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狱。廷鑨是湖州富人。明朝的朱国桢,曾著了一部《明史稿》,明亡之后,稿藏于家。后来朱氏的子孙窃了,把稿子抵押给庄廷鑨。廷鑨替他补全了崇祯一朝的事实,要想刊刻,未成而死。他的父亲胤城,遂替他刻完了。为归安知县吴之荣所告。廷鑨戮尸,并杀其弟廷钺。列名书中的人,和失察的官吏,死掉七十多人。其(二)是戴名世之狱,戴名世,桐城人。所著《南山集》,多采同县方孝标的《滇黔纪闻》。中多涉及吴三桂处。事发,孝标戮尸,名世弃市。替他刊刻的尤云锷,收藏板本的方苞都坐罪。以上是康熙时的事情。其(三)是汪景祺之狱。景祺,浙江人。著《西征随笔》。颇议论康熙时的朝政。世宗就坐他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把他杀掉。妻子和“期亲”都遣戍。五服以内族人,皆斥革拘管。其(四)是查嗣廷之狱。雍正四年;查嗣廷典江西。以“惟民所止”命题。世宗说他是雍正两字,截去了头。嗣廷死于狱中,仍戮尸枭示,儿子亦坐死,家属都遣戍。其(五)是陆生柟之狱。生柟广西人。著《通鉴论》十七篇。中有论君权大重,及封建制度,万世无弊等语。被杀。其(六)是曾静、吕留良之狱。吕留良,字晚村,浙江人。尝讲学于家。湖南人曾静,见其所评时文中,有论井田封建的话,颇以为然。叫自己的门徒张熙,去找他的儿子吕毅中,把他的遗稿取来。后来诸王布散谣言。曾静以为有隙可乘,叫张熙到四川去见岳钟琪,劝他造反。为钟琪所举发。世宗把吕留良剖棺戮尸,曾静、张熙,却免死拘禁。到乾隆初,亦被杀。以上是雍正时的事情。其(七)是胡中藻之狱。胡中藻,鄂尔泰的门生。著有《里磨生诗钞》。高宗摘其中字句,指为有意谤毁。下狱。凌迟处死。鄂尔泰的侄儿子鄂昌,高宗说他诗中称蒙古为胡儿,沾染汉人习气,也勒令自裁。其(八)是徐述夔之狱。徐述夔,浙江举人。高宗时已死,高宗亦摘其诗句,指为怀挟异志,剖棺戮尸。杀其二子。其(九)是王锡侯之狱,王锡侯,江西举人。因刻了一部《字贯》,怨家讦发他,说是删改《康熙字典》。亦被拿问。巡抚以下,都得失察的处分。以上是乾隆时的事情。“禁书”起于乾隆三十九年。本说以五年为限,后来屡次展限。到五十三年,仍有很严厉的谕旨;勒令各处销毁;据当时刑部所奏,共烧毁二十四次,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这种政策,是康、雍、乾三朝一贯的。他们想把这种刚柔并用的政策,压服汉族。——然则到底曾收多少效果呢?我敢说是丝毫的效果也不曾收到。请看下篇第四章第五节,自然明白。至于清朝所以能享国长久,还靠康雍两朝,政治总算清明的力量。请看下节。

    skbshge

第150章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当明朝末年,中国的社会,是凋敝得不堪的。世祖入关之后,即罢免“三饷”。又定《赋役全书》,取民之数,都照万历中叶的旧额。其时虽各处用兵,军费浩繁,总算始终没有加赋。圣祖亲政,又裁撤十三衙门,罢诸种织造。宫中用度,更为省俭。

    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见下篇第一章第二节。而尤其相信理学,佩服程朱。他尝说:“昔人每曰: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亲细务。予心殊不谓然。一事不谨,则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则贻千百世之患。……故予之莅政,不论巨细,即奏章之内,有一字,必加改正,而后发出。”这几句话,固然不免有几分矫饰;然而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他又说:“明季宫中一日之用,万金有余。今朕交付于内务府总管,应付之银,一月仅五六百两。并一切赏赐,不过千金。”又说:“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绩,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两。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两,实不及百分之一。”这种话,固然也不免有过情之处。然而他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圣祖于康熙二十三、二十八、三十八、四十二、四十四、四十六年,尝六次南巡,所过确未闻有多大的扰累。

    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原来中国的人民,勤苦治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去扰累他,他的富力,自然一天一天会增加起来。就财政上头,也看得出他的反映。当三藩乱时,清朝的财政,还是入不敷出的。乱平之后,收入便逐年增加。到一七○九年,康熙四十八年,国库里就有了五千万两的储蓄了。圣祖是主张藏富于民的,于是下诏:令三年之内,将全国钱粮,通行减免一次。一七一二年,又命以后征收钱粮,即以康熙五十年所收为定额。以后新生的人丁,永不加赋。参看下篇第五章第五节。这种办法固然是疏节阔目;朝廷不甚诛求,行政官吏,也就无所凭借以作弊;百姓可以得到许多好处。然而圣祖晚年的政治,也不免流于宽纵些。即如各省欠解的钱粮很多,也都没有认真查追。吏治长此因循,不但财政,一切政治,都要受其影响。世宗即位,就一变方针,而以严肃为治。首先盘查各省的库款,追缴欠解的钱粮。又把征收时的“火耗”,化私为公。火耗是因赋税征银,官吏把百姓所缴的碎银,熔铸大铤,然后起解,所生的一种消耗。官吏借此名目,多取于民,其数目也颇为可惊。对于盐课,关税,也竭力整顿,都得到很大一笔收入。国家财政基础,就更形巩固。雍正年间,国库余款,曾积至银六千万两。末年虽因用兵消耗,高宗初即位时,仍有二千四百万两。一七八二年,国库又积到七千八百万两。这就是清朝财政极盛的时期了。

