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分钟的时间过的真的很慢很慢,很多第一次参加战役的士兵满脸都写着兴奋和紧张,手里早已满是汗水,看着新兵们紧张的样子,一个老兵油子调笑道:“你们这几个小子紧张个球啊,对面那些人都是给炮兵们送来开胃的,咱们就一打扫战场的命……”
“预备——放!”
“轰,轰轰——”随着那面小旗一挥,所有明军的炮口几乎同时火光一闪,所有人都觉得大地都似乎一抖,然后才是震耳欲聋的炮声!
与此同时,缅军也动了,他们本以为明军会象以前在两国边境冲突中那样,明军也会派个将领出来交待一下场面的,可等了好一会这边竟然毫无动静,只到远远看明军阵列后面很远的地方一串串火光闪起,他们才愤怒的意识到眼前这些明军竟然毫无大国君子风度,竟然一句话不说,说打就打!
迟了,真的太迟了!电石火光之中,明军的炮弹便带着特有的尖啸声从不同的方向狠狠的砸了下来!血肉之躯在这钢铁风暴中,显然是那样的脆弱,爆炸激起的碎石、弹片,将人、马、甚至大象不加区别、毫不费力的扯成了碎片,抛向空中;缅军阵列中,天暗了下来,地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火光、只有爆炸、强劲而灼热的气流,这三百多门重炮,集中起来轰击如此狭小地域密集阵列的人群,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惨剧啊?少数侥幸逃脱的人们,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他们哭喊着丢下手里的武器,没命的向后方东吁王城逃去……
正如那个老兵所说,在这样的重炮密集轰击下,他们陆军就是个打扫战场的命,不过,小开同志那种将爱惜士兵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人对这种安排有什么异议,没人愿意在有重火力的情况下,愿意放弃使用而去当那浴血肉搏的“英雄”!
这场对大明来说毫无悬念的正面战不到半个时辰便结束了,没有人知道缅军的伤亡数字,也没有人最后找到缅王的下落,只有人在战场上,找到半把据说是缅王的战刀。
尹荣接过一个士兵递过来的半把刀,是的,看样子确实是那缅王手上拿的,他在望眼镜中不止一次的看过,特别是那颗宝石,证明了刀的身份,他把玩着这把刀不由叹道:“怎么只有半把?”
“是的,只有半把,另外的半把,不知到哪里去了……”那士兵颇有些“难过”的答道。
尹荣也懒得再纠缠此事,这缅王的是生是死,不是他这个层级的军官需要着重考虑的事,他在望眼镜中看了眼远处的东吁王城,心中不由一叹,在这现代化的火力打击下,再坚固的城池也跟纸糊的一样,不过,随着部队深入内陆,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他们的敌人,除了那些残余的缅军,还有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后者,甚至超过前者。
“报告,前指来电!”一个通信兵匆匆赶上,递给他一张电报纸。
第二二九章 缅甸之战(四)()
事实上缅王莽应里并未死在明军那异常猛烈的炮击之中,事情的发生甚至有些令人意外,当明军要刚刚发动炮击之时,他的贴身卫队果然不愧是百战精兵,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预知能力,当他们看到明军阵中几乎同时竖起一根根粗大的铁管时,他们便下意识的知道不好,几个卫士虽然不知明军的战术,更不了解这种重炮轰击下伤害的程度,但出于护主的本能,他们鬼使神差的将缅王莽应里拉下了马,并将他和坐骑围在他们中间并拼命的向阵列后方退去,就是这一点点的先机,终于,在炮弹来临的那一刻,挽救了缅王莽应里,他的卫队硬是以几层人的肉身和马的肉身,挡住了那致命的一发炮弹,缅王莽应里虽然被爆炸产生的气流一下子推出老远,并跌入一个土坑之中,但总算是没有被爆炸撕碎。
缅王莽应里好容易从发蒙中清醒过来,他这才发现,自己的一条右胳膊竟然不知什么时候不在了,他看了眼四周,已经没有一个活人,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到处都是人或动物的碎肉,浓烈的血腥甚至让他这久经战阵、饱饮鲜血的人都有了一种作呕的感觉……此时,明军的炮击已经结束,正排成一列列奇怪的队形,猫着腰向这边慢慢的逼近,他再也顾不得什么尊严和伤痛,终于狼狈的连滚带爬,逃向了不远处的东吁王城!
缅王莽应里来到城下,好容易才被认了出来,当他被守卫七手八脚的救了回去时,所有人似乎都松了口气,不过,只有他自己才清楚,自己除了失去右臂,这一回城便开始的连连吐血,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他的内里一定受了重伤,在这个缺医少药的时代,已经没有了救治的希望!他能提着一口气回到东吁王城,完全是心中那股不能当明军俘虏的信念在支撑,一回城,这股气一松,便是大限将至了!当然,更让他愤怒的是,不仅他的十万大军基本灰飞烟灭,就连那些他花费重金从欧洲聘请来的葡萄牙雇佣军,竟然都在最后关头丝毫不顾江湖信义的大部逃跑了,是的,这些从欧洲各军队中退役的老兵油子本来就排在缅军阵列的最后,他们对危险的敏感也在最后的关头救了他们,面对他们所不了解的战争,他们的信誉、原则都通通被抛弃了,他们打仗,只是为了金钱,他们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的关头时,他们更明白,金钱虽好,但也得有命花才是。
缅王莽应里召来了他所有的儿子、女人和大臣,他知道,是时候交待后事了,本来,按莽应里的想法,他是想让他的一个儿子来继位缅王之位的,不过,此时,他却不得不再次在现实面前低头、作出他一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痛苦的决定,他招来一个忠心的侍者,让他拿起象征缅王权威的大印,道:“你速拿着大印去找北边找良渊侯,如果他愿意在佛祖前发重誓放过我的儿子们,他便是新任缅王!你告诉他,别与明军硬拼,让他保存实力,以待时机,去完成父兄未竟之业……”说到最后,莽应里头一偏,竟然流下了一滴血泪,众人等候良久,都没有反应,一个侍者大胆的凑近再细看时,才惊觉,一代缅王,早已经气绝身亡!
