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如此,我明日便告辞回京了。”杨问意喜道。
第143章 妙喜不动2()
杨问意的离开令寺中众人愤懑不平,都说师父神丹万金一粒,竟救了匹不识好歹的白眼狼。
连杨绮云也跺着脚,急切道:“父亲,你还回京城去作甚,还去见什么劳什子皇帝?”
“闭嘴!你早已不认我这个父亲,我也没有你这样的女儿。”杨问意大袖一摆,带着他的金城弟子泱泱上路。
杨问意回来了,骊歌也回来了。
他们的回来令帝王李适头疼。坐在这九五至尊宝座之上,他和他的李氏先皇一样,隔三岔五犯着头风。
骊歌已在公主府中住了多日,日日进宫侯着,帝王并没有传召她。反倒是后回京的杨问意,帝王独将他宣进了宫里。
殿前空旷,杨问意伏在阶上。凉阶如镜,耳旁是帝王哒哒的度步声。
帝王没有叫他抬头,他亦不敢抬眼看帝王的脸色。只有那哒哒的声响,踩得人心头忐忑、头皮发麻。
帝王是没有拿定主意啊。
抑或说,是没有料到,一个没办成事的人、一个徒劳无功的人、甚至半途传言已死的人,还会有脸回来。
杀,还是不杀,帝王还在犹豫。
正此当下,窦文场进来了。帝王仿佛长舒口气:“爱卿,快来,快来议议。”
窦文场朝帝王一稽:“陛下,还议什么?!功败垂成的人,留下何用?大唐的朝堂上,容不下这等无用之人。”
“陛下,陛下,罪臣有大事奏报。”杨问意急道。
“嗯,杨国公还有脸为自己辩解?”窦文场已铁了心,要剪除他。
“陛下,请听罪臣一言。”杨问意再请。
“嗯……”李适还是当年下不了决断的模样,“那……爱卿,且听他说说。”
杨问意匍匐在地,谢了帝王,方道:“陛下,臣发现法门寺里有问题。臣从西北回来,在法门寺养了半月,发现寺内私藏武器,囤粮拥兵,实有造反之势哪。”
“这……法门寺一群僧人,有什么理由造反?休要危言耸听。”李适道。
“法门寺是没有理由,可法门寺和护国公主关系密切哪。罪臣已听闻,公主已经回来了。法门寺在京城以西,公主的回纥势力又在京城东北,如果他们一齐举事,皇上,您就是腹背受敌啊。”杨问意道。
“可是……皇妹真的会……”李适摆手,他不相信。
“皇上,您要太后回宫,太后却在祁门嫁了人,公主不仅不劝着太后,还将带着圣旨前去的臣打成重伤,这就明摆着,公主和陛下您,已不是一条心了。她统领过千军万马,如今又是江湖一等一的身手,岂会甘心受制于人?岂会甘心受制于朝廷和陛下?”杨问意道,“可是,皇上明鉴,臣和臣的金城派,向来忠心耿耿,从来就不是大唐的威胁哪。”
大约是杨问意的最后一句话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李适和窦文场已商量了多日,始终对骊歌的回京没有把握,此时,杨问意提到了这里,倒叫两人沉吟起来。
“那……依你说,现在该如何办?”李适道。
“陛下,臣听说,公主此番回来是要划出大唐回纥疆界,交还兵权。依臣看,公主不论提什么,皇上不妨先答应着,再以迎请佛宝舍利、稳固国运为由去到法门寺。臣已在法门寺内安插内应,到时布下天罗地网,皇上大军取得国宝后,我们便火烧山寺,永除后患。若是皇上信不过罪臣,便请由窦大人带军前去,罪臣就在窦大人麾下,做个先锋。”杨问意道。
“这……你们……这是要要了皇妹的性命?”李适犹豫。
“皇上,臣觉得可行。”窦文场道,“陛下和公主如今已撕破了脸,再往后,分歧越大,矛盾愈深,将来后果不可想象。纵然她交出了兵权,回到民间,也是陛下的心腹大患哪。倒不如,趁现在还没有防备,早下手为妙。”
“可是,这……终究是朕的亲妹……教朕如何下得了手哪……”李适又举袖揩泪。
表演仁慈与温情是帝王惯有的举动了,跟在他身边多年的窦文场早已习惯。
通常情况下,面对李适的犹豫,窦文场都会伏地叩首,再三恳请一番,务必令帝王下了决断。
可是今日,殿中只得三人,戏演给谁看?
窦文场也懒于说话,只静静立在一边。
果真,李适哭得半刻,不见人劝,也作无奈道:“你们言之有理啊,朕当以江山社稷为重,皇妹……皇妹的事……哎,你们看着去办吧。”
两人领命而退。
李适的诏书下得极快。
真龙黄卷上,一排严谨而整肃的字。
朝野稳固了,帝王要重开地宫,迎请法门寺镇寺之宝——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而迎请仪队及相关事宜,交给了窦文场全权处理。
届时,浩荡的人马车队会从长安出来,蜿蜒百里,去往扶风。
仪队经过的地方,尽都升起风马,挂上经幡。那时,虔诚于佛的子民将倾城而出,施以信财,梵诵顶礼。
这是起源于大唐最鼎盛时期的盛会,三十年一轮转。
太宗、中宗、肃宗,唐王朝的历代先皇们都曾开启过地宫,亲身触摸了法门寺的神秘。
而这些年,若不是让战乱给耽搁了,这盛会早就该继续。
所以,当李适的诏书下来时,骊歌并未有丝毫疑心。
李适是下了诏书后才召见的她。
骊歌进来,见过帝王,拜伏道:“皇上,臣妹长自民间,母亲也已习惯民间生活,此番实乃违了皇上好意。臣妹愿交出封地食邑,恳请皇上允准。”
“嗯?皇妹哪里话,这护国公主不做了?”李适半阖着眼,“你不仅是大唐的护国公主,还是回纥的兵马将军哪。如何能说不做就不做?”
