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三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还。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四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五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六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七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岁,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八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襄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乘胜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益”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三十九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闾弟夫概回吴自立。阖闾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一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阖闾十二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第177章 附录二(1)()
附录二
孙子兵法警句选摘
(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2)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4)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译文'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巧而久拖的。
(5)夫兵久而对国有利者,未之有也。
'译文'战争长期拖延而有利于国家者,是从来没有过的。
(6)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具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应了。
(8)胜敌而益强。
'译文'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9)兵贵胜,不贵久。
'译文'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
(10)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1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百战百胜,不算好中最好的(将帅);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将帅)。
(1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译文'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
(13)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14)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会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用不同战法的,会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会胜利;以预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加牵制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途径。
(15)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
'译文'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的,百战都不会失败。
(16)善战者,立于不败之敌,而不失敌之败也。
'译文'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17)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文'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期求侥幸取胜。
(18)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胜利者在指挥军队打仗的时候,就像从七八千尺的高处决开溪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挡。这是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表现。
(19)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译文'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一来,前方后方的费用,外交使者住来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20)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译文'高明的将帅指挥作战,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居高临下、锐不可当),他所掌握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
(21)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译文'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势”上,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就能选到适当人才,利用有利形势。
(22)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高明的将帅指挥军队打仗时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像把圆石从七八千尺的高山上往下飞滚那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军事上所谓的“势”。
(23)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第178章 附录二(2)()
(24)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译文'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行动于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
(25)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译文'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26)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27)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译文'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28)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译文'不了解列国诸侯的计谋,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
(29)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译文'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获得成功,根据是否有利,采取行动,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要随机应变。军队行动快速时,像狂风骤至;行动缓慢时,像严整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像迅猛的烈火;驻守时,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隐蔽时,像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动作起来,就像万钧雷霆。
(30)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译文'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了,士气沮丧时,予以攻击。
(31)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译文'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
(32)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译文'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高地,不要从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军锐气正盛,不要去进攻;敌人以“饵兵”诱我,不要去理睬;正在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对陷于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它。
(33)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译文'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
(34)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
(35)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译文'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被敌凌侮而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污辱而失去理智;只知“爱民”,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
(36)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译文'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
(37)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违抗君命的罪责,只求使民众和士卒得以保全,符合于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
(38)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真诚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译文'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关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