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鸿章持国事,力排众议。在畿疆三十年,晏然无事。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坞台垒;遴武弁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凡所营造,皆前此所未有也。初,鸿章办海防,政府岁给四百万。其后不能照拨,而户部又奏立限制,不令购船械。鸿章虽屡言,而事权不属,盖终不能竟厥功焉。

    初,鸿章筹海防十余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至是[至是:指日本侵略朝鲜,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兴诸臣及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胜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七月,回京,入阁办事。

    十二月,俄皇加冕,充专使致贺,兼聘德、法、英、美诸国。二十二年正月,陛辞,上念垂老远行,命其子经方、经述侍行。外人夙仰鸿章威望,所至礼遇逾等,至称为东方毕士马克[毕士马克:即德国首相俾斯麦]。与俄议新约,由俄使经总署订定,世传“中俄密约”。七阅月,回京复命。两宫召见,慰劳有加,命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十月,出督两广。二十六年,赏用方龙补服。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两宫西狩:指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和约:即辛丑条约。

    ]。二十七年七月,讲成,相率退军。

    延伸阅读

    袁世凯驻节朝鲜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袁氏在当地是素有名望的官绅家族。捻军波及河南时,袁世凯的祖父袁甲三组织团练,配合淮军镇抚。袁甲三诸子多为地方上有影响的官绅,并与驻扎北方的淮军将领素有交谊。袁氏子弟自幼在父辈?课下接受教育,致力于科举应试。但袁世凯本人对科举素无兴趣,几次应试落第后遂萌放弃之心。因着父辈的交谊,袁世凯投入淮军统领吴长庆幕府中,帮办文案,以求将来晋身的机会。不久,清朝藩属朝鲜发生兵变。应朝鲜请求,清朝派遣淮军吴长庆部开赴朝鲜,协助平定内乱,袁世凯亦随军赴朝。因其领军、应变的才华受吴长庆赏识,不久又奉命协助朝鲜国王整理军务。吴长庆奉召回国后,清朝驻朝官员以袁世凯最有实际影响。

    袁世凯驻朝期间,以宗主国官员的身份处置朝鲜事务,其地位远非国内官员所能想望。除此之外,袁世凯又是朝鲜国王的顾问,常常参与军事、外交、财政等国是,权势十分显赫。朝鲜贵族变法派在日本影响下发动政变,企图倚靠日本改革政治,同时削弱清朝的影响。袁世凯果断率军击溃了变法派,夺回了国王,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内政的企图。经过驻朝使命的历练,袁世凯获得了广阔的政治视野和处置政务的训练,同时为回国后的晋身积累了政治声望和资历。驻节朝鲜时的独裁地位,使这位年轻的官员极为自负,甚至恋恋不舍。在以后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这段少年得志的记忆,如梦魇一般纠缠着他。

    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建议李鸿章加强朝鲜防务,但是未见采用。在日本进逼的形势下,袁世凯奉命回国,他在朝鲜多年的经营无果而终。但依靠从前驻节朝鲜的声望,黯然归国的袁世凯被重新起用,奉命编练新建陆军。在清末风雨飘摇的危难局势中,他注定要成为足以左右局势的人物。

第98章 戊戌六君子() 
(近代)赵尔巽等

    导读

    本文选自清史稿卷四六四。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求和。马关条约意味着清朝的威望和领地大大削减,“同治中兴”的格局一夜之间破产。对清朝士民和舆论而言,原本被视为半开化夷狄的日本,变法后神话般地兴起,证明变法确是强国之途。除此之外,促使激进变法派操切行事,尚有一不曾言明的缘故。

    欧美诸国渡海而来,无意统治政治、文化相去甚远的中国,而更倾向于获取通商利益。欧美诸国倚靠条约体系保证邦国交通,甚至愿意协助清政府改良政府、海关诸制度,以促进本国的利益。清政府最初将欧美诸国视为狡诈的夷狄,但在交通往来中渐渐改变了往昔的偏见。“同治中兴”时期的朝廷诸臣对欧美诸国在王朝危难之际信守条约一事,印象颇深。因此此后清朝与欧美诸国大体维持着和平、相互信任的局面。

    相形之下,日本是大陆王朝近邻,向来与大陆往来不绝。清朝士民对倭寇之乱和万历朝鲜之役记忆尤深。明清易代之际,日本与南明诸朝廷、台湾郑氏的往来也令人怀疑其用心。在清朝政治视野之中,相比欧美诸国,日本是更危险的敌手。因为在古代历史中,许多半汉化的少数民族曾经入主中原,登堂入室,成为中原的正统王朝,更遑论政治、文化传统与大陆相近的日本。满族和许多更早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无疑加重了清朝廷的危机感,故而求变的思潮首先出现在宫廷内部。

