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书虫的世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产的黄豆是适合于当地水土所生的作物,各地水土不同,黄豆所蕴涵的内在有机元素亦各有差异。食用当地黄豆所制的豆腐,可以调整身体的体质以适应当地的水土,这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李舒崇没有带故土,但是他很喜欢吃农家自制的豆腐,难怪上次穿越《射雕》时没有水土不服。这次进入的《萍踪侠影录》是梁羽生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也是梁羽生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李舒崇知道开头阶段的故事情节:明英宗正统三年,云澄与师兄潮音和尚、谢天华相约前往瓦剌腹地救父回国,不料在回来的路上,受到瓦剌左丞相脱欢派出的高手追杀,云澄为让父亲尽早返回大明,留下来断后,与众蒙古武士搏斗,但因其武艺粗浅,寡不敌众,被脱欢府中高手天龙上人打下山崖,生死未卜。谢天华与潮音和尚护送云靖和云澄幼女云蕾至雁门关外五十里处时,被瓦剌国禁卫军统领澹台灭明拦住去路,澹台灭明奉右丞相张宗周之命,劝云靖返回瓦剌,否则将有性命之忧。云靖不听劝阻,反而痛骂澹台灭明。潮音和尚和谢天华二人误以为澹台灭明是来行刺云靖,一时言语不合,大打出手。二人与澹台灭明的武功不分上下,打成平手,澹台灭明深知云靖归国心切,于是将三个锦囊,送与云靖,让云靖分别到达雁门关三十里处、十里处和雁门关内时打开,可以应急。云靖非但不领情,反而痛骂澹台灭明。澹台灭明无奈,留下锦囊后独自离开。云靖一意孤行,没有理会锦囊妙计,于是到达雁门关后,被权臣王振派来的东厂番役们所擒,并赐一杯毒酒自尽,云靖含恨而终。潮音和尚和谢天华悲痛至极,大开杀戒,将雁门关外的东厂番役们全数杀光。谢天华在雁门关外立誓不杀张宗周,绝不回大明。将云蕾托付给二师兄潮音和尚,并让潮音带云蕾去小寒山拜四师妹叶盈盈学艺。自己则只身一人北上瓦剌行刺张宗周。

    不过,为了亲眼见证一些重要的情节,李舒崇还是掐诀念咒,使身影渐渐虚化,隐身来到了众人的面前。只见那老者(云靖)眉头一展,双手一伸,把那女孩子(云蕾)抱上车来,众人环绕驴车,都像那女孩子一样,出神倾听,云靖又拿出一根竹杖(这就是使节了,代表天子,性命可丢,节不可毁。),杖头上有几根稀疏的旄毛,云靖就开始讲他自己出使瓦剌,却被瓦剌右丞相,汉人张宗周陷害扣留,牧马二十年的故事。云靖多年愤怒,久蕴心中,说到此处,冷笑着从怀中摸出一块羊皮,上面写着几行红字,隐隐闻到血腥味(这就是羊皮血书)。如果说瓦剌与大明之间仇恨是国仇,那么云靖与张宗周之间的仇恨就是家恨了。可怜七岁的云蕾,小小年纪就要背负起这份血书所承载的国仇家恨,难怪她在梦里会被惊醒,估计是很害怕报仇杀人。

    第二天,云澄的三师兄谢天华先进雁门关通报,却被旗牌官用蒙汗药迷倒,关在黑屋里。雁门关的总兵周健冒死救出谢天华,反出了雁门关。李舒崇知道这一切都是奸臣王振捣的鬼,当今的小皇帝被王振蒙蔽了,坏事都是王振做的,皇帝只是替王振背锅!王振把云靖说成是投降了瓦剌二十年,现在又企图回国刺探军情的大汉奸,于是,小皇帝专门派钦差到雁门关外下诏书,赐毒酒给云靖,才使云靖蒙冤含恨,饮鸩自尽,跟随在谢天华身边的李舒崇都来不及出手相救。其实,就算来得及出手也未必有用,支撑他牧马二十年的信念突然间崩塌,云靖已经绝望到了极点,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李舒崇知道,云靖死后,雁门关的总兵周健回不去了,他会在雁门关外的无人地带建起了一个金刀寨,既抗胡寇,又抗明军;从不打家劫舍,只抢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自己这次穿越过来,难道要投靠金刀寨,做一个替天行道的好汉吗?或者,距此地七八里地,山谷里有一大片桃林,那个地方叫做”蝴蝶谷“,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难道在这个强敌环饲、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自己能安心做一个每天只知道种田饮酒,赏花遛狗的消极避世的闲人吗?

