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肴惹椋且源宋鸬悖撕蟊彼稳寮腋髋杀鸬姆值姥镲鹗翟诹钊耸剂衔醇啊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庐陵:今江西吉安]。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锼刻骈偶,淟涊弗振:(文章)刻意雕琢,追求对偶,(文风)污浊不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随:随州。欧阳修的叔父曾任职于此,欧阳修随叔父到此。],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南宫:礼部考试的别称。擢甲科:定为第一等],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尹洙:博学有识,与欧阳修一起提倡古文],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五品服:五品官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必须诬以颛权,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则未为小人之利;欲尽去之,则善人少过,难为一一求瑕,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则难以他事动摇,唯有颛权是上之所恶,必须此说,方可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一年矣。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

    台谏论执中过恶[执中:陈执中,为相八年政绩无可称],而执中犹迁延固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几,执中罢。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修尝因水灾上疏曰:“陛下临御三纪,而储宫未建。昔汉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国长久,为汉太宗。唐明宗恶人言储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乱,宗社遂覆。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其后建立英宗,盖原于此。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谢事:即请求辞官。],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致仕:犹今之退休]。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穽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夫常求其生”至此:意谓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还会造成误杀,然而世间的官吏却经常寻求处死犯人的理由。]。’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延伸阅读

    欧阳修与宋学

    东汉以后,儒学日渐凋零,学风淡薄。中唐以后,韩愈等人发起古文运动,试图恢复儒学的影响,但是从者很少。至北宋初年,朝廷大兴科举,鼓励学风,儒学才开始慢慢复兴。其中,欧阳修是宋初复兴儒学的著名学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欧阳修著述甚多,对后学者影响极大。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儒家经典文献,开启了怀疑、考证、重新诠释古代典籍的学风,对后来者多有启发。有感于唐、五代以来的政治混乱,欧阳修模仿春秋体例编撰了新五代史,并参与编撰新唐书。两史以儒家的政治关怀,剖析、评论唐、五代的政治得失,以为将来殷鉴。除著述之外,欧阳修还积极参与“庆历新政”等政治活动,以图改良政治。期间欧阳修撰写了政治论文朋党论反驳政敌的攻击,论述士人政治运动与朝政得失的关联。

    成名之后,欧阳修极力提携、奖掖晚辈学者。北宋中叶的著名学者、政治家大多曾与欧阳修交游,如苏轼、王安石等。故而欧阳修的著述和政治活动,对北宋中期的政治、思潮也有相当的影响。

    蜀学派的苏轼对欧阳修推崇备至,将其列入承继孔子、孟子、韩愈道统的人物,称颂他开创了一代学风。苏轼称:

    (自韩愈后)三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苏轼之言,可谓中肯之见。由于宋学起始时本着复古的名义,一些学者认为宋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文艺复兴之于欧洲历史相似。但除此之外,宋学与当朝政治之间的关联,证明其远非纯粹的学问探求活动。

第68章 包拯决狱() 
(元)脱脱等

    导读本文选自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大臣,考中进士后长期担任知县、知州、知府等地方官职,被视为公正无私的官员。他刚正不阿的事迹,在稍后的司马光的笔记中留下了记录。包拯去世后不久,市集里的说书艺人就开始借包拯的名义附会、说唱。这一时期说书艺人依据的话本未曾经过文人的润饰,因而不免显得粗陋无文。

    元朝统一中国后,摧毁了中国原先的帝国政治和文官秩序。蒙古人的政治、社会组织又不足以有效地治理人口众多的中原社会,故而元代吏治一直十分败坏。汉人和南人被定为次等臣民,受到蒙古贵族、汉族豪强、地方官吏、兵丁、差役多重的压榨,处境极为痛苦。在这种背景下,民众的抗议情绪以怀念前朝良吏的形式宣泄出来。在元朝中未能找到一席之地的士人,同样分享了这种痛苦。民众的抗议情绪、士人的苦痛汇集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杂剧。元杂剧中有关包拯的剧目有十一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陈州粜米、蝴蝶梦、鲁斋郎,剧情多与元朝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元杂剧的繁盛过后,包拯的故事、传说渐渐转入明清的公案。时人将许多不相干的故事汇集于包拯的名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司法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第归,杀而鬻之:意谓暂且回去,把牛杀了卖肉吧]。”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缘贡:借着进贡的名义。],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事情缘于张尧佐是仁宗张贵妃的伯父,以外戚的身份得到提升,故遭到反对]。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门下封驳之制:旧制,诏令如有不妥,门下省有权予以退回,谓之封驳。],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补荫:官宦子弟直接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