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娱行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物总有其两面性,非黑即白只存在于想象中。所以对于事物的评价,一定要分两方面来看,比如说传统文化。张斯对于它的赞扬或是批驳,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喜好,或者说,并不是单纯的出于自己的喜好。

    他带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为当下服务,推动社会发展。而只有一种方法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斯以自己具体的做法,向大家展现该如何取舍……”

    这样又臭又长的文章,流露出太多的主流意味,几乎是从同一个模子中印出来的。用已有的理论框架,将眼前的情况套进去,然后自顾自地解释,实在没有丝毫创建意识。但它确实有自圆其说的方法,尽管与事实相去甚远。

    至于文风的改变,也掀起了一些波澜,但始终没有人怀疑。

    “语言文字以及文体风格上自由、轻松、诙谐、生动,加之情绪上的激昂澎湃,读之令人振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狂放不羁……张斯的文风,始终莫测高深,令人难于把握。

    有辛辣犀利,有温柔婉约;有庙堂之骈俪华翰,有江湖之野人献曝;有威武富贵贫贱不可摧之铮铮铁骨,有侠义诙谐热情混而成的丝丝柔肠……现在他又贡献了另一种别样的风格。按他自己的说法‘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两个问题;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其它都是不足道的。

    从未有人将文字分析的这么透彻,能达到这两点,也就是好文章了。

    有了这样的思想,也就不难解释他的文字为何多变了,忽而古典雅致,忽而现代前卫,其实都只是为了清晰地表达而已。不必求固定要用什么体,不必求固定要用那些字,怎样写的好,便怎样写。

    文字的形式或风格,总要与内容相适合。

    就像他写武侠,那是发生在古代的事,所以要典雅温婉;写华夏的通史,篇幅辽阔,则要精炼准确;写眼下的杂文,义气纵横,则需浅白率真……当然,一个人能写出多种的风格,是要有才华与功底的,一般人尽管理解以上两点的要求,也是做不来的……”

    另一些评论家,说的更直接:“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亦庄亦谐,不失为巨作。”简短犀利,一句话将他捧上了高峰。当然,这也是占了他别的著作的光,若非有《国史大纲》,或是《人间词话》这样的专著存在,评论家才不会对一个少年作家说这样的话呢。

    好在《传统下的独白》里均是好文章,评论家要举例子,俯拾即是,并不困难。

    比如:“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比喻新奇,语调轻快,将文字玩的顺溜异常,仿佛橡皮泥的一般,可以任意揉捏。

    读者见了这样的文章,除了崇拜之外,还能说什么呢?而随着文章的登载,一些经典名篇,诸如《独身者的独白》《老年人与棒子》《十三年和十三月》,迅速流传,影响极广。不单各大高校到处是谈论的人,甚而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许多的字词被人摘出来单独使用,在平日的闲聊中你来我往,颇为有趣。

    “有许多人来跟我‘告状’,说张斯写了新文章,可把我们一批老家伙骂的惨了。我捡来翻一翻,果真如此,实在令人欣慰。

    有人见着我的文章,可能要说我脑袋不正常,被人骂了,有什么好欣慰的呢?

    被人骂自然不值得高兴,但也不值得生气,关键在于别人骂的是否正确。那篇《老年人与棒子》,写的极好,令人止不住击节赞赏。他说的情况确实存在,如今许多老家伙,包括我本人,明明已经不中用,却还占着位置,阻挡年轻人的脚步,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得把事情放手给年轻人去做。

    张斯的人品不用说,温厚敦儒,待人最是好了。我就曾担心过,他因为这样的性格,写不出正经的评论杂文。只知做个老好人,到处和稀泥,那样的话,就实在没出息了,倒不如不写。好在见了《火与冰》《传统下的独白》都是极有个性的,不曾顾虑许多的人情俗见。

    文坛中有这样的人,才令人放心,以后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是白秋原的文章,依然是那样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他绝少给人写书评,或是推荐什么,一者是因为身体不佳,同时也是由于好的作品不多。

    所以,尽管与他关系极好,张斯也不曾有过类似的要求。而这位老人家对他却关注的很,每当有新文章出现,总是主动上来说两句。文章尽管不长,分量却很重,对于大家的观感,或是阅读兴趣,有种极大的影响。

    skbshge

第十九章狙击电话() 
“在我主观的印象中,张斯一直是孤独的,与他的表现有着极大的反差。尽管他会亲切地与人交谈,会微笑着坐在一旁倾听,会从容地给大家做演讲……我却依然感觉他是孤独的,自始至终都是。

    《传统下的独白》透露出了这种况味,十分的明晰。尽管嬉笑怒骂,看来极为有趣,但那深沉沧桑的味道,没有藏的严实,悄悄地露了出来。

    或许天才的心思,别人难于明白,正因为无人了解,才会感到孤独;他的身份,也显得特殊,明明是少年人,却已盛名远播,成家立业;还有则是他的理想,建图书,办义学,针砭时弊……大家跟着凑热闹,可是,真的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他就像来自另外一个时空,孤独地降落在这里。外间的热闹,穿不透他的书斋,只有知己的会心,才能稍解他的寂寞。我在《传统下的独白》中,看出的不是犀利的批判,独特的解释,而是一个天才的孤独……”

