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刘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知道党人和阉人之间的过节,他平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他们闹,只要不太过份就好。他们一闹,他这个天子也就放心了。要是大臣和宦官一团和气,那才真是出问题了,果真如此,他只怕晚上都睡不安稳。说到底,党人与阉宦之间争斗得你死我活,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推波助澜,好多事情,他并不压制,而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不为什么,只因为天子不需要一团和气团结一致的朝堂。当然,他也没有大开杀戒,天下党人那么多,他也只不过是把闹腾得最欢,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家伙给定点清除罢了。天子不需要所谓的士林领袖,天子只需要听话的臣属。郑玄是党徒,不也仅仅只是禁锢不让他出仕吗?还有那些这里逃那里躲的,真要较真了还抓你不住?至于党人被牵连死了数百人,在他眼中,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君王让你死,你还敢不死嘛?

    议郎跳出来一通指责,皇帝心情就有些不好了。议郎是朝臣,而小黄门却是他的家奴。朕的家奴说几句讨巧的话来讨朕的欢心,怎么就是惑上了?难道在尔等心中,朕就是个是非不分,好坏不明的昏君不成?一个是拿工资干活的打工仔,一个是家里终身的奴仆佣人。皇帝向着谁自然不用说了。

    更何况小黄门都是侍候人侍候惯了的,议郎一站出来没说几句,他就跪在地上默默抹泪,那可怜巴巴的小受样,谁看了都受不了。可惜议郎大人那时正说得兴起,口水四溅,唾沫横飞,压根就没注意到。否则,他一定不会再继续滔滔不绝下去。

    天子动怒,也很少摆在脸上,只是不耐烦的说了一声说朕知道啦,既然议郎说是谣言,便请议郎去核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来回报。心中却是在想回宫就去看看哪里还有缺,把这个家伙给扔出去,眼不见心不烦。

    不知道命运已经改变的议郎大人老老实实的奉旨去把这事给弄清楚。因为是给皇帝办差,丝毫不能有错,他就一家家的去跑,把有在阳丘山受学的弟子的家书给全部收集起来。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他也惊呆了:竟然有人能飞天?

    他的第一反应是假的,这是骗人的,可是面前无数封的书信告诉他,这事是真的,这事也骗不了人。当时现场数百号人呢,蒙骗一人,十人易,蒙骗如此多的人,这本事也和飞天差不多了。

    议郎这一晚上也没睡好,第二天,怀着莫名的心情回去交旨了。并提出,若是此事是真的,当召刘备进京策问之,因为此事于军事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说,这个时代的官员都是很有水平的。可能有些人很固执,很爱名,但眼光见识和手腕,真的是不错,很有几把刷子。比如这个议郎,在确认这件事情是真的后,脑子稍微一转,便联想到军事上去了。

    本来皇帝对这事没兴趣,可是一听说居然有人能飞天,尼玛,不淡定了。皇帝也是人,他又是好动贪玩的年纪,当下就来了兴趣,道:“可下诏命其进京,置之西苑,命能工巧匠制其器,军士试之。”

    此言一出,众臣大惊。皇帝虽然年轻,但一些特征在开始暴露了,喜好收集奇异器物,喜好财货,喜好享乐。。。。。。基本上就没有他不喜欢的。年纪越大越荒唐,诸如让**佳丽不穿裤子,淫心一动就扑上去啪啪啪之类的行为不要太多。西苑是个什么所在?西苑基本上就是供皇帝享乐的地方。刘备进去了,除了给皇帝卖苦力做飞行器,便没有一点用处了。

    刘备乃是卢植、郑玄弟子,妥妥的士林中人,且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前番诸人看了刘备的格物论,不管赞不赞同刘备的观点,但刘备有才学那是公认的。且此次又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可谓是世之良才。要是进了西苑,那十有**就废了。岂不可惜?

    且皇帝转的什么心思他们还不知道?肯定是动了玩心,等刘备进京了,把飞行之策一献,搞不好没试验几次,皇帝就要自己去玩了。皇帝从来不按套路出牌,这种可能还真有。宦官们只知道讨好皇帝的欢心,哪里会去劝阻皇帝,巴不得皇帝玩得开心呢。可是他们这些大臣哪敢让皇帝冒这个险呀。万一有个差错,他们众臣,真的是要遗臭于青史了。到时候在朝的,有一个算一个,通通都得为皇帝陪葬。

    皇帝就算活够了,他们还没有呢。于是一个个的站出来,纷纷劝阻。从博士,议郎,尚书,侍中,九卿,三公一个比一个来头大,一个比一个言辞激切。好吧,他是皇帝没错,但他做不到反对整个朝臣的意见。皇帝脑袋一转,知道大臣们是猜透了自己的心思,怕自己冒险,于是也就顺着台阶下来了,接受了这份好意,难得的没有发火,散朝之后便回宫玩乐去了。不过,皇帝心中还是记住了刘备的名字,在他看来,能做飞行器飞天的人,绝对是个会玩的“玩主”。以后有机会,就一定要把他弄进京来,看看这个刘备脑子中还有什么其他的奇思妙想。

    刘备人生中第一次简在帝心,就是个如此的印象,要是他知道了,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大臣们浇灭了皇帝的小心思,退朝之后,却是纷纷议论起刘备来了。这小子,实在是太能折腾了,最近京师里,不断传着他的名字,一会儿格物,一会儿飞天。真是后生可畏啊。

    要说格物论还让许多人有些不以为然的话,但能从格物中格出飞天这样的壮举(刘备把飞天也归于格物之功),那就不得不让人为之侧目,引起重视了。对格物之说再不感兴趣的人,此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毕竟一类类实证就摆在眼前。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让他们去相信十几岁的少年刘备是得天之授的异士,他们宁可相信格物之中有大学问,无意之间被刘备发现,从而做出如此之多的惊人之举。

