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扬州还有个九江郡在关羽手里,而关羽在南方操练水师多年,就是北方连年大战,他也不曾北上,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将来征伐扬州吗?
若自己还打算坐视不管不顾,只怕将来刘备军至时,这天下便再无一人可以相助自己了。一念至此,孙坚觉得,曹操提出的结盟,真真是再好不过。两家联手,又有大江为险阻。实在不行,划江而治也可以啊。拖个几十年,再让后世子孙凭本事去争好了。就不信你刘玄德厉害,子孙也如你一般厉害。
于是孙坚便给曹操回了一封信,在信中约定,两家从此结盟,共同进退,互相扶持。若违此誓,天人共戮之。并表示自己将准备出兵,以牵制刘备。让刘备不至于迅速占领兖州。
刚好孙策剿平山越回来,孙坚便把孙策给唤了过来。问其出兵救援曹操如何?
第六百二十章 扬州异动()
孙坚一问,孙策便道:“关羽在九江一日,我扬州便不得安宁,攻之可也。”九江郡太过重要了。高悬在扬州头顶,扬州了为提防关羽,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孙策早就想出兵攻打了。
孙坚听了,摆了摆手,让孙策放手去做。
孙策离开后,便寻来周瑜、鲁肃二人,商议道:“父亲已与曹操盟,约定共进退。今欲使我出兵击关羽,好解兖州之危,公瑾、子敬,可有良策以教我?”
这些年,因为外部环境尚好,没有大的战争发生,孙策在扬州,连平豪强、山越,稳定地方的同时又招贤纳士,许多有才能的人纷纷被他发掘。如今孙策麾下,也可以说得上是人才济济了。
除了其父孙坚留下来的以程普、黄盖、韩当等为首的资历派和以孙贲、吴景等为首的血缘派外。像周瑜、鲁肃、吕蒙、蒋钦、周泰、虞翻、徐盛、贺齐、潘璋、胡综、全柔等人,全都是孙策一手提拔的,这些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孙策的个人魅力而前来投奔他的。周瑜、鲁肃就不说了,像胡综,十四岁就跟着孙策,为他门下奔走。可以说,要是没有孙策,这江东还不知道归谁所有呢。2yt。org
周瑜与鲁肃听了,便细细思索起来。
良久,周瑜便道:“若欲联曹,可遣使豫州。我军攻九江时,使其东进,先拔彭城。若彭城陷落,上可攻瑯玡而救兖,下可击东海而取徐。刘玄德远在青州,势不能救,若关羽想救徐州,九江便为我所有也。”
鲁肃也从此议,并表示,若能动作快,配合好,指不定徐州也能打下来。
周瑜不愧是当世一流的统帅人物。一针见血的便指出了徐州的弱点。若能与曹操联手,自己攻打九江,拖住关羽的同时,使豫州军突袭彭城。到时形势就截然不同了。彭城一失,关羽的后路便不安稳,他若往救彭城,九江难保。不救,危险更大,搞不好徐州都有崩溃的风险。
确实如此,看地图的话,青州与徐州形成了个“7”字,而兖、豫二州,则被这个7字所包围,而扬州又在徐州的下方。青州与徐州可以从容攻打兖州和豫州,兖州和豫州自然也可以轻易攻打青州、徐州。
刘备不是不知道兖、豫是自己的心腹之患。只是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不是曹操,而是袁绍。2yt。org等解决了袁绍,又把目光投向了关中。因为袁绍余部高干和袁尚逃到关中去了,不由得他不重视。若坐视不管,高干与袁尚说动关凉人马起兵,那真的就是一场灾难了。等平定关、凉之后,他这才把心思转向了兖州。借着曹操攻打益州破坏规矩的同时,他出兵了,兵进兖州,欲一举驱逐曹操势力。
