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苗种,检验蛏苗优劣的方法为稍加摇动或用手拍击苗箩,蛏苗双壳紧闭并发出“唆—唆—”响声的为好苗。好的蛏苗总体要求为贝壳富有光泽,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少碎壳及杂质。这样的蛏苗成活率高,通常可达到90%以上。
装运蛏苗要求做到轻装快运,力争在24小时内运到,运苗应安排在晴天进行,气温以10~15℃为宜。尽量避免在雾天或雷雨天气运苗,给蛏苗造成危害。运苗前,应先将苗箩放入海水中浸30分钟让其吐去泥质,利于蛏苗呼吸;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用草席等物遮盖苗箩,防止雨淋日晒,这也是提高蛏苗成活率的有效方法。
……
适时播苗。要求清明前后播种结束,有条件的地区可提早播种。因此气温低,运苗成活率高,同时可延长蛏苗生长期,以提高单位产量。
合理密植。每亩蛏苗播种量,应根据蛏苗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涂质肥瘦,以及涂面上硅藻繁殖情况而定。提高播种质量。播种蛏苗应做到“播匀、播齐、播足”,不留死角。如发现漏苗,应及时补播,确保播种密度。
蛏苗播种时间。播种蛏苗应在满潮期前1小时内结束,否则潮来时,蛏苗因来不及潜穴被潮流冲走,造成损失。
加强涂间管理刚播下的蛏苗潜穴较浅,应有专人巡视涂面,加强涂间管理,防止人为践踏和鸟类啄食。
及时疏通沟道,排除蛏田积水。要保持蛏田之间沟道相通,潮流通畅,涂面不积水,要求达到“潮来同是满,潮退同是干”,使蛏田表面不积水。这样既可减少敌害侵入蛏田,又可避免高温期发生蛏田积水而烫死蛏子的事故。
除敌害、保蛏子。危害蛏子的敌害很多,主要有箭鳗、虾虎鱼、涂刺、青蟹和水鸭,应及时加以清除,确保蛏苗播种密度。该场全年坚持6次巡涂除害,分别在5~10月每月全面彻底清除1次,达到“治早”、“治了”的目的。该场使用1%氢化钠溶液喷洒蛏田积水处,能有效地杀死箭鳗、虾虎鱼等敌害,对蛏子则安全无害。
……
适时采捕对夺取蛏子高产至关重要,因蛏子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据现场观察,蛏子全年最肥壮的季节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这时开涂采蛏,蛏子质量好,产量高。同时,要做到“深挖土、细采蛏”,尽量减少碎壳蛏,漏蛏,力争采捕率达到90%以上。
……
蛏子也可以制作许多小吃。
三丝拌蛏
原料:新鲜蛏子750克火腿丝25克净黄瓜50克香菇75克韭菜250克盐、味精、酱油、绍酒、姜末各适量
制作:将蛏子洗净,在咸水里养3小时左右,使它吐净泥沙,捞出用清水洗净。
炒锅中放水1。5公斤,用旺火烧沸,放入蛏子氽至开口时捞出,待冷却后剥去壳,剪去须尖和泥肠,用冷开水洗净。
韭菜去根,切成3。3厘米长的段,放入开水中焯一下;香菇切成线,将韭菜一起放入氽蛏子的原汤中浸渍2分钟,捞出、冷却。
将蛏肉、韭菜、香菇丝、味精、绍酒、盐放入碗中拌匀,盛入盘中,四周镶上用黄瓜做成的花,淋入芝麻油,撒上火腿丝,与姜末、醋、酱油调成的味碟一起上桌,供蘸食。
特点:五彩缤纷,质嫩清爽,味酸辣。
……
锅塌蛏子主料:去壳蛏子250克,鸡蛋2只,面粉40克,盐6克,
味精5克,白糖10克,料酒15克,芝麻油25克,鸡汤100毫升,葱末5克,熟鸡油150克,生姜末5克,青蒜段5克,干辣椒1个。
呈淡黄色,鲜嫩可口,清淡咸辣。蛏子洗净泥沙,沥干水分后,放入碗内,用盐、酒、葱姜末煨拌,都沾上面粉。
瓷碗内,打入鸡蛋,抽打起泡后,放入沾匀面粉的蛏子。
旺火烧热炒锅,放入熟鸡油,待油温烧至三成热时,用手将蛏子三只一拿,平放在锅内成四方形,摆好后,用温火慢慢将锅转动煎塌,前黄翻个儿再煎,两面均煎成淡黄色,倒入漏勺内,控油。
炒锅净后放20克芝麻油,烧四成热,放入干辣椒段,炸至脆而不糊,再放入葱末、生姜末,烹入料酒,加鸡汤、味精、白糖,再将煎过的蛏子放入锅内,烧开,汤汁将收干时,把青蒜段摆码在蛏子上面,淋上余下的芝麻油,出锅,倒入大圆盘内,即可。
……
韭黄烧蛏子原料:鲜蛏肉250克、精盐3克、清汤50克、花生油50克、韭黄100克绍酒2克、芝麻油5克。
蛏肉放原汤中洗一遍,捞出控净水。韭黄摘去杂质洗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将韭黄白与叶分开放盘内。
炒锅内加入花生油,旺火烧至八成热时将韭黄白和蛏子肉下锅快速煸炒,随即加入清汤、精盐、绍酒、味精和韭黄叶略炒,淋上芝麻油,翻勺装盘即成。
第四百二十八章 闽菜
蛏子肉不可上浆,高温急火,爆炒烹制,菜品脆嫩而无汁芡。“韭黄烧蛏子”是山东沿海一带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应时菜品。将蛏子配以嫩韭黄,聚海蔬两珍为一肴,成菜鲜嫩清淡不腻,为春令品头菜,最宜佐酒。
……
金针粉丝蒸蛏子主料:蛏子16个,粉丝一把,金针菇250g。蒜、新鲜小红辣椒和青辣椒各适量。蒸鱼豉油。
买回家的蛏子先放入盐水中养几个小时,待其吐净泥沙之后再烹饪;金针菇去根洗净;粉丝用清水泡软;粉丝略微简短,铺在盘子底部,然后将金针菇撕开铺在上面;
蛏子外壳刷洗干净,摆在金针菇上;入锅蒸,水开后大火蒸5分钟;蒸蛏子时准备好蒜和辣椒;将辣椒切小圈,蒜切碎;
蒸好的蛏子会析出很多汤汁,正好给粉丝和金针菇增添鲜味,不要倒掉;淋上适量蒸鱼豉油;热油锅,待烧热后,关火,将辣椒和蒜末放入;趁热将油连同蒜末辣椒一起浇到蛏子上即可。
蛏子析出的汤汁不要倒掉,正好给金针菇和粉丝增添鲜味。
