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优势的,但是杀到了开阔地以后,尤利乌斯帝国的重装步兵们就开始慢慢地将伤亡比例拉近了。
经过数个小时的惨烈厮杀以后,塞西尔的大军还是在夜幕降临之后脱离了维里图斯大军的拼死搏杀;维里图斯也不可能在黑漆漆的夜晚继续战斗下去,他也只能无奈的放弃了追击。
无论怎么样,这还是一场由日耳曼蛮族获得胜利的战斗;维里图斯的两万日耳曼战士在战斗中付出了七千人阵亡的代价,兰加迪斯的五千骑兵也只剩下两千人而已,总伤亡高达一万之众。
而塞西尔麾下的两个尤利乌斯帝国的军团则更为凄惨,所有的攻城器械全部被破坏,所有的粮草补给全部丢失,一万两千之众的重装步兵只剩下三千多人,六千辅助军团将士们能够或者撤出战斗的不足两千人;塞西尔是率领两万齐装满员的将士进入战斗,却只剩下不到六千人撤出战斗。
打完了这一场战斗以后,塞西尔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率军深入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了;他麾下的两个军团只剩下不到六千将士了,根本就不可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什么作用了。
如果坚持前进的话,甚至还会有可能被白天的那支日耳曼军队直接歼灭在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东北方;所以,撤出战斗的当天晚上塞西尔就率领着自己两个军团的残军往卡狄地区撤去了。
“第六百三十五章·歼灭之战”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
塞西尔被维里图斯打的大败而回,损兵折将不说还几乎全军覆没了;这样的大败在尤利乌斯帝国已经有五年的时间没有遭受过了,自从五年前那次弗拉维斯亲征日耳曼蛮族失败以后,尤利乌斯帝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么伤亡惨重的战败了。
虽然凯撒在进攻日耳曼蛮族的过程中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伤亡代价,但是那都是为胜利而付出的代价不是吗?就算是凯撒还打了一场与日耳曼蛮族两败俱伤的战斗,那也没有失败不是吗?
连夜率领两个军团的残军返回卡狄地区的塞西尔,其内心深处也是充满了无奈与彷徨的;如果不是败得太惨了,他又怎么可能会选择带着战败的耻辱返回卡狄地区呢?
更为让他忧心的是,他并不知道帝国会在得知自己的失败以后怎样惩罚自己;作为尤利乌斯帝国五年以来首次战败的将军,塞西尔明白自己需要承受什么样的代价。
况且,自己又是凯撒阁下的大将,帝国内部那些支持昆图斯继承皇帝之位的重臣们会放过自己这个败军之将吗?一想及此,塞西尔也只能悲哀的长叹一口气了;除此以外,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事实上,塞西尔还是太过于担忧这次的战败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相比于他在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东北方向损兵折将的战败,瓦鲁斯在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东南方向的战败才是更为凄惨的。
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率领的两万日耳曼战士中,有一万是美因茨部落的精锐日耳曼战士,另外一万也是弗尔卡里斯从马科曼尼地区带出来的百战精锐;这两万日耳曼战士的战斗力比维里图斯麾下的两万日耳曼战士只强不弱,再加上阿瑞斯战队的那两千最精锐的战斗,这才是真正的强悍!
当然,这也就是相对于步兵的比较而言罢了,维里图斯麾下可是还有着五千精锐无比的哥特骑兵,那就不是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率领的军队可以比拟的强大存在了;不过,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却是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东南方向的丛林地带更为辽阔。
瓦鲁斯率领的第六军团和第十一军团,要想从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东南方向发起进攻就必须从马科曼尼地区出发;而马科曼尼地区的西南部一直到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的东南部,都是茂密的丛林地带,根本就找不到一处可以容纳三千人以上的开阔地带。
这也就意味着,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的军队只需要寻找到敌军的踪迹,就可以静静地埋伏在丛林中等待着敌军的到来;等到敌军完全进入埋伏圈以后,再对敌军发起全面进攻!
虽然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的军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可以侦察敌军的动向,但是他们可是有阿瑞斯率领的两千超级精锐啊;这两千超级精锐中更是有着五百来自悲歌死士的精锐战士,这些人在侦察敌情方面的隐蔽性可比骑兵要高的多了。
再加上悲歌死士的情报支持,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的军队要想发现瓦鲁斯大军的踪迹可不算是一件难事;仅仅是大军离开美因茨城两天以后,悲歌死士们就寻找到了瓦鲁斯大军的详细进军路线,并派遣了专人进行追踪,以确保不会失去对他们的监控。
在瓦鲁斯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就已经得知了其大军的进军路线了;在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商议具体的作战计划的时候,阿瑞斯也是参与了其中。
阿格里狄古马特地区东北部密布的丛林在为日耳曼大军提供了无数可供埋伏的地点时,也极大的降低了围歼大军的难度;毕竟,日耳曼人再熟悉那些密林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在茂密的丛林中将两万尤利乌斯帝国的军队歼灭掉,那样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不过,这样的密林条件却是给了阿瑞斯另外一个提示;那就是,茂密的丛林既然可以让敌我双方的军队变得极为分散,为什么不能采取暗杀的方式从敌军的最后方开始逐步蚕食敌军呢?