只是刘备却不知道,曹操与孙坚暗底里已经结成同盟,兖、豫、扬三股势力要磨刀霍霍向徐州了。
孙策与周瑜等人商议已定,便去信豫州大将夏侯渊。约定两家一起兴兵之事。夏侯渊留守豫州,前不久已得到了曹操的来信,说已经与扬州结成同盟,一起举兵,对付刘备。在接到孙策的来信之后,便也开始暗中准备了。
两家暗中书信来往不绝。却是把刘备、关羽等人都瞒住了。周瑜对孙策一再强调保密性和突然性。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机事不密则害成。孙策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成功,他也千叮咛万嘱咐夏侯渊,让他不要走了消息。
夏五月,鲁肃率军在丹徒,孙贲率军在牛渚,作出欲渡大江之姿态,立时便吸引了关羽和陈登的注意。关羽恐扬州来攻,遂使甘宁统率水师,移屯历阳,然后开始巡江。
在调动甘宁之后,扬州大军几乎倾巢而动,孙策兵出六安,突袭合肥,把合肥给团团围住。到了这个时候,关羽仍然不知道孙策打的是什么主意,只以为孙策是想来争夺九江。若合肥失守,九江顿时就会被一分为二。到时南边诸县会尽为扬州所有,而关羽也会丢失一大截江防。这是关羽所不能忍的。
在猜到孙贲、鲁肃可能是疑兵之后,关羽还是坚决的出击了。他若出来,解了合肥之围,那疑兵就是疑兵,若放任孙策攻打合肥,那疑兵就会变成真出兵了。关羽这里前脚一动,周瑜就率大军自淮水而下,兵围寿春。
关羽军至半途,收到消息说周瑜顺水而下围寿春,气极而笑:“吾征战多年,不意今日为孺子所戏。”
快四十的人了,被几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瞒天过海,关羽如何不怒。也怪不得关羽。关羽虽然也是独挡一面的统帅。但以他一人之力,想对付孙策、周瑜、鲁肃等人组成的豪华团队,确实是力有不逮。
寿春被围,关羽也不打算回去,他心中还是有数的,寿春坚城,又有吴匡、刘晔镇守,岂是轻易被攻破的。先解了合肥之围,击破孙策军,然后再回师也不迟。为了以防万一,关羽又去信下邳,令下邳相陈珪筹集粮草、兵马,若寿春危急,便出兵救之。
安排妥当之后,关羽便继续行军,直扑合肥。
扬州之里兵马四处出动,目的只有二个,一是调动关羽之后兵围寿春,二是调动镇守彭城的大将文聘出援九江。
彭城乃徐州要地,刘备知道,关羽也知道。之前是陈到镇守,后来是吴匡,再后来,文聘随刘表到了青州之后,刘备知道文聘是荆州人,也精通水战,于是便把文聘给派到与荆州差不多的九江来,作为关羽的助手。文聘来后,深得关羽信重,于是托之以彭城重任。
现在围寿春的目的达到了,而文聘却仍在彭城一动也不动。若是关羽调动文聘南下来援,那么已经在沛国的夏侯渊便会长驱直入,攻打彭城。
可惜的是,关羽没有调动文聘,文聘也在彭城坐镇,不动如山。既然如此,那就干脆先在九江大打一场吧。只有把关羽军队给打痛了,想来文聘等人也自然会来援救了吧。
第六百二十一章 扬州异动(二)()
孙策内心最想要的是在调动兵马围寿春之后,彭城文聘来援,而后豫州夏侯渊动手袭击彭城。最后关羽权衡得失之后,兵退九江而救彭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扬州兵也不用和关羽大打出手,可以轻松获得九江郡。但按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关羽兵至合肥,孙策便停止了围城,兵退十里,扎下大营与关羽对峙。人的名树的影,关羽在九江多年,所以孙策知道关羽不是浪得虚名。若自己再继续围合肥,合肥兵与关羽军一道夹击自己,自己肯定抵挡不住。那就先退吧。
