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可进入发达国家,赶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人均gdp可达29400美元。
十五年转型,俄罗斯人民,真正地实现人x道的、民 x主的社x 会 x主x 义的百年之梦。
今年10月11日,普金访问德国,接受德国ard电视台和《南德日报》的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与我们建设了几十年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我们将尽力做到遵循现代文明世界原则和民主原则,保障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目前,俄罗斯有近四千个电视台,四万多份报纸和杂志,其中半数以上系与外国媒体合办。与许多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俄罗斯不打算对国际互联网进行监控。俄罗斯不打算重返苏联时期的政治体制,我们只是在探索一种适当的体制,既能保证我国公民享有自由,又能保障他们享有管理国家及解决各种问题的权利,同时还能使国家成为造福人民的工具”。
(二)
第二份,世界银行12月1日在北京发布将完成的《贫困评估报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下降2。4%,由于世行专家尚未完整得到2004年以后的数据,研究仍在进行。有迹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人群正在进一步滑向贫困的深渊。这份报告,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哗然,是这个结果,彻底地颠覆了发展经济学中“水涨船高”的基本原理。与**共生的权贵资本主义社会,会产生极端的贫富差距,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一个实际收入减少的庞大群体,全球第一次记录到。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世界银行说,中国的贫穷人口已经不再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贫穷人口中超过半数的人不是生活在官方划定的穷困村庄,现在的贫困人口不仅分布在农村地区,而且已经蔓延到城市,各个发达地区和发达的城市都有。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基本上都有个人头费,生活都有所保障。贫困大多出现在农村地区。现在城市也出现了大批贫困的群体,并且城市的贫困群体有时候比农村的贫困群体甚至还要难过。因为在城市的环境条件下,它的水、电、气、买菜、买油这些所有的东西统统都需要钱。一旦没有钱的话,就比农村还要难过。笔者的舅父和舅妈,在广东东部沿海的一个小镇,前几天我问他俩,养老金每月多少?每人189。94元。我舅父说,他是集体八级工,30年前工资八十多元,现在每月拿189。94元,而一瓶液化气就要90元。
“水涨船高”,经济增长,全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这是发展经济学的根基,也是政府对其体制合理性和执政合法性论述的承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俄罗斯的增长同时起步于1999年,增长速度更快。但是,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反映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素质的提高却完全不同,犹如天壤之别。
1999年至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要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多数非公职就业人者的工资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公职群体和工商业者的财富迅速积累。“老板”不再吃香,“下海”几乎绝迹,买官最为时尚,公务员成为最抢手的职业。很大一部份人没有分享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与非公职人员工资滞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七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接近二倍,增长迅速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年1。5万亿增加到今年接近4万亿元的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却近乎完全消失。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有些喘不气过来。更有一个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下还在下降。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 hofman)表示:“分析表明,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受到收入冲击的影响,因此只能依靠储蓄来维持消费”。令人担心的是,他们微少的储蓄,能补贴他们维持多久;六年前1。5万亿的财政收入,建立不起社会保障体系,六年后,年4万亿的国家财政收入,也没有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他们的希望,何等渺茫。/*章节下,960*90,创建于2011…1…13*/ var cpro_id = u108088;
为什么老外多娶中国丑女人(转)()
为什么老外多娶中国丑女人
受访者:雪莉;留美博士
美国男士挽着的东方佳人
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的名言:“什么是漂亮的女人。那就是著黑色筒裙,黑色高领衫,臂弯里挽着位自己心爱的男人。”
在我居住的旧金山湾区,常可以观赏到中国女人挽着位美国男人。而老外身旁的那位中国女人往往其貌不扬,属于被中国男人贬为“黄脸婆”的那一类。于是,中国男人难免得出结论:只有丑女人才会去嫁美国男人。这个结论不无道理,一个中国女人在中国长大,首先受到中国男人的挑选,中国男人挑剩下的,才会落到美国男人的手中。而中国男人的择偶标准不外乎一条:长相。于是乎中国男人挑剩下的,自然都是些丑女。
使我感动的是,那些被中国男人“抛弃”的“丑女”们,在美国男人那里找到了爱。并不是美国男人看不到自己身旁女人脸上的皱纹和斑点,好莱坞和百老汇对女人的审美观,与中国男人并无二致。可贵的是,很多美国男人能够超越长相去发现一个女人的优点和内心,这使我身为女人十分感动。
旧金山湾区据说有十万以上的华人居民,但在圣何西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献血者“光荣榜”上,我只找到了两位华人根据榜上的姓和照片模样,这与湾区的众多华人人口不成比例。今天,当整个中华民族一齐为金钱发疯,挑选配偶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排序活动。长得美的排在上面,长得丑的排在下面,这是中国男人普遍的择偶标准。而中国女人的择偶角度呢,则是按照男人的成功程度来排序。对待成功的衡量标准,又不外乎名和利。难怪《the bell curve弧线排序》一出笼,站上即一片叫好之声,就因为那本书里把中国人列为智商最高的民族之一,而黑人的平均智商则是最低。
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热衷于这种排序活动。择偶的过程对于中国男人来说,无异于远古时代的打猎,谁打到了最难打的猎物,谁就是英雄。中国男人不无骄傲地把他“猎”到手的女人带到众人面前,也是一种生存竞争成就的展示和炫耀,正如他向别人展示和炫耀他的 奔驰车及花园洋房一样。
美国男人真的审美眼光差吗?