毋庸置疑,日耳曼大军的战士们可不是适合暗杀的人,他们在杀人的时候总是会弄出巨大的动静来;这样的作战方式只适合两军交战的正面厮杀,想要用来暗杀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而悲歌死士的战士们却都是顶尖的暗杀好手,他们从小经受的训练就是如何去不动声响的暗杀别人;对于悲歌死士的战士们来说,暗杀根本就是他们的本能,也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
于是,阿瑞斯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大家先选择好一处埋伏地点以后;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就各自率领一万日耳曼战士分散埋伏在这个埋伏地点的左右两翼,最前方的阻挡部队则是由阿瑞斯战队中的一千五百名最精锐的日耳曼战士充当。
这些安排好以后,阿瑞斯本人就亲自率领五百名悲歌死士在埋伏地点的前方十里处埋伏起来;等到尤利乌斯帝国的军队进入埋伏点十里以内后,阿瑞斯就会率领悲歌死士的战士们开始暗杀!
欧多瓦卡身为阿瑞斯的至交好友,他自然明白阿瑞斯的本事有多大,也知道暗杀这样的事情对于悲歌死士们来说确实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于是,欧多瓦卡就同意了阿瑞斯的这个计划。
既然欧多瓦卡这个大军统帅都同意了,弗尔卡里斯自然也就毫无意见了;三人就开始迅速按照这个制定好的计划寻找合适的埋伏地点,并做好各种提前的安排与准备工作。
时间进入第四天以后,瓦鲁斯率领的两个军团大军终于缓缓到达日耳曼大军埋伏地点的十五里以外了;阿瑞斯在得到侦察战士的汇报以后,立即就让埋伏起来的悲歌死士们准备战斗,并派遣一名悲歌死士前往后方十里处的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准备迎战!
瓦鲁斯在行军部署上可就比塞西尔要显得谨慎多了,两千人的高卢骑兵被瓦鲁斯平均分布在了大军的左右两翼和正前方;除了这些骑兵以外,大军最前方的并不是战斗力强悍的重装步兵而是两千更为灵活的轻装步兵,之后才是重装步兵组成的主力大军,最后才是器械部队和两千轻装步兵。
不得不承认,要是塞西尔也采取这样谨慎的行军部署的话,他的大军就不会被维里图斯的埋伏大军打的大败而回了;而瓦鲁斯的不幸就在于,他谨慎的行军部署碰到了精通暗杀的悲歌死士。
在瓦鲁斯的骑兵部队和前方的轻装步兵,以及中军的重装步兵相继通过了阿瑞斯的埋伏地以后,瓦鲁斯大军的后军器械部队和轻装步兵终于也来到了阿瑞斯的埋伏地点;在确定了后方没有骑兵巡逻以后,阿瑞斯带着五百名悲歌死士从后方悄悄的靠近了那些被树木分散的敌军。
从第一名被大树掩盖掉身形的轻装步兵被阿瑞斯亲手捂住嘴巴抹掉脖子以后,这场悲歌死士的猎杀盛宴就正式开始了;一名有一名轻装步兵被悲歌死士们悄悄的抹脖子杀死,连一点点的声响都没有发出来,甚至还有数名轻装步兵同时被抹脖子的事情发生。
仅仅十里长的距离,瓦鲁斯后军的两千名轻装步兵就被五百名悲歌死士给屠戮一空了;当悲歌死士的进攻目标开始转向那些器械兵的时候,欧多瓦卡和弗尔卡里斯的埋伏大军却是开始进攻了!
瓦鲁斯麾下的两千骑兵在第一时间就被预谋已久的日耳曼战士们全部屠杀殆尽,之后就是日耳曼战士与瓦鲁斯麾下重装步兵的正面厮杀了;突然起来的战斗让瓦鲁斯后军的器械兵们侥幸发现了悲歌死士的踪迹,阿瑞斯则是当机立断的率领悲歌死士们直接对这些器械兵发起了进攻。
器械兵之所以是器械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操作那些弩砲和石弩了;为了更好的操作弩砲和石弩,他们连短剑都没有配上,只有腰间的一柄匕首作为防身的武器而已。
这样的不到两千战斗力低下的器械兵有怎么可能是强悍的悲歌死士的对手呢,十分钟以后,悲歌死士们已经在阿瑞斯的率领下从后方对瓦鲁斯的中军发起进攻了;有了悲歌死士们在后方的及时加入战斗,瓦鲁斯的主力重装步兵算是彻底陷入了四面包围之中了。
更为不幸的是,瓦鲁斯麾下除了这些重装步兵以外,所有的高卢骑兵、轻装步兵、器械兵全部都已经死伤殆尽了;且不说行动笨拙的重装步兵能不能在丛林中打的过埋伏的日耳曼大军,他们身上沉重的武器装备此时却是成为了他们最致命的负担,因为他们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两万多日耳曼大军对瓦鲁斯大军的围杀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以后,瓦鲁斯的大军就彻底崩溃了;尤其是遭受到悲歌死士进攻的重装步兵,他们连敌人的身影都没有看见,身边的袍泽就已经身死魂消了,面对这样的敌人实在是太可怕了。
即便是大军崩溃以后,那些四散想要逃跑的重装步兵也根本无法从行动迅速的日耳曼战士的追击下逃出丛林;整整两个军团的尤利乌斯帝国大军,最终竟然只有瓦鲁斯带着七名亲卫骑兵逃回了马科曼尼,其他的所有将士全部被歼灭在了日耳曼丛林之中!
“第六百三十六章·鹰旗风云”
我们应该注重内心,而不应该只看外貌。
——伊索(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
罗马共和国虽然已经在五年前彻底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但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很对制度和传统都被罗马四大帝国给继承了下来;换句话来说,罗马四大帝国除了名字与罗马共和国不一样以外,方方面面都没有与罗马共和国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尤其是四大帝国在军事制度上,更是完全保留了马略军事改革以后的军事制度,连最基本的军事编制都没有丝毫的改变;四大帝国的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