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槿缁穑释沤üα⒁担嵌怨凶盘烊坏氖姑校鼋胂嗍撬亲巫我郧蟮拿蜗搿6飧鍪贝蛭奈涔僦盎乖对恫皇呛笫滥敲淬挤置鳌N奘奈颐茄壑械奈某蓟岽奘奈浣岢鋈挝闹啊1热绱竺靠兹诰偷H喂芯詈突㈥谥欣山闹拔唬诰踊旒A艘槐沧拥拇蠡档岸恳膊畹愕绷松俑睿ヌ婊实劾聿啤�
数轮之后,轮到刘备出场了,他紧了紧腰带,便调整气息,缓步上前,把箭囊中的箭插于地上,完全不理周围此起彼伏的喝彩声,等气息平稳后,才取箭弯弓,瞄准之后便放,不一会,十枝箭便全射了出去。
等前方报靶的把大大的全中旗帜一挥舞,场上的欢呼声更炽热了。人堆里就有人不平衡了,不满道:“看把他得意的,凭什么啊!”
便有人不屑道:“凭什么?凭他刘五郎提出了格物致知且身体力行之,凭他提出了我等儒者当为天地立心,凭他校正完善了句读(标点符号),凭他的学识文采。你写得出桐叶封弟辨、管仲论?”
众人皆哑口无言,莫能以对了。此时的刘备,已经向四周同学团团行了一礼,退场休息了。同门数百,全中的不仅是他一个,还有许多。当然不仅是射艺,还有经学上的,文学上的,他都遭到了打击。郑玄门下,能人实在是太多,不太好混啊。
他刚拜入郑玄门下时,便引起众多同门嫉妒,因为他是数百弟子中,少数能得郑玄亲自指点开小灶的。人多了,便有江湖。刘备甫一入门,便享此待遇。其他郑玄门下自然不干,你有何能耐啊,不如让我们来称称你的斤两?于是纷纷鼓噪着要和刘备较量较量。
自古文人相轻,更何况这些自信自大的热血少年。郑玄也自然不会去干涉,真金不怕火炼。再说了,他的门下,哪月哪日不在辩论中度过?
眼见似乎犯了众怒,刘备也是很无奈,只能准备露两手了。结果差点就老马失蹄了,用尽了全身解数,才维持了个不胜不败。这一番比试,让无数学子心折,就算还有不服的,也只能在腹内牢骚几句,不敢多言。也让刘备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这个穿越众也不是万能的,自己太渺小了,天下之能人异士无数,比他强的不知凡几,他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保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态度。
刘备的名声是竖立起来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烦恼。郑玄门下的学生,太喜欢辨论了。有时候一日甚至有好几场辨难。刘备不参与还不行。因为这种风气就是郑玄引导的,他就喜欢提出问题,然后让弟子们去切磋琢磨,然后来问难、启发。就是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他的门徒中才会不断涌现出闻名于世的人才。
可是刘备不喜欢参与这种辩论啊。因为在经学上,两世为人的他加起来也不是一些师兄的对手。能甩他好几条街的厉害人物太多了。这种学术,重在积累,在知识的深度上,他自然不是浸淫此道多年的师兄们的对手。幸好他还能因为超前的眼光和不同的角度,每每阐发新论,让大家耳目一新。
勉力坚持没多久,刘备就开始动歪脑筋了。他首先把他精心准备好的标点符号给拿了出来。标点符号其实在先秦便已经开始使用,在汉时,标点符号被称为句读,读字同逗音,就是句号和逗号。很多经书在印刷和手抄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标记句读,那么为了不产生误解,歧义,读书人就会自行的去增加句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士子家中有藏书无数,还要去游学遍访名师的原因。为什么许多名儒学生很多?为什么卢植、郑玄等人都要去拜马融为师?一是为了交流,让自己的学术更上一层楼,二就是去看看,自己的书有没有读错,断句是不是正确。
这时的句读就一个句号一个逗号,而且还很不美观,诸子身上的书籍断句,都是抓了大笔随便点一个墨点。让刘备看得甚是难受。他之前在卢植门下时就有这个想法,但一直没来得及实行。现在在郑玄门下,拿出来就更好了,因为学徒更多,影响才能更大嘛。
刘备也没有弄太多符号出来。就那么几个,可是也足够让一干同门佩服了,“。”句号,意章句之结束;“,”逗号,意尤未尽也;“?”问号,表示疑问;“!”感叹号,表示语之诧异叹赏也。就这么几个符号改善一使用,再读书时,便觉得赏心悦目许多。因为此时读书,都是用的吟诵,大家便发觉这几个符号和语调之高低,情感之变化特别契合。不由纷纷夸赞。郑玄也决定在他以后的著作中,采用刘备所完善的句读符号。
然后刘备又在辩论的时候,根据主题,写了几篇文章。当然,文章是后世唐宋八大家的,他堂堂中文系出身的,自然会记得名家之作。说实话,不到万不得已,他实在是不愿意做文抄公。只是师兄们给的压力太大了,他怀有目的而来,自然不能“泯然于众人”,只能借一借后世诸大家的名作了。
在一次讨论商、周施政得失的辨论会上,他“写”出了桐叶封弟辨;在一次讨论古之名臣将相的辩论会上,他“写”出了管仲论,之后又连续抛出贾谊论、晁错论和六国论。这些文章,论证周密,驳难犀利,纵横开合的同时又立论新颖,雄辨折人。最关键的是能够借古寓今,话里话外,似乎都在劝说当今天子治国要以道,要能纳贤用人。。。。。。这正骚到诸学子的痒处。从来文人似乎都是怀才不遇的,皇帝似乎都是信用奸佞的。热血青年们大抵都爱议论政治,一个个的还自诩才高八斗,觉得国朝现在如此这般,都是没有启用自己的结果。君不见,诸葛亮隐居的时候不也自比管(仲)、乐(乐毅)吗?当然,他那是有真本事,但没本事也自比管乐的人也不计其数。