第六十五章 无声的“劝说”(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既没有投奔金刀寨的周健,也没有隐居于世外桃源般的蝴蝶谷,李舒崇选择了隐身进入雁门关,去寻找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李舒崇站在雁门关的城头上,反复品味着王昌龄的这首《出塞》。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修筑边关防备匈奴胡人入侵、汉代在边关内外与塞外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诉说的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华夏人民的共同悲剧!汉武帝时期,李广在做雁门关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千百年后的华夏人民,仍然期待着能有新的“飞将军”,来保家卫国,让人民安居乐业。“不教胡马度阴山”不只是汉代的人们,也是世世代代华夏人民共同的愿望。匈奴胡人,一直是笼罩在华夏民族北方地区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梦魇!而日本倭寇,从明朝至今,始终是我国东边的心腹大患。

    李舒崇原本想在雁门关内成立书院派,广收弟子,以培养一支爱国力量。但考虑到自己每次穿越的时间实在有限,做事情也无法善始善终,看来,只能借助一些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李舒崇不太了解明朝的武官军衔体系,太复杂了。他只知道明朝的实授武官体系是这样的:以总兵为最高,设有副总兵辅佐,下设参将、游击、守备。明朝武官,若无实授官职,哪怕官至正一品都督也无法领兵。明朝常以一、二品大员实授总兵,领兵作战。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往往各有职责,总兵是镇守一地,副将协守一地区,参将分守一路,游击将军为全镇机动部队,而守备独守一城。这样就形成镇守、协守、分守、守备的四级防御体系。雁门关原先的总兵周健为了救云靖,已经违背了朝廷的命令,被逼无奈只能落草为寇,去做了金刀寨的寨主,那么现在的总兵又是谁呢?

    第二天,李舒崇打算前往总兵府去打探一下消息。路过一个十字街口的时候,李舒崇看到了一个测字算卦的地摊,一个落魄的道人正在给一个受伤的军官算卦,两个“天涯沦落人”凑到了一起,挺搞笑的一幕,李舒崇正是被这场景吸引住了,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只见道人问了那军官一句话,军官便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了起来(还好受伤包扎的是左手),“丁大可”和生辰八字便跃然纸上,估计老道问的是军官的名字和生辰。

    丁大可,好普通的名字,估计父母希望他将来大有可为吧,李舒崇在心中念叨着。忽然,他心里犹如一道电光闪过,这个军官姓丁?高岭丁家祖传的雁门关的图画是不是他的?丁大可,好像十年后雁门关的总兵名字就叫丁大可,难道就是他?

    李舒崇见这个丁大可还在和老道纠缠不清,似乎要测算一个什么要紧的事情。可是任凭老道如何解释,丁大可都是半信半疑。

    李舒崇反复思考了一下,拿定了主意。他走到丁大可的前面,拿起桌上的毛笔,即兴在纸上写下一首打油诗:安庆宿松小孤山,怀宁丁氏一脉传。忠孝为本家风严,淡泊名利心莫贪。

    丁大可一看,腾的一下站起身来,把纸张攥在手上,四下里张望了一下,看到除了老道以外,附近并没有其他,于是目光凌厉地盯着李舒崇,张嘴就问李舒崇一连串问题,可惜李舒崇一个字也听不见。虽然朱元璋早已死去,可是对义门陈氏,尤其是陈友谅的后人来说,身世决不可泄露,东厂和锦衣卫无处不在,令人闻风丧胆。李舒崇一下子揭穿了他的老底,难怪丁大可高度紧张。

    李舒崇用手指了一指自己的耳朵和嘴巴,无奈地摇了摇头。丁大可见他是个聋哑人,心情稍有缓和,于是笑着拉起李舒崇的左手,撇下老道不管,直接去了自己的住处。李舒崇也不挣扎,欣然同行。

    丁大可暗中已起了杀心,只是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才带着李舒崇来到住处,想要详细询问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知情的同党。

    李舒崇知道自己身处险境,只是艺高人胆大,他毫不慌张,来到丁大可的书桌前面,提笔在纸上写着:我乃书院派掌门,特来救你,并传你武功,助你夺取总兵之职,不要自误。

    李舒崇继续写道:“眼下周健弃官不做,总兵一职空缺,诸多副将和朝廷中武官均虎视眈眈,你实力稍逊,与其勉强参与竞争,不如退而结网,蓄势待发,坐山观虎斗,日后可坐收渔翁之利。”

    两人又“笔谈”了良久,丁大可才相信李舒崇确实没有恶意,而且对书院派的神机妙算和绝顶武功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发下誓言,拜在书院派门下,由李舒崇传授内功心法和各种武功。李舒崇一心要把他培养成新的飞将军,于是天天晚上指点丁大可勤练武功,还把内功心法抄写下来,传给了丁大可。

    白天丁大可要处理军务,于是安排了亲兵陪同李舒崇出去转一转,李舒崇得以游览了雁门关的几个重要景点。

    李舒崇先去了李牧祠。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汉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早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十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雁门关内至今尚存李牧祠旧址,有碑石数通,记载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事迹。李舒崇在此凭吊了一番。

    来到雁门关,当然不能不去杨家祠。北宋时期,雁门关的战事更为频繁。当时从雁门山到恒山一带是宋与辽的分界,辽多次向宋进攻。脍炙人口的“杨家将”的故事就主要发生在这里。杨家将镇守边关,对遏止辽军想从幽州南下取宋,起到了牵制作用。宋对辽的战争是生死存亡之战,战争很激烈,也极艰苦,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人荡气回肠扼腕长叹:杨令公血战金沙滩,撞死李陵碑,杨七郎乱箭穿身,杨四郎流落番邦,杨六郎把守三关口,七郎八虎闯幽州,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这些故事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于李舒崇都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了。

    走遍雁门关的主要景点,李舒崇对这些地方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似乎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他心中暗想,不知道我又将会在这里留下怎样的传说呢?

第六十六章 无声的“劝说”(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李舒崇站在雁门关新修的城墙之上,望着北方,心中不由得想起了陆游所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