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昊带着众人行了两刻钟,最终在内城的一处偏僻胡同停下了脚步。
这里人烟稀疏,胡同内隐隐散发着潮湿的霉气。
两侧的房屋相当古旧,一看就知道是上了年头的老宅子。墙上红漆斑驳,门上也失去了光亮的颜色。
房门打开,一位须发皆白的高瘦老人走了出来,正是张角的老仆胡老。
他看到李昊,恭敬道:“老朽拜见廷尉。”
李昊微笑回应:“有劳胡老了,那位如今可还安好。”
“好着呐,就是闷得慌。”
李昊颔首,转而带着众人走入了庭院。
庭院并不大,经过前院的大堂,就直接进入了后院。
却见一位面容苍白的年轻公子正坐在后院的亭子内看书,其身旁还有一位姿色绝佳的美丽少女,以及一位年轻俊美的童子。
几人看到李昊到来神色各不相同,年轻公子眼中喜悦中带着些许的惧色。姿色绝佳的少女略显紧张,还有些许女儿家的羞涩。而剩下宛若小厮的俊美童子,则喜悦中带着几分崇敬。
他们正是少帝刘辩、王妃唐姬,以及曾经被李昊救过一命的张诚。
“陛,陛下!”
李昊身后的众心腹中,不乏有人见过少帝刘辩的真容。此时看到刘辩出现,顿时吓得目瞪口呆,惊叫了起来。
其他人闻言,纵然是不认识刘辩的真容,也大多猜到了他的身份。
众人满脸懵逼,傻傻地看向刘辩,转而再次看向李昊。
他们终于明白,李昊的底气到底在哪里,也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会将前往长安迎接皇帝的任务让给张温。
长安的小皇帝是董卓乱国时所立,不管是礼法上,还是情理上,显然都不合格。
若是刘辩已死,刘协身为灵帝子嗣继承皇位倒也没什么。
可现在刘辩未死,刘协如何能够继承皇位!
当张温与其心腹欢天喜地的前往长安迎接回伪帝,不用想也知道他们在刘辩心中会是什么形象。
众人想到张温回归时看到刘辩的脸色,不由心中赞叹。廷尉果然奸猾的很啊,杀人于无形,挖了坑还能让对方高高兴兴地跳进去。
高,实在是高啊。
众人想到李昊轻松解决了此次平乱最大的对手,不由心中喜悦,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气愤与不平,只剩下满心的欢喜与兴奋。
第100章 刘辩的嫉恨,前往虎牢关
“什么,董贼完了!”
刘辩听到李昊的讲述,不禁喜极而泣。
他双手紧扣李昊的手臂,指骨因为太过用力而发白。
此时刘辩已经顾不得什么君臣礼节之类,脸上满是异样的红晕。他等着猩红的双眼,期待无比地看向李昊,好似在质问他是不是欺骗自己,又好似在期待着什么。
李昊完全能够理解刘辩现在激动的心情。
因为当初刘辩刚被带出皇宫的时候,李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堂堂大汉天子居然面颊消瘦可见颧骨,双眼无神一片死寂,且满脸菜色营养不良,犹如逃难来的难民。唐姬虽然稍微好点,但也明显非常的憔悴,精神更是充满了紧张与不安。
两人刚刚离开皇宫的时候,刘辩身体虚弱的见风就倒。
虽然李昊不知道刘辩在皇宫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但也能从他当初的状态猜到一些。
不过想想也知道,一个被权臣废掉的皇帝,又怎么可能过得安详?
尤其是董卓这种心狠手辣的人,没有当场杀了刘辩估计还是因为不想彻底激起众怒。
李昊道:“臣不敢妄言。”
“好,好,太好了,太好了。”
刘辩泪眼朦胧,脸上满是悲喜交加之色。
他失神地坐在石凳上,回想起曾经受到的苦楚,竟是控制不住心情地哭了起来。
唐姬见此,小心地拿出锦娟,想要为刘辩抹去脸上的泪痕。
但刘辩好似惊醒过来,不自觉地躲开唐姬削葱般的纤纤玉指,眼中闪过明显的厌恶。
唐姬感受到刘辩的厌恶,动作不禁僵在了空中。
她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哀怨与悲愤,露出勉强的笑容,欠身道:“妾身去准备些茶水。”
李昊眼眸微眯,对此早已经见怪不怪。
自从刘辩被带出皇宫后,一举一动都受到他的监视。所以关于刘辩与唐姬的那点事情,李昊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大致就是刘辩被幽禁期间,两人产生了些不好解释的矛盾。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刘辩的身体出了问题。
刘辩自小身体就不太好,经过这长达数月的幽禁与折磨,身体近乎彻底崩溃。
如今刘辩经过调养虽然好了许多,但某些地方却出现了重大问题。
简单的说法,就是刘辩不能人道了!
对一个男人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尴尬与痛苦的事情了。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让刘辩对唐姬产生了极大的厌恶。
其他人不知其中底细,见到刘辩对唐姬的态度,不免想到一些其他的东西。他们眼中闪过些许的疑虑,但到底都是官场老油子,一副仿若无事发生的模样。
刘辩从伤心往事清醒过来,咬牙切齿地痛恨道:“董贼如今在何处,朕要将他凌迟处死!”
“董贼已被看押,至于陛下的要求。”
李昊说到这里,无奈地苦笑道:“臣虽擒住了贼首董卓,但他的诸多心腹大多领军在外。如今都城附近有至少二十万西凉军,陛下此时杀了董卓固然痛快,但若是其党羽领军复仇,臣担心势单力薄无法护的陛下安危。”
刘辩听到这里,顿时被吓得脸色煞白。
他紧握着张诚的手,声音带着些许的颤栗,艰难地咽了口唾沫:“那,那依吕廷尉之见,如今朕该当如何?”
