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听徐王妃笑道:“到时候大家都要去,带着儿女,都去散散心——”
这时候千户丘福的夫人李氏就笑起来:“去年北平降了大雨,原打算去瓮山的计划也不成行了,我家小子就一直念念不忘地,从去年说到了今年,我原先还以为他是惦念着和辅哥儿两个去后山捉来的乌龟豢养地如何了,诘问到后来才知道,那一年他摘塘子里的莲蓬时候,潜到水里晃人家的船,被用莲蓬打了脑袋,一直记恨着呢,说早晚要找到这家人,也用莲蓬打回去!”
旁边就有人打趣道:“你家松哥儿,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了,怎么在塘子里遇到的是糙汉子,而不是采莲女呢!”
“急什么,”李氏道:“松哥儿才十五,等着辅哥儿娶上了婆娘再说吧!”她说完之后就有些后悔了,抬头望向王氏的方向。
张玉和王氏的长子张辅今年二十了,却没有成亲,也没有一门已经定下的亲事,因为原先不知道藩王的郡主也要指婚,徐王妃就跟王夫人说定了,要把长女永安郡主配给张辅,两家高高兴兴地都准备好一切彩礼、住宅了,却突然得知皇上要给孙女选婿——这样和辅哥儿的亲事就作废了,眼看着永安郡主亲事有了着落,几个月后就能出嫁了,而张辅却被耽误了年岁,如今不光是王氏着急,徐王妃也想着要给他留心一门好亲事,只奈何在座的夫人们家里都没有适合的闺女,也没有什么亲戚有合适的人选,只好一日日拖下去了。
“北平布政使大人也有一掌珠,”徐氏叹气道:“我也曾探听过,年岁倒是相当,容貌才德也都匹配,只是人家是家世清华的门第,不愿意和咱们武将家里做亲,就推说是在老家订了亲,等两年后卸任了,就回老家去。”
“文武本就是殊途,人家既然不乐意,又如何能勉强呢,”王氏自己想得开,也不以为意道:“娶回一个娇滴滴的官小姐,天天对着我吟诗作画出口成章地,我也消受不来啊!”
说起来,其实王氏也算是官小姐出身,她是元朝枢密院判王执中之女,不过她父亲这个官位不太高,而且还管着兵马,所以王氏自幼也是舞刀弄枪地,最后也自己选了一个武官嫁了。
王氏不愿意要个文官家的女儿做儿媳妇,徐王妃又何尝想让朝廷的人将手伸进燕山卫来,况且此时国朝文武分明,文官多与文官联姻,武将多和武将结亲,其实泾渭分得很明白。
“真是委屈了辅哥儿了,”徐王妃道:“不过今年赵彝、房胜两个去永平卫、通州卫倒是提醒了我了,咱们一时半会儿在北平找不到合适的,不如到这几个周边地方寻一寻,像通州这地方,有五六个佥事都是曾在我父亲麾下,我便写信过去问一问,若是真有有意的,就趁着换防时候来北平看我,到时候我就细细地看,总要找出一家合心合意的出来。”
王妃这样保证,引得张王氏喜不自胜,连连拜谢。
“哎呀,”朱能的夫人小王氏咯咯笑起来:“只恨我们勇哥儿年岁还小,不能霎时间长成了,也把这亲事压在娘娘的身上,如此,我就不用操劳了!”
朱能的夫人也姓王,为了和张玉夫人区别开来,就把张玉夫人称作大王氏,朱能夫人称作小王氏,因为小王氏是诸位夫人里面年岁最小的,今年不过二十二岁罢了,但是却有了个三岁半的儿子朱勇,十分壮实憨厚,随朱能进宫的时候,常常在燕王膝上玩耍,她如今这么一说,大家都忍俊不禁,王妃更是指着她笑道:“你就惫懒,勇哥儿才多大,真让我给你包揽亲事,我就干脆给你找个童养媳来,你养在身边,等勇哥儿长大了,就不用烦心娶媳妇的事情了!”
“那可不成!”小王氏惊叫起来:“那我岂不是未养儿,先养女了!”
大家哈哈笑起来,这样家长里短的事情一聊起来就是大半天过去了,王妃在中殿设宴招待大家,围坐在一个圆桌上面,又聊了很久,直到晚上才散去了。
张昭华换了麻衣出来,看见王妃已然换好了,正坐在榻上等她。
“我今日穿了冠服出来,”张昭华坐在王妃的脚踏上面,给她捶腿道:“是不是大家都笑话我?”
“你没有穿丧服出来,”徐王妃摸了摸她的头道:“就是有心了,你只是不知道这无拘束的情况,如今知道了,以后就这么相处。”
“今日你见她们,”王妃问道:“作何感想?”