对于那些握着中国丑女手的美国男人,中国男人爱批评他们没有眼光。美国男人真的没有眼光吗?这个结论就如同前段时间一篇文章里说西方人“傻”,中国人‘精明‘的论点一样简单草率。前面已经提到了好莱坞及百老汇的美女标准,实际上,就连美国中小学生崇尚的青春偶像,也与中国男人崇尚的美女标准几乎同出一辙。美国男人年少的时候受生物本能的驱使,同样会去追求外表漂亮的靓女。一旦待他们长大以后,尤其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后,就不再满足仅仅追求漂亮的外表,而是更看重心灵的撞击,思想的交流,这是他们在生物本能之上的一个超越。中国男人不能接受丑女,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基于生物本能的生存竞争初级阶段,一个人在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是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满足的。美女能激发中国男人的性欲,丑女则不能,这反过来也说明了中国男人还停留在满足性欲的初级阶段。
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提到,新贵们喜欢开着闪闪发亮的新奔驰招摇过市,而‘老钱‘们反而乐意低调地坐在一辆落满灰尘的普利茅斯中。一位英国人曾告诉我,那些穿着胳膊肘磨掉了绒线的旧灯芯绒西装者,很可能是伯爵、公爵之类的人物,因为这些“老钱”们心中的底气十足。可以想象,你让一位富有的中国男人,开着一辆又破又旧的普利茅斯上路,他会断然拒绝。你让一位成功的中国男人去娶一位丑女,那简直就是要他的命。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
中国男人也不是不需要交流思想,只是他们更愿意和男性朋友去交流,而女人只有听他们侃的份儿,中国男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跟他平起平坐。一个女人稍有能力,便被大家讥为“女强人”。女强人是什么人?那是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另类”。女强人使男人强烈感受到威胁,中国男人需要在女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强有力,需要受到女人的仰视,因此这女人必须比他低。曾见识过一位中国女博士向一位本科毕业的男同胞示好,惹得这位“高攀不起”的男同胞落慌而逃。这位在美国一间公司当小白领的男同胞,更偏爱返回中国大陆喜滋滋地“面试”数十位,包括五星级酒店前台接待小姐在内的一大群年少美女。中国男人在他们强盛的高峰时刻,期盼女人的崇拜;中国男人在他们失败的低潮时刻,则期盼女人的抚慰。一个中国男人要找的,实际上是他母亲的翻版,一个爱他的女性,一个崇拜他的女性,一个能满足他的女性,而不是一个他爱的女性。当一个中国男人因为被女人拒绝而悲伤时,他的朋友会劝他,为一个女人,不值得。
只听说过中国男人为朋友两肋插刀,除了传说里的梁山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中国男人,愿意为他所爱的女人献身甚至抛弃一切?30年代末英国的前国王爱德华八世,是举世闻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伟大“情圣”。以致于每年 情人节,爱德华八世皆会被媒体当作爱情样板拿出来颂扬,并提及当年他以“送出”大英帝国的江山为聘礼,宁愿放弃国王的权位,以自己一介“处男”之身,娶一位比自己大五岁、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平民妇女,并从此对其从一而终。也许英国这段国王因女人而黯然下台的历史,会被某些中国人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鉴,以一句“红颜祸水”来定论。
就是没人救太太
一位来华任教的美国女教师,给班上的中国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一个丈夫连同其母亲、太太及幼儿一同跌进了河水,当时的情形只允许这位丈夫搭救一个人,那么你认为他理应先去救谁?即刻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说理所当然先救母亲,此时正是报效老人养育之恩的关键时刻。另有同学的见解是救孩子最要紧,孩子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待大家都踊跃发言后,女教师的眉头皱了起来,不满地大声责问:“你们中间居然无人愿意拯救太太,为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一片寂静。女教师侃侃而谈:“我认为最值得先救太太。因为母亲年事已高,她临近走完人生之旅;幼儿尚小还不足以感受巨大的痛苦。然而,当妻子在与你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劫后余生必然会使你们之间更加相依为命、患难与共,并且你们将还会有孩子的。”
显然家庭成员关系的次序划分上,中西文化的差异尽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