“依臣之见,董贼罪该万死,但却并非此时。眼下最重要的是劝降董贼的诸多帮凶,以免再次危害到陛下的安全。其次。”李昊突然停顿,露出为难的神色。
刘辩到底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人,看到李昊的神色忍不住急声问道:“吕廷尉为何欲言又止。”
不待李昊开口,荀攸不动神色地踢了刘善一脚。
刘善也是个聪明人,马上悲愤地哭诉道:“陛下有所不知,廷尉刚抓住董卓,张司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长安迎接伪帝去了。他不给廷尉解释的机会,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痛斥了廷尉一顿。”
刘善说到这里,好似担心刘辩不信,道:“此事满朝文武皆可做证。”
刘辩闻言面容扭曲,目露凶光。
要说他这辈子最恨的人,首推差点将他害死的董卓,其次就是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
至于其中的原因,还要牵扯到他们的父亲汉灵帝了。
汉灵帝在世的时候就非常不喜欢刘辩,一直想要立刘协为大汉太子。
只是因为朝中阻力甚大,让他至死都没有完成这个目标。不过也因为如此,汉灵帝生前没有明确立过太子。
虽说此事与小屁孩刘协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刘辩看来,若非刘协的原因,自己的日子至少不会那么艰难。
故而此时他听闻张温前去迎接刘协,不由咬牙切齿地骂道:“老贼,可恨,可怒。”
李昊身后的众人见此,心中满是喜悦。
成了!
他们虽然知道张温此举犯了忌讳,但也没有料到这个消息竟会让刘辩如此的失态。
不过刘辩的表现虽然意外的激烈,但他们可没兴趣猜测刘辩失态的原因,心中只剩下欢喜与兴奋。
因为他们知道,张温已经完了。
恶了在陛下心中的形象,张温未来的仕途完全可以想象。最重要的是张温此行还带着为数不少的心腹与朝臣,他们无不是朝堂上显赫的人物。
朝堂上的位子就那么多,这些人跟着张温倒霉,必然会空出不少职位。对他们来说,这可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大事,如何能够不高兴。
有人似是还嫌张温死的不够惨,也是看出了刘善话中的漏洞,站出来看似安慰地补刀道:“董贼势大,吕廷尉为了陛下的安危,并没有广而告之。
如今朝堂上知道陛下还在人世的朝臣只是少数,故而张司空等人或许只是因为铲除董贼太过高兴,所以一时心急才没有给廷尉解释的机会。”
心急!
刘辩冷笑一声,没有说话。
他年纪不大,但毕竟生在帝王家。
刘辩如何不知道,平乱之后迎接帝王归朝,对朝廷与朝臣意味着什么。
这是滔天功劳,无上富贵!
刘辩心中对张温等人越发厌恶,但也知道现在不是追究这些过错的时候。如今最重要的事情是拉拢人心,稳定朝堂秩序。
刘辩起身,郑重地对李昊等人拱手拜道:“辩重登大宝之日,定不忘诸公功绩。”
众人满脸喜色,纷纷避开刘辩的大礼。
在经过短暂的讨论后,刘辩最终采纳了李昊的建议,继续在这里躲避几日等待时局明朗。
之后两天,李昊在洛阳统筹全局。
因为有董卓的劝降手书,以及李儒的帮助,李昊对驻扎洛阳附近的西凉军的收编工作,进行的异常顺利。
第三天,李昊带着荀攸、李儒与少数骑兵赶向虎牢关。
第101章 贾诩来投
朝阳初升,李昊带着队伍走出了洛阳。
朝阳下的洛阳城雄伟壮观,斑驳的城墙上满是历史的痕迹。
李儒跟在李昊身旁,道:“洛阳有八关,其中又以孟津关,小平津关,以及虎牢关最为重要。孟津都尉已经表示愿意投降,只是小平津暂时还没有消息传来。”
李昊问道:“小平津关现在是谁人镇守?”
李儒恭敬道:“由平津都尉贾诩镇守,此人足智多谋,倒是不凡。”
贾诩!
李昊闻言眉头微挑,来了兴趣。
贾诩,字文和,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纵观贾诩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
历经董卓、李傕、张绣、曹操等诸侯,最终不仅能寿终正寝,更是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单凭此一点,就足以想象贾诩的能耐。
李昊回想着贾诩的一生,陡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荀攸、张辽,在历史上是曹操所倚重的谋臣与武将。
现在他们全被自己拉拢,若是能把贾诩也收服,岂不是又挖了曹操的未来墙角。
就在李昊胡思乱想之际,远方突然传来马蹄声。
却见十数位骑士从前方而来,为首者面容消瘦而又显得沧桑,一双眼睛好似能够看透一切。
众人策马来到李昊等人数十米外停下,面容沧桑的中年男子走下马,拱手拜道:“下官贾诩,拜见廷尉。”
贾诩!
李昊愣了一下,没想到刚刚还在思考收服贾诩的问题,这边就遇到了真人。
他瞥了眼贾诩身旁未带兵刃的数十骑,心中已经大致猜到了贾诩的来意,微笑道:“文和这是何意?”
贾诩坦然道:“下官听闻都城事变,特意前来向廷尉投诚。”
贾诩神色自然无比,浑然没有将投降看做耻辱的事情。
他说着,还略带诧异地瞥了眼李儒,心中有些惊讶。
贾诩眉头皱了皱,隐隐感觉洛阳的事情似乎并非自己之前想的那么简单。若是正常的政变,以李儒与董卓的关系,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