    世宗的治法,是极端主于严刻的。当圣祖时候,群臣颇有结党相争之风。而居南书房的高士奇,以文学家世,为人所依附的徐乾学,和居言路的许三礼、郭琇等,声势尤其赫奕。世宗深恶朋党,尝御制《朋党论》,以儆戒诸臣。又设立军机处,以分内阁之权。把六科改隶都察院。以摧折言路的气焰。另设奏事处,令奏事的不必尽由通政司。机要事情,并许直达御前;以防臣下的壅蔽。这种大权独揽,真有“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气概。然而鄂尔泰、张廷玉分党相争,仍旧没有免掉。世宗为对付诸王起见,多设密探,以为耳目。此后遂至刺探朝臣的隐私,格外弄得朝臣都惴惴不自保,只知道小心谨慎,以求免祸。高宗的明察,不及世宗。而一付“予智自雄”的神气,却是如出一辙。动辄严词驳诘,有类骂詈。又时时要用不测的恩威,使得臣下恐惧,“待大臣以礼”之风,是丝毫没有的。所以到后来,全剩了一班“阿谀取容之士”,没有一个“正色立朝之臣”。这是清朝政治的短处。

    还有一件,康雍乾三朝,对于文化事业的尽力,也颇可一述的。御制或敕撰的书籍,是历代都有。国家搜罗书籍,把他校勘珍藏,更是历代都有的。考校经籍的历史,颇可以见得历代学术的派别,文化的升降(质而言之。就是有学术史的一部分的价值),也是颇有趣味的事情。简单一点,可以把汉、隋、唐、明各史的《经籍》、《艺文志》,《文献通考》的《经籍考》,以及清朝的《四库总目》浏览一过。其中官纂的巨籍,要推明朝的《永乐大典》为最。清朝康熙时的《图书集成》,也是照这部书编纂的。都是“类书”的体例。高宗时的《四库全书》,却是“丛书”的体例。这种书籍,编纂固未必尽善(譬如《永乐大典》,本是类书的体例。然而后来有许多编得极草率的,并不将全书按内容分析,编入各类,却把一部书硬钞入某一类之内,不管他内容合不合。这竟是笑话了。四库馆开时,对于各处送来的书,有予以“著录”的,有仅予存目的,其中去取,也未必尽当。当时曾从事于“辑佚”,把已亡之书,尚存于《永乐大典》中的,搜集出来。固然辑出许多紧要的书,也有许多紧要的,并没有辑出来)。然而清朝人毕竟靠了《永乐大典》辑出许多佚书来,《四库全书》,则现在大略完全的,还有四部。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文溯阁,热河文津阁,谓之内廷四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谓之江浙三阁。文澜颇有散亡,文渊、文溯、文津三阁的书,则还大都完好。于保存文化上,究竟有很大的价值。

    以上所述,都是内治一方面的事情。还有康雍乾三朝的武功,也是极有关系的,请于以下三章,述个大略。

    skbshge

第151章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中国地方,除内地十八省和关东三省外,可以大别为两个高原。参看第二篇下第三章第二节。便是:

    (一)蒙古新疆高原。

    (二)青海西藏高原。

    其中蒙古高原,向来是游牧民族占据的。新疆高原,即游牧(行国)、耕稼(居国,即城郭之国),民族错居,而大部分是城郭之国。其民族:则占据蒙古高原的,是匈奴、柔然、突厥、回纥。其实可称匈奴、丁令两种人。因为柔然所用的,都是丁令之众;突厥、回纥,又都是丁令的分部。参看第二篇下第一章第一、二、三节。占据新疆高原的,是塞种和氐、羌。第二篇上第四章第二节。其占据青海西藏高原的:则系氐、羌和藏族;而印度阿利安人,侵入其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第二篇下第二章第二、三节。这些话,前文都已说过了。却是到近世,起了一个大变化。便是:

    (1)从回纥为黠戛斯所破,迁入天山南路,而丁令种族,占据了新疆高原。

    (2)从回纥败亡之后:黠戛斯没有能够占据漠南北;契丹的实力,也只及于漠南的一部分;蒙古高原,就多时没有强大的民族。直到蒙古人兴起,才尽为所据。蒙古是靺鞨鞑靼的混种。然其种族,究当以靺鞨为主。所以近世,可算是肃慎种族极兴盛的时代。

    (3)从蒙古人兴起之后,新疆高原,也为所征服。虽没有能将本来的民族——回族——融化,这因回纥也是大族之故。而在近世,蒙古高原和新疆高原的历史,也发生极密切的关系。

    (4)青海西藏高原,向来和别处地方,关系较少的。却是近世,喇嘛教大行;而又适值蒙古人勃兴之际,于是在政治上,则蒙古征服西藏;在宗教上,则西藏征服蒙古,而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历史,也就发生极密切的关系。

    (5)当此时代,蒙古人又侵入青海,就使蒙藏两高原,历史上的关系,更加一层密切。

    (6)在近世,喇嘛教大行于青海、西藏和蒙古高原,——其余波并及于关东三省。——而新疆高原,则仍为天方教流行之地。

    更简而言之,则是:在种族上:(一)蒙古高原的回纥人,侵入新疆高原。(二)关东三省的靺鞨人,——蒙古——侵入蒙古、新疆、青海高原。在宗教上:则(一)起于阿剌伯半岛的天方教,侵入新疆高原。(二)起于印度地方的佛教传入西藏、青海和蒙古高原。这种变化,也算得重大而可惊了。除(1)(2)两条,前文业经说明外;其(3)(4)(5)(6)四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