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三。”朱慈炯竖起三根手指道:“朕听闻如今的福建水师战兵来源极其复杂,除了汉人以外还有暹罗人、高棉人、朝鲜人甚至还有倭寇!有句古话说的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朕的水师不需要任何一名不是大明的子民的水兵,朕也不管福建水师当中这部分水兵占据多大的比例,总之一概驱逐,只是如今朝鲜为满清所灭,东南诸国也被张献忠老贼所屠,他们这些人已是无根之萍,朕的意思是全部撵上倭寇群岛,任其自生自灭!”

    郑森已然麻木

    “至于水师里面的汉军则全部整编,剔除老弱以后上八卦洲大营集训,同样,集训不合格者一律清退军伍,合格者便为大明新军中的一员,朕会在将来让他们去陆续建立的海军舰队服役直至退伍。”

    “这便是朕处置福建水师的三个基本条件,郑卿以为你父可会答应?”

    答应?能答应还是郑芝龙吗?福建水师如果没了,郑家仰仗的资本也没了,生死不由自己操控,即便郑森对大明绝无二心,一时半会间也实难接受,阁内群臣更是内心苦笑,天子这不但是要逼反郑芝龙,更是要在逼反剿灭郑家之前狠狠羞辱郑芝龙一顿啊。

    “微臣”

    朱慈炯笑道:“朕知道你父亲绝不可能答应朕的这三条底线,所以你父亲最后必反无疑,但朕觉得郑卿自己本人肯定不会抵触,所以朕会助你一臂之力,什么助力你且无需知道,时机成熟朕自会让你知道。”

    “朕也知道现在的福建水师是郑芝龙辛辛苦苦几十年才创下的基业,朕也不想迫你父太甚,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他接受朕的底线,那么朕先前说过的一等公爵、三代免死、九世荣华不仅会一一兑现,另外这些年郑家不管以什么手段得来的财富,朕亦不取丝毫,如果郑家确实对大明忠心耿耿,那么三年内朕的第二舰队下海之日,这第二舰队的指挥权依旧由郑家掌控!”

    郑森身躯微微一震,眼中甚至还有一缕希翼,掌控一支大明的新式舰队?那比总督三千木船强了何止十倍!看来这便是天子给他与父亲提出的交换条件,如此说来,只要郑家不叛,最终损失的只是商业利益,而获得的却是远胜福建水师的军事实力,当然,福建水师名义上是官军实际上却是郑家的私军,而第二舰队即便郑家掌控,也仅仅拥有指挥权,想要依仗第二舰队再如往常一样对大明阳奉阴违,只怕是再也不可能的事了。

    但是这个条件足以让郑森动心,而且郑森相信其父也未必不会心动!

    “郑卿不必急着赶回福建,如今大明第一舰队再过十几天便会出海讨伐荷兰和英国,将之彻底驱逐出东南海域,郑卿想来对第一舰队的战力还没有太直观的感受,不如此番便随舰队出征,仔细看一看福建水师与第一舰队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以后与你父细说,也好灭了他的小心思,再不抱有侥幸之念。”

    “微臣遵旨。”

    朱慈炯傲然道:“这将是大明放眼天下制霸海洋的第一战,郑卿追随你父海上征战经年,想必胸中自有韬略,征战之途若有好的建议不妨与万长明、张煌言二人直说,朕在这里预祝第一舰队初战告捷,舰到功成!”

    “微臣一定向万总督、张提督虚心请教。”

    “你之名由三木而成,但朕说过木制战船已然不合时宜,必为时代所淘汰,此番出征既是舰到功成,朕便赐你名为成功,也算讨个好彩头”

    “郑成功叩谢陛下赐名”

第五百八十一章科改(1)() 
众臣已经彻底晕了,思维实在是有点跟不上天子的节奏,天子那个条件确实很有诱惑力,但诸臣一致认定,郑芝龙至少超过九成的可能性会拒绝,天子明明是想要逼反剿灭郑芝龙,让大明实现万里海疆的绝对控制权,怎么看郑芝龙都是绝无幸理才对,可现在又是让郑森随海军出战又是赐名,难不成天子打的是离间郑氏父子的主意?让福建水师内部激化矛盾,大明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郑芝龙以及对郑芝龙死忠的将领?细细思量,这种可能性还真不小

    “郑卿且先退下,朕还有国事要与诸卿商议,届时朕自会安排禁军护送郑卿前往上海。”

    “微臣告退。”

    “陈则。”

    “臣在。”教育部部长连忙起身,他一个举子出身,却在短短两年间做到部阁级高官,即便升任此职已有三年,但上位者的气质依旧没能养成,主要是身边这些进士出身的大佬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委实太过巨大。

    是以这几年来,陈则身为教育部长却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与整个官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现如今大明因为百废待兴,步上官场的举子乃至秀才比比皆是,但那些举子九成九以上都外放为官,京官中的举子不是没有,但品级差不多也就是六七品,如陈则这般一飞冲天的凤毛麟角。

    阎应元虽然也是以举子身份高居庙堂,但他最终还是考中了进士,而陈则因为任职教育部被天子赐了同进士出身,故而再也无缘科举,而且阎应元与陈则还有着本质的区别,陈则的教育部是文职系统,而且还是关键口子,真要论起来,天下读书人都能算得上是陈则的半个门生,到最后进士门生遍及官场,你让陈则一个举人出身的情何以堪。

    公安部的主导工作是维持治安、拘捕不法之徒,严格说起来属于武职系统,武职系统幸进的高手海了去了,多一个阎应元不多,少一个阎应元不少,大明的文官什么时候把武臣当过一回事了?

