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童养媳的春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虽没有证据,但却觉得自个儿的媳妇病得太不是时候了。

    因他赋闲在家,这次太子和秦王府都有了赏赐,齐王府却什么也没有,这如何不让他心中多想?

    齐王妃见他这般,便知晓他心里不乐意,可那些话又不敢明说,只好磨蹭了一会儿,离开了。

    齐王:大哥和二哥都忙着差事,唯有我在家里!不行,我得给父皇母后请安去。

    他说走就走,进宫的时候皇上正好在皇后那儿逗他闺女,齐王见了免不了心里又将齐王妃埋怨了一回。

    皇后见到三儿子却很高兴,对他问寒问暖,弄得他根本没机会和他爹说话。

    好在皇帝看出了儿子欲言又止,等走的时候叫上了他。

    父子单独一室的时候,齐王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只让大哥一个人在前线拼杀,儿臣做为他的亲弟弟,却在家里坐享其成。”

    刘成方便问他刘永立在襄阳如何。

    刘永瑞:“大堂兄做事一向稳中求胜,大哥走的时候又留了个幕僚给他,知府又是大哥的同年,肯定处处有人照顾他。”

    他说完突然想到,襄阳已经安定,估计根本就不用他去了,而他二哥又去了陕西,筹集粮草之事只怕也用不上他了。

    事实果然如此,“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朕也不知道你大哥那儿还有什么空缺,就怕你去了会受委屈。”皇帝意味深长地说道。

    齐王:“战场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自然是大哥安排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皇帝要的也就是这句话,闻言就点了点头,“那你媳妇还病着,女儿又这般小,怎么办?”

    齐王:“女儿只怕要辛苦母后了,王妃那病秧秧的样子,没得把病气过给了她。至于王妃,家里有一大堆丫鬟婆子伺候着,儿臣又不懂医术,就算呆在府里只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皇帝听儿子这么一说,只好依了他。

    齐王得到了父亲的允许,当日夜里就辞别了妻女,离开了应天,哪想他还刚到武昌,已经传来消息,吴军攻克了大都。

    本来,吴军这边人人都以为北伐之事必将极其艰辛,岂料鞑子那边的当权者把手中的兵权全用在了争取夺势上,守城将领听闻吴军这边不仅有用兵如神的太子,又有杀人如魔的将军,更有火铳军开路,多是根本就不抵抗,直接投降了,一些没降的要么被杀,要么望风而逃。

    吴军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竟然从武昌一路突击猛进,直接攻到了保定。

    鞑子皇帝不得已,又任命王三保为右丞相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命他出兵保卫皇城,而王三保手下的将领则道:“两个月之前他们还在想着要杀死丞相,现在又想让您去替他们卖命,哪有这么好的事?”

    王三保本来就很灰心失望,听了这话越发不愿意出兵,鞑子皇上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太子弃了皇城一路往北了。

    刘永安他们进入大都几乎没有遇上任何抵抗。

    捷报传回,许多百姓载歌载舞,有些人甚至放起了烟花爆竹,比过年还热闹。(。)

第三百一十一章 托付() 
王菁仍保持早上晨练的习惯,然后是早餐时间。

    不过今天早晨她的早餐要比往常快了许多。

    果不出其然,她的早餐刚吃完,大伯母王氏就带着大嫂一起过来了。

    大堂哥刘永立现在就在刘永安手下当差,虽然是筹集粮草,做后勤的,但搁不住刘永安现在带着大军攻下了大都将鞑子赶跑了,大伯母一大早的就来给王菁道喜来了。

    大伯母还没有坐下,三房刘永平的媳妇褚氏也过来了。

    王菁看她们也很高兴,大伯母这个人虽然精明,但并不是那等没眼力的人,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比一般人都看得准。

    其实这次带刘永立出征,也是她特意求了王菁的,不然王菁也不会特意跟刘永安说这件事。

    反正这件事总归需要人来做,何不交给一个主动要求做好它的人?

    又是亲戚,等到天下一统,就算大房没有任何功劳,可人家有个好女婿,单凭这一点只要四房上位就必须封大房。

    当我,大房和二房都封了,难道能拉下三房?

    三伯父和三伯母这辈子也就那样了,王菁早吩咐褚氏看好他们,别添乱就行。至于刘永平,虽然能力并不出众,但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吗?他的优点,胜在忠心,能把交待的事情尽心尽力做好,战场上需要的最多的也就是这样的人。

    刘成方为什么不让二儿子和三儿子去战场?也就是怕长子第一次带兵,万一两个弟弟和他拧着来,影响了大局。

    刘永安答应带他们去,一样是担了风险的,如今既然已经打了胜仗,两家的人来贺喜,也是应该的。

    不过,王菁却正色地道:“大家同喜,能攻下大都是北伐所有将士的功劳,殿下上战场的时日尚短又没有经验,丞相才是居功甚伟。”刘永安已经是太子了,再多的功劳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自然不会再和别人抢功劳,也没有必要。

    虽然王菁说的是事实,但古往今来和手下争功的人也多了去,像王菁这样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听她这般一说,大伯母便放下心来,嘴上却道:“就算丞相用兵如神,也要殿下肯听他的才行。况且殿下在湖州那一战,不动一兵一卒,收复了数座城池,可谓用兵如神,如今的茶楼里都在当话本呢。”

    王菁正准备接话,秦王妃也过来了。

    见了秦王妃,王菁就更谦虚了,“大家同喜,若是不二弟及时供应了粮草,解决了军需,使得前方没有后顾之忧,也不会这么快就取了胜利,此战二弟同样功不可没。”