    年轻的光绪皇帝自感亡国危机的迫近,他召见、提拔了一些下级官员和士人,组成了亲近自己的官员群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制定了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变法计划,期望以此挽救清帝国。直到帝国政治终结后,许多变法举措与帝国政治之间的冲突方才渐为人知。被冷落的慈禧太后及其官僚无意介入变法事务,“同治中兴”以来能相对而言独立处理地方事务的各省观望形势。但是光绪皇帝的变法未能发展到与慈禧太后及其官僚、地方对抗的地步,一次宫廷政变提前结束了皇帝前途并不光明的事业,使皇帝成为勇敢的改革者为后人怀念。光绪皇帝提拔的官员群体被解散,四位成员被杀。发动政变的慈禧太后深恨变法派离间皇室情感,仅仅为泄愤的缘故又处死了康广仁和坚持正统秩序的保守分子杨深秀。变法派追认他们为殉道者和圣徒,以标榜变法派的政治事业,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活动的鼓吹者,一心效法欧洲和日本的变法先例。可是他们对中外变法事务的了解,甚至远不如洋务派。但恰恰由于这种一知半解的天真,他们反而更能影响本国的舆论。戊戌变法毫无疑义是失败的政治活动,同时却是极为成功的政治鼓动。毋庸置疑,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许多政治活动家,大多是通过戊戌变法接受政治启蒙的。

    杨深秀,字仪村,本名毓秀,山西闻喜人。少颖敏,谙中西算术。同治初,以举人入赀为刑部员外郎。假归,值晋大饥,阎敬铭衔命筹赈,深秀条上改革差徭法,困少苏[困少苏:灾情稍微有所缓和。]。光绪十五年,成进士,就本官迁郎中,转御史。尝言:“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

    二十四年[二十四年: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人胁割旅顺、大连湾。深秀力请联英、日拒之,词甚切直。时朝廷锐意行新政,而大臣恒多异议。深秀乃与徐致靖先后疏请定国是,又以取士之法未善,请参酌宋、元、明旧制,厘正文体,下其议于礼部,尚书许应骙心非之,未奏也。会议经济特科务减额[经济特科:清为选拔“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而特设的科目。],于是深秀合宋伯鲁弹其阻挠。上令应骙自陈,奏上,劾康有为夤缘要津[夤缘要津:通过关系钻营重要职位],请罢斥,词连深秀,上不之诘也。御史文悌劾深秀传布有为所立保国会,并暴有为交通内外状,德宗责以代人报复,反获咎。深秀益感奋,连上书请设译书局,派王公游历各国,并定游学日本章程,皆报可。又请试庶官,日番二十人,料简贞实[日番二十人,料简贞实:每天考察二十名官员,选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而汰其庸愚罢老不谙时务者,繇是廷臣益侧目。湖南巡抚陈宝箴图治甚急,中蜚语,深秀为剖辨之,上以特旨褒宝箴,宝箴乃得行其志。

    八月,政变,举朝惴惴,惧大诛至,独深秀抗疏请太后归政。方疏未上时,其子黻田苦口谏止,深秀厉声叱之退。俄被逮,论弃市。

    深秀性鲠直,尝面折人过,以此丛忌。官台谏十阅月,封事二十余上[封事:指上书言事的奏],稿不具存,惟狱中诗三章流传于世。著有虚声堂稿、闻喜县新志。

    杨锐,字叔峤,四川绵竹人。少隽慧,督学张之洞奇其才,招入幕。肄业尊经书院,年最少,尝冠其曹。优贡朝考得知县。之洞督两广,从赴粤。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考取内阁中书。

    二十四年,之洞荐应经济特科。又以陈宝箴荐,与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并加四品卿,充军机章京,参新政。召见,锐面陈兴学、练兵为救亡策,称旨。七月,礼部主事王照上封事,尚书许应骙等格不奏。上闻,震怒,尽褫尚书侍郎六人革职,朝臣皆不自安。上手诏密谕锐云:“近日朕仰观圣母意旨,不欲退此老耄昏庸大臣而进英勇通达之人,亦不欲将法尽变。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非力行新政不可?然此时不惟朕权力所不及,若强行之,朕位且不能保。尔与刘光弟、谭嗣同、林旭等详悉筹议,必如何而后能进用英达,使新政及时举行,又不致少拂圣意,即具奏,候朕审择,不胜焦虑之至!”锐复奏言:“太后亲挈大位授之皇上,皇上宜以孝先天下,遇事将顺。变法宜有次第,进退大臣不宜太骤。”上是之。

    已而太后再训政,诸言新政者皆予重诛。锐既下狱,自揣实无罪,谓即讯不难白,次日,遽诏与光第等同弃市。宣统改元,锐子庆昶缴手诏于都察院,请代奏,始传于世。

    刘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光绪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治事精严,因谳狱忤长官[谳狱:判决案件],遂退而闭户勤学,绝迹不诣署。家素贫,而性廉介,非旧交,虽礼馈弗受。独与杨锐善。通周官、礼及大小戴礼记[周官:即周礼。]。其应召也,亦以陈宝箴荐,然非其素志,将具疏辞,川人官京朝者力劝之。一日,召见,力陈时危民困,外患日迫,亟宜虚怀图治,上称善。惟时言路宏启,臣民奏事日数百计,光第竟日批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