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胡九让人放心,不过,萧深还是提醒了一句,“必要时,可以把人藏起来。”
周行心中一动,温笑不语。
至此,正事算是告一段落。
“先生累了,早些休息吧。”
说了会儿话,时辰的确不早了。
只是,周行看着起身分明不打算留下的萧深,多问一句,“少主今夜还要赶回去?”
再有半个时辰也该宵禁了。
萧深原本是打算留宿一夜的,可说着说着话,他又想到了红罗馆的那些人,觉得还是回去一趟的好。
“既如此,少主路上小心。”
周行知他不是鲁莽的人,到也不多留。
萧深笑着摆了摆手,“就隔了两条街,先生放心。”
周行送着萧深从正厅出来,冬夜里的风寒凉入骨,萧深行走间,不忘嘱咐他,“先生体弱,这夜里衣裳还是要穿得厚些才好。”
其实,他的衣裳已经比别人的厚许多了。
不过,他还是领了萧深的情,笑着说道:“多谢少主关心。”
第81章 挑选()
宫里的宴请,不似淮阳侯府,需要主人亲迎那些身份相对贵重的客人。
在宫里,除了太皇太后,陶太后就是身份最高的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让陶太后的锋芒,太皇太后头一天晚上就打发了墨姑过来,说头风病犯了,隔天的热闹就不来凑了,到时候,还请陶太后好好看顾看顾康宁郡主。
这话说得,多少让人硌应,好像康宁只有她一人真心关切似的。
不过,陶太后可能也习惯了太皇太后这番话中有话的作派,听了也只当没听见,派良姑随同墨姑一道过去问了个安,便把这事儿揭过了。
等到了宴请的时辰,良姑得了宫女送来的信,笑着回了陶太后,“明光殿那边人已经来得差不多了,娘娘可以过去了。”
为什么设在明光殿,昨天陶太后就说给冯昭听了。
明光殿是后宫中最高的殿阁,站在高处,能越过皇城,看到外面泱泱的洛水,而更美妙之处在于,但凡想入明光殿,都要穿过一座玉石拱桥,桥下的水,也正是引了洛河的水,常年不冻,纵使冬日再冷,那水也始终波光粼粼。
冯昭陪着陶太后从显阳殿不急不缓的朝着明光殿走,路上,陶太后还不忘嘱咐她,“一会儿我宣了各家儿郎上前,你也不用偷偷摸摸,只大方的看,有看得上眼的,心里记下,回头再与我说。”
得,这阵仗可是比在淮阳侯府的时候大多了。
这语气,更是不管对方情愿不情愿,完全是只要她觉得行了,这事就算是板上定钉了。
冯昭一个头两个大,心里不知道该为那些带了儿郎来的母亲默哀好,还是该为陶太后为她操的这份心感动好。
不过,她想着除了儿郎们,还有各家的小娘子,不由小声问道:“那些女孩子,姨母可是安排了人招待?”
这些事儿,自然轮不到冯昭操心。
只是,她愿意过问,陶太后也愿意为她细说,“上次在淮阳侯府,我听着白相家的小姐处事不错,既能调停,又肯担当,便把接待事的委给了她。”
当然,良姑也是要跟着照看些的。
不过,陶太后能想到白雅,可见是入了眼的。
冯昭提过便不再多问,陶太后原还以为她去了一趟白相府,与白家那位小姐应该也能谈得来,可这会儿瞧着她的态度,好像并不怎么上心。
原本,她还想借机让良姑细细品品白家小姐的品行,若是知趣,便任她与冯昭多来往来往,此刻一见冯昭的态度,便也歇了那份心思。
她从来不是个做事拖沓的人,既是没了那份心思,便转身交待了良姑,“等到结束后,你记得给白家小姐多包些封赏。”
良姑闻言不由瞟了冯昭一眼,不过,她素来心思稳重,一眼过后,便低低应了。
一行人踏上明光殿前那座玉石拱桥时,便已能听到殿内热闹的寒喧声了。
冯昭一路被陶太后牵着手,纵使进了明光殿,也不曾放下,在一众贵妇的跪拜中,直接走到了上首的位置,候着陶太后坐下,自己坐到了陶太后右手偏下一点的位置。
就是这个位置,在下面的命妇贵妇们看来,也算是上首了,偏,冯昭坐得不以为意,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在良姑“唤起”声中,接连起身的贵妇,有离得近的,忍不住偷窥到冯昭脸上那副淡然,心里禁不住暗暗想着,若是自家女儿真的被选中进了宫,有康宁这么一位受宠又娇悍的皇后,以后的日子,可还能好过?
