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别人,张氏听到这个消息,提着的心便悄悄放回了肚子里,命人赐下了不少贵重药材到齐王府,又送了一个厨子过去。
等到王菁去给她请安,又特意交待王菁:“你是长嫂,多代我去看看她。”
等到秦王妃去请安,也专门吩咐她:“你三弟妹年轻,又分了府,就怕她府上没有长辈照顾不周,你多过去看看。”
张氏并没想过要明压着大媳妇、二媳妇去照顾三媳妇。但,若不是她前面赏赐三媳妇的时候没注意,丈夫根本不可能会怪这小俩口。
这件事让三媳妇挨了老三两巴掌不说,还要罚抄两百遍女诫,搁在一般的新媳妇身上谁能受不了?
更何况这个媳妇一进门公爹的病就好了许多,并且还怀了老三嫡亲的骨肉。
张氏让嫂子们去看弟媳,也就是为齐王妃做脸面的意思。另外呢,还有意提醒众人,老三家的一进门一个月就怀上了!想当年,王菁和刘永安成亲了好几年才有了大郎。
其实,就算张氏不说,王菁她们也打算去的,现在又特意吩咐了,两人便邀好了一块儿过去。
齐王妃早不暴出怀孕,晚不暴出怀孕,偏偏时间掌握得这么恰到好处,不能不让嫂子们多想,两人一起也好有个见证。总之,入口的东西是不敢送的,只略略地坐一坐,表示一下关心,也就告辞了。
之后,王菁隔两三天总会使人去问一次,倒是惹得齐王妃不耐其烦,“我生个孩子,还得成天跟嫂子们汇报不成?”
当然,齐王妃这话都是背地里说得,王菁根本没听到。
刘永安不在家,王菁便约束了下人,守好门户,只一心一意守着大郎和二郎过起日子来。
刘永安也不负重望,才出征一个多月就已经首战告捷收复了荆州,还给他爹他娘他媳妇各写了一封信回来,但三封信中要数给媳妇的那一封信最,比给他爹娘合起来还要厚。
这两娃!打小就认得,长大了又天天一起,也就才分开个把月,也不知道哪有那么多信要写!
刘成方着实有些好奇儿子到底给媳妇写什么,便让人用特殊的方法将那封信给拆了。
一看到开头,菁菁吾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为夫这么久没看到你着实想念得紧,想你之时,我便每日给你写了一封信,又怕咱爹骂人,凑到今天的捷报一起送回来
刘成方:让你去带兵打仗呢,你当是好玩,还一日一封信给你媳妇!读书的时候都没这么用功,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想想儿子那一天到晚端着的脸,再想想这封情义绵绵的信,直把皇帝给看了一身鸡皮疙瘩出来。
不过看到“爹要骂人”的时候,他又微微点了点头,算这小子还有点眼色。
后面又是,爹身体不好,娘有些事考虑的也不是那么周到,你要记得让大郎和二郎提醒爹按时吃药,爹生气的时候多让大郎和二郎去陪陪他,不过也不能让大郎和二郎和爹一起呆久了,爹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休息好。
看到这儿,皇帝又开始吐槽:你关心我不会自己写给我,还托你媳妇让大郎和二郎跟我说,拐了这么大一圈又交待他们别和我多在一起多呆了。
若是不看到这封信,只怕皇帝永远也不知他的长子这么啰嗦。
这哪像个旗开得胜的太子写的家书,只怕大郎和二郎写出来的东西都比他爹写的有趣。
看到后面,皇帝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儿子恨不得每天吃了几碗饭、睡了几个时辰全都给媳妇汇报了。这还不算,后面还特意交待媳妇,大郎和二郎都是男娃不能娇惯,让他媳妇少管,让他们自由发挥,只要不出大错就不就行,免得他们这么大了还对母亲有依赖心理。
这可是未来的皇位接班人,怎么听长子的意思,颇有点让他自生自灭的意思呢?
全是些没营养的话不说,最后还有一句“但愿意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直把皇帝给肉麻得连晚饭都不想吃了。
再拆开给他娘写的信,除了问侯和关心,别的一概全无了。
皇帝很担心长子对长孙的这种放养态度,忙找了师傅来问,回答却是“长孙资质上佳,就是年纪小了些,估计大些就沉稳了。”
皇上一听,自动译成:你孙子的头脑还不算,就是坐不住,静不下心来读书。
不服管教,以后如何当得了大任?
皇上立刻将大郎叫到了跟前,“最近功课怎么样?”
大郎:“先生常常夸孙儿,若不然,祖父可以考考看。”
刘成方有意要挫大郎的锐气,自是提出了不少刁钻的问题,哪想大郎全部对答如流。
见这样难不倒他,又抽他背书,哪想大郎此时已经可以将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千家诗、礼记全部顺流倒背了。
刘成方:才七岁而己,比他老子那时候强多了,怎么先生还是一副很不满意的样子?难道这先生是江郎才尽了?