    这是一位女作家的文章,透露出许多感性的东西。她曾经与张斯见过面,那是开会的场合,只寒暄了几句而已。第一次见面,她看着张斯一人坐在角落里,微笑着听别人聊天,不言不语。于是对同伴说,这是个骨子里十分孤独的人。

    女性的直觉,有时候是很厉害的,张斯的“来历”特殊,心底确实有一份别样的感觉。当然,举这样一则文章,并非为了论述这个问题。而是想说明,对于《传统下的独白》,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的解读。

    如此多的解读,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这本书很有影响。

    事实也确实如此,《传统下的独白》是李敖的成名作,尽管庞杂,但个人风格由此形成。那独特的行文,深刻的解析,尖锐的批评,已经汇成一体,异常吸引人。而继《火与冰》之后,评论界掀起了又一次的风潮。

    张斯的社评家身份,越发稳固,再没人怀疑。与《火与冰》不同,《传统下的独白》不再是“蔽之无甚高论,敢言而已”,揭露真相固然是其中一部分,抒发情感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它的思想深度毕竟不同了。

    这里有引经据典的考证,为说明一个问题,常常旁征博引,罗列细密。内行人一见,便能看出其中的功底。而有了《国史大纲》与《万历十五年》的铺垫,这样考证式的写法,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到了此处,已不再是以情动人,即便别人不喜欢,也不得不赞叹他的观点。因为证据就摆在眼前,通过那高强的逻辑辩论,可是说是非常清晰了。

    李敖被称为“台湾第一狂人”,他有一句话说“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十分有趣。从另一方面,亦可以证明他的博学与聪颖,而这些特点都在他的书里。

    所以《传统下的独白》一出现,张斯由“青年人的精神导师”,正式进入批评大家的行列。在华夏的土地上,已经排在前列,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文字的流传,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好在他的批评重点,仍在传统文化上,此时倒还没什么危险。

    不谈文坛上的事,再来看看张斯的近况。

    首先是新闻发布会,所有主演到场,不单是李赛格,还有楚韵,以及许久未见的李悦染。对于电影的内容,大家闭口不言,只是淡淡地撇开。这就越发让人好奇了,偏想打听清楚,尤其在听到那个特殊的名字之后。

    说来,这个名字确实是挺新颖的:《狙击电话亭》

    “电话亭是物体,有什么好狙击的呢?以我的推测,这只是一个代号,表示一个人物,或是一项行动。由此可以判断,张斯的新作,将是军旅,或是特工题材。

    这倒是喜闻乐见,因为华夏这两个类型,沉滞已久,属于半死的状态。日复一日的重复,简单虚假的剧情,勉强造作的情感……将这两个类型推进了深渊。大家听闻华夏的军旅片,或是特工片,都要皱眉,因为实在是倒人胃口。

    但导演换成张斯的话,就令当别论了。

    看过《活埋》的人,都知道他的风格,凌厉诡异,取的就是创意。若是此次能再成功,对于这两类题材,将有极大的影响,很可能复苏……”

    这是观众的猜测,根据电影名称的推导,与事实差的有些远。

    也有头脑聪颖,感觉准确的观众说:“张斯将李赛格召回来,自然是有道理的。以他如今的声望,与第一次的窘迫不同,想与他合作的演员,可以排出一条长队。由此可见,他确有打算,可能是想复制《活埋》的成功。

    但那样一部电影,又如何复制呢?

    倒是能记得,有某几个家伙,在《活埋》之后,想借着风潮,赚些好处。但拍出来的东西,实在羞于见人。逻辑错乱,漏洞百出,表演夸张,剧本糟糕……那已经不能说是电影了,所以结果都比较凄惨。偷鸡不成蚀把米,原也在意料之中。

    只能说,《活埋》诞生于某种巧合,并不适于复制。即算是它的原导演,希望也不是很大,在我看来,这绝非一个好的选择……”

    民众的好奇心,始终被吊着。

    大家实在想看看,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所以跟着剧组的记者很多,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想寻到点痕迹。而外界的猜测与评论,始终不曾停止。杨雨薇不知使了什么手段,在里面搅动风潮,让大家保持着热情,期待着作品的上映。

    这些都没有干扰到张斯,他已经在市中心,指挥拍摄了。

    李赛格有些不在状态,被他训斥了几回,才慢慢找回感觉。随着拍摄的推进,越来越入戏,举手投足之间,全是主人公的神态。张斯渐渐放下心,因为这部仍然算是独角戏,主演的好坏,对影片影响极大。

    看着李赛格的模样,他知道,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一半。

    而李赛格心中的感慨,远比他要多。

    分别的这些时日,许多人找他拍戏,他也趁着时机,尝试了许多角色。效果并不理想,不单未能提高他的演技,反而使他变得拘束起来。

    这是因为,那些导演缺少控制力。

    李赛格放开了表演,结果如何,难以预料。可能非常出彩,更可能非常糟糕。导演的控制力差,就导致了他的表演始终靠着自己,甚至偏离了剧本。为了影片不太离谱,他只能舍弃尽性的表演方式,中规中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