刘备就这样声名鹊起了,然则他却闭门不出,让刘恪告诉来拜访他的人,说他自知学问不足,还要继续深造,还在他住的茅屋外竖了两块木牌,一边书:“书山有路勤为径”,一边书“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高冷的逼格一树,大家反而更喜欢他了。因为这是典型的两汉名士的行为风格啊。
却不知道茅屋里的刘备,打定主意以后在郑玄这里就专心带领大家去搞格物,什么经学章句啊之类的不去碰了,他实在不是搞学问的料。当然,这得要耐心等待。
就这样,二三个月后,刘备就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有着一定的声望。不过,他混迹了好几个月,没见到孔融,也没见到太史慈。只记得三国演义和部分三国志的他,根本就不知道那个四岁能让梨,十岁独自造访李膺家让众名士称赞,十六岁便做主收留逃难的张俭的大神童大名士孔融如今正在洛阳为官。他也不知道太史慈乃是东莱黄县人,这个时候才几岁,估计还在田地里玩泥巴。
当然,史书上有所记载的几个人还是出现了的,比如管宁、邴原和华歆,国渊。这几个人是一伙的,向来走得比较近,在郑玄这里没待多久,又游历他郡寻访名士去了。因为在史书上没有给刘备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刘备也没太在意他们的去留。
还有几个有印象的就是刘琰、程秉和郗虑,刘备也仅仅是记得自己曾经所读的史书上似乎有他们的名字。后来一接近,才知道,果然能留名青史,哪怕仅仅只是出现个名字便被一笔带过的人物,都不简单。这三个家伙,就是经常把刘备弄得差点下不了台的师兄。之后便臭味相投,相互渐渐熟悉了起来。
至于刘备还想见的一个人,他的早期幕僚之一,孙乾孙公佑,也仍然没有出现。于是到目前为止,刘备仍然只有刘恪一个人跟着,至于在来的路上所幻想的招纳一堆谋士名臣做小弟,早就被现实所湮灭,从此再没想过。
郑玄在高台上看着刘备离场,对这个弟子,他是很高兴的。很难想象卢植能艰难割爱,让刘备拜于他的门下。他实在是太满意了。不论是人品风姿,还是对待学术的态度,都让郑玄暗里乐得合不拢嘴。
&感谢书友130722104741518江湖过客,,,,,的打赏,多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十一章 东莱故事(2)()
一晃又是十来天,夏四月癸亥,益州郡蛮夷又扯旗造反了,太守李顒率兵迅速扫平了叛军。朝中又有人上疏,说盗贼四起乃是天子失德云云。皇帝也懒得去理会谏臣,天子只觉得这种官员的存在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你训斥他吧,他满天下说你是昏君;你置之不理吧,他又四处嚷嚷说你默认自己是昏君。。。。。。这次皇帝主动了一把,下诏大赦天下以施恩,顺便堵住言官的乌鸦嘴。
这日,刘备正在和徐子平,张玄子几个相熟的同门种地,好吧,不光是他,比他家世好到哪里去的同门,都在种地。没法子,这么多人要吃喝,除了少量土豪供奉外,更多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忽然间便听得一声熟悉的朗笑:“五郎!我来啦!”
刘备抬头望去,不由大喜:“子达,你终于来啦!”一别匆匆数月,卢敏终于北上青州与刘备等一班旧友相聚。
卢敏一身风尘,看样子是刚来还没沐浴更衣,就来寻刘备了。卢敏哈哈笑着与刘备身后的诸人一一见礼,好不热情。他一个人待在卢植跟前,实在是无趣得紧,卢植对这个长子又极为严苛。现在逃脱了卢植的掌控,只觉得天地都变得辽阔。
刘备看卢敏风尘仆仆的便问道:“子达,你还没拜见老师罢?”
卢敏道:“我一到此处,便去求拜,童子说老师进山去了,不知何时才归。我想着见你们,便一路寻到此处了。”
诸人又聊了一阵,卢敏才回居所清洁更衣。
卢敏来了,刘备大喜过望,自己的格物学便又添了一员大将。他在这里待了数月,徐子平等人也和他说了,他的理论虽然得郑玄赞赏,也有一部分人在研究,但终究还是太小众。最要命的是有一部分人去格物,搞得鸡飞狗跳又没甚成果,于是被嘲讽的同时,也被一些人视为旁门左道。
卢敏与自己待在一起的时日最久,默契早生。对格物学的理论认识得也最深,由他来协助自己推广格物论,再好不过。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刘备和卢敏等人一起,就开始忙碌起来。在提出了引力,压力,重力,浮力等一系列力的概念之后,又把自己曾经的格物成果,也就是那些小实验,一一作出准确的描述。
原谅刘备不是一个理科生。他打小就理科不好,是以大学是文科,毕业任职也是在文学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初中高中那点可怜的理科知识,早就因为用不上而遗忘得差不多了。有些知道的,他目前也无法来解释什么是质子,粒子。且刘备也没准备在这里成为一个学术大师或者是科学家,他只把他知道且能够准备解释、符合目前环境的观点提出来,然后在后面推动下。具体的研究工作,可以让感兴趣的人去做嘛。自己只要培养大家的兴趣爱好就好。这里的聪明人,可一点也不比后世少。关于这一点,深切领会过的刘备是无比肯定的。
有了卢敏的积极参与,这样类似于后世兴趣小组的一个小团体便初步成型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壮大。
五月,太尉陈耽罢,司空许训为太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