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老船夫的讲解,小田武十分着迷,逼着爷爷启锚东渡,去游览那神秘的蓬莱仙岛。田书执意不肯,并非因仙岛可望不可及,而是因为这扬帆远航,邀游沧海,像前次游峄山,登泰山一样,目的在于对田武进行教育。既是教育,就要留有余地,不可淋漓尽致。犹如教婴儿走路,先扶着他走,再领着他走,后看着他走,鼓励其不畏艰险,不怕跌跤,勇敢前进。孩子行路,哪能总由长者带领前进,而是要在师长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去寻觅,去求索,去闯荡。攀登是这样,邀游也是这样,人生的道路更是如此
涉洋归来,一连数日,小田武不饮不食,夜不安寝。辗转反侧,田书还以为因未带其去游碣石山而闹情绪呢,正盘算着怎样劝解。忽一日,小田武手持竹简,兴高采烈地跑来找爷爷。原来他新写了一首诗,抒发其跨山涉水的感受,并言其雄心壮志。那诗写道:
昊天无梯兮云雾可攀,
厚土无路兮荆棘能践。
渡汪洋兮心胸广,
登泰山兮意志坚。
征途漫漫兮何所惧,
困难重重兮只能闲!
仿春风之熏熏兮大地绿,
效日月之融融兮万物暖。
读了小田武的新作,爷爷兴奋激动得老泪横流,手舞足蹈。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没有辜负他的良苦用心
不久,田书因操练军队和将率部远征,不便将田武留在身边;古先贤圣哲亦“易子而教”,所以便将田武托付给密友王栩进行教育。王栩者,乃蒙山之道长也,受异人所教,演先天之数,观日月风云,操兵家之长。在一次战争中,田书曾救过王栩的性命,二人遂成刎颈之交。田书拜托王栩教育孙子,自然是以学兵为主,对于道家和阴阳家,田书并无浓厚的兴致。
蒙山系泰山余脉,主要是由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岩构成,峰峦嵯峨峻拔,岩峥嵘,谷幽壑深,壁立千仞,擎天捧日。遍山皆林木,荒草塞其间,上不见天日,密不透缝隙,狼突豺奔,虎啸猿啼,日灿灿而阴晦,月皎皎而翳蔽,天不寒而栗,地不雨而湿。自蒙山向南,峰回路转,弯弯曲曲,行十里许有一峡谷,深邃幽冥,如穴似渊,哗啦啦涧水奔淌,阴森森寒气逼人。谷底由一天衣无缝的青石板筑成,石板成四十五度斜坡,水流石上,常年奔泻如箭。谷深蔽日,不见阳光,积年累月,水淌处生出了绿色的苔藓,光滑如冰,人兽踏上去,哧溜一个腚蹲,臀尖着苔,双手按石,既倒之后,休想再爬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疾向下滑去,滑约三五里,是一悬崖峭壁,高可百丈。下临龙潭,其深莫测,水色深蓝墨绿,旋转汹涌,便是钢打铁铸的,也要化为齑粉,或随波逐流而去,或填塞鱼鳖辘辘饥肠。自古以来,有多少进山打柴、狩猎及采药者,见涧水不深,欲横穿过去,结果全都葬身龙潭,无一幸免。便是那善攀援的山羊、猿猴之类,每年摔死者也不计其数,故下游常可拾到死兽。再者,这里千回百转,沟壑纵横,河穿水插,苍松遮天,翠柏蔽日,蒿莱障目,日出西方,月落东方,入此谷而不迷途者,百不及一。既迷路途,周旋奔波数日后,或饥饿而死,或为禽兽所食。这样以来,屈死的冤魂何止万千夜间鬼火点点,雨昼鬼声啁啁,故人唤鬼谷涧。
鬼谷涧对面向阳的山坡上,茂林修竹之中,掩映着一处幽静别致的院落,院不过五丈,房只有三间,这便是凌云观,王栩师父修行于此观,偶尔收一二弟子,传授所学,田武便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
