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弧岸摇庇凶徘客蚵频募浣恿怠�
从解放初期就开始出现的截访事件,曾经引起了主席的高度重视,像是规模比较大的天府群众去京城告状,坐火车到了豫省就被拦了回去的事情,主席的警卫战士在回家探亲的时候得知了此事,就向主席打了报告,主席知道后非常生气,委托总理进行处理,于是总理就派人把告状的群众接到京城,和主席一起听了群众告状。还有一件事就是豫省的大规模强制拆除的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这两件事又恰好都是在现在的一号首长当时的责任范围,于是在56年的一次会议上,主席就指名道姓严厉批评了他,借此来警告党员干部们不得阻拦群众告状。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群众反映来京城反映问题不但耽误工作还靡费路费,实在负担不起,希望能够直接通过信件反映情况,主席非常赞同,经过讨论,于是中央下文把党内的信访(党员有权直接写信给主席)扩大到了全社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并且规定任何人不得截留告状信,违者,党纪国法严惩不贷。
如前面所述,即使是匿名,但只要是正常反映问题和提出诉求的信件,寄信人是受到党纪国法保护的,但是有的“匿名信”如果涉及诬告、陷害,或者是在特定的政治氛围和特殊环境下,是必须要对寄信人一查到底并严肃追究法律责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李晨风就亲自经历过两起这样的案子,前不久,他就在一次三人小组的会议上把这两个案子讲给我和章天桥听过,说他一思至此,心头不免泛起层层波澜,酸甜苦辣顿时涌了上来,让他倍感唏嘘。因为这两起案子都与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主席的夫人云鹤而分外地敏感。
54年的时候,云鹤在浙省度假时收到了从魔都给她寄的一封匿名信,披露她30年代在魔都的历史问题和绯闻。云鹤见信后老羞成怒、大发雷霆,跑去跟浙省的书记和公安厅长说,有人给自己写匿名信,诬陷她,矛头是冲着主席去的,她坚称自己30年代在魔都的历史是清白的。于是转背云鹤就把事情捅到了天上,直接惊动了主席和总理,然后由公安部部长亲自挂帅负责侦破工作,成立了号称“18号案件”的专案组开始侦破,因为牵涉到30年代在魔都的地下工作者很多都是现在在当地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甚至领导,所以当时年轻有为并崭露头角的李晨风就被抽调到这个组里工作过。
当时魔都市公安局和浙省公安厅主要领导全力以赴,投入侦破。由于匿名信封上写有“华东”的字样,信又是从魔都发出的,侦查部门将重点放在魔都市党、政部门和30年代曾经在文艺界工作过的人身上,但由于嫌疑人数实在是太多了,案件一时未能侦破。
后来魔都换了书记,更是亲自挂帅负责案件的侦破,抓得更加地紧了,“18号案件”专案组有100多人,每隔几天就要开一次碰头会研究案情。专案组先后收集了800多个嫌疑人的笔迹,凡是过去和云鹤关系不好或议论过她、说过对她不满话的人,如30年代云鹤在魔都居住的房东的女佣、魔都文化界知名人士的夫人等等,都作为了嫌疑对象,专案组在秘密提取众多嫌疑人的笔迹,其中发现了有一位嫌疑人有作案的条件和思想基础,有重大作案嫌疑,而且鉴定笔迹相似,专案组一度以为距离胜利破获案件只有一步之遥了,但好在当时的政治氛围并不是像后来那些年那样,专案组经过严谨细致的大量秘密调查,并没有掌握到可靠的直接证据,仅凭相似笔迹,还不能定案,侦破工作陷入僵局。案子一时破不了,但专案组对此案一直没有放弃侦破。仅公安部门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这个案子上继续进行侦查。
第一封匿名信还没有侦破,就在云鹤多次过问案件侦破进展情况,怀疑专案组里有人捣鬼,对专案组非常地不满的时候,时隔5年,第二封、第三封匿名信又出现了,还是披露云鹤的历史问题,还是寄给她本人。
59年春,云鹤赴魔都为主席出席即将召开的党的一个重要会议打前站,检查会议接待工作准备情况。在魔都的第三天,她下榻的饭店负责人给她送来了一封请她“亲启”的信。她当时还感到疑惑:没有人知道她住在这里,怎么这么快就有人给她寄信呢?她打开信封拿出信纸读了起来,一张白皙的脸渐渐变得绯红,接着转为青白色,继而又变得煞白,随后就气得晕倒在沙发上,把随行人员吓得要死,却被她以低血糖的名义遮掩过去了。
当晚,她的密友、情报界大佬张榕抵达魔都并来看望了云鹤,云鹤将匿名信交给张榕阅读。张榕读后说:“不得了啊,这是一起特大政治案件”。但当时他们两人还没有后来那么蛮横无理的权势地位,即使先要有什么动作也必须要等中央给事情定调才行。
几天后,总理抵达魔都,云鹤和张榕一起向他汇报匿名信事件。总理马上把公安部长叫到自己房间,指示要迅速侦查匿名信案件,限他10天内破案。
总理对这个决定作了解释:“为什么要迅速调查呢?这并不是因为收信人是云鹤同志,而是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中央在魔都举行这次会议,是高度保密的;同样,会议代表的行踪、住处等也是必须保密的。云鹤同志虽然不是会议代表,但她的特殊身份和目前所担任的工作,具有与会议代表同等的保密性质。她在魔都的住处对外是严格保密的,可是怎么会有那样一封信件准确无误地送到她的手里呢?这是一个疑点。这个疑点关系到我们的保密工作,甚至关系到这次会议的安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封信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
