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侯争霸之全球在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护卫:由黄巾力士儒化而来,武力值三十点。
  负责儒家安全工作的主要分为三等,其一为儒家护卫,其二为儒家侍卫,其三为儒家武卫。
  每一个所对应的武力值也不同,最低阶的护卫是三十点,其后则分别是四十点和五十点。
  而这里指的武力值和儒生的类比武力值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武力值代表的只是着重于肉身的武者,其他的任何人都不在此列。
  类比武力值说的是威力,或者说是杀伤力,换句话说,类比武力值高,并不代表你的身体素质就好。
  但现在有了儒家护卫之后,以后的儒生再想外出可就安全多了。
  而且整个儒家的战斗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毕竟前面有了肉盾顶着,在后面负责输出的儒生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在场的儒生虽然不清楚圣者会如何安排此人,但肯定会让其接过仲由(子路)的班,负责整个儒家武派。
  其权利也将达到一个极高的程度。
  ……
  这边的儒家降临了一位圣人,并且已经开始派出人手去寻找太平要术的下落,而另外一边的张辽已经达到了巴郡,双方都在争取时间。
  不论是儒家或者是鹿城,都清楚太平要术的重要性,派出去的也都是精锐之士,如今谁能成功还很难说。
  如果说张辽此行算是一个苦差事,那么杨秀清和徐庶两人就要轻松多了。
  目标明确,线路清晰,如今摆在两人面前的,根本就不是安不安全的问题,而是如何劝说。
  武阳城距离广汉属国的距离仅仅只有不到一百五十公里,再加上一行人都骑着战马,就算是保守估计,最多也就两天的时间。
  一行人自从出了武阳城之后,便一路向北奔去,不过几人的运气却不怎么好,刚到广汉郡的时候,天空便下起了一阵细雨。
  雨水夹杂着凉气不断挑战着众人的感官,杨秀清还好点,毕竟是属于猛将级别的,这点雨对于他来说,倒是没有多大的影响。
  不过另一边的徐庶可就苦了,徐庶在年轻的时候虽然也是一位游侠,但身体素质也没有高到可以免疫寒冷的程度。
  此时的徐庶不停地裹着衣袖,想要借此抵御寒冷,不过在看到效果不好之后,干脆大手一挥,一片“真空”地带便形成了。
  在这里,雨水仿佛被阻隔了一般,周围还在不停地下着细雨,但在他们的头顶,却没有任何雨水掉落了。
  “先生也可以改变天象了?”看到这一幕,一旁杨秀清忍不住惊呼道。
  最近这段时间,领地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庞统的“觉醒”,当初的杨秀清也曾观看过庞统的新技能,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另外一种力量。
  庞统觉醒的技能极为给力,竟然可以释放出一条火凤。
  普通人面对这条火凤可谓沾之既死,根本就没有生还下来的可能,即便是武力值很高的太史慈将军,也只能靠着神将所独有的气血领域进行抵挡,而且还极为狼狈,一个不察,甚至有被重伤的可能。
  杨秀清曾经估算过,如果是在有防备的情况底下,自己最多也只能做到轻伤的程度,至于不受任何伤害,根本不可能。
  而且这条火凤的覆盖氛围很广,一招下去,那就是五千人的方阵被吞噬。
  即便庞统每天只能释放出两条火凤,甚至会有减寿的风险,但威力已经很大了。
  除了火凤这个技能之外,庞统同样具备改变天象的能力,就比如此时的徐庶。
  所以在看到徐庶施展法术之后,杨秀清才会如此震惊。
  同时也有些好奇,好奇徐庶是否还有没有其他的技能。
  也许是看到了杨秀清的疑惑,徐庶此时也没有任何隐瞒,开口说着:“我曾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奇门遁甲,所以能够改变天象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以前的我学艺不精,能够改变的也十分有效,绝对做不到如今这个地步,这也是我奇怪的地方。”
  “而且不仅如此,我还掌握了一个更加令我疑惑的技能,就比如这个。”
  说完之后,徐庶再次演示起来,只见此时的徐庶从后背拿出长剑,猛然间一发力,速度竟然瞬间提高了数倍,一道残影掠过,等杨秀清看过去的时候,已经是数十米之外了。
  “居然会有这种能力,看其速度,已经不弱于自己了,如果充当刺客,那可是一个好手啊!”
