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瞎说,我小时候就挺穷困,也没跟人跑了……”张倩依说道。
“你?也没听说有人追……”张斯说道:“反正呢,你不要管了……只要我有能力,妹妹就该生活像个小公主一样。”
张倩依撇了撇嘴,说道:“你以后一定管教不好孩子……”
“母亲大人不是还在么,我总不能自己带孩子吧?”张斯说道,还对着单云清笑道:“您说呢,母亲大人。”
“搞怪……”单云清好笑地骂了一声。
张倩依挑着碗中的饭菜,轻声说道:“母亲大人呢,照顾你已经够费心血了,你好意思再劳烦她么?”
“嗯?”张斯摸摸鼻子,说道:“貌似,我现在好像能照顾自己了吧?”
“行了,行了,吃饭,吃饭。”单云清又敲了敲碗,责备道。
姐弟两闻言一低头,各刨了几口饭。
刚安静了些,张倩依又把头抬了起来,问道:“喂,连载的事到底怎么说?”
单云清没办法,白了一眼,直接不再理会了。
“哦……”张斯说道:“我打算连载点与历史相关的东西,字数还挺多,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完结。”
“历史?”张倩依问道:“历史小说?”
“不是……”张斯摇摇头,说道:“有些小说的笔法,文体比较自由,像随笔一样。”
张倩依越听越感觉不靠谱,眉头也越来越皱,说道:“就像《品三国》一样?”
“唔……”张斯沉吟道:“风格上或许有点像,不过,差别很大,《品三国》毕竟是口头叙述,这次是完全书面解析,应该更精练有趣些。”
“我听着……情况不妙。”张倩依说道:“你擅长的是小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固定读者,应该乘胜追击。写什么历史随笔的,有些胡闹了。”
“《品三国》不是挺成功么?”张斯笑道。
张倩依没好气地说道:“你自己刚刚也说了,《品三国》是口头叙述,与要连载的东西不同。口头叙述的,大家感觉新奇,看的人自然多。若在报上连载,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谁有兴致特意买报纸看历史随笔?”
张斯耸耸肩,说道:“你总该相信我一些。”
“信你个头。”张倩依给他泼凉水,说道:“我可给你提个醒,《品三国》之后,掀起了一阵读史热潮。许多人见机,想借风赚一把,纷纷写历史书籍,可是,据我所知,除了最先几个有一丁点效果,其他人都成了炮灰。”
张斯说道:“那只能怪他们自己,本不懂多少历史,加上又没什么诚意,粗制滥造一些东西,除了惹来骂名,还能有什么?”
“你自己呢?”张倩依说道。
“我?呵呵,我在《品三国》之前就在写了,你说有没有诚意?”张斯笑道:“再说,你似乎忘了,谁掀起的读史热潮。”
“自大狂……”张倩依撇嘴道。
张斯做了个鬼脸,故意惹她,张倩依气不过,提起筷子要敲他脑袋。
“咳咳。”单云清即是发出了声音。
张倩依悻悻地收回筷子,回了他一个鬼脸。
“怎么说,给句话吧,你们要不要?”张斯说道:“不要的话,我给投给别家报刊了。”
“行……”张倩依拖着声音,阴阳怪气地说道:“您是大腕,咱小报纸得罪不起,什么都听您的。”
张斯笑道:“好像很委屈似的。”
张倩依说道:“不过,我得先看看稿子。”
“哦……我不同意。”张斯慢条斯理地说道:“再重申一下我的规矩,第一,不能提前看稿;第二,无论我写的是什么,你可以不登,但不准任何人删改;第三,稿费要即时付。若是做不到,我就找别人。”
张倩彤很支持哥哥,对着张倩依坚定地点头,以示威胁。
skbshge
第六十三章《明朝那些事儿》()
万众瞩目中,张若虚的新书开始连载了。
名字很简单,甚而有点俗,《明朝那些事儿》。
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似乎不是武侠小说,许多人很好奇,皱着眉头开始阅读。
孙浩凯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个资深武侠迷,从上学一直看到工作。只要遇着空闲,总要把书拿出来看看。
积累渐多,对武侠小说的好坏,单凭嗅觉便能分辨出来。
《射雕英雄传》的出现,对他影响很大,以往那些小说,他再提不起兴趣翻阅。
在他看来,自有武侠小说以来,还没有哪部作品这般辽阔细腻,人物这么栩栩如生,性格这么活泼可人。
若要说个评价,一定是这样的:格局宏大,石破天惊。
当《射雕》完结时,他可叹息了好半晌。
同时,也在期待,希望张若虚的下一部作品更精彩。
但听着《明朝那些事儿》的名字,他兴趣就缺了一半,待打开内容,真是又失望又无奈。哪是什么武侠小说,分明是历史札记,他就不明白,作者是不是吃错药了,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嘛。
失望归失望,张若虚的名头还在,他耐着性子往下看。
从那份神奇的人生总结开始,他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论总结的如何,好与不好,却总得承认,这绝对是个创意十足的开篇。
在后世,这样的东西,已经烂大街了,看的人想吐。
一样东西,尤其是这种单纯形式上的东西,第一个人提出,大家会为他鼓掌,第十个人提,大家只能吐他满身了。
因为这东西一学就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当然,现在还不存在这种问题,张若虚就是第一个。
有谁想过用简历来写一个历史人物?
