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
“尤伦斯是吧?我总算有目标了!”
王建森突然接了个电话,轻松道:“正好公司有事让我回去处理,总算不用看这些垃圾了!怎么样老弟?一起走?”
“王哥你先忙吧,我再看看,好容易来一趟。”
王建森点点头,这次展览太坑爹,让他有种受骗的感觉,一秒钟都不想停留,转身离开。许致远反而对尤伦斯有了兴趣,以前也听过一些关于这位混的风生水起的大藏家的消息,今天一见更是有了深刻认识。
“下面我们有请这次展览的发起人,国际顶级大藏家,尤伦斯先生上台!”
许致远冷冷站在人群中,看着一个五十多岁,大腹便便的美国人走上演讲台,一开口竟然是中文,虽然不太标准,但算能听懂大概内容。
“感谢大家的光临,这次我们之所以发起这个展览,就是为了把世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带入中国……”
“现在很多人喜欢西方艺术,但不知道如何欣赏和投资,我作为一个藏家,希望尽一份力,让大众都能了解艺术的魅力!”
“最后希望大家能通过展览,真正体会到艺术的感染力,以后这样的活动我们会一直举办下去……”
尤伦斯洋洋洒洒的说了十几分钟,一幅大义凛然,拯救贫苦大众脱离苦海的感觉。下面的人纷纷鼓掌叫好,然后还有几个所谓专家上台,拼命吹捧展览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听的许致远一阵恶心。
“难怪王建森一秒钟都不愿意呆,知道内幕后,真恶心!”
许致远看着被十几个记者围着访问的尤伦斯,妈的,这才是真正的无耻!
打着救苦救难的旗号,用一些垃圾货来欺骗外行,花点钱就能找一群专家捧臭脚?这就是国内的艺术圈?
就在许致远准备离开的时候,正好经过走廊的角落,远远听见一个声音在打电话,仔细一听竟然是尤伦斯。
“嗯,很成功,中国人都是些傻子,谁真正懂艺术?”
尤伦斯警惕的周围看了看没人,压低声音继续打电话,许致远现在听力比常人强好几倍,站在看不见的拐角听尤伦斯到底还能说什么?
第105章 黑幕()
“这次随便租了点下等货,再花点钱请几个专家学者一包装宣传,第一天就已经收回成本,等过两天一上新闻,咱们手里的货最少能再涨两成!”
“嘿嘿,没办法,中国人就是好骗,对,继续收货,过两天我去找你面谈,好!”
尤伦斯挂了电话,又看了看周围,得意的整了整西服,精神抖擞回到大厅,继续他的表演。
“哼,敢来中国骗钱?老子玩死你!”
事到如今许致远听完尤伦斯亲口承认,才知道所谓国际大收藏家的无耻嘴脸是什么?
许致远离开会场,没有回致远居,直接打电话联系闫华明,去佳德找他继续了解一些内幕。
“哎,老弟,你才知道艺术圈的乱象?”
闫华明看着许致远一脸严肃的样子,无奈苦笑道:“从2009年开始国内开始第五次收藏热,电视报纸天天报道一夜暴富的故事,弄得全国人民都好像要捡漏一样!”
“导致很多游资看准机会,大肆在市场上低买高卖,炒作囤积,加上一些没有原则底线的小拍卖行助纣为虐,整个风气乌烟瘴气!”
闫华明痛心疾首道:“特别是近现代艺术品,存世量大,作者名头比较有群众基础,所以成了炒作的重灾区。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近代高产书画家,价格从09年的十几万一张被炒到上千万一张,堪比清明精品书画,太不正常!”
许致远点点头,这就是很多大藏家不认同近现代艺术品的根本原因,收藏就是看存世量,宋元为什么贵?一个瓷器,一张字画,能经历千年传到今天,本身就是奇迹,自然要贵!
“当然对于古代书画我认为还是挺真实,特别是宋元书画,存世量稀有,好多都是孤品,一旦出现真迹就是国宝,所以宝贝自然有人追捧,拍出天价也能理解。”
闫华明分析道:“而且真正收藏宋元书画的一般是大收藏家,都是只进不出,自己终生收藏或是当传家宝,一旦错过机会可能一辈子就再也见不到,很受欢迎。”
“不过现代所谓的中国流行艺术,那泡沫太大!比如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主题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作品1938年展出时,即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
闫华明回忆道:“保力拍卖时候我也在场,《巴人汲水图》以起拍价3500万元一亮相,有买家直接出价6000万,不足1分钟,价位突破亿元大关。5位场内外买家以百万元为阶梯展开激烈竞争。经过30余轮竞争,最终以1。71亿元落槌,刷新徐悲鸿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并打破刚刚由《长征》创造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同时创下新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
“齐白石和张大千都是亿元俱乐部的常客,每次都有作品刷新纪录,我个人觉得他们的艺术造诣是很高,但还不能跟古代四王四僧,八大山人等比肩,更不要说是宋元名家了。”
“他们真正精品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有泡沫但不多。不过那些普通应酬之作或是练笔之作就有很大水分,据估计齐白石存世量有三万多件作品,张大千也不少,毕竟他们是职业画家,靠卖画为生,自然精品少,普通的多,这也是游资看中他们作为炒作对象的原因。”
闫华明是见证三十年拍卖历程,最有发言权,今天给许致远梳理道:“说到泡沫最大的还是所谓那些在世的新艺术,我看来完全就是模仿前苏联或是欧美的行为艺术,东施效颦罢了!学的还似是而非,只有皮毛!”
