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女重生:将军,耍个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眼,良姑先瞧了桌上的盘子,看见每样菜都动了些,陶太后那边的碟子,筷箸也都有动过的迹象,心口一松,脸上不由带了笑。

    佩霞也跟着松了口气,先一步上前收拾了桌上的碟碗杯盘。

    良姑亲自奉了茶,递给陶太后的是老君梅,递给康宁郡主的是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味道有点淡,冯昭并不是很喜欢喝,不过,良姑泡茶的手艺还是值得夸赞的,所以,她还是很给面子的喝了两口,赞了一句,“姑姑若不嫌弃,回头让采蒿跟着您学学这手泡茶的技艺,回头,我也能占个嘴上的便宜。”

    “郡主喜欢,不妨常过来坐坐,奴婢亲自泡给您喝。”

    良姑笑着收了冯昭的夸奖,还不忘邀她时常来坐。

    “如果姑姑不怕我打搅姨母,我到是挺喜欢来听姑姑说话的。”

    冯昭嘴巴甜得仿佛抹了蜜,一句话说得良姑眉眼俱染笑意,抚掌道:“我还以为郡主会说我唠叨呢,没想到,郡主还愿意听,既如此,郡主若是常来,我就把这身差使推了,专门陪着郡主说话。”

    “那可不行。”

    冯昭将茶碗放回炕桌,松了松刚刚一直蜷着的两条腿,冲着良姑摇头,“我可不能夺了姨母的帮手,不然,姨母还不得被那些没眼色的大臣给烦死。”

    “扑哧”

    陶太后听着这两人你来我往的说得热闹,凑趣一笑,道:“跟我说说,你口中没眼色的,都有谁。”

    以前冯昭可从来不关心这些事儿,偶尔就是陶太后想点拨点拨她,她自己都不上心,可最近,好像自打显阳殿外她看着冯冀元哭的那次起,前朝的事儿,她也能听进去了,连着寿康宫那边,也不如从前亲热,甚至能分出孰好熟坏了。

    陶太后心里总算还有块能稍感欣慰的地方。

    不然,儿子一心向着寿康宫那边,外甥女要是还像原来似的,跟那边一个鼻孔出气,那这后宫,她可真是孤家寡人了。

    对于陶太后的问题,冯昭先是瞄了眼提着食盒快速退出去的佩霞,待她身后的帘子放下,才用孩子般的语气说道:“首当其冲,就是那个暂代浙江布政使的禄示明禄大人。”

    “噢,他怎么惹着你了?”

    陶太后还以为她会说些洛城的官员,没想到,一开口竟然跟外官较上劲了。

第104章 笃定() 
陶太后想听听她的理由,冯昭便撇着嘴道:“良姑说他现在暂代浙江布政使呢,这条任命,自然是姨母批示的,可他不知道为姨母解忧,回来述个职,还要来给姨母添乱,岂不是没有眼色到极点。”

    若是皇城脚下的官员还好说,天天都跟陶太后见面,大事小情,不说不妥,像一般外放的官员,虽然也关心着朝局动荡,可又因为外放身份敏感,对朝上的事儿,若不与自己所辖之地政绩相关,极少有人会出头说点什么,反正谁坐在那个位置上,只要能保得他们官运亨通,富贵不离就好了。

    禄示明这样的,的确有点急功近利了些。

    陶太后心里对这个人并不感冒,又见冯昭对这个人也不大喜欢,便有心考考她,“那你觉得,他为什么对皇帝去灵台的事儿,这么反对?”