孙浩凯的眉头舒展了一点,也许,下面能有点意思。
故事开始叙述了,幽默通透,看之莞尔。
语言很好玩,现代而精炼,充斥着流行元素,在传情达意方面不错,却是十足的白话。与《射雕》相比,它显得直接,缺了份隽永含蓄。
“有点意思……”孙浩凯点了点头,安静地看下去。
渐渐的,他便忘了原有些失望的心情,全心扑在了报纸上。
朱元璋的生平开始展开,作者不动声色地戏谑着,总能引起人会心的一笑。
在他看来,这是大家风范。前段时间的读史热潮,许多人模仿张斯,重叙历史,为了能惹人发笑,语言极尽卖弄之能事,硬把历史讲成了笑话。
并且,这笑话也是第三流的。
就像一位相声大师,他的语言是含蓄的,行动文雅流畅,说个笑话,也轻松而自然。底下掌声四起时,他也只不动声色地微微一笑,这是一份自信。
他知道笑点在哪,也知道效果如何,更知道自己的实力深浅。
而一些不入流的人物,说起相声,则是荤素不忌,最爱上蹿下跳,语言夸张而鄙俗,令人不忍卒闻。
因为他内功差,只能通过这些来吸引人,种种行为,似乎要来挠你咯吱窝似的,透着勉强与尴尬。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相声,作者也不是说相声的,但肯定是一流的。
不知不觉中,把最后一个字读完,孙浩凯抬起头来,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报纸毕竟不如看书来的爽,内容有限,故事刚刚开始,便不得不结束了。
在他看来,张若虚不写武侠小说,是一件罪恶的事。
但是,若他写的都是眼前这些东西,那么这些罪恶还是可以原谅的。
这是他的看法,也是许多同在读报的其他人的看法。
可以说,在认真阅读之前,大家都会对作者产生怨念,尤其是那些忠实地武侠迷,简直有点暴走的状态。
看完之后,怨气小了些,可暂时原谅一下读者,看他以后的表现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容易说服,总有一些人是很固执的。
所以,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报纸的销量有所下滑。
好在读武侠的人,与读历史的人,往往是重合的,故而下滑的幅度并不太大。经过一段时间,新书的口碑渐渐起来,读者不自觉地在传播者消息。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一个人若是在地上捡了钱,当然是偷偷藏起,然后只字不提,就怕被别人知道。而一个人若是看了一本好书,却总愿挂在嘴上,甚至会有些喋喋不休,希望别人也能看一下,来分享自己的喜悦。
这种口口相传的口碑,也是最靠谱的一种,含金量最高。
后世的时候,每有电影上映,大张旗鼓地宣扬,弄得人尽皆知,好不热闹。
但听信了宣传,一进去看,立刻便会后悔,宣传与真实之间相差实在太大,有时会很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同一部片子?
而单单观众的口碑,还是很靠谱的。
因为这完全源于自发,没有任何利益在其中。
《明朝那些事儿》正有这种趋势,那些被惊艳到的读者,就爱时刻挂在嘴边,不遗余力地鼓动身边的人去看看。而历史札记与小说的区别也得到了体现,小说是连贯的,不读前面,便读不了后面。
历史札记则可单独分开,自成一体,不影响阅读。
报纸销量开始回暖,又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并且还在慢慢增加。
这不得不说,要归功于《品三国》掀起的读史热潮。
因为历史读物毕竟是小众,看的人很少。市面上流行的,多是武侠言情之类,少有历史读物。
而《品三国》横空出世,虽然是电视节目,还未以书籍形式发行,就影响力而言,却更大些,实实在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读者至此才发现,原来历史这么精彩,这么有趣。
这种兴趣起来后,就开始找历史书籍读,正好便宜了一批投机倒把的人。
可惜,大家做的都不好。
电视节目毕竟是电视节目,更多的是靠口头宣讲,写到书里就显得粗糙而冗长了。大家只顾模仿,却没有研究一下其中的区别,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看着很无聊。读者只因没有书可读,才勉强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现,就提供了一个范本。
标准的书面形式,独创的用语习惯,新颖的叙述角度。
这一切,就像是为那些饥渴读者专门准备的,完全符合心意。
所以,退出了一部分武侠读者,却又补进了更多的历史读者。
《明朝那些事儿》在逐渐升温,在步步高升。
skbshge
第六十四章议论()
继《射雕英雄传》之后,《明朝那些事儿》挟旧作威势,赫赫登临,以前所未有的新意,再次名动天下,一时之间,熙熙攘攘,吵吵闹闹。
“我有订报的习惯,看的却少,日月积累,墙角已堆的满满的。
为着此事,不少听夫人的唠叨,只旧习难改,过闻即忘。这般多的东西堵在那儿,不看又不丢,细细想来,确实无趣的很。
前日心血来潮,拿起一沓翻阅,无意中见了一篇文章。
名字带些戏谑,简单明了,《明朝那些事儿》。
本有些不屑的,想来这类题目,大概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一看之下,心内的观感可用四字来形容:相见恨晚。
作者以武侠闻名,写起历史,却也极是精彩。
先前,史学先生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