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她又在心里默默的保证着,一定不会让陶太后等太久。
因为前世刘宪掌权的日子离现在越来越近了。
不过,前世刘宪掌权当天,封了她当皇后,这一世,她已经打消了嫁给刘宪的念头,也不知道刘宪掌权的路,会不会像前世那样,不曾变动。
唉。
有太多的事儿拥到一块,冯昭好像还没来得及彻底布局,便因为上香那场压制不住的意气,把与平顺王府的对抗,提前上演了。
第24章 平妻()
静姑去而复返的时候,陶太后已经面容平静的在同冯昭喝茶聊天。
她匆匆走进来,脸上还没收起叹惜,便开始为陶太后讲起了寿康宫的事。
“太皇太后把白菊赐给了平顺王,平顺王妃也是气怒不过,泥人的土性撑了起来,生生把白菊撞翻在地,也是巧了,白菊竟然有了月余身孕,这么一撞,竟然给撞没了。”
“身孕?”
冯昭被这个消息惊到了。
脑子里下意识的搜索起前世的信息,只记得白菊是进了王府后才生的孩子,月份好像是比她进王府的时候早了些,但在宫里那会,可从来没听过她有过身孕啊?
静姑看着惊疑的冯昭,以为她是被这个消息惊到了,并没多想,唏嘘道:“不过,平顺王到也不是忘情负义的,在太皇太后面前求了平妻之位给白菊。”
“平妻啊。”
这次到是陶太后意味深长起来。
如果没有冯昭之前那番话,陶太后没准还要在心里骂上一句寿康宫那位,一个市井小妇抬成王妃已经够让平顺王在贵族面前丢够了脸了,如今连身前伺候的人都送到平顺王府做平妻了,难不成,为了安景阳殿、安刘宪的心,寿康宫打算把平顺王府彻彻底底的变成废物?
陶太后偶尔空下来的时候,想到寿康宫那位,也替她觉得可怜。
嫁进宫里又生了儿子的女人就是这样,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
骨肉亲情实在太单薄了些。
可前一刻有了冯昭的言之凿凿,这会儿,她便不由想得多些。
寿康宫、平顺王,这对母子还真是出乎她意料的能掩饰自己啊。
静姑不过离开了一小段时间,回来就察觉到陶太后对平顺王这件事儿不似以往多了同情,反而像是遇到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
怎么会这样?
静姑心里存了疑问,可向来知道该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的她,并没有急于去问,而是又道:“白菊小产,太皇太后怕污了寿康宫,这会儿已经让平顺王把人抬回府了,还责令平顺王妃回府后,好生照看白菊。”
“把人换了吧。”
静姑:“”
饶是她跟着陶太后年月不少,一下子也没反应过来陶太后的意思。
她怔愣的看着陶太后,翕着唇,不知道该怎么说。
陶太后到也不瞒她,主动点破,“你打听来的消息,应该是那边主动放出来的。”
静姑脸色顿时一变,虚言道:“娘娘的意思,那人被发现了?”
陶太后并不直接答复,而是偏了目光,看向冯昭,“阿昭以为”
已经接受了白菊小产,面对陶太后有意考教她,冯昭到是能淡然处之,“如果姨母得来的消息大部分都是从那人之口,现在看来,的确有可能已经暴露了。”
她说的是暴露,并不收买。
言外之意,有替静姑解围的念头。
陶太后了然的笑了,“嗯,静姑选人,还是值得放心的。”
可宫里的女人都做惯了安插眼线的事,太皇太后防着她,能查出来,也不稀奇。
只是以往她并没察觉而已。
静姑也是明白人,反应过来两人话里对她的信任,心里只觉得温暖无比。
被温暖包围的她,越加用肝脑涂地来回报陶太后。
“我再换个人,请娘娘放心。”
她掷地有声的保证着。
不过,陶太后此刻却又摇了头。
不等静姑发问,冯昭便已说道:“姑姑觉得我如何。”
毛遂自荐?
静姑这下眼睛都瞠大了。
她“啊啊”两声,竟发现说不出反驳的话。
冯昭觉得自己好像把静姑给吓着了,忽而又变得调皮起来,“以后,阿昭任由姑姑使唤。”
哎呦喂,郡主大人,你这是要把静姑吓死吗?
这宫里,能使唤起康宁郡主的,一只手都占不满,时不时的还得看康宁郡主高不高兴呢。
不过,听出她话里的玩笑,静姑只能无奈的跟着笑了。
陶太后眉目舒展的看着两人说话,尤其目光落在冯昭身上时,更多了慈爱。
“噢,对了。”
冯昭忽然想起件事儿,还得请陶太后帮忙。
陶太后示意她开口。
静姑眼尖的扫了眼小桌上的茶水不再冒热气,转身又出去了。
冯昭便快速的说道:“我打算回武国公府住段时间。”
刚说了给自己当眼线,这一下子又要回武国公府,陶太后心里到是不怎么着急寿康宫那边没人盯着,却还是问道:“你又有什么主意?”
得,这是一开口就比刘宪精明不知道多少倍的脑袋。
冯昭再次用心鄙视了一下刘宪,心里其实又有点好奇姨母亲生的那个儿子,该是怎样的?