一众人特别是莽应里的女人、几个幼子顿时只觉得惊惶失措,在这众人哭的震天响之时,不远处隆隆的炮声竟然是如此不合时宜的再次响起,明军已然开始攻打东吁王城了!
这时,缅甸重臣、国师图拉法师站起来道:“各位大人,请立率兵即护送王妃和王子们向北转移,我族大军已灭,东吁城肯定守不住,没时间悲伤了,快走!”
当夜,曾经雄霸东南半岛的缅甸东吁王朝王城陷落,随着王城中明军黑龙军旗的升起,莽应里的时代终结了!对于提前逃跑的那些缅甸王公贵族,明军虽然在城破后随即便派出了几路追兵,但最后,却在丛林中失去了目标,整个行动收效甚微,仅仅只是擒获了一些附庸在东吁王朝下的小领主而已。
东吁王城的陷落,特别是缅王莽应里的身故的消息传出,顿时让缅甸东吁王朝内部原本被掩盖的矛盾迅速暴发,一些原本依附于东吁王朝的封建领主纷纷转而向大明示好,宣布脱离东吁王朝治下。
南路的两路明军在当地一些小封建领主的帮助下,终于会师于有缅甸粮仓之称的阿瓦。
而深入暹罗、寮国和曼尼坡王国的东吁王朝主力军团,则在得到缅王莽应里身故、东吁城破,后援断绝的情报后,军心焕散,士气低落,随着几支仆从军的反差,弹尽援绝的军团终于在几国联军持续不断的打击下,最后不得不放下武器,向联军投降,至此,缅甸南部的战事基本结束,整个缅甸最富饶的平原地区,全部落入明军之手。
视线再回到北方,相比南路明军在平原上的一路高歌猛进,北路明军在缅甸北部的行动则显然是困难得多,甚至可以说是异常的艰难,北路军各部,在夺取北部缅军重镇孟养后,那缅军首领良渊侯显然不是易与之辈,他迅速调整策略,将缅甸军队化整为零,隐入了茫茫热带丛林之中。
一进入热带丛林,明军的劣势立刻显露无疑,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刚刚组建的山地师,更有象师长张恪这样优秀的山地师师长指挥,但对占更大多数普通明军的陆军士兵来说,这样的丛林作战,无异于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在他们并不熟悉的热带丛林中,除了这个异常狡猾的对手,还有更多不拿枪的敌人,在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进行围攻,明军其他部队很快便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有不少明军连排连人带装备失踪……
丛林中的缅军,陷井、毒箭、暗杀……简直无所不用其极,而一场较大范围的“打摆子”,终于促使北路军前指不得不痛苦的下达了从丛林撤军回防的命令,并将情况汇报到北京。
小开同志接到电报,方才得知前线竟然出现如此困难的局面,他自责道:或许,是朕太心急了点,对于这种丛林作战,山地师的确力量还太单薄了,那些普通的陆军,对此,无论是心理还是物资的准备,都太差了。当然,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心,那便是太子的安危。
想到太子朱念林,小开也不由叹了口气,甚至更自责,自从自己将他“赶下去”后,他们父子虽有联系,但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不停的听到他母妃的埋怨,小开有时想,或许,是自己太心急了,要求太高了,就如同这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都在潜意识里有种望子成龙的想法,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去生活,甚至去完成一些自己没做到的事……此刻的小开,又哪里还是那个带领大明一路前行的铁血帝王?他分明就是一个虽然心里无比盼望孩子回家,但嘴里却又倔强的决不肯吭一声的父亲。
小开随后提出的“确保重点,化攻为守,铁壁合围,以拖待变!”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正确的,虽然缅甸人在热带丛林中可以称王,但对于明军重兵防守的要塞,却同样也是无能为力,破坏、骚扰?是的,这是缅军唯一能做的,不过,大明显然对此有所防备,对于重点要塞、交通补给线,历来都是采用的重兵护送,重点防护;而在国内的边境地区,则实行坚壁清野,条块分割,广布眼线,加强战备巡逻。
面对抱成团,化攻为守装备精良的明军,缅军顿时有了种猫儿遇上刺猬的感觉,战局就这样迅速稳定了下来,史书上所称的第一次明缅战争,就此画上了一个对双方来说都显然不满意的句号。
不过,谁都知道,随着大明四面封锁的持续,被事实上限制在丛林中的东吁残余缅军的枪支、火药甚至粮食补给将会越来越困难,时间显然在大明一边!更让那些东吁残余缅军担心的是,其他的缅甸势力,正在大明的扶持下,快速的崛起,他们的军队,很快便能进入丛林,参加清剿;而大明自己的山地师,也正在进行扩编、加紧训练,会在同一棵树桩上撞死的,只能是那只愚蠢的兔子,大明显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三零章 父子()
第一阶段的明缅战争已经结束,太子朱念林也觉得通过这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已经找到的心中的答案,是时候离开了,毕竟,作为大明的皇太子,他还有更为重大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