王栩年高八旬,身长丈二,背不驼,腰不弯,耳不聋,眼不花,鹤发童颜,须髯垂胸,飘飘如银。他博学多能,通天彻地,人不能及。最精通的学问有四门:一是数学与天文,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四时变化,俱在掌握之中,占往察来,灵验若神;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博闻强记,审时度势,能言善辩,三寸不烂之舌,胜似百万雄兵;四是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等,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虽然如此,但他性格内向,素来默默无闻,从不轻易表现自己,直似一个庸夫俗子。他每日耕种五谷,植些菜蔬,饲养六畜,自食其力,生活倒也安闲自在。足食之外,他还采药制药,到谷外去换些布匹、农具和什物,以供生活所必须。虽是道观,却从无香火,更不出山化缘,宣传自己的道学主张,不过是隐居幽谷,以避乱世罢了。偶然入市,为生计所迫,替人占卜,所言吉凶祸福,应验如神。渐渐有人慕学其术,先生不似儒家大师那样,来者不拒,往者不追,而是审慎以择,视求学者的资性,适合学哪一门学问,便以其术授之,一来造就些人才,为天下所用;二来略有精神寄托,解除孤寂之苦,以利身心健康。
第30章 渤海泛舟 蒙山求学(4)()
王栩讲学与众不同,他很少讲理论,多是带弟子深入实际,观察纷纭万状的具体事物,让教育对象因此而得到启迪,然后自已去思考,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在这一过程中,他或给以启发点拨,予以开导,或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因此,非资质禀赋超群脱俗者,难以成才,半途而废,中途淘汰者,大有人在。
田武鬼谷拜师后,论季节汛期早过,但天有不测风云,蒙山却落了一场罕见的暴雨。阴风在山谷中追逐,奔窜,怒吼,鞭杆子雨直刺恶压,势如倾盆,转眼间便沟满壕平了。铅灰色的天垂直地压了下来,似乎欲将这蒙山挤扁,千峰摇撼,万谷翻腾,王栩师徒坐于凌云观,举首观赏鬼谷飞瀑胜景。仿佛银河断绝,鬼谷涧水天上来,似流星,若骏马,像鸣镝,倾泻喧嚣,惊心动魄,泻到断崖处,垂挂下来,好一匹宽幅锦缎,闪闪发光,耀眼夺目。飞瀑跌落龙潭,轰然巨响,山摇地动,水柱浪花冲天而起,似堆雪,若积云,类棉絮。峡谷两岸,山崖崩塌,岩壁断裂,巨石滚动,树木根拔,泥沙俱下。瀑流激浪中,不时有草木和禽兽的尸体席卷而下,转瞬即逝。飞瀑,激浪,巨涛,浊流,以吞天噬日的气势,猛虎下山的雄威,肆虐于鬼谷涧中,有谁胆敢阻止它前进的脚步吗?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毁灭!
这是田武的入学考试,也是入学后师父给他上的第一堂课。二人默默观赏了一会,突然王栩问道:“武儿,从眼前这激流飞瀑中,你能悟出用兵打仗怎样的道理呢?”
田武见问,略作思考,彬彬有礼地答道:“为国者,必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善用兵者,必以泰山压顶之势,激流飞瀑之威,扑向敌人,使其无喘息之机,无应战之力,完全彻底地歼灭敌军主力。欲达此目的,兵既要多,更要精,关键在于战略部署,每次出击,都要以多对少,以强对弱,造成猛不可当之势。”
听了田武的回答,王栩不置可否,只是微微颔首,嘴角和眉宇间流露着难以掩饰的得意之色。他反复上下打量眼前这位彬彬有礼的少年,似乎要重新了解他,认识他;仿佛并不相信方才这番见解与道理竟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口。
这第一堂课是成功的,这首次考试是满意的,王栩暗暗给田武打了个满分。然而这成绩是真实的,是必然的,还是虚假的,偶然的巧合呢?王栩心中不踏实,三天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考试,仍然是这个题目,只是有所变通罢了。王栩师徒不再观鬼谷飞瀑,门前的青石板上,中间放着一块碫(duàn)石和几个鸡蛋,师生相对,盘膝而坐。王栩并不急于开言,他手捋长须,眯着双眼,静坐良久,仿佛赴宴入席,正在耐心地等待上酒菜一般。田武瞅瞅青石上那碫石和鸡蛋,看看老师,察其颜,观其色,分析其神态。突然,脑际一亮,不等老师开言吐口,欠身抓起碫石,将青石上的鸡蛋一一击破。王栩见状,先是一愣,继而开怀大笑,只笑得山谷回响,落叶萧萧;只笑得银须雪髯抖动,满面菊花绽开。笑过之后,王栩竖起拇指,啧啧赞道:“孺子可教也!”