    因此,陈则在教育部任上可谓如履薄冰,好在苗宣自己扛起了教育部大旗,分担了陈则八九成以上的压力,否则陈则自己都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因为扛不住而黯然请辞。

    文官系统对陈则可以不当一回事,但苗大监便是内阁首辅史可法都要与其平等论交,更不用说其他官员了。

    天下人皆知,圣武大帝有三重,一重军!军权绝不下放,任何一只军队的将领只拥有指挥权而无调兵权,这是朱慈炯控制天下震慑一切的根本,各野战军将领也只奉天子旨意或者加盖了天子印章的军部军令行事,除此之外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调兵超过一千,皆有谋反之嫌!

    军权也是朱慈炯强力推动改革,不用太过顾忌官场、显贵的根本,同样,正是因为任何人没有调兵权,再怎么庞大的势力再怎么团结的利益阶层都是纸老虎,一戳便破!

    朱慈炯二重财!军若是强国之基那么财便是富国之本,没有雄厚的财力,朱慈炯想要实现心中任何一项宏伟计划都是镜花水月,毫无意义,国富民穷、民富国穷,都是国家动荡之源,民穷则思变,国穷则力弱,所以朱慈炯敛财取之有道、还之于民,国富民富,一切可能造成社稷之危的变故至少可减九成以上!

    朱慈炯三重教育,教育乃一国之魂!愚昧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高速发展的世界大势之下,愚昧就意味着落后与衰弱,满清以蛮夷之邦窃占华夏之土,为了稳定统治而大力愚民,仅仅两百年便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更是让华夏民族遭受了长达百年的无尽屈辱!

    所以朱慈炯重教育,为的就是解放思想、开启民智,让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儒家经典慢慢退出主流学说,不废儒而让儒家退出历史舞台!

    这其中的重点也是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改革科举!

    科举制度有其先进性,自隋代直至今日,因为科举而走上政坛成为国之栋梁的寒门士子比比皆是,即便到了几百年以后的高考,多多少少也能看到一点科举的影子,比如什么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当然含金量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朱慈炯并不打算废除科举,这是后世之君该去做的事情,他没有必要越俎代庖,但科举改革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他实行全民教育以后的必经之路。

    现如今的科举本质是让读书人通过考核取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有其局限性也有其积极性。

    积极的方面表现在这些取得官场资格证的士子,至少在进入官场这个大染缸之前,多半还是抱有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的,毕竟圣贤书当中的忠君爱国理念多多少少也能起到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可惜,官场才是士子进入社会以后的真正课堂,更是有其既定的规则在内,抱团、结党、同流合污等等,等几十年官做下来,成了老油条又有几个读书人还能不忘初心记得入仕之前的理想和抱负?海瑞那号极品,华夏几千年下来不也就出了一个而已。

    局限性同样存在,圣武朝以前,能够步入仕途真正成为官员的九成以上都是进士,举人虽然也是官员预备役,可想以举人出身进入仕途,想要往上爬的难度比起进士困难了何止十倍!

    不用拿陈则说事,如陈则这般运气逆天将天时地利人和一次性占齐了的整个官场又有几个?更何况即便陈则以举人之身做到部阁级高官,也不免遭受官场当中进士老爷的白眼与排挤,进士、举人、秀才三等功名,尽管都是读书人,但其中泾渭何等分明,举人一日不能鱼跃龙门都是进士眼里的末学后进,想要与进士出身的官员平起平坐,可以,先去大考取得进士出身再说,同理举人对待秀才也是一样。

    陈则这一辈子能做到教育部长的位置也已经是顶了天了,若是能入阁,除非幸运之神再次降临。

第五百八十二章科改(2)() 
圣武继位之前,手中无人可用,是以才会将蒋伸这个靠卖主才得以上位的家伙提拔出来,当然蒋伸也确实没让朱慈炯失望,在拥有属于自己的平台以后,其商业才能展示的淋漓尽致,属于朱慈炯的商业帝国,之所以能成为恐怖的吸金机器,固然与朱慈炯本身有关,但蒋伸的商业天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新军成立之初无将可用,没有办法才以武艺、枪法来决定新军位次,现在呢?没有实打实的资历加上能对应的军功,想往上爬几无半点可能!

    所以朱慈炯要进行科举改革,让儒家退出历史舞台仅仅只是第一步,打破现有的官场等阶次序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科举乃是千年以来,读书人赖以晋升的根本,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观念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早已是根深蒂固,想要如以往改革那样一蹴而就谈何容易

    现如今大明因为祸乱以及被朱慈炯数次清洗,官员缺口极其严重,随着朱慈炯的战略目标一一实现,这个缺口将会越来越大,是以如今的圣武朝的地方官员当中才会大量充斥举人乃至秀才,毕竟若非必要朱慈炯也不可能让大明疆域实行军管,论治理民生,文官不管怎么说都强武臣不是一星半点。

    但若是靠以往那样进行科举沦才,进士进入官场理政的话,圣武朝想要弥补巨大的官员缺口,估计穷圣武一朝也未必能够完满,因为每三年一届科举大考,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实在少的可怜。

    圣武元年大考,获得三甲进士出身的举子共计三百六十三人,圣武四年科考,进士出身三百零七人,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一百个,但是大明如今的官员缺口,撇开汗牛充栋的秀才以外尚且高达数千!靠传统科考提拔人才入仕根本不现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