“骊歌正为此事向皇上禀报,前几日,我与回纥汗王商量过了,回纥撤回在长安城的军队,两国以玄池、燕然为界,各安疆内,修万世之好。”骊歌献出了象征兵权的虎符。
“玄池、燕然?那是大唐的疆域啊,一直是我大唐的安北都护府!”李适的声音高了几分。
第144章 妙喜不动3()
“皇上,今日之大唐,已不是昔日之大唐了。望皇上三思。”骊歌再拜。
帝王没有叫骊歌起身,只思索着骊歌的话。这就表示,他的心里是不情愿的,是不甘心的,是不满意的。
但是,无论如何不情愿,除了暂时答应,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应对法子。
“罢了,你既已决定了,母亲也已嫁了人,朕还能说什么?朕是不答应也得答应了啊。”李适道,“不过,你走之前,再替朕办件事。”
“朕已下诏要迎请法门寺国宝舍利,窦文场带领的仪队不日便到扶风。你与寺中相熟,先去寺里准备准备吧。朕记得,上次迎请舍利还是至德年间呢,战乱已久,朝廷和人民都需要一次盛宴哪。皇妹先去盯着,一定要做到万全、圆满。”
“是。谢皇上。”骊歌复行过大礼。
公主府邸的人都遣散了。
府中的金银、家什、珍宝,骊歌一件未留,尽皆分给了奴才婢子。
伺候得公主年余,他们得了财帛,又有了自由,本该高兴万分。如今,却都红着双眼,不舍得走。
偌大的公主府一天便腾了空,繁华如斯,转眼成空。世间的种种变幻,都不过尔尔,再正常不过。
可是,人心却很难接受这种正常,它们总以不变为快乐,而为变化感到惶恐哀伤。这是一种心念的串习,当改变了固有的串习,便会心生不稳定的情绪,所以难过、不舍、放不下、离不开。
人的思想就是这般颠倒。
所以,奴才婢子们都道:“今日走了,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公主。”
骊歌只笑:“见与不见,安好便好。你们去吧。”
骊歌换过江湖打扮,一人单骑,去了法门寺。
她比皇宫出来的仪队行得快,但是到得寺中两日后,窦文场的大队也赶到了。
浩荡的车队人马驻扎在山门之外,窦文场带了小队入寺。见了雪慎,他道:“此番的来意想必公主已告知了,这是皇诏。皇上另有银钱一千两、绢帛一千匹、沉檀香料一千两,供养佛陀真身。”
雪慎点头:“迎请的仪轨寺里已确定下来。只是有些事还需与大人商议,比如迎奉的吉日选在哪日?届时大人的仪队可要进入地宫?”
“近期还有哪些好日子?”窦文场问。
“两日之后宜祈福,再后,就是七日之后了。”雪慎道。
“那就七日后罢。”窦文场道,“届时,我随寺中高僧进入地宫,迎请舍利。请法师好生主法,仪式务必圆满,此事为陛下所重视,万万轻忽不得啊。”
“好。大人放心。”雪慎合十。
寺中的僧众忙碌起来。从山门到地宫,列道两旁,皆结满香刹宝帐;所用香舆幡盖,尽以金玉锦绣作饰。
“这倒有几分像盛唐时候。”骊歌见了笑道,“皇上此次打算迎回宫供奉多久呢?”
“说是六十日。”雪慎道。
“这真奇了。我那哥哥并不信佛,宫中也没有皇家道场。真不知他如何供奉。”
“或许是风雨飘摇的朝廷需要这样一场盛事吧。我在法门寺的碑记里看到高宗年间的迎请活动,队伍浩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幢幡蔽空,鼓乐动地,声震云霄;数十万人夹道观看,倾都瞻礼,施财巨万。”
“哦,原来大唐鼎盛的时候,有这么多人笃信佛法?”
雪慎却摇头:“求财求利求世间成就者多矣,求出离得解脱智慧者,不过万之一二。”
“可是,我总是觉得哪里没对。”骊歌道,“这次的迎请舍利来得太突然了,而且窦文场来得既快,为何迎请仪式反而要等到七日之后呢?再者,我此次回宫向皇上辞行又太顺利了……”
“小孩子,愈发谨慎了。”雪慎笑道,“不急,慢慢看罢。”
开启地宫之前,僧众的绕塔梵唱足足持续了七日。
迎请真身舍利的大典开始在这吉日的清晨。
沿着地宫青石台阶迂回而下,越过碑廊,打开绘着天王力士像的石门,便来到宝塔的心脏——地宫中室。
室内铺满颜色鲜艳的绫罗丝绸,四周堆积精美器物无数,有来自波斯的玻璃釉盘,也有来自吴越的秘色瓷,尽皆如冰似玉,价值万金。
室中一顶汉白玉灵帐,造型巨大,直抵穹窿。灵帐之上,覆盖三件袈裟,纯金罗纹织就,金光灿烂,举世难得。
灵帐之中,一口檀木宝箱。将宝箱启开,内有宝函,金玉所制,层层相套,共有八层。再往里,一方鎏金双鳯纹银棺,露出真容。
银棺之中,便是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如玉润泽,晶莹剔透,历经千二百年,不腐不朽。
“这是佛陀灵力的凝结?能超越时空流转,抵过沧海变幻。”骊歌还是第一次见,如此细密光净,与凉州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又不相同。
“是的。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雪慎笑道。
“可是,我十八年前服过的‘六合妙有丹’,寺里都传是师父用佛舍利子所炼制,如何,如何……”
“如何这舍利真身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