    没听刘备自己说嘛,他自己从小丧父,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道路,他又好突发奇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一步步知行合一,走到了现在。而他的一些格物事例也证明了,确实是要做很多论证的功夫,才能行之。好吧,到此,刘备所有的自我解释,自圆其说便被许多人接受,并进行自我完善。觉得刘备这是因缘巧合,实际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多思考,多动手就行了。要是自己如刘备这般,自己也能做成。其实刘备就是要他们这么想。

    袁绍此时在家居丧,但他绝对不是不与外人来往,反而和他交结的人络绎不绝。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袁绍是袁术的异母兄,本来是庶出,过继给二伯父袁成为嫡子。一下子身份便和袁术平起平坐了。袁绍长得好看,姿貎威仪,又讲礼貌,能折节下士,两个叔父袁逢和袁愧又怜他少年丧父(过继之后他的父亲就是袁成了),对他格外喜爱。袁术心中便有些不舒服了。尼玛,一个庶子,凭什么得到众人的喜爱和夸赞?两兄弟的裂缝在少年时代便产生了,到后来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兄弟不能齐心而各自败亡。也是一个悲剧了。

    却说袁绍这日正在接待曹操。他们打小就认识,是一起玩大的小伙伴。也是说到刘备。袁绍便道:“刘备,真乃壮士也,飞天之举,着实令人心向往之,可惜某居丧在家,若不然,便即纵马往东也!”

    曹操抚掌大笑:“本初此言,正合我意。若不是家中大人不许,我便弃了这鸟官,往阳丘山寻刘五郎去也。”

    曹操这官做得,越来越不顺了。下面的吏员,一个个的也态度不好起来。他知道,表面上虽然依旧平静,暗底里却已经波涛起伏了。他的命运如何,他实在是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官场菜鸟,有些慌乱有些灰心再正常不过。却不知道,家中大人的沉默,也是对他的一种磨砺呢。也许是经过了这一遭,以后的曹操,才会时刻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罢?逃亡路上杀故人吕伯奢和后来的他睡觉时有人靠近他他就会梦中杀人诸事,便是一种证明吧?

    &第二更送上,什么话都不说了,只能再一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今天累得不行,要去睡了,大家晚安。

第二十七章 东莱故事(这应该是第几了)() 
冬十月壬午,皇宫御殿后槐树在无大风无地震的情况下突然自拔倒竖。这种奇异之事,让皇帝心中有些不安。便召了群臣和太史台星官史官来议议,这到底怎么回事?

    众臣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结果,话里话外无非就是皇帝德治不彰,所以上天示警,要勤政爱民,不要怠政云云。好吧,皇帝心情不好,既然你们说是上天示警,那么就三公替朕顶罪吧。皇帝顺手一指,就你了,结果司徒袁隗悲剧了,被罢职回家了。而皇帝连罪己诏都没下一份。在古代,上天有什么警示的话,比如日食,月食,地震,洪水等天灾的话,基本上都是三公或宰相出来替天子顶黑锅。没办法,不能向天下百姓说天子无道失德,只能说是辅佐天子的重臣治国不当。不然的话,这天下还要不要了?

    朝堂人事变动的同时,辽西出事了。辽西刘太守不知怎的,在奏书中把天子惹毛了,下旨槛车征到京师廷尉处等候处置。此时律法严苛,犯官不得与原来的吏属接近,众僚臣想出力也只能干瞪眼。于是公孙瓒便改容易服,向京师官员诈称刘太守府中侍卒,一路护送刘太守入京。到了京师,按皇帝的本意就是先把你关在昭狱里好好反省反省,等我心情好的时候再说。

    众臣听了,心想,这还得了,等皇帝你什么时候能想起来刘太守的时候,只怕他已经是冢中枯骨了。于是纷纷出言,这个说刘太守目无君上,那个说刘太守不堪大用。皇帝便来了兴趣,说既然这人这样,你们说该怎么办啊?

    众臣便商讨出一个结果,说这人这么讨厌,不如发配到日南去,让他滚得远远的,这辈子都别想回中原。这样陛下您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真的是大汉的最南边了,交州七郡,日南最是遥远,十足十的蛮荒之地,犯官发配最惨的地方。皇帝一听,行,就这样办吧,让他去日南待着去。

    众臣闻言松了一口气,行,就算发配到日南,也总比死在大狱来得好吧?公孙瓒得到这个消息,也傻了。他以为护送太守到京师就算完事了呢,这样他的义举也完成了。谁曾想。。。。。。

    谁不知道日南是个不毛之地啊,路途又那么遥远,估计此次一去,十有**回不来了。于是悲壮的公孙伯珪便带了祭品到北芒山上,面北遥祭祖先:“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史载是慷慨悲泣,再拜而去,闻者莫不叹息。就这样,公孙瓒的义举得到了无数人的赞赏,或许知道公孙瓒可能是个将死之人,于是各种美誉都落在他头上。就在这种气氛中,公孙瓒护送刘太守上路去日南了。

    或许有人说,公孙瓒不去日南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嘛?其实不然,后世还有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呢。公孙瓒做为刘太守的旧属,要么就不要护送刘太守来京师,既然把自己架到大义的份上,送恩主来京师了,再闻得恩主要发配日南,然后自己不管不顾的回辽西,这还是人吗?这让世人怎么看公孙瓒?那前番相送来京师这段就白演了。

    要说公孙瓒从辽西护送刘太守来洛阳,确实是为了图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