关羽解了合肥之围,但扬州军仍在咫尺,自然不肯放过。于是便引军来攻孙策。两军混战一场,而后各自收兵。孙策有了亲自与关羽过招的机会,自然是不肯放过,兴冲冲的上去,结果却是不得不退却以避关羽之锋锐。论到斗战,孙策军中,目前还无人是关羽的对手,包括孙策在内。不过,关羽也战不过扬州军。因为扬州军中除了孙策,还有蒋钦、周泰、韩当等猛将在。单打独斗关羽谁也不惧,但对方一窝蜂的冲上来,他就有些招架不住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
关羽想速破扬州军的这个愿望,毫不意外的落空了。他知道不能在这里久待。大军征战在外,后方寿春被围,这粮食供应,是个大问题。除了自己,还有在外面的水师,人吃马嚼的,合肥没有那么多粮草。若就这样退走,关羽也甚是不甘。退走等于把合肥白白送给了孙策。
到现在,关羽不得不承认,扬州军的策略,很让人恼火。他不是没有办法破解,比如从徐州调兵。但若是如此做,又恐扬州那边鲁肃率军渡江。关羽这时才觉得,自己手里的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
周瑜在寿春,围而不攻。吴匡与刘晔见状,顿时便觉扬州定有阴谋,只是一时猜不透扬州到底想要做什么。于是也只好送信给关羽的同时,紧守四门,城内戒严。陈珪在下邳,得关羽之令,筹集粮草之后,打算运输到合肥,以供大军之用。
周瑜围了寿春之后,便四遣哨探,得知下邳有军来,于是遣吕蒙前往察之。吕蒙本以为陈珪是来寿春,结果远远一看,这方向完全不对,陈珪这是运粮往合肥方向。吕蒙见此,心中一动,于是重金求得向导引路走小道,伏于陈珪之前。
陈珪一路押粮,忧心忡忡,他本不必亲来,但他是徐州本地大户,最近风声有些不对,以他敏锐的嗅觉,他觉得可能徐州会有大事发生。所以他想前往劝一劝关羽,是不是暂时放弃与扬州军的针锋相对,退守寿春的同时,上书主公,让临甾那边作定夺。
自东城到合肥,一马平川,官道两侧都是平原,放眼望去,一目了然,所以在把斥候撒开之后,陈珪也便放下心来,觉得扬州军不可能来寻他的麻烦。
吕蒙行到陈珪的前方之后,也觉得这官道太过平坦,实在是没地方藏兵,勉强藏下来,只怕也是瞒不过汉军的斥候。左思右想,竟然被他想出一个法子来。他把部队分为十股,然后各自去了旗号铠甲,扮作商队,把兵刃都藏在大车之行,然后就这样迎着陈珪行去。约定在遇到陈珪军时,再一起动手。
这个法子,确实瞒过了汉军的斥候。毕竟不是野战部队,而是下邳的郡国兵。所以在查探上也没那么认真和专心。见到这些商队之后,并不以为意。吕蒙见成功瞒过在官道上来回驰走的斥候,心中不由大喜。
这时,最前面的一支商队,已经离陈珪不足五百米了。陈珪骑在马上,心中正在想事情,忽然一抬头,看到前方那支商队,不由问左右道:“来者何人?”
左右对曰:“禀府君,斥候已回报,乃是商贾。”
陈珪哦了一声,过了一会,放眼望去,只见那支商队之后,又有几支人马成群结队而来,这间距,这步伐,陈珪心头一跳立马就反应了过来,这是什么商队,这分明是训练有素的军队。陈珪立时便翻身下马,高呼道:“敌袭!”而此时,吕蒙离汉军已经不足三百米了。
陈珪突然一声大呼,把汉军都给吓了一跳,不过本能的反应,还是让他们立时各自结阵,然后举起兵刃提防四周。
此时吕蒙心中正在暗喜,想着可以打汉军一个措手不及,谁曾想眼见就要功成,却被陈珪一声大呼破坏了好事。吕蒙暗骂一声晦气。见汉军有了动静,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