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到古代的教书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瑛不得不庆幸,他除了刚来的时候到处跑之外,其他时候都是缩在某一个固定的地点,认识他的人实在不多,要不然,县里的百姓还不知道要想什么呢。
  “你俩这一身锦袍挺精神,”赵匡胤笑得爽朗,“这大棉袍实在不错,要价也不高,又暖又软又轻,我看少东家可以带些回去,东家想必也会高兴。”他一边说一边双手朝汴梁方向拱一拱。
  “排云、德华,来尝尝,这家婆婆的豆花儿可真香甜。”
  “来来来,两位郎君,快请坐。”老婆婆端着两碗豆花问道,“小店里有一文一份的咸味儿小菜,有蜀黍熬的饴糖,三文一份,您二位要什么口味?”
  “照常。”叶知秋看起来相当的熟门熟路,从荷包里抓了三文钱往钱匣子里一丢,等那老婆婆打了半勺稠稠的饴糖倒进雪白的豆花上,他便接过来,用自己的勺子一搅,让金色的糖浆慢慢渗到雪白的豆花里,才心满意足地慢慢舀了吃,这架式一看就是常客。
  “我吃咸菜的就好。”崔瑛笑了笑说道。
  “哎,给您。”那老婆婆从菜缸里挑了一大块咸菜端给崔瑛,“小公子这是头一回来六安吧,要我说咱六安的豆花还是饴糖的最地道,小店的饴糖还是城门口那糖画刘帮着熬的那。”一清早城门还没开,来往的人也不多,老婆婆好像起了谈兴,“据听说啊,这糖画刘的饴糖还是咱们小县尊地里的蜀黍熬的,味儿比麦芽甜,小郎君吃啦,准保像咱们县尊一个聪明。咱家今年开春就求求小神农,看能不能领几两种子回来种种看,到时候这饴糖就能和咸菜一个价了,小郎君到时候可要多吃点。”
  全桌人都眼神复杂地看了崔瑛一眼,崔瑛只得当没看到,低头将豆花扒进嘴里,一声也不吭。
  等一桌人喝完了热豆花,城门也正好开了,一群就在城墙根儿搭了几间水泥棚的汉子吵嚷着很快分成了组,这是服役的百姓要上工了。
  “德华,你在这六安可真是无处不在。”穿着一身厚棉衣,完全不见风姿的柴宗训笑着打趣崔瑛。
  “百姓见识少,有点稀罕事儿便传得到处都是。”崔瑛尴尬一笑,连忙转移话题道,“这条道儿就是六安渠的规划点了,”他领着一行人站得离分工的衙役远远的一座小坡上,指着坡脚的龙骨水车道,“将淮水引到渠里,由粗而细分传至各处,整个工期大约再有三四天就能完工了。”
  “孤王听说,你要修一万尺的水渠?有这么快?”
  “殿下,这个工作量真不大。”崔瑛轻声给他算了一笔帐,“此次修渠征壮丁八百人,大约是可抽丁员四成,其中一百五十人负责烧制水泥,由陈柱子盯着就行,一百五十人负责浇铸和运输,五百人分散在全县各处修理水渠。一万尺也就是一人二十尺而已,宽渠少挖几尺,窄渠多挖几尺,二三丈罢了,划算下来,一人一天上午铺一块,下午铺一块也尽够了。”
  说话间,今天各人的活计应该是分配好了,丁壮分了十队,每队的领头人身边跟了一个明显是蒙童打扮的小孩子。
  “走,看看去。”柴宗训好奇心起,便起意要跟着丁壮去看看怎么修渠的。
  “那咱们往这边走吧。”所有的工程规划都是崔瑛自己安排的,每天做多少活计他心里有数,便指了一个方向道,“这边看完修渠就正好能去看桥,然后晚上去竹山村我的宅子里,正经吃顿野味。”
  柴宗训点头,一行人便跟着那队人向前走,前面柴宗训、叶知秋两人不知交流些什么东西,赵匡胤和几个侍卫围着柴永岱周围,崔瑛越走越慢,然后开始跟喻皓搭话。
  “喻都监,您是怎么确实要用多大的料子才能撑起屋里的大梁的?”