“我只见众位夫人豪爽,有不输男儿之志,”张昭华想了想道:“只是千户霍真的夫人,眉眼之间,有些不同之处,我从她身边经过之时,似乎闻到她用了较重的香料。”
张昭华是见到有一位夫人目光深邃,头发也不是纯黑色,是黄黑色的模样,用了这样味道很浓重的香料似乎是为了遮掩体味,所以才觉得奇怪。
“她是蒙人和汉人的混血,”王妃解释道:“燕山卫有许多这样的兵士,不足为奇。”
“只要霍千户自己觉得没什么,”张昭华恍然大悟道:“我也没觉得有什么。”
闻言王妃扶额笑起来:“怕是我没有讲清楚,不是姓霍,她丈夫火真,是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十七年时归附,为燕山中护卫千户。”
张昭华“啊”一声,也觉得好笑:“怪道是呢。”
第三十二章 志书()
徐王妃道:“四夷之民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就不能称之为夷狄,皇上也说过,如色目、蒙古、女直,有才能者,不拘于类,许擢用之。如今火真虽然是蒙古人,但是诚心归顺,殿下用礼仪教导他,使他知道汉人的衣冠礼乐,他就不能再以蛮夷视之,而要一并平等看待。”
“是,”张昭华笑道:“今日见火真夫人,汉话也说得很好,礼仪也很完备。”
“这就是慢慢教化的结果,”徐王妃道:“他日还会有更多的蒙人或者异族人归附,都要平等视之。”
张昭华点点头,又笑道:“今日看见父亲麾下众将的夫人,有最年长的唐指挥的夫人,和最年少的朱千户的夫人,两人像是差了两辈一样。”
“指挥唐云,”徐王妃笑道:“是诸将里最年长的,素来忠信谨慎,和孙岩一样应该算是跟随殿下最久的一批老人了,不过年岁真的大了,去年孙岩就致仕了,唐云也提过几次,只是殿下不许罢了,不过看他精神还健旺,我也觉得他是不该这么早就回家养老去。”
“朱能倒是年轻,”徐氏道:“殿下也有意把他培养起来,他父亲朱亮,就是一员勇将,致仕没多久,朱能嗣职,看着也是勇武,打仗时候每次都冲杀在最前面,要不了几年,怕是积累功勋,还要坐到指挥佥事的位置上呢。”
张昭华又道:“今日还有一位夫人,似是不苟言笑。”
张昭华注意到叨陪末座的一位夫人,三十岁中人,眉目却不太像北地女子,纤眉巧目,然而沉默寡言,大家说笑之时只是附和着笑,从始至终也没有说过几句话——然而更让她感觉奇怪的是,徐王妃也没有主动跟她说过一句话,要不是临走时候,这位夫人单独向王妃作了几个揖,她也不会发现这一点古怪的地方。
以王妃的性子,定当如春风化雨一般能照顾到所有人,但是对这位夫人,王妃却选择视而不见,但是如果真的是视而不见的话,为什么又传她过来呢,相见争如不见不是最好吗——
她小心翼翼地问出这个话,一边观察王妃的神情以便确定自己是不是踩到了雷区,然而徐王妃的回答是很微妙的:“你说的是百户孟春的夫人施氏吧。”
“她不爱说话,”王妃沉吟了半晌,终于道:“你不须要过问太多,日后见了,礼敬即可。”
看来是有不为人知的事情,张昭华低头应诺,心里觉得骇异。王妃让自己对这位施夫人礼敬,那就说明这位夫人一定是大有来头,只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身份,如此讳莫如深。
张昭华晚上回去,就看到高炽已经洗浴过了,披着头发坐在床头津津有味地看着书。
“天下有真正好学之人吗?”张昭华轻笑一声:“如果有,说的就是你吧!自从我嫁给你,就发现你可谓是可以一日无饭吃,不可一日无书读。”
高炽胡乱应和了两声,还在埋头看着书。
张昭华就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发,发现是半湿半干的,而床边并没有毛巾梳子包头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他是洗完了澡就坐在床边,没有人服侍擦干头发。
张昭华就怒道:“你怎么不唤人进来,头发这么湿,是要感冒吗?”
高炽便道:“已经擦干了一遍了,我嫌他们影子映在书上,就让他们先下去了。”
张昭华就从匣子里取了纺丝棉布手巾,坐在床边上给他擦头发:“你这看得什么书?”
“方舆胜览,”高炽道:“还有大明志书。”
“是地理志书啊,”张昭华道:“朝游北海暮苍梧,这样的愿望是不太可能达成了,不过看前人编写的这些书,似乎也像是能饱览河山一样。”
高炽忍俊不禁道:“你说的那是游记,我看的这两本是卫所都司编纂的记录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的。”
张昭华就意兴阑珊道:“那这有什么好看的,看这地方志,有多乏味啊。”
“你不爱看这个,”高炽笑道:“难道爱看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杂记、游记之类的东西?”
“看那总比看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强,”张昭华道:“最起码写情写景,言之有物,像《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再或者《桃花源记》、《赤壁赋》,这些文章就名垂千古,地方志也就是地方志罢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这些游记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情怀,借物喻人或者寓情于景,总之带有了个人色彩,是有情怀的东西,你读书是喜欢这样的文章,还是干巴巴硬邦邦的东西?”
“那自然是更喜爱这类游记了,”高炽也承认道:“不过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述心记录,他要描述和表示的是自己的情感,有意于描摹点缀,托兴抒怀,大抵是看过之后,只记得这一番感怀,而不是这一处地方。”
“这倒是,”张昭华也道:“像《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这些游记,也不单纯是描写风物,而是掺杂佛教信仰的历史故事类笔记,想要单纯找一本彻彻底底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的游记,大抵只有《禹贡》、《水经注》了罢。”
“置万里道途于度外,”高炽笑道:“这样的人可太稀少了些罢!谁愿意千里跋涉备尝艰辛,放弃安逸安稳的生活,明知有多少未知的危险,有多少歧路崎岖,却仍放舟作万里遐征,举足成千里之行呢?”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是不缺乏有志者的,前人既然有,”张昭华道:“那后人也一定有追随的人。说不定在咱们有生之年,还能看见这样一个人。”
“若真有此人,”高炽微笑道:“我一定要给他作传。”
第三十三章 黄俨()
正说着话,外头就有人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