……
蒜茸粉丝蒸蛏蛏子500g,粉丝1把,蒸鱼豉油适量,大蒜少许,糖一小勺,葱花少许,姜片几片。
粉丝用开水泡软。大蒜切末。
先把粉丝放入盘底,之后放入洗净的蛏子,加料酒,最上面放些生姜片,葱。水煮开后,放入盆子大火蒸4到5分钟,关火,闷上几分钟。蒸完后,盘子里有很多汤汁,这些可不能倒掉,鲜着呢,留着备用。锅内倒入少许油,加入蒜末煸炒出香味。
加入蒸鱼豉油,蒸蛏子的汤汁,糖,煮开。换个盆子,粉丝垫底,蛏子摆放整齐,把第6步煮的汤汁倒入盆中,撒上葱花。
……
丝瓜炒蛏肉原料:带壳蛏子500克丝瓜300克盐10克味精5克绍酒3克湿淀粉15克色拉油500克
先将蛏子洗净,用淡盐水漂养6小时;丝瓜去皮、洗净、切长条取锅一只盛满清水,加热至沸,将蛏子氽水后捞出、去壳,去掉蛏肉表面的黑衣。
原锅置中火上,加色拉油烧至3成热,将丝瓜条倒入滑炒,待丝瓜碧绿且8成熟时捞起沥油;锅内留少许余油,重置火上,加盐、味精、湿淀粉勾芡,再将蛏肉、丝瓜入锅翻炒,淋上明油,装盘即成。
丝瓜碧绿,蛏肉鲜嫩,味浓香。
……
杏鲍菇黄豆芽蛏子汤蛏子250g、杏鲍菇半个、黄豆芽50g、姜5g、虾皮、盐、食用油、香菜适量。
蛏子吐净沙子后清洗干净,杏鲍菇清洗后切片备用,黄豆芽掐去尾部清洗。
锅预热后放入食用油和虾皮煸炒出香味。倒入清水,放入姜片烧滚。放入杏鲍菇片大火煮开,转中小火煮杏鲍菇变软。放入黄豆芽煮开。
再倒入蛏子,大火煮到蛏子开口,加盐调味,再煮2分钟即可,出锅后撒上香菜。
蛏子500g,鸡蛋180g,油适量,盐适量,胡萝卜适量,小葱适量,料酒适将蛏子用清水漂一段时间,让其吐净泥沙。
把锅内水烧开,下蛏子煮熟。取出里面的蛏肉后,将其清洗干净。放入鸡蛋、胡萝卜丝、小葱、盐、料,搅拌均匀。热锅下油,倒入搅好的蛋糊煎至两面变黄,取出切开,即可装盘。
……
蛏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测定,每百克鲜肉,含蛋白质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热量200千焦。蛏子还有一定的医药作用,具有补虚的功能。蛏肉甘、咸寒,用于产后虚寒、烦热痢疾,壳可用于医治胃病,咽喉肿痛。
中医认为,蛏子肉味甘、咸,性寒,有清热解毒、补阴除烦、益肾利水、清胃治痢、产后补虚等功效。
记载:蛏子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中记载:蛏子肉“清胃、治痢、除烦、补产后虚损“。中记载:蛏子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蛏子肉可治疗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中暑泄痢、小便不利等症。
蛏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孕妇、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蛏子含有锌和锰,常食蛏子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医学工作者还发现,蛏子对因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后产生的口干烦热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
用筷子将蛏子与盆底隔开,因为蛏子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来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悬在中间的蛏子再吸进来的水又是干净的。买蛏子时向老板要一点海盐,溶于清水中,营造海水的味儿。然后在盆中放两只平时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让小筐沉底,最后将装满蛏子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几滴麻油,2…3小时后就会看到盆底的脏东东会有很多。吐好沙的蛏子用淡盐水反复的搓洗几遍,将壳上的脏东西洗净控干水分即可。
……
佛跳墙属于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的菜系。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后来发展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
由于福建人民经常往来于海上,于是饮食习俗也逐渐形成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福州菜淡爽清鲜。
第四百二十九章 闽菜起源
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特显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
闽菜除招牌菜“佛跳墙”外,还有福州鱼丸、鼎边糊、漳州卤面、莆田卤面、海蛎煎、沙县拌面、扁食、厦门沙茶面、面线糊、闽南咸饭、兴化米粉、荔枝肉、乌柳居、白雪鸡、闽生果,醉排骨、红糟鱼排、长汀豆腐干等等,均别有风味。
汤是闽菜之精髓,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闽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