  “跟着师父做的久了,自然就熟悉了,没有什么好法子。”喻皓有些拘紧,他的弟子在身后更是连呼吸都放轻了。
  崔瑛开始笑着与喻皓显摆他仅有的一点初高中力学基础,讲力的分解之类的东西,只知晓一点点勾股定理的喻皓两眼像点燃的蚊香——知道是好东西,听得两眼放光,然而因为听不懂,所以蚊香眼里冒出的是痴光。
  崔瑛停了嘴,抱歉地看了喻皓一眼,“这个,大师不必放在心上。”
  “县尊能将不传之秘授于皓,皓感激不尽,可惜皓资质愚钝,一时想不明白,还请给皓一点时间。”喻皓神色更恭敬了,如果说之前对崔瑛行礼还有些勉强的话,这时他便有些师礼侍之的味道了。
  崔瑛毫不怀疑喻皓能将自己那点粗浅的力学知识弄明白,毕竟这可是历史上难得有明文记载的有能耐的木匠了,而且是一位以善于思考而闻名的人。
  走在前面的柴宗训、叶知秋在崔瑛和喻皓讲力学的时候就收了声,仔细听他的话,“千里传音他会不会不好说,跟在喻皓后头几天,让他独立建桥架屋肯定没问题。”
  “可恨他与喻皓讲这些,却不与你我透露半句。”
  “他便是说,你听得懂?”叶知秋哼了一声,“那个什么千里传音,他给我解释过,什么真动假动,什么声波传播速度还是术度?反正我有听没懂。”
  “这真能实现?”
  “能啊,拿纸糊两个喇叭口,底部用丝线一扣,只要丝线绷直,低声传话没问题。他还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能听到某些特定房间里的说话声,我一样也没听懂。”
  说着话,便到了工地,那个蒙童把盘在腰上的麻绳解开,从一个定标开始拉线,然后开始摆弄规、矩,不一会儿便在绳上刻出了一条痕迹,然后一边用石块标出地界来,一边仰头和旁边的大人说话。
  壮丁们一个个站到两块石头中央的位置,拿起铁锨就开始干活了。这一段是窄渠,一个成年人一跨步就能过去的宽度,只挖到成人的小腿深,然后运送预制板了的人到了,几人搭手将板子一块块拼好,有没有挖平的再补一补,一切有条不紊,没有衙役监工,没有精疲力竭食不果腹,半日的工程量提前了快半个时辰便完成了。
  “这些预制板,好像一样大?”喻皓接到柴宗训的暗示,犹豫着问道。
  “嗯,板子我定了三种规格,宽渠板得用板车拉,窄渠就这种,还有一种转弯用的,三种深度一样,长度一样,就是宽度不一样,这样做的多,每一个就更便宜,也能多存些在各村,若哪一处坏了,将它起出来换上就好了,省事。”
  “这……不知木料加工上能不能用?”喻皓眼睛一亮,“陛下近日想重修金明池旁的园子,需要不要小部件。”
  “当然可以啦。”崔瑛笑笑,“你就叫你手下的小徒弟把木头劈成差不多大小的木块,然后让手稳的弟子一人专做一样,肯定快。”
  “嗯,那我每个给他们打出个样儿来,就叫他们照着尺寸做就是了。”喻皓毕竟主持建造过许多大型建筑,管理经验极丰富,竟然从崔瑛的模块化思路里一下子明白了标准化构件的作用,这也足以让崔瑛下定决心将喻皓拐到物理学的广阔天地里去,来大干一番。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当他们看需要修补和重建的桥梁的时候,崔瑛便将自己残存的那点子力学知识又拿来卖弄了一番,什么水的密度啦,水面宽度与冲击力啦,什么桥礅承重力啦,有实物在面前,这些东西更好理解一些,喻皓不再两眼点蚊香,反而频频点起头来。
  “那三座桥是需要修补的,都有桥礅,只是桥的梁或柱有些问题了,本来这样也就够了,但既然是大师来了,瑛便有一个不情之请了,能不能麻烦大师在六安建一座长桥,从这里,”崔瑛点点脚下,再指指对岸,“到那里,大概有三十来丈。往常这两处百姓只能往上下游走十多里才能有桥,要么就像我们这样乘船,实在不方便。”
  喻皓的眉头皱了起来,他看了看两岸,犹豫地问道,“不知县尊你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桥?”