直到此刻,在一众命妇们心里,还深以为冯昭是皇后的不二人选。
不过,不管别人以不以为,知情人心里,此刻更多关注的,则是那些被自家母亲领到太后娘娘面前请安的儿郎们。
论亲近,武国公府和文国公府都与冯昭是亲戚,论长幼,又是文国公府老夫人最贵重,可陶阳又与冯昭熟悉,所以,由文国公府老夫人温氏开头的这场见礼,到像是亲戚之间的常来常往。
陶太后待陶阳一贯亲厚,又见自己的母亲腿脚利落,情绪高兴之余,不免嘱咐陶阳,“快扶老夫人坐好,一会儿宫宴散了,老夫人若有精力,不妨留下来说会儿话。”
“谢娘娘。”
温氏到是不以陶太后之母倨傲,礼数周全的回了坐位。
她这边刚落座,姚氏便原带了儿子跪到大殿中央,“民妇携子提前给娘娘拜年了。”
“呵呵,你有心了。”
这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人,陶太后也不与她多客气,抬手示起。
冯思远扶了母亲起身,送回座位,便从后侧,退出了正殿。
姚氏之后,严阁老夫人带着家里这辈出色的两个孩子也跪到了殿前。
男孩严行之,女孩严沁都是上次在淮阳侯府出现过的,冯昭对严沁印象还好,对严行之到是不怎么上心。
不过,陶太后到是热情的问了严行之几句话,严行之答得从容有度,颇得陶太后赞赏。
严阁老夫人来时多嘱咐了严沁回话时注意分寸,并未想到太后娘娘会注意到严行之,心里虽然高兴家里的孩子能得陶太后赏识,可又存了些疑惑,只是这层疑惑还来不及漫延,就被她先压了下去,规规矩矩的起了身,带着家里的两个孩子回了座位。
如同陶阳、冯思远一样,严家的两个孩子给陶太后请了安,也有内殿的宫女过来指引两人去了各家小姐和公子们应该去的殿阁,都在这明光殿内,但却不同阁。
这也算是为了避嫌。
严家之后,曹阁老家、季翰林家、左相家、右家相也相继见了礼,儿郎们都是冯昭知道的,除了多瞟一眼,到也没显出别的兴趣来。
直到安远侯夫人抱着肉墩墩的小孙子上前给太后娘娘见礼,冯昭的视线才忽然凝了一下,目光如炬般看向被安远侯夫人抱在怀里,正睁着一双毫无杂质的眼睛,左看右看的小娃娃。
“这孩子几岁了?”
陶太后大概也觉得这孩子可爱,待安远侯夫人起身的时候,顺便问了句。
安远侯夫人显然是极疼爱这孩子的,不然,也不能这么小就抱到宫里来,还一副舍不得撒手的模样。
被陶太后一问,她笑道:“过了年,就四岁了。”
第82章 防贼()
“四岁的小子,正是要淘气的时候吧。”
陶太后颇有些经验的说道。
安远侯夫人平素最乐意跟人显摆自己的小孙子,也是说习惯了,在陶太后面前,便有些收不住,“按理说,可不就是该淘气的,可臣妇家里这孩子,到是跟别家的不同,顽皮是顽皮了点,却知道收敛。”
一个四岁的小子,能用得着收敛?
这也是惯孩子没边的主。
陶太后嘴角带笑听着,并不纠正。
不过,比起刚才公式般的气氛,安远侯夫人这会儿喋喋说着小孙子的趣事,到是让殿内的气氛显得活跃许多。
连在她之后上来请安的人,也不显得那么重规重矩了。
比如,东都侯夫人领着膝下独女卫娇娘上前时,不待良姑唤起,卫娇娘已经摆出一副巧笑倩兮的模样,冲着太后娘娘道:“娘娘,臣女早就想进宫陪娘娘说话了,只是父亲一直教导臣女,娘娘平日繁忙,难得有闲暇,臣女性子过于跳脱,还是少来给娘娘添堵的好。”
瞧,连自贬都用上了。
好像自己不中用似的。
可她话里话外只提父亲,不提母亲,是何用意?
冯昭听得有趣,眸中便带了几分兴味。
原也是她自己打发时间的无聊猜想,可没想到,目光流转时,竟与卫娇娘的瞥过来的眸子撞上了。
撞上到也罢了,这小妮子,故意挺直了背,哽着脖子的样子,是摆给她看吗?
这是还记着上次在淮阳侯府的事儿吧。
切
记就记,谁怕谁。
冯昭回了她一个不屑的眼神,目光轻飘飘的从她身上掠过,连停留的意思都没有。
这番作派,落在卫娇娘眼里,那就是赤祼祼的高高在上,不把她放在眼里啊。
卫娇娘心里本就记恨着她,又得她这般对待,更是暗恨不已。
可上有陶太后,下有这么多的贵妇看着,她只能把气压在心里。
不过,她卫娇娘可不是这么容易对付的,康宁,咱们且走着瞧。
冯昭并未将她放在心上,所以,也没察觉到她那副隐藏的狠意下,正酝酿着什么。
当然,就是察觉了,只要她不把这份心思打到她身上,她就不打算理会。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冯昭的影响,陶太后对卫娇娘并不亲热,甚至,连多余的话都没,示意良姑唤了起,便传召下一位命妇了。
卫娇娘没想到太后娘娘会如此落她面子,心里不舒服之余,更是把这条记恨到冯昭身上。
“一定是她跟娘娘说了我的坏话。”
随母亲苗氏回到坐位上时,她极其不满的咕哝着。
苗氏离得近,听得脸都白了,可苦于这一屋子的人,生生压着自己的手,不敢回身做出什么举动来,只盼着能安安生生的过了这一天,稳稳当当的回了府。
只是,苗氏的想头,显然也只能是想头。
陶太后这边见完了各家儿郎,殿里便只剩下各家的夫人、老夫人们,冯昭再留下去,也没意思了,索性,她就推了她出去,“你也别在这儿陪着我了,去跟各家小姐姐们说说话,谈谈你们女儿家的心思去。”
最后这句,算是打趣了。
只是,那些有打算的夫人们一想到康宁郡主跟自家女儿谈心思,既恐且慌,生怕康宁郡主一个不高兴,把自己女儿给打了。
姚氏算是殿内除了陶太后外,最心如明镜的人,不着痕迹的撇见那些夫人忙于吩咐贴身丫环过去送信的样子,不屑的扯了扯嘴角,心道,还真当这宫里是香饽饽,谁都稀罕进呢。
不过,她脸上到是半点未显,目光一直瞄着冯昭出了正殿,才同殿内的夫人们说起话来。
有陶太后在场,众人说话总显得不那么畅快,可场面瞧着也算热闹,再加上又值新年将至,每个人都穿得喜气洋洋,到也不至于让殿内冷场。
比起这边的夫人们,姑娘和儿郎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