    当然,反对也没用。

    陶太后手段强硬,坐在这个位置上,但凡想做的事儿,哪怕被官员们议论一意孤行,也没收手过。

    只是,她做事,从来都是你们议论你们的,我做我想做的,只要结果达到,别人的议论,她就当没听见。

    人心难测,谁能一辈子做事都顺应别人的心意,更何况坐在那个位置上的统治者,要是想谁谁的心意都照顾到,除非累死。

    陶太后谈不上贪不贪恋权势,可心里确实还没准备好把这一朝江山并到儿子刘宪的手里,实在是觉得刘宪现在还不能完全胜任。

    可坏就坏在,寿康宫那边时时怂恿,皇帝又自己按捺不住,陶太后只能借此一事,暂时把儿子送走。

    只是,她这样的做法,纵使有让皇帝静心改过之意,别人看在眼里,怕也以为她会把皇帝借此圈禁。

    不然,就不会有昨天晚上太极殿的宫女夜闯其羽馆,今天禄示明隐晦指责自己不该独揽大权,江山早晚还是要交到皇上的手里。

    冯昭若不知道禄示明是太皇太后的人,估计这会儿也不能道准禄示明的心思,可她有了前世的记忆,再加上昨天晚上瑶珈跪在她面前,一副她若不求姨母,刘宪这一去便有去无回的模样,此刻,嘲讽一笑,稳稳说道:“一来是想试探姨母的真实用意,二来,怕也担心姨母有意借此发落皇帝”

    竟是一语中的。

    陶太后眼时不由多了几分趣味,带着调侃的意思,问冯昭,“那你觉得,我会不会发落皇帝?”

    “不会。”

    冯昭极其肯定的说道,“虎毒不食子。”

    陶太后笑了,“阿昭,你看,这么浅显的道理,那些封疆大吏,阁老、侍郎,竟然想不明白,可见,有的时候,人读书太多,也不见得有好处。”

    “总比不读书,一味的被人利用强。”

    在这点上,冯昭还是觉得读书有用的。

    陶太后想想,“也是,好歹还不是所有人都读得不知情识礼。”

    冯昭听得一笑,抬手拿茶,却听见良姑说道:“我再给郡主换一杯吧。”

    茶凉了。

    冯昭欣然点头,陶太后那边的茶也换过了,各自抿了几口,又随意的在榻上寻了舒服的姿势,任由良姑撤走了炕桌,便又就着刚才的话题说了起来。

    只不过,这一次冯昭直接把之前不曾对良姑提到的怀疑说了出来,“康大人突染恶疾,这恶疾,是怎么染的,传不传染,这些,康大人上请辞折子的时候,可有与姨母细说。”

    “这到没有。”

    陶太后对原浙江布政使康有良并不喜欢,这人过于迂腐,行事过于严苛,为人颇有清明,可处事不懂变通,在浙江一带的官场上,没少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发生冲容。

    尤其是她要从江浙调粮发往北边这件事上,康有良颇有几分微词,几次上折子,言语间都有不满之意,那时朝上又有别的事儿惹得她心烦,随后没等她与康有良周旋出结果来,就传来他突染恶疾的消息。

    陶太后记得当时自己看到八百里加急送进来的奏折时,还忍不住吁了口气,想着这下康有良就没办法与自己抵抗了。

    果不其然,禄示明暂代了康有良的职务,在原本积压的政务上,就积极许多,南粮北调的事儿,也由他亲自督办,算是顺利许多。

    当时她只顾着松了口气,又被别的政事牵走了注意力,对康有良的身体,还真没怎么留心。

    而且,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总是难以避免的,全天下这么多的官员,不论大小,哪年没有突染恶疾,或是忽然暴毙的,她总不能个个都去关心,打听吧。

    冯昭就知道会这样,当然,也不能说这样就是错了,更不能说她的直觉就正确,只是,她还是把心里的疑惑说了出来,“我总觉得,这件事太巧了些。”

    陶太后多聪明啊,一听就听出了话外音,不由打量着冯昭,问她,“你不会怀疑康有良的恶疾,是禄示明搞的鬼吧?”

