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的是极端情况,更何况,我若娶妻生子,必然有子嗣后代繁衍,此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千之说,即便最后我的妻子儿子离我而去,可我还有孙子,重孙子”释迦摩说道:“有他们在,我焉能孤独?”
“可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千是道家的理论,你是大和尚,没有头发的光头,这不是你的教义。”
“什么狗屁佛道之说,对我来说,你是道,对你来说,我是佛。可是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兄弟。换言之,咱们佛道和道家也是一家。分这么清楚做什么?”
“那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释迦摩这话说的听上去有几分道理,但是李天却始终不明白释迦摩到底要表达什么。
“我的意思其实很简单,让他们向善是不错的,但是没有必要让咱们佛教那么特立独行,凭什么入了佛教就要孤独一辈子?我看啊,他们不愿意娶亲呢,咱们不勉强,但是却不能因为入了佛教而不能娶亲,不然的话,咱们就违背了人世间的情谊定律,你说呢?”
听到释迦摩这么说,李天倒是有些明白了。他看向释迦摩,认真的点点头,表示这件事可以再商量,至于后期佛教怎么定,都可以改,只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这些教义和如何通过佛法来修炼提升修为讲完。
对于李天这个想法,释迦摩表示同意。而他们在最后也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曼殊室利。
“这个人可以好好培养,我觉得让他做你的左护法绰绰有余。”李天说道:“此人脑子灵光,佛性不错,是左护法的最好人选。未来,佛教自你之下,大小事务都可以让曼殊室利加以管理,我想,那样你会轻松很多。”
重新开讲之后,李天便将话题带到了如何在佛教修炼的话题上。他将前世的经验,汇总成了三十七道品,并告诉这些苦行者,想要追求智慧和修为,获得觉悟而进入高等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途径。
为了让苦行者们更加明了,李天又将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分别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七个方面。
“四念住,分别是四念处,即身念处,观身不净,观此色身皆是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受念处,观受是苦,观一切感受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皆是苦,破除乐想的颠倒。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心念处,观心无常,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破除常想的颠倒。法念处,观法无我,观诸法皆因缘所生,空无自性,破除我想的颠倒。”
“四正勤便是四正断,是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已生恶令其断灭。未生恶令其不生。未生善令其生起和已生善令其增长。”
“四神足是四如意足,是四种可以得到神通如意的定,欲神足,由意念、意欲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勤神足,又作精进神足,由精进修行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念神足,由心念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观神足,由观想、思维发起的定力,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
“五根,五无漏根,五种能生起、增上一切善法的根本: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善法。精进根,于正法修行,精勤不断。念根,于正法忆持不忘。定根,修习禅定,心不散乱。最后是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
“五力,由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信力,信根增长,能破除疑惑。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懈怠。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除邪念。定力,定根增长,能破除昏沉散乱。第五种是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烦恼及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七觉分,是达到觉悟的七种次第和七种智慧:择法觉支,以智慧辨别、选择所修之法的真伪、正邪。精进觉支,勇猛精勤地修习正法,无有间杂。喜觉支,契悟正法,心得欢喜。轻安觉支,又作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得身心轻安愉快。念觉支,思维、忆持所修之正法。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舍觉支,能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心无挂碍。”
“八正道,八圣道,是通向涅盘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之前我们已经讲述过了,便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回顾。”
李天说道:“此三十七道品,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也是因果的循环。”
再次提及因果,台下苦行者不由得纷纷点头,他们苦行多年,而今,终于找到了可以突破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不管对于他们还是对于未来以后佛教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百六十二章佛之涅槃()
“之前我们苦行,有不少伙伴离我们远去,往生极乐,这是他们的福果,坐化之后往生极乐,这才是信佛主的最大功效。”
李天觉得自己已经快成为一个神棍了,从前,这话他是想都不会想的。但是而今,他却是亲口说出来,不仅仅是因为前世的经验,更是为了帮助佛教尽快的成长起来。
