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这……晚辈凡尘未断,尚未想过要出家。”方仲说的是实话,一入空门四大皆空,什么恩怨情仇都要抛弃,自问还做不到。
见方仲一言回绝,通证大师面露失望之色。那通悔大师说话比较圆滑,说道:“方施主不用现在就下定论,贫僧和这里许多师兄弟,又岂是一出娘胎便知是要去做出家人的,总有一个明悟的过程,然后才发大善心,投入我空门之中。方施主有何未了心愿,尽管现在去做,也许有一天,你大笑三声,就来寻老衲剃度了。这等事,在我佛门之中比比皆是,且大都成为一代高僧,丝毫也不奇怪。”
方仲道:“大师说得也有道理,谁也不知未来之事如何。”
“那方施主还要现在就拒绝么,贫僧看你与我佛有缘,这是当无疑问之事,何不走一路看一路,留待以后再做决定。”
方仲沉吟片刻,点头道:“晚辈会考虑大师之言的,但这未来佛绝不可能是在下,还望方丈和众位大师明鉴。”
见方仲终于被通悔大师说得没有拒绝,通证方丈面上又浮现笑容道:“是也不是,并非贫僧和诸位师弟说了算,而是早有注定之事,日后自见分晓。”他再次拿起面前摆放的菩提树,向方仲道:“便如这菩提树,焉知它有一日会落在贫僧手中。”轻轻一挥手,这一截菩提树连同下面的托盘一起向方仲飞去。
方仲伸手一托盘地,把菩提树接在手中,有些惊讶的道:“方丈不想留下一些么?”
通证大师摇头道:“本寺僧人该参悟的都已参悟了,就算留下一片两片,所得也有限的很,倒不如給方施主以大用。”
“晚辈怎么敢独自拿下这么多,还是留一半在慈云寺之中吧。”方仲还想推辞,通证大师就是不许,连通悔、通忏等也说这菩提树不该再分,慈云寺并非是贪图便宜的地方,能有机会一见菩提树真面目就足以,不需要占为己有,那反而不是佛门中人的做法。
方仲只得收下菩提树。通证大师道:“方施主不妨多住几日,就在敝寺之中参悟一下菩提树的妙处,我这里佛门经卷奇多,正好可做佐证,就算有不明白之处,也可以随时向老衲和各位师弟询问。”
:
第五十八章 谁是未来佛(八)()
这慈云寺方丈通证大师看来是真想把方仲引入佛门之中,而他的目的也很简单,便是认为方仲极可能是未来佛的其中一个人选,虽然现在看上去不像,但真做了和尚,说不定就像了。 方仲心中也知这老和尚存了这样一个想法,虽然自己觉得这大和尚有些异想天开,但毕竟是好心,只得苦笑应允,答应在慈云寺之中多留几日。
众人又谈了一会方仲和通慈大师等在雪域之中的见闻,方仲告辞离去,而智真、智净也跟着站起,送方仲走出大雄宝殿。殿内只剩下慈云寺一帮老和尚,通证大师向其余几位老僧道:“诸位师弟,方施主的样貌你们都已看过了,是否觉得他便是未来佛呢?”