“二十年前被西方投资人看中咱们中国市场,大肆购进一批,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来宣传和炒作,以尤伦斯为主。”
“前几年时机成熟,开始疯狂出货,让中国人自己接盘,如现在什么艺术界的f4,十年前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动辄上千万,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骗局!这两年市场资金紧缩,他们的东西经常流拍,就连香港佳实德最强大专业的现代艺术专场也撑不起来!这就说明其没有真正的价值空间,不值得收藏!”
听完闫华明一针见血的批判,许致远很同意,所谓现代艺术急功近利,没有真正精髓,自然炒作过后就是惨淡收场。
闫华明给许致远倒上茶,既然今天说开了,那就一次性揭露到底:“这几年市场火爆后出现了一大批的害群之马!把整个行业搞的乱七八糟,让真正的老藏家都痛心疾首,根本买不到喜欢的宝贝。”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市场的黑幕年,大量中国艺术市场的黑幕集中爆光重挫中国艺术品市场,致使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缩水50%,好多幕后黑手暴露出来!”
闫华明挺起身严肃道:““巨额黑色游资以及国内外黑金洗钱是中国艺术市场天价泡沫的始作俑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每年洗钱总额占经济总量的2~5%,中国每年有1~2。5万亿的洗钱需求。”
“传统洗钱途径风险暴涨之后,中国洗钱从金融机构迅速转移到艺术品、文物、古董、红木、翡翠玉石等较为隐蔽的洗钱渠道,从2005年开始,中国艺术品价格因为洗钱的泛滥而暴涨。”
“而通过艺术品洗钱的手续费不会超过10%,一般在5%左右,艺术品的实质交易价格就作为洗钱手续费的一部分,一般在3%以内,为了控制洗钱手续费的成本,利用艺术品洗钱就必须将洗钱的艺术品价格提高30~100倍来交易,当然是艺术品提价越高,洗钱手续费成本就越低。”
“所以中国艺术品、文物和古董的价格在2005年后就被洗钱炒高了几十到几百倍。为了控制洗钱手续费成本,利用艺术品洗钱必然就要避税和逃税。国内艺术品交易税率高,为了避税,第一波和第二波洗钱的天价艺术品就在纽约和香港相继被制造出来。”
闫华明是亲身经历者,那时候佳德也在漩涡核心,深有感触道:“查税的引爆点是北京诺亚等艺术品物流公司被海关调查,海关根据艺术品物流公司的客户名单顺藤摸瓜,于是曾凡志、余德耀、伍劲、黄宇杰、王耀辉、何炬星、刘一谦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大佬相继被海关调查或者拘留。”
“而国际上德国艺术品物流商人尼尔斯被拘留调查,引起《纽约时报》德国《世界报》等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在这次查税风波中,国际最大两个拍卖行苏福比和佳实德也被要求在调查过程中予以配合。”
“正因为如此艺术品洗钱大幅度减少,导致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大规模萎缩。一些已经在拍卖行成交的天价艺术品不敢最终交割,比如轰动一时的4。2亿齐白石《松柏高立图》最终就不敢交割,因为其交易方的不干净的家世导致。”
“还有前几年深陷抄袭丑闻事件“梵志画豹正龙拍虎”的曾凡志再陷丑闻,新浪微博曝光曾凡志多次在纽约拍卖行自托画价涉嫌偷税漏税而被海关调查。被网友称为“抄袭哥”的曾凡志多了一个“托举哥”的名号。”
“曾凡志的托举炒作线路图被网友整理出来,他为什么热衷搞慈善?因为慈善可以成功托高画价,减少偷税漏税而被海关调查的风险。你说这样的艺术家能出什么好的传世精品?”
第106章 跟国际巨头对着干!()
“2011年中国艺术品基金排名前3位的3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全部被拘留协查,排名第一的北京艺融民生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何炬星被拘留调查,排名第二的北京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4。3亿天价《砥柱铭》买家王耀辉被协查边控。排名第三的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宇杰被拘留调查,这些当年都是市场上翻云覆雨的人物,结果弄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闫华明越说越激动,她是眼睁睁看着当年叱咤风云的艺术品大咖纷纷锒铛入狱,既心惊更心痛。
“我给你讲讲当年黄庭坚拍出天价的内幕吧!”
闫华明打开话匣子,接连爆出内幕道:“那副被日本90%以上专家认定是日本造假集团伪造的黄庭坚《砥柱铭》,辗转流到台湾商人手里,这幅在国际拍卖行难以上拍的疑似伪作,结果被佳德估计8000万,上拍后被买家王耀辉以4。3亿天价拍下。在作品还没有付款交割的情况下,就已经被王耀辉抵押给自己的吉林信托公司,从合作银行获得4。5亿的信托基金融资而转投地产,一天就完成了漂亮的融资计划。”
“真的?”许致远不可思议道。
“这算什么?几年前一件乾隆瓷瓶在伦敦一个不知名的小拍卖行。拍出5160万英镑的成交价,约为人民币5。5亿元,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刷新了中国最贵艺术品的历史。也打破了黄庭坚《砥柱铭》创造的4。368亿的纪录。”
“在媒体报道中充满着戏剧性的渲染,拍卖师是如此激动,他几乎敲坏了木槌。当竞拍价急剧飙升,卖主几乎晕了过去。于是这个传奇故事,便被英国媒体渲染为“瓷器爱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