而说到这里,台下有不少苦行者点头,他们也在此提出了涅槃二字。涅槃,对于佛教来说,那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涅槃代表的,是作灭、寂灭、灭度,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这个境界,被苦行者们认为是破除烦恼、无明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
而对于释迦摩来说,对于这一代雏形未成的佛教来说,却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境界。其肉体之死,称寂灭、圆寂。唯有那些高僧大德的死亡可以如此称呼。
涅盘分为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有余依涅槃,虽断烦恼,但肉体仍然存在;无余依涅槃是灰身灭智之状态,肉体已灭,生死之因已尽,众苦永寂。
而在李天看来,涅盘可以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无住处涅盘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指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亦即真如、实相;无住处涅盘,或略称无住涅盘,指依于智慧,破除无明,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众生而不滞于涅盘之境地,即所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
“涅盘具足常、乐、我、净,谓之涅盘四德。涅盘境界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涅盘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涅盘境界自由自在、毫无束缚,谓之我;涅盘境界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
“涅盘具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谓之涅盘八味。以涅盘八味配涅盘四德,则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
“总之,涅盘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解脱的绝对境界,它虽然是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而是唯一不变的、永恒的。这种境界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超越人天福报的终极存在状态。而且,涅盘境界并不是只有死后才能达到。只要证得这种境界,生与死的分别对证道者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不管是在生还是死后,他都将永远处于没有烦恼、没有迷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
“这次是最要紧的存在,也也为何佛主大人涅槃之后重新出现的原因,相信未来,我们之中,也会有人达此境界!”李天双手合十,台下苦行者见状皆是双手合十,口诵阿弥陀佛。
“六大体大,指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乃诸法之体性,为构成有情无情一切世间万法之要素。其中,前五大为色法,后一大为心法。地大,指一切坚性的东西;水大,指一切湿性的东西;火大,指一切暖性的东西;风大,指一切动性的东西;空大,指一切无碍之物;识大,指一切诸法的了别特性。密宗认为,有情识的生物有心,叫有情有心;无情识的草木金石也有心,只不过草木金石之心犹如静水无波,或如同动物冬眠冰冻了而已,叫非情有心,例如花木向阳盛开,即是花木有心而向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遍满一切法界,虽一尘一毛亦必具有六大,无一不为六大所造。换言之,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互具其它,互遍无碍,即六大无碍之义。”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曼荼罗,乃是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所谓四种曼荼罗,即:大曼荼罗,指诸尊相好具足之身;是表示宇宙全体的形相,是万事万物的普遍之相,是相好具足身。三昧耶曼荼罗,指诸尊所持刀剑、轮宝、金刚、莲花等表示本誓的标帜,是意密。法曼荼罗,指诸尊之种子及真言,乃佛主语密。羯磨曼荼罗,指诸尊之威仪事业,却是佛主的身密。”
“三密用大,指身、语、意三密之作用周遍于法界,赅遍宇宙万有。佛之三密不可思议,一切形色为佛之身密,一切音声为佛之语密,一切观想意念为佛之意密。众生身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本尊,即身密,语密,意密,称众生之三密。佛之三密加护、摄持于众生之三密,称为三密加持。佛之三密与众生之三密相应融合,称为三密相应。若修行者能与本尊三密相应,达到与本尊一体化,则可以即身成佛。”
“修法神秘而复杂,有结印、持咒、观想、结坛、供养本尊,修气、脉、明点,以至乐空双运等,密宗的本尊也多为忿怒诸尊,形象狰狞凶恶,有的双身赤裸拥抱,且多以骷髅、毒蛇、人首、尸体等为装饰,苦行者不可对此误解,不可滥学。藏密在归依三宝之上,更置归依上师一项,共为四皈依。”
“佛上,如此说,我等苦行者欲从佛主修行,可谓皈依吗?”听到李天说完,曼殊室利问道。
“不错,所谓皈依,首先是信念的皈依。我佛万年前遭劫,万年间,世间不存诸佛,甚至不存佛门,唯有我等苦行者坚持笃信,这便是信念的皈依。”李天点头道:“唯有信念的皈依,才会引来身念的皈依,皈依我佛,心向善,行为善,终生皆善。前世因果,今生皆是业果,此乃我佛之大义。”
李天说完看向曼殊室利,说道:“今日所讲,到此为止,曼殊室利,我教你一件事,你可依我?”
第七百六十三章左膀右臂()
“便是佛上之意,小僧依得。”曼殊室利见李天有事吩咐,当下急忙点头。
“如此甚好,你且随我来。”李天说罢起身,和释迦摩一起一道回到住所。
“今日我所讲之事,你可有什么心得?”落座之后,李天问道。
“心得颇多,多谢佛上大人点化。”
“不存在点化,你佛性极高,是苦行者中难得的存在。”李天说道:“而今,佛祖重现于世,佛门改为佛教,未来,还会建立佛国,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佛主的意思,是要许你佛主左护法之职,待本次授经结束,佛主便忙于世俗之事,而佛教之典文,要你来整理,如何?”
“阿弥陀佛,小僧愿为之。”
“如此甚好。”释迦摩闻言高深的说道:“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