    一听这语气,就是不相信。

    冯昭觉得,估计也就是她,姨母才愿意陪她浪费这个时间说一说,若换了别人,没准姨母直接就把这事揭过了。

    偏她又是死咬不放的,“冯九帧既然医毒双修,姨母不妨把他派过去看看,若是能救,便是姨母权权爱臣之心,若是不能救,姨母的心意也到了,胡家必是感恩带德,胡家子嗣再有入士,必然全心跟随姨母,传出去,也是佳话。”

    听她又提冯九帧,陶太后无奈失笑,“你到是会用人。”

    那冯九帧还是她做闺女时,被府里请过几回,为她调理身体的,后来他接了他师傅的衣钵,坐诊九珍堂,虽有名气、医术,可这脾气也不是谁都能消化的。

    当然,也有那权贵之家为此叫嚷着要砸了九珍堂,还是良姑有次出宫办事恰巧碰到了,寻了陶阳把人拦了下来,才算作罢。

    回来她听良姑一说,想着早年的缘份,便示意陶阳有事没事的就跟人提提九珍堂,并请了冯九帧过府给两位老人家时常请个平安脉的,一来二去,洛城之中,但凡有点消息渠道的人家,都知道这九珍堂入了文国公府的眼,等闲之辈不敢打它主意了。

    冯九帧到也不算糊涂,去文国公府道了两回谢,每个月不用陶阳派人去请,便记着日子过去请平安脉,嘴上不多说什么,行动上,却实实把两位老人家的身体照顾的更好。

第105章 收服() 
陶太后想着这事吧,到也不是不能为,尤其冯昭还这么坚持,目光不由就看向良姑。

    良姑登时一笑,“奴婢这就去安排。”

    等着良姑出去,陶太后才又问冯昭,“安远侯府怎么惹到你了?”

    到不是盘问,只是随便一提的样子。

    冯昭无意糊弄,推了推身后的迎枕,挪到个比较舒服的位置,才道:“我还以为姨母不会问我呢。”

    “这不是你提了冯九帧,我就想起来了。”

    陶太后瞧着她靠的舒服,自己也随意的向后靠了靠,姨甥两个,各自慵懒的模样。

    屋里的炭火烧得足,冯昭觉得刚才喝进肚子里的茶水这会儿还泛着暖意,让她整个人从里到外,透着散漫,再加上这会儿屋里的气氛舒适,说起话来,便愈加轻松,“他们府上到没谁惹我,只是倒霉在他们府上跟宫里的人有牵扯,我想要使这人为我所用,才拉上安远侯府。”

    前一句,陶太后还以为安远侯府投靠了太皇太后,不过,冯昭说了后一句,她便知道前边误断了,只是,她奇怪的是,“什么人值当你这么兴师动众的?”

    冯昭狡黠的眨了眨眼,“姨母猜猜?”

    “是寿康宫的。”

    陶太后在这点上,毫不怀疑。

    冯昭笑着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这个人在寿康宫应该是举足轻重的,至少一言一行即便不能左右太皇太后,却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太皇太后的心思。

    如果是这样的话,陶太后完全不需要另作他想的断然道:“墨姑。”

    “嘻嘻。”冯昭朝着陶太后竖起了大拇指,“姨母英明。”

    虽然已经断定,可真听到冯昭确切的答案,陶太后心里还不免惊了一下,原本散漫的神识竟陡然清晰起来,饶有兴味的盯着冯昭,仔细问她,“墨姑怎么会跟安远侯府有牵扯?”

    “是她被放出宫的以后的事儿,因缘际会,被安远侯世子当外室养了,后又生了孩子,生产当天,安远侯世子妃将孩子抱走,她心里不平,又抗争不过,便托了人给太皇太后递了话,重又回了寿康宫。”

    三言两语,冯昭挑有用的说了。

    陶太后实在没想到,墨姑出宫,还有这样的际遇,一听冯昭说她竟然给安远侯世子当外室,她都有些无语了。

    “那她回寿康宫,是想让太皇太后帮她要回孩子?”

    那可真够蠢的,太皇太后那人,对身边的人虽然大方,可也不会坏了章法。

    像墨姑这样,盘算着自己的小心思,还想利用她的,不知道也就罢了,一但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