一日,王栩与田武肩扛锨镐,深入一条幽谷。谷左岸有一小片平地,但也坑坑洼洼,坎坎坷坷。半山坡有一水潭,潭水清冽,潭边杂草丛生。休息片刻之后,师徒二人,一个抡镐,一个挥锨,将那水潭的岸边挖开了一道豁口,潭水顺着豁口淌出,奔泻而下。王栩师徒坐于潭边,居高临下,观那水的流势。
豁口的深度有限,故而淌出的潭水数量也有限,待水源枯渴,无流水可观,王栩令田武就此而论,谈谈用兵的规律。凡事物,谈现象易,说规律则难,更何况是谈水说兵呢?田武锁眉凝思,在草地上漫步,他的耳边没有了奔腾的谷水和聒噪的蝉鸣,他的眼前没有了巍巍青山和莽莽林海,只有那飞驰的战车和厮杀的战场,凹凸不平的谷岸草地和弯弯转转的溪流。若干时刻过去了,他终于找到了用兵的规律向老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说:“用兵之规律若水,水流动之规律避高而趋势下;用兵之规律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若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可谓用兵如神。用兵之规律亦如天地自然,‘五行’相生相克,四时依次更替。昼有长短,月有圆缺,时时变化,万物之常理也。”
深秋,树上寒蝉悲鸣,高空黄莺叠膀。一天早饭后,王栩将田武叫到身边,递给他一把镐头,一张铁锨,一张红弓,一菔(fu)白箭,限他三天的时间,猎回两只黄莺,掘回五只蝉的幼虫。王栩强调,这蝉的幼虫必是在地下挖掘的,而不能是它自己爬出土来,然后拣回。田武奉命离去了,除了带上工具和武器,还带上足够的干粮和水壶。但是,他并没有去挖掘和射猎,而是到一秋色如画的山谷中游山玩水去了。三天后归来,两手空空。老师问其故,他回答说:“善守者,若藏于九地之下,令敌无形可窥;善攻者,似动于九天之上,高不可测,使敌无从防守。故善攻守者,既能自保,而又能获胜,弟子何以能够捕获呢?凡被轻易挖掘而捕获者,皆非善守者,凡弯弓而被射落者,皆非善攻者。胜不善战者,非知兵也,弟子不肯为,故两手空空而还。”
第31章 渤海泛舟 蒙山求学(5)()
田武的一席话令王栩哭笑不得,虽弟子似乎是在戏弄老师,但为师者不得不承认自己命题的不周密,不得不为其非凡的见解与超群的辩才所折服。
仿佛是为了报复昨日的被嘲弄,次日王栩又向田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人夸耀自己力大能举秋毫,目明能见日月,耳聪能闻雷霆。王栩问:“汝以为此乃英雄乎?”
田武微微一笑说:“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犹如预见胜利不超过众人之所知,非高明中之最高明者;奋战而取胜,天下皆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古之所谓善战者,常取胜于易胜之敌,故既无智名,又无武功,蹦其取胜无疑,确有把握,与之交战者乃不堪一击之敌。善战者,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取胜之机。胜兵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求战;败兵则相反,先战而后侥幸取胜。善用兵者,多方修治‘不可被战胜’之道,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