佬应邀前来,纷纷登门拜访。
“王宗主,不知近来可好?”有人看到茅山宗掌教王知远,上前问好道。
王知远笑道:“尚好,就是忙碌了一些。”
“你这老东西,何时也变得如此虚伪?”来人笑骂道:“真是羡慕你们,如今军中随军道士,多出自你们茅山一派。我看日后你们茅山,怕不是要成为天下第一大教了。”
王知远眼睛微眯,道:“道兄此言差矣,茅山能有今日的发展,全仗国师栽培。再说了,随军道士也不止我茅山,尚有龙虎山等。”
几人说笑间,有人疑惑道:“诸位可知国师突然召见我等所为何事?”
众人闻言,尽皆陷入了沉默。
要说李昊突然召见,他们还真有些说不好。
就在众人说话时,一位容貌秀丽,气度不凡的少女从宫室中婀娜走出。她来到众人身前,欠身道:“诸位请,国师已经等候多时。”
众人还礼,忽而有人惊讶道:“您是长公主?”
长公主?
众人错愕,细细打量眼前的女冠,可不正是李世民的长女襄城公主。
襄城公主雅礼有度,丝毫不以为意。
她微笑道:“国师已经等候多时,诸位莫要让国师多等。”
众人回过神来,这才想到自己之前的失礼。
他们稽礼致歉,再无人多言,纷纷向宫室内而去。
至于李昊身边为何会有长公主,他们很快也就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联姻之事对世家大族来说,简直太正常不过。更别说李昊这等身份实力,李世民若是什么表示都没有,他们反而要感到奇怪。
只是众人虽然明白李世民的目的,仍忍不住有些感慨。
自古以来能如国师这般,让帝王以公主之尊侍奉身侧,怕也不多吧?
民间有传闻,陛下待国师更胜皇亲,现在看来真是如此。
众人心中羡慕不已,却是已经走入了宫室。
当他们来到后院,隐约看到一人盘膝坐于宫室内。
其周身有无数星辰环绕,宛若置身浩瀚星海。众人仅仅无意中看上一眼,就感觉心神好似被吸引,又好像坠入了无尽深渊。
他们到底是当代大宗师,很快回过神来。
只是此时他们才恍然发觉,自身法力竟然已经消耗大半!
众人心中骇然,面面相觑不敢开口。
以往他们虽然猜到李昊修为通天彻地,但哪里想到竟会如此可怕。这不小心窥探一眼就差点耗尽了法力,打,还用打吗?
一时间,众人心情复杂,其中有震撼,有敬畏,还有兴奋。
国师有如此通天彻地的手段,不正说明了长生之道有望?
在众人心情激荡之际,李昊的声音传了过来:“进来吧。”
“拜见国师。”
众人走入大殿,垂首以示恭敬。
李昊微微颔首,道:“坐。”
众人闻言不敢怠慢,纷纷坐在了蒲团上。蒲团不多不少,正好够在场的人落座。其中道人在左,僧人在右,泾渭分明。
只是相比道家宗师们的敬畏与喜色,僧人普遍神色并不是太好。
而他们态度不好,自是有其原因。
从贞观初年李昊担任国师以来,道教的发展之迅猛宛若如虎添翼,各种宣传手段简直让佛门目瞪口呆。什么随军道士,域外传道等等,直看得他们羡慕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谁让大唐招收的是随军道士,又不是随军僧人。
如此九年,不仅大唐各地道观遍布,甚至连最近被征服的那些蛮夷之地,都开始大肆兴建道观。佛门高僧们眼见死对头发展的这么好,而佛教却好像突然不被人待见,心情能好才怪了。
此时面对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李昊坐在上方,将众人的神色一览无余。
他看向佛门众多高僧,微笑道:“诸位可是怪我没有给佛门机会。”
众高僧沉默不语。
他们心中纵然有千般不满,也万万不敢真的说出来。此事在心中稍微骂两句倒也没有什么,可若是说出来,那问题就大了。
李昊并未解释,继续道:“老子化胡,佛本是道。”
众高僧听到这里,大多面皮微微抽搐,更有人目光微眯露出厉色。
李昊所说的典故,出自《老子化胡经》。
此经最早源自何时何人已经不可考证,但最早成书却是始于东晋时期。
当时佛教已经发展壮大,故而佛门中人普遍认为,此书乃是道教有意羞辱佛教所著。但若是追溯源头,不难发现老子化胡的典故应当出自佛门弟子之手,而非所谓道教为羞辱佛门所出。
佛教初入华夏时,不论是诸多的风俗习惯,还是戒律经义,无不与华夏传统大相违背。而当时道教在华夏已经有着极高的名气,又因为出自本土宗教,故而经义也好,风俗习惯也罢,无不顺应华夏潮流。
佛教初传,没有根基,又不适应环境。
要说此时道教故意以老子化胡经作弄他们,却是太看得起佛门了。就如亿万富翁不会在意路边的乞丐,更不会闲极无聊的去戏弄他们。
当然,对于佛教来说,老子化胡经最早因为什么原因出现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现在已经发展壮大的佛教而言,《老子化胡经》就是一种羞辱。
故而李昊话音落下,立马有人勃然大怒,反驳道:“国师此言差矣。”
第242章 贫道好以力服人!
李昊神色平静,侧首望去。
却见说话那人身高马大,体表隐隐有琉璃金光闪烁,显然有着非凡的外家功夫在身。
李昊道:“你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