通悔大师道:“当时留在菩提树下的只有通慈师弟、智真、智净、还有这位方施主,其余都是异域之人。而能安然而回的听智真、智净言道还有其余几人,包括那姜文冼还有昆仑派一男一女两位弟子。不知各位可还记得那仓堂主的卜筮之言,这最后一句乃是‘龙精华盖临’,当时我等问他何解,他说前面卜筮皆凶,唯最后一句大吉。现如今果如其言,通慈师弟不幸罹难,死在雪域之上的还有那御风堂的风老堂主和西昆仑一位高人,损失不可谓不大,个个都应了凶兆。如今逃回来的人,自然就会对应着仓堂主那吉兆了。大吉之兆,莫过于未来佛出世。故而方丈师兄和我,才以为这未来佛就在几人之中。”
众僧开始窃窃私语,一个干瘦老僧道:“智真、智净如果不像是未来佛出世,何以那方施主就是,需知他连出家人都不是。”
通证大师道:“师弟又不是没去试过智真、智净两位师侄的根底,虽然修为有所长进,但对佛法之领悟并未有丝毫见地,未来佛可以修为低下、甚至手无缚鸡之力,但佛心可辩,聪慧过人,一法通,万法通,这才能立地成佛,担当未来佛之重任。智真、智净两位师侄年岁已不小,在见过菩提树之后却未领悟高深佛法,这未来佛必定不是他们两个。反观那方施主,年纪极轻,极有前途,一身修为在年轻一辈之中算得上翘楚,如非资质超群之辈定难办到,故此我以为未来佛极可能便是这位方施主,这才想一力引他入门。”
结不不仇鬼敌术由月陌情地孤这慈云寺方丈通证大师看来是真想把方仲引入佛门之中,而他的目的也很简单,便是认为方仲极可能是未来佛的其中一个人选,虽然现在看上去不像,但真做了和尚,说不定就像了。方仲心中也知这老和尚存了这样一个想法,虽然自己觉得这大和尚有些异想天开,但毕竟是好心,只得苦笑应允,答应在慈云寺之中多留几日。
那高瘦的通忏大师道:“方丈师兄,除了这三人外还有其他人,例如那姜文冼,或许这未来佛也能落在他的身上。”
通悔大师摇头道:“姜文冼虽然回来,但他是道门中人,且不说他是否愿意再学佛法,就算学了,又能有多大作为,而且就我所知,姜文冼和他的那位师弟师妹并未在菩提树下待过。连菩提树都未见过之人,断无可能会是未来佛。”
又有一个老僧道:“可是我等如今都见过了菩提树,甚至连小一辈的弟子,方丈师兄都让他们进密室,观此菩提树,仔仔细细的参悟了一番,可又有谁领悟了佛法要旨的。”
通证大师叹道:“想是一截菩提树的枝干并不能给人以参悟之力,需要整个菩提树都在眼前,才能净化心智,参透妙法。”
一众僧人纷纷点首,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凭小小一截菩提树的树枝,就想领悟出当年如来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出来的佛法要旨,无异于痴人说梦。通证大师那么慷慨把菩提树又还给了方仲,也是在多次尝试之后,发觉并不能让门下弟子参悟出什么妙法的无奈之举。
通悔大师道:“从雪域回来的就只有这么些人,算来算去,那方施主如不是未来佛,又有谁能比他更胜任此职?除非我慈云寺再派一批弟子去菩提树下参悟一番,然后回来,说不定能有更好的人选,但不知在座师兄弟之中,有谁愿意领着弟子去雪域?”
通悔大师连问几遍,众僧默默无言。连通慈大师这样一个有三世法身之人,都死在了那佛祖化身的手下,在座又有谁的神通比通慈大师还大。
慈云寺方丈通证大师道:“就算未来佛不是那方仲,也定与他有关,所以方施主以后的安全十分重要,断不容他有失,最好有人暗中保护于他,免得这未来佛出世唯一的一点踪迹也被旁人抹去。”
通悔大师道:“我慈云寺正受那大法师极力压迫,随时都有一战,抽不出人手来保护方施主,而且本寺僧众过于显眼,反而容易露了行迹,让方施主遭人算计。”