一定比刘宪聪明吧。
嗯,不能走神。
冯昭快速的打断自己的念想,和盘托出自己的打算,“自从我爹娘过世,姨母接我入宫,我便再没回过武国公府。”
闻音知意,陶太后又想到冯昭住在宫里,为了不让寿康宫生疑,必然还是要和从前一样在那边的时间多些。
如今她站在自己这边,面对太皇太后,心里应该很不情愿的。
陶太后理解她,便不拘着她,“如果不愿意回宫,就一直在家里住着吧。”
“那怎么行。”
冯昭连忙摇头,“我就是觉得这几年对叔叔、婶婶太淡薄了,所以趁着这次有由头,便回去多住些日子,宫,还是要回的。”
冯昭愿意亲近武国公府,陶太后心里还是高兴的。
不管朝堂上如何,那是冯昭的亲叔叔。
退一万步,真若她和太皇太后斗起来,失败了,武国公府,至少也能护冯昭安稳。
只要冯昭能平平安安的,那她就算对得起死去的姐姐了。
此刻,陶太后并没有动让冯昭拉拢武国公府的心思。
一来,武国公府是太皇太后的娘家。
二来,武国公冯冀元这个人,素有朝纲独断之名,很难被别人的意见左右,一但他要做的事儿,认定的想法,便只会按自己的意愿去做。
因着这样的性子,在朝堂上几次与同僚口角,互不相让,吵得她头痛欲裂,恨不得拿东西把他那张嘴封上,可他又有那样的能耐,在吵过,闹过,争过,骂过之后,离了朝堂,又能撸了袖子,与你称兄道弟,把酒言欢。
仿佛,朝堂事便在朝堂解决,出了朝堂,那他们就可以撇了各自身份,只谈风花雪月。
陶太后有的时候还真挺羡慕冯冀元的。
再想到过世的冯昭的父亲,那更是个清风雅月般的人物,见了,便让人心暖。
犹记当年
陶太后的思绪不由飘得远了。
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年冬日,梅花落雪,她与姐姐一同看见那个男子在红梅傲雪下执笔作画。
“姨母?”
冯昭连叫两声,终于把走神的陶太后叫回了神。
不过,她脸上到是没见尴尬,也不过是淡淡回眸,便又是一副让冯昭开口的样子。
“那个萧深,姨母可让我用用。”
“噢?”
陶太后眼睛里多了点不一样的亮光,带着笑意的问道:“怎么忽然对他感兴趣了?”
冯昭极快的反应过来,陶太后想岔了。
当然,也缘于前世陶太后有意为她另择婚事,萧深这个随时等着上位的人,自然在今世,一样成了陶太后参考的对象。
哭笑不得,冯昭本想解释一番,可一想到那个手起刀落,执行她的话无比认真的人,竟鬼使神差的没刻意解释,只道:“有些事儿,不方便让家里人办。”
陶太后觑着她促狭道:“不是早就给了你吗。”
冯昭:“”
这话怎么听起来,那么有歧义呢。
第25章 明谋()
寿康宫今天过得比以往的哪一日都要闹腾。
太皇太后大概安逸久了,等打发走平顺王府的人,脸上的疲色就挡也挡不住了。
她习惯性的唤了声,“白菊。”
“娘娘,白菊已经去了平顺王府了。”
另一道声音伴随着脚步走到太皇太后近前。
她熟练的扶稳太皇太后的手臂,语带忧心的说道:“娘娘今儿怕是累着了,奴婢伺候您歇一会吧。”
这是寿康宫另一个掌事女官,墨姑。
平常有白菊在,墨姑并不凸显。
太皇太后看着她目光沉稳又不失锐利的样子,淡淡的点了点头,“都是不让人省心的。”
墨姑垂着眸,扶着太皇太后向主殿后方走,仿佛闲谈般道:“早年先帝去时,曾施恩放一批宫女出宫,当时奴婢也在施恩之列。”
忽听墨姑提起从前,太皇太后微不可闻的轻“嗯”一声。
墨姑脚上的步子不乱,语气放缓,“奴婢那时年轻,娘娘也仁慈,听说奴婢娘家的兄弟来接,便恩准了奴婢出宫。”
“那是景睿三年吧。”
“是,太皇太后记性真好。”
墨姑低笑着奉承一句。
两人脚步迈进了内殿,太皇太后似乎因着墨姑的语气,心情也缓解不少,由她扶着自己靠在炕上,倚着迎枕,手搭在膝下,散漫道:“可后来你也没留在家里,又回了这儿。”
墨姑拿了床薄衿搭在太皇太后的腿上,又捧了美人捶,自己跪在炕前的脚踏上,手劲适当的一边给太皇太后敲腿,一边感慨道:“说出来不怕娘娘笑话,我那时归家,本是抱着一家团圆的念头走的,可真正归了家,才知道,人心里想得和和美美,总是有所偏颇的。”
“说来听听。”
太皇太后已经半眯了眼睛。
墨姑手上的动作越发的轻了,嘴上缓道:“奴婢刚刚归家时还好,兄弟亲厚,弟媳也亲近,侄子、侄女俱都待我亲厚,只是好景不长。”
“怎么回事?”
太皇太后掀了掀眼皮,往下瞥着墨姑。
墨姑脸上苦笑堆积,“财帛动人心,权势迷人眼。”
“我记得,你娘家兄弟好像没入仕啊。”
太皇太后竟然能把宫里一个奴婢的家势说得清楚明白,可见其人有多谨慎。
伺候这样的主子,墨姑向来都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奴婢娘家兄弟又不是肯上进的,这些年也就脑子好用些,原本在老家那边做事,后来也不知道谁给出的主意,就跑进了洛城,在洛水码头找了活干,后来三钻五营的,竟也拢了一些人在手为他做事。”
太皇太后不是朝中的大学士,要以学问论才华,因此,对墨姑兄弟不举学问并不反感,甚至听他如此能钻营,还颇为欣赏。
“那也是他本事。”
“娘娘可别夸他。”墨姑急急的叹惜一声,好像受不起一般,“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