  心里暗叹一声,杨秀清目光注视着原路返回的徐庶,目光中也流露出了一丝凝重。


第294章 进阶的根源与招收
  庞统和徐庶的突然进阶并非是无迹可寻的,两人身处的年代为东汉末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已经执行了数百年,换句话说,两人都算是广义上的儒生。
  在孔丘降临之后,这些儒生也大多跟着“沾了光”,不过庞统这类的人物和和传统意义上的儒生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其内心里的行为准则可能遵从的是儒家,毕竟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儒学,但在具体的行事手段上就不一定了。
  法家、兵家、纵横家甚至道家都是他们谋划的手段之一,所学的东西也要繁杂的多。
  他们这些人大多身处乱世,在战阵之中无所不用其极,儒学的那一套是没办法在战场上生存的。
  其核心的价值观“仁”也无法在战场上应用开来。
  像春秋时期那种战前还要先下战书约战,不斩来使被当成行为准则,在作战时,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要对等,你出了10辆战车,我就不能出20辆。
  甚至在敌军战车没有摆好之时,我还不能发动进攻。
  这种事情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像是在胡扯一般,但在当时却是真实存在的。
  就比如晋国和郑国的战争,晋国将领韩厥追赶郑国国君所乘的战车,可能是战马受惊了,郑国国君的战车突然转向,向韩厥这个方向跑过来,韩厥慌忙下车,脱下头盔,站在一边,毕恭毕敬地让郑国国君的战车驰过。
  又比如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邲之战,邲之战晋国被楚国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的横木,让战车冲出陷坑。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汉末三国时期搞这一套,肯定会被吃的连渣都不剩了。
  战争早就不是什么仁义之战、君子之战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破坏的是儒家所推崇的礼制,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破坏的是仁义。
  想要让每个人都克己复礼,严格按照社会等级行符合社会身份之事,根本就不可能。
  只要有机会,每一个人都想当皇帝,这也是为何后世王朝的寿命只有三四百年的原因。
  除了汉朝之外,大唐王朝不到三百年,宋朝不到三百二十年,明朝不到二百八十年。
  即便统治阶级极力发展儒学,但躁动的种子已经埋下,没有人想要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某个阶级,永世不得翻身。
  换句话说,儒家的礼制根基已经失去了,后世的儒家大多着重于仁义道德,重在自我修养,也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维护周礼或者说维护皇权虽然也很重要,但在很多清醒的儒生心里,这种东西是不长久的,在王朝末期,变节的儒生可谓是数不胜数。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孔丘降临在了这个世上,但想象当中一呼百应的现象并没有发生,儒生在董仲舒之后就已经不再纯粹。
  十年寒窗苦,货于帝王家,绝大多数的儒生都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们自小学的是孔孟之道,却不一定会真的去追随孔孟,相比起来,后世的儒生要更为现实一点。
  对于这里面的原因,此时的徐庶和杨秀清并不清楚,面对突如其来的能力,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
  而且作为旁观者,杨秀清想的要更为透彻一点。
  在此之前,庞统这些人的主要作用便是出谋划策,基本上每一个大将身边都要配备一个。
  南方集团军主将张辽身边配备的是庞统,而北方集团军主将太史慈身边配备的是徐庶。
  在军中地位方面,张辽为主,庞统为副,或者是太史慈为主,徐庶为副。
  即便是在法正挂帅的早期,具体负责领兵打仗也是俞大猷,并不是法正,这从当初攻打马相的战役当中就能看的非常清楚。
  这种安排也从侧面反应出了谋士这个阶层的弱势,在武将可以以一敌百的时代,可以在万军从中取人首级的时代,没有什么特殊手段的谋士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他们的确足智多谋,通过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排除风险,为军队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但在战场之上,却没有能力去扭转战局,也无法去鼓舞士气,而这两点正是武将所擅长的。
  不过这一切都将发生改变,谋士在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已经有能力去扭转战局了。
  想到来之前主公的嘱托,杨秀清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这次“拜访”的两名大才里面,就有一名谋士,看主公的神色就能发现,这人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说不定也会掌握一些了不得的技能。
  一场雨足足下了一晚上,等到第二天,杨秀清这才收拢着人马重新出发。
  和在犍为郡的时候不同,这次在进入广汉郡之后,众人赶路的速度也要慢上许多。
  根据情报,如今盘踞在这里的势力是一伙异族,而这里的军队组成也和其他地方有些不同。
  在赶路的途中,杨秀清分明看到了很多辫子军,这一幕也让杨秀清异样的不舒服。
  如果不是始终克制着情绪,此时的杨秀清早就上前斩杀他们了。
  在广汉郡整整走了两天,也就是新历四年二月二十三四,众人才进入到了广汉属国的地界。
  按照提前制作好的路线图,杨秀清和徐庶两人终于是见到了此次的目标。
  ……
  对于这一切,还在家中陪着妻儿的贾诩并不知情,正打算起身,一阵有规律的敲门声便响了起来。
  用眼神示意妻儿返回里屋,贾诩独自整理了一番,这才迈开脚步向门口走去。
  打开木门之后,看到的正是全副武装的杨秀清等人。
  心中突然升起了一丝不好的预感,贾诩开口说着:“几位大人前来,所为何事?”
  虽然知道是明知故问,但贾诩还是开口了,对于周边的局势,贾诩也并非是一无所知。
  如今西面的刘璋以及南边的顺治都对自己所处的广汉属国表露出了企图。
  双方虽然还没开始大战,但气氛已经形成了,就算硬着头皮也要有所表示。


第295章 招收与老僧
  对于贾诩来说,无论外界乱成什么样,最为主要的还是活命。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小强,无论面对何种局面,都能成功活下来。
  实际上贾诩一点也不比他差,此人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便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而在李傕等人失败后,又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在此期间,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即便如此,此人最终还是被曹丕封为寿乡侯。
  能够在如此动乱的局势下保全自己,以七十七岁的高龄寿终正寝,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贾诩最大的特点便是识时务,从来不拿自己的小命去冒风险,细数他的所作所为,这一点被表现的尤为明显。
  当初为李傕和郭汜两人献计便是最好的例子,以贾诩的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