  “桥拱要高些、宽些,方便下面行船。”崔瑛想起在现代时不知谁说起过,关于长江大桥高度的事来,便先定下调子,不要碍了上游行船,“桥面要平些,宽些,最好是能走马车的。”桥的运输能力很重要。
  喻皓在拇指上沾点唾沫,迎着风立起拇指感受一下,又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木片丢到水中,看那木片晃晃悠悠漂到下游去了,才转头问崔瑛,“这里夏季风雨大么?”
  “这个么,”崔瑛犹豫了一下,“我来此地不过三年,一直风调雨顺,不太清楚气候的情况,等回城寻个济慈院的长者来问问吧。”
  喻皓点点头,“但恐怕会比较难,而且比较花工夫。”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总要留些东西给后人。”崔瑛看看喻皓,“大师愿不愿意与瑛一起,起一座如送别之灞桥,洛阳之津桥一般名传后世石桥?瑛愿倾尽所学,为六安留下一条通途。”
  “愿与大令携手起一座千年不倒的长桥。”喻皓忽然展开了自见面起一直拘谨的神色,大笑着许诺,这一次,他没有再回头去看别人的眼色,眼眸点亮了属于匠师的骄傲。


第57章 崔宅
  定下了修桥的计划,船正行到竹山之下,正好离舟上岸,前往竹山村。
  “今日德华可要一尽地主之谊啊,老夫可早就听说你这里好东西多,可没藏私。”赵匡胤的笑声很爽朗,一副标准的军汉作派。
  “寒舍蔽陋,若有一二处可入赵将军的眼,也是下县小地的荣幸。”崔瑛笑着打个哈哈,引着一行人拾级而上。
  竹山村最近非常热闹,崔瑛的杜仲田在陈石头的关照下扩大了不少,到今年杜仲籽已经可以收上不少,还有许多枝叶也可以进行修剪了。六安县的丁壮如今修渠的修渠,备修桥料子的备料,在村里做活的大多是周边县里来找活计的。
  “怎么你这里小的小,老的老啊?”赵匡胤见那一个个背着篓的雇工皱眉道,“德华,不是老夫说你,你当个县令爱民如子是应该的,但当家做主可不能随便发善心,就你那点小家底子可不是乡绅士族的对手。”
  “赵将军此言在理,”崔瑛用哀怨的眼神看了他一眼,“若是您能帮瑛和您那兄弟说一声,让他匀我一些人手,那就更好了。”
  此地的赵家与赵匡胤有点子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多少还是有些走动的,赵匡胤也晓得有这一门亲戚在,他一听这话,立即闭了嘴。
  崔瑛笑了笑,雇老人孩子不全是发善心,他这里的活不用力气,也不难做,就是需要仔细地熬工夫,老人孩子价格低,也更珍惜机会,比雇青壮合算多了。
  日暮时分,竹山村的青壮完成了今天的活计渐渐回了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起了丝丝缕缕的炊烟。
  “竹山村的青壮不用服徭役?”柴宗训问。
  “活计是按离家远近综合规划的,”崔瑛知道柴宗训问他是不是在维护乡里,他坦然的回答,“每队人会轮流到人少处服役,全村一起出钱使人顶了远处的活,青壮做完当天的活计是有时间回来的。”
  “这村里人很富裕?”
  “陛下与您赏赐给我的产业,除了宅子是在县里之外,其他的都在竹山村,我都雇了村人帮我打理。”
  柴宗训点点头,刚想说什么,又听到远处有稚嫩的声音在读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山野之中,听到书声琅琅,可见民风淳厚。”柴宗训轻轻点点头,循着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