    听了这话,秦王妃更是笑得眉眼弯弯。

    秦王在他爹让太子出征的时候就跟他媳妇说了,“我们也不想那些有的没有的,不是我妄自菲薄,我和三弟根本没能力和大哥争那个位置,一是年纪,二是那些人多数本是冲着大哥过来的,论文还是论武,我和三弟都没办法和大哥比,父皇现在这般做,也就是防着我们手里有军权,将来和大哥抢那个位置罢了。再有,‘秦’字只怕也是我以后的封地的封号了。”

    无论秦王还是秦王妃,其实都是很通透的人。

    但通透的人也需要功劳好不好?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儿孙考虑。

    如今秦王妃一来,王菁就抬了秦王,怎么不让秦王妃高兴。

    大家一盏茶没喝完,红霞和红云也带着女儿一起过来了。

    红霞的丈夫徐清,本就是这次的主帅,又是太子的师傅,两人虽是姑嫂,但见面是相当的客气。

    大家说不了三句话,又引到了战事上,红霞自然又恭喜了王菁一回。

    “这都是丞相教得好,殿下才上过几回战场,去也是跟着丞相学习。”王菁说着亲手奉了杯茶给红霞。

    这杯茶,王菁是代太子孝敬师母的,但论国礼双方是君臣,红霞忙站起身来躬身接了,复又坐了下云。

    王菁便顺手又递给了红云一杯茶,论家里这是堂姐,红云自不敢托大,也学着红霞那般接了。

    红云这几年过得还算不错。

    之前她决意要和李家和离的时候,刘永安当时并不支持,后来见她执意如此,况且那李长河又常常光顾流连于烟花之地,便说动他爹准了这件事。

    就在刘永安夫妇入京那一年,红云嫁给了王菁家之前的邻居,一户姓曹的人家。

    那家虽然清贫,但也算知根知底,那曹磊之前又没成过亲,人又老实可靠,对红云也是一心一意,成亲头一年就生了个胖小子,她现在比在李家的时候还胖了一圈,又会经营,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曹磊如今也在刘永安下面当差,虽然只是个从六品的武将,但红云也相当满足了,现在的日子比她能想像的都要好,所以她的贺喜,也非常的真心实意。

    大家说不了几句,不免又说到了孩子身上,特别是徐清家的小孙女徐淑贞,虽然只有四岁,行事却已经象模象样了。

    小姑娘大大方方的给王菁行礼,“恭喜娘娘。”

    王菁故意逗她说话:“喜从何来?”

    “太子殿下打了胜仗带给娘娘的。”

    小姑娘一本正经的回答,引得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接着便是红霞的婆婆廖氏带着唐三拳的老娘一起过来了。

    廖氏是徐清的亲娘,又是王菁和刘永安的媒人,如今也是六七十的人了,看起来却只有五十出头的样子,精神也挺好,王菁见了她,忙站了起来。红霞便先她一步去扶了婆婆。

    待到廖氏要行礼的时候,王菁忙侧身避开了,“咱们是正经亲戚,您是长辈,何必多礼。”

    廖氏脸上神色愈发柔和,“臣妇得到消息,昨晚就想过来,可惜那时候天还没有亮,真是急死我了。”

    王氏免不了要取笑她,“人老了,瞌睡也变少了,我也醒得早,比老姐姐近一些,就先到了。”

    大家说笑一回,王氏一行便告辞了。

    其实,廖氏这么大年纪,原本是不用再行这些虚礼了,就是她今天不来,王菁也不会挑她的礼,但她执意过来,实则是为了唐三拳。

    唐三拳虽然只屠了一座城,但屠城的名声却像在身上安家落户了一般,她娘怕皇帝会秋后算帐,这才求到了廖氏跟前,让廖氏代她说情。

    当然,明白人都不会将话说得太直接,廖氏只说,“唐家大郎今年二十八岁了,还不曾娶亲把他娘都急上火了,不得已找到臣妇,可臣妇这把老骨头很久没出过门了,也没有合适的姑娘说和,只好厚着脸皮斗胆来求娘娘来帮他作主了。”(。)

第三百一十二章 树欲静() 
王菁对于唐三拳最初的印象仅停留在敢冲敢拼上面,当然了,最深刻记忆的是他屠了城。

    她觉得这个人肯定是个冲动而又嗜杀的狂魔,根本没关注过这个人。

    可现在既然唐家能请动徐清的娘为唐三拳说情,她就先听一听再说,也可能这件事另有隐情。

    唐老娘开娘娓娓道来:唐三拳本名叫唐初一。

    因识字不多,不会写“初”字,便喊成了“唐一”。

    也不能怪父母不给娶好名字,其实鞑子统治的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汉人是不允许有名字的,一般就是按出生日期、地名什么的随意取一个叫着罢了。

    直到后来,同梓书院开了起来免费供学子读书的时候,他才有幸进了刘家的书院,但那时候他老娘正卧病在床,不得已偷偷地拿了食堂的馒头回家给老娘吃被张氏发觉,又发现他读书不用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和当时的院长刘成峦商量让他退了学。

    他会的三拳,刚好是徐清所教的招式中的基本路数,但他有一股狠劲,闭着眼不要命的往对手身上招呼,往往三拳下去,普通人就倒下了,之后“三拳”的名字就这么叫了起来。

    说起唐三拳,祖上本居于宿州,他爹是一名小吏,他娘要下田干活,他和妹妹从小便没人照顾,打小便是他照顾小他三岁的妹妹。

    那时候妹妹还刚会走,母亲生病躺在床上抱着肚子滚,由他拉着一起去县衙找父亲。

    结果上面的长官便以他的父亲当差时间做私事为由,要撤了他的职。

    父亲自然是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