“你爹给我写信,说是很想你,要不你和二郎也给他写封信吧。”
大郎一个多月没见他爹了,听了这话很高兴:“皇祖父稍等,孙儿写好了就送来。”
刘成方:“就在这儿写吧。”
大郎也不推辞,提笔一挥而就,洋洋洒洒,不过盏茶的功夫,一封信就好了。
刘成方:字写得不错,语言也流畅,用语很贴切。
总之,他非常满意,尤其是那句“今日有幸聆听皇祖父之教诲、一起畅游书海,儿子倍感荣焉。”(。)
第三百零八章 郡主()
刘成方考较了大郎的功课,觉得非常满意,所以也懒得管刘永安怎么管教儿子了,而是非常好奇王菁看了刘永安的信会怎么回,所以他便毫不犹豫地让人将媳妇写给儿子的信也给拆了。
哪想王菁的信,除了称呼上有些让他感觉到肉麻以外,其他的地方倒没一处是客气的。
首先便抱怨了张氏把好东西全都留给齐王被皇帝要回去的事,又说了齐王妃不安份,乱放出谣言涉及到王三保的事,并且提到鞑子朝廷之前没和吴军开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内乱,若是鞑子那边意见统一起来以王三保为帅,只怕有一场硬仗要打。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王菁给刘永安出主意,让他请求父皇让从兄们都去战场上挣些军功。
刘成方一看这信,首先想到王菁是向刘永安告状,但他马上又摇了摇头。
刘家到了他这一辈,兄弟本是四人,现在只有死了的老二让他给封了南昌王,其他二位他本是想等他们跟着刘永安一起稍立些功劳再封赏的,哪想现在精力不比从前,居然忘了个一干二净。
这么一想,刘成方便决定让齐王把印钞局的事给停了,单给刘永安那边筹集粮草,让大房的刘永立和三房的刘永平从旁边协助他。
齐王本来担心他爹会因为礼金的事恼他,如今见自己得了更重要的差事,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齐王妃便洋洋得意的抿嘴笑着和丈夫分析:“父皇这是知道三郎受了委屈,变着法子补偿呢。”
齐王:“什么补偿不补偿,我是父皇的儿子,他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话是这么说,脸上却有掩不住的喜色。
之前虽然在印钞局,但那里自有主事人,齐王也就是在旁边看热闹。虽有人奉承,时间长了却没有什么意思,他现在正年轻,自然不是很想呆在那儿。
如今换了差事,做事特别用心,各处的官员也很给面子,不出半个月粮草有了。
刘成方见儿子做得不错,索性把太子那边各种军需事务一应交给了他。
齐王自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很快就得到他爹的封赏。
刘成方一高兴,给儿子选了两个知府家的千金做侧妃。
当然,刘成方做事自然比张氏靠谱多了,做不出厚此薄彼的事来,索性连秦王府的侧妃也一起选了。
齐王妃心里恨皇上恨得要命,面上却不得不做出一副笑脸,打理丈夫娶侧妃的事宜。
秦王妃之前本还觉得若是三个皇子一起指婚,以王菁和刘永安的感情,势必要反对这件事,可现在刘永安刚好不在,皇上也没提,她自然不敢先提起来引起王菁的不快。
可齐王府上已经在操持这件事了,秦王妃是嫂子,难道要屈居人后不成?
秦王妃孤掌难鸣,只得将不快装在了心里,择日娶了侧妃们进门,不过她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嫡子,只要不出大错,就算是侧妃进门,也威胁不了自己的位置,便不再想这些糟心的事了。
倒是齐王妃,现在有身孕,无论如何不甘,也只好让两位侧妃去伺侯齐王了。
齐王夫妇虽然也相敬如宾,但毕竟比不得秦王夫妻有好几年的感情基础,渐渐便生出一种力不从心之感来。
好在齐王并不是那等轻狂之徒,并没有因为天天睡在侧妃身边而发生宠妾灭妻的事,顾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然而,齐王这个时候却奉了皇差要押粮草去襄阳了。
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刘成方也觉得攻克此地必要经过一番周折,所以才命齐王带人押送粮草。
不承想王三保为义父守孝的事已经引得鞑子皇帝的不满和怀疑,站在于家一边以吴都督为守的一方便结成了同盟,支持鞑子皇帝诏皇太子总领天下兵马。
这其实是变相的在争夺王三保手中的权利,可惜他现在已经无能为力,因为于家已经喜鼓动了他下面的人以他出身的问题闹了起来。
王三保没办法,只得退到了山西。
于党趁机瓜分了他手上的兵权,皇帝借机削了他的爵位,命诸军共击之,王三保孤掌难鸣,只好退守晋宁。
等刘永安和徐清到了襄阳,原本以为要打一场硬仗的,没想到守城的将领见鞑子朝廷混乱不堪,直接降了。
刘永安就给他爹写了捷报,说现在缺人缺得厉害,襄阳又是千古重镇,必得自家人守着才能让人放心,将刘永瑞、刘永立皆留在了襄阳。
此时虽然城已经被攻下,实际上需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况且此时冬小麦已经成熟,刘永瑞留在襄阳直接可以在近处筹粮以供北伐,刘成方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
刘永瑞和刘永立也非常愿意。假如他们跟着北伐,必将要和许多将领争功,堂堂皇亲国戚这般做别说下面的人心生不满,就是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下手,还不如留在后方,又安全,又可以做出成绩。
至于刘永平,则随军北上,他年纪本就要比刘成立小得多,这几年一直在军中,虽然没做出什么成绩,但能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活下来,这本来就是一种本事。
况且刘永安私下也和他沟通过了,“这江山以后就是咱们家的,等到赶走鞑子,大伯父和三伯父必定都和二伯父差不多的爵位。”
刘永平比他爹娘精明多了,一听这话就笑了,“这道理我懂。二伯不在了,明辉也去了,他们守下了南昌,就单论功行赏,也得排在前头。我爹又不管事,我不过是沾了四叔和你的光,若不然谁认得我是谁啊,现在封赏我爹,别说别人就是我自己都不服气。江山以后都是咱们家的,封什么还不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