公安部不敢怠慢,立即安排刑侦专家火速飞往魔都,和魔都市公安局20多名资深刑侦专家组成专案组一起破案,倒霉的李晨风又因为张榕已经介入了此事,被所在情报单位以情报支援的名义打发到专案组里帮忙。
第一百二十六章 匿名信的案子应该怎么破()
我叫林千军,服役于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局,我曾南出友谊关在热带雨林里暴打过“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也曾在“帝国的坟场”里和阿美利亚的贝雷帽们谈笑风生一起给包着头巾的大胡子送去过他们急需的rpg。然而这些都和下面要讲的话题没有什么关系,我现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找到一个偷偷给国家写信的人,他的代号叫做“蝴蝶”。现在我将以两个以前的案例向你讲解在地球上某些被污蔑为最权利集中最没有秘密可言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地方之一是如何发动国家机器寻找到那些当权的人想要找到的人物的。
在地球上的一小部分很有或者非常有实力的国家,自古以来关于国家机器中强力部门的荒诞传闻和超乎想象的威慑力总是非常扭曲地在部门外被人们传颂着,但是真正的只有在那些部门里浸淫已久的人物才知道在现实中他们力量其实是多么地局限和存在多少使用上的限制。但是换个角度来想象的话,如果那些执法者已经无所顾忌的话,那么其中的任何部门或者办事人员都可以干出令人发指的事情出来。
我和我的同伴正在面对一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蝴蝶”专案这件事情上,估计没有什么以前的案子会比这个更加重要了,如果没有适当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可循的话,那些密切关心着案情的首长们都不会多看你一眼。
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案件类型实际上就叫匿名信式案件,这里面危机四伏,因为牵涉到中央层级要追查的信件,人物背景和信件内容往往可能把办案人员也拉进深渊。想要尽快摆脱困境你就要希望嫌疑人头脑比较地简单,线索比较地明确,最重要的是中央支持你的决心和态度。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18号案件”,就是从魔都寄到浙省给云鹤的匿名信那起案件,因为案件的特殊性和破案线索的极度匮乏,专案组的破案思路在没有得到当事人云鹤的积极配合的情况下,采取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的笨手段,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要破获类似案件,首先考虑的是受益人。按照在破获匿名信案件中最优先考虑的所谓“找不到凶手则受害人死后的最大受益人可能就是凶手”的逻辑;对付那些在干部提拔使用时冒出来的匿名信往往有神奇的效果,但是在“18号案件”中却找不到任何明显的受益人。因为像这封匿名信中涉及到的材料内容,从抗战时期开始,就有下至平民百姓上至中央首长以各种形式向组织上公开反映过这个问题,组织上也已经形成了相关限制性的决定,除了作为私下里背后议论的谈资,在政治上已经没有更多意义了。到了解放后这封匿名信再翻旧账以直接羞辱的方式出现,除了让云鹤焦头烂额、颜面扫地、性格更加暴虐之外,并不可能让任何人从中受益。
然后就是知情人了。“18号案件”专案组走得就是这个路子,他们将破案的重点放在魔都市党、政部门和30年代曾经在文艺界工作过的人身上,但是云鹤当年的特殊身份和情感经历实在是太招摇和为人所知了,即使是把嫌疑人的范围限制在魔都,限制在凡是过去和云鹤关系不好或议论过她、说过对她不满话的人中,还是先后排查出了800多位的嫌疑对象,并都一一进行了笔迹的比对,即使付出了这么多的辛苦努力和代价,还是暂时没能找到寄信的嫌疑人。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国,起码就是四位数以上的嫌疑人了,就更加地旷日持久和声势浩大了,只能一直拖着,期待出现新的线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后面这一起被称作“匿名信事件”的案件又是如何侦破的呢?
案件的发生情况前面已经介绍了,因为事情发生的时间比较地新,专案组介入得比较地快,那么即使是在限期破案的情况下,还是在“18号案件”的经验情况下有着更多的线索可循。
一、查信封
专案组刚开始工作时由于云鹤只肯交出匿名信的信封,不愿意将信中内容公之于众,就只好从信封上查起。那是一个2号信封,上面只有5个字:“云鹤同志收”。这种信封魔都大街小巷的文具商店、烟纸店都有得出售的,来源十分广泛,无从查起。
二、查信的经手人
专案组于是就只好向饭店负责人调查那封信是如何到饭店的。据这位负责人回忆说,这封信是他收下的,上面写着“宾馆负责同志收”,他就拆开了,里面装着给云鹤的信,他捏捏没有夹着什么东西,于是就直接给云鹤送去了。这是一封平信,是和所有平信一起送到饭店门卫室的。原先那个盖着邮戳的信封已经扔掉了。
专案组于是决定向当时给宾馆送信的邮递员进行调查。据这位邮递员回忆,她在那天送饭店这批信件之前去“前进袜厂”送报纸出来时,有一个人站在了她的自行车旁边,一双手正伸在邮袋里,像是在摸什么东西似的。
三、查邮递信件过程中出现的可疑人员
侦查员来了兴趣,进一步询问,了解到那个男子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五左右,瘦瘦的。最初,侦查员以为此人是“前进袜厂”的,可是去向该厂一了解,却无此人。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