通证大师微微一笑道:“既然事关未来佛之事,又岂是单单只有本寺关心。贫僧自有主意。”他在袈裟内取出一只黄色纸鸟,上面画着几个朱红符文,折叠的惟妙惟肖。
孙远科仇方艘恨所孤方闹孙
孙远科仇方艘恨所孤方闹孙 身穿缁衣的尼姑眉毛一动,缓缓睁眼,两道如电光似的眼神瞬间射出,接着随意一扫,已把那纸鸟看在眼中。
通证大师伸手在鸟翅膀之上画了几个字,然后往空中一抛,这只纸鸟立刻扇动翅膀,飞出大雄宝殿,化为一道黄光往终南山方向飞去。
数个时辰之后,千里之外的一座草庵之中,一个身穿粗麻缁衣的中年尼姑正盘坐在一只蒲团之上,身旁摆放着一柄带鞘长剑和一窜佛珠。她闭目沉思,身后便是一处悬崖,悬崖顶上冲袭而下一道白色瀑布,一路下落,碰撞在凸起的岩石之上,飞溅出无数白色水珠,轰隆隆的流水声并不能惊扰她恬静无争之心。这位尼姑的淡淡峨眉如一轮弯月,长长的睫毛下是没有一丝瑕疵的玉容,看年纪也许才只三十多岁,但她的双手之上却已皱纹密布,这是一个看上去年轻,其实并不年轻的人。
孙科仇不独结学所孤战由通
瀑布上空黄光一闪,一只纸叠的小鸟出现在草庵上方。
身穿缁衣的尼姑眉毛一动,缓缓睁眼,两道如电光似的眼神瞬间射出,接着随意一扫,已把那纸鸟看在眼中。
她一伸手,纸鸟嗖的一声飞入掌心之中。
目光在纸鸟的翅膀之上停留了片刻,她的嘴角微微一翘,手中火光一闪,这只纸鸟迅速化为了灰烬。
:
第五十九章 谁是未来佛(九)()
方仲和小兰留在慈云寺两天,除了第一天和通证方丈等各位高僧见了一面外,又在第二日去瞻仰了通慈大师的佛塔。 所谓佛塔不过是慈云寺众多塔林之中的一座,修葺的并不高大,和那些供奉佛经和舍利之类的报恩塔不能相比,就是一座保留法身的小塔。
通慈大师身亡之后的尸身被智真、智净带回慈云寺之后,因为他已是三世法身,如果来世通慈大师又能投入慈云寺,并在这塔林内准确找到自己的前世法身,那就是四世法身,足以让一个刚刚入门的小沙弥一下子成为慈云寺之中举足轻重的高僧,少去无数苦修之功。通慈大师能在前三世都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只要慈云寺不亡,他是很有可能再次踏足慈云寺的,故此通慈大师的法身一定要好好保存。
方仲在通悔大师的陪同之下拜祭通慈大师佛。塔林之内还埋葬着慈云寺其他历代高僧的法身,曾经无一不是威名赫赫之辈,可惜大道艰难,真正能够成佛的又有几人。在无数佛塔之中穿行,只到眼前出现一座七八丈高的砖塔,看上去新砌不久。
通悔大师停下脚步,说道:“这便是通慈师弟金身存放之所。”
方仲站在这座砖塔前仔细观看,见此塔的上部都是镂空的佛龛,里面摆放着一尊尊小佛,那小佛的模样便如通慈大师身前的样子一般,身子肥胖,正抱肚微笑,笑哈哈的样子似乎永远都没有烦恼。底座是一座莲花台,下方才是深埋地下的地宫,如无意外,通慈大师的金身便在地宫之内。
通悔大师道:“方施主,听智真、智净两位师侄言道,你和通慈师弟一同参加了什么灵女选拔,又一起见识了菩提树,而师弟也是在看了菩提树之后才领悟了真正的慈心三昧。但不知方施主在菩提树下又想到了什么?”
听通悔大师这一问,方仲反而有些脸红,只因那时的自己正和大慧心佛母纠缠不清,根本没来得及在菩提树下好好参悟一番。方仲有些羞愧道:“晚辈虽然有此绝佳的机会见识菩提树,可惜没有佛缘,更无佛智,未能领悟其中奥妙。”
后不不远鬼艘恨接孤远鬼远
通悔大师笑道:“方施主其实是有佛缘的人,只是你自己领悟了什么,大概自己也想不起来吧。老衲有几句话要送给方施主,便是世上多诽谤我佛无情,其实我佛不是无情,而是以智慧超越贪恋和执著,用众生的大爱取代自我的小爱,当有人以小爱而想得我佛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