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昌林道:“嘿嘿,这是我爹托了人,从上海商贸区带回来的书。听说都是教育部亲自主编的书呢,到时候考试内容就从这些书里出!”

    文昌林说的有些错,实际上这些书并不是教育部主办,而是陆军军官学校、海军军官学校翻译,编写的教材,这年头军校生也不容易。要掌控近代军事技术,你还得具备基础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海军的军官,要是不懂几何数学,天文水文等学科,连远洋航行都不行。

    不过这些教材虽然都是两所军校自行翻译并编写的,但是这些教材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教材,同样也适用于给其他初学者使用,所以教育部偷懒直接照抄了过来,然后印刷发行,乃是为了这一次的恩科专门准备的。

    毕竟在科举里要靠格物之类的学科,你总不能让学生们无书可学吧?

    而这些书籍也是给筹备中的‘帝国大学’准备的教材书籍,帝国大学,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用的‘国子监’,按照一开始教育部那边的官员策划,其实就是传统王朝的那种国子监,教习四书五经。

    但是内心里已经决定进行新式教育改革的林哲可不会同意去搞这些国子监,所以亲自改名‘中华帝国大学’,授课内容除了传统的国学,即四书五经外,还有算学、格物等学科,所学内容和恩科考试内容一致。

    如果是按照林哲的心思来说,即便是现在的帝国大学也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目标是要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现代的教育体系。

    并且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规划,那就是以前清时代的各种官方学府为基础,比如那些县学、府学。

    各地的私塾改为小学,而县学改为初中,府学改为高中,然后再建立几所和帝国大学这样的大学,由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只是现在帝国新立,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只能是一步一步来,要完成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变,也不仅仅是学科上的变化,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士子们知道,学了新式的学科就能当官!

    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学新式学科,才会去报告更高级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而要想让士子们知道新式学科可以帮助他们进入仕途,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科举里加入这些内容。

    所以说,这一次的‘宣武登极恩科’不仅仅是说要招揽一些博学之才,更重要的还是向整个社会阶层传递一个消息,那就是要想当官不仅仅文章要做的好,同时还得通晓天文地理,格物算学。(。)

第一百九十五章 科举题目() 
中华帝国的首场科举虽然因为要加考算学、格物等实务之学而引起了士子阶层中的议论,甚至不少人极为反对从而宣言不去参考这登极恩科。

    不过中华帝国毕竟和太平天国不同,太平天国也是办过科举,不过太平天国天生就和读书人阶层作对,传统儒家的读书人恨不得把毁孔庙,删改经书的太平天国给灭掉呢,那里会去参加什么太平天国的科举啊,1854年的天京科举,报名者不足十人,后来强行把读书人压进去考试才勉强完成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但是中华帝国却不是这样,总体而言,尽管中华帝国的崛起让诸多愚忠满清的不满,但是支持中华帝国的人也有不少。

    为何?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帝国可没有大规模废除儒家,毁孔庙,改经书,同时对传统儒家学子也并不排斥,甚至是大规模接纳,要知道如今整个帝国的官员阶层中,绝大部分都是前清降官出身,而这些前清降官又都是传统科举出身的。

    此外,中华帝国虽然在官制上进行了革新,但总体上还是采取了传统的儒家封建王朝的一些体制,这从当初林哲的登基大典、定都大典就可以看得出来,基本都是采用古制,进行了比如说‘祭天’这种极为重要的传统活动。

    林哲登基是合乎传统礼制的,而对认死理的那些传统读书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时候,名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如果年初林哲没有选择直接登基,那么他直接用一个所谓的‘中华元帅’称呼就是名不言不顺,是不可能得到广大士绅阶层的支持的,是不可能让诸多前清官员那么干脆的投诚的。

    所以这才有了当时的林哲占据不过弹丸之地就登基称帝,所为的并不是什么过一把皇帝的瘾头,而是为了让新生的中华政权取得一个合乎古制的大义名分。从而让控制区内的士绅百姓支持自己,让军政官员们看到希望。

    因此在诸多人看来,尤其是在浙江、苏南等这些中华军掌控去内的民众、士绅们看来,新生的中华帝国虽然刚崛起。但是已经是一个正统的王朝,只要继续发展下去他日彻底取代清朝成为神州大地的主人是有希望的。

    除了这些名义上的东西外,还和一些利益关系有关。

    那些士绅官僚们支持林哲?是因为可以获得继续当官的机会。

    那些普通百姓支持林哲,是因为林哲保证了浙江和苏松太等地的安定,而不用和安徽、湖北等省份一样惨遭战争的破坏。

    工商业的商人们支持林哲。是因为林哲保证了他们的商业利润,所以这些商人们也就成为了中华军的最主要支持群体。

    中华帝国的起家根基是哪里?是上海商贸区!

    中华帝国的最大支持群体是谁?商贸区的各大商行!

    商贸区中从工商业收取的税收,采购的军械物资几乎完全支持了中华军的扩大发展,而作为回报,中华军不但把极大的扩充了商贸区内的地区,同时还施行了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过去数年扶持的生丝业、茶、瓷器等行业就是明证,在商贸区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缫丝厂如同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短短几年时间厂丝就是彻底击溃了传统的土丝,出口量连年增加。

    这不仅仅让那些投资缫丝厂的生丝商行高兴。同样也让收购生丝的那些洋行们高兴,也让上海周边的养蚕茧的农民高兴,也让那些种植桑叶的农民高兴,同时也让提供贷款给缫丝厂、农民的钱庄等金融机构高兴,行业利润的提高,对于整个生丝产业都是形成有利的促进作用。

    而江南一地,什么产业规模最大?

    毫无疑问就是生丝。

    帝国促进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也不仅仅体现在生丝行业上,其他行业也同样大力扶持,帝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部法令,就是‘帝国公司法’。有利的支持了工商业的正规化,推动了大量的传统商业行会转化为现代化的企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

    综合上述,也就造成了中华帝国的最大支持群体并不是社会底层的农民。也不是那些封建官僚,而是工商阶层!

    如果采用历史教科书的说法,中华帝国的举旗造反,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资本主义革命’为民族的崛起带来了希望……

    而采用务实的说法,那就是中华帝国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因此在中华帝国辖区内,虽然也有些读书人对新生的帝国不屑甚至反对。但是支持的人也同样不少。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宣武登极恩科也是隆重召开了,按照传统,科举一般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不过由于登极恩科的会试在九月就要举行,时间紧迫,所以这一次的考试有些颠覆传统,略过以录取生员为目的的县试、府试、院试这三级考试,留待后续再进行,直接从乡进行,只要生员功名就可以直接参加。

    同时为了照顾以前的那些举人,所以举人可以不参加乡试,可以直接到南京参加会试。

    由于科举考试要考除了八股文章之外的其他内容,而且布告上也是说明了到时候考试的详细科目:

    包括:经学、格物、史论、策论四大主要科目,另外还有算学、物理、化学、自然四个小科目。

    由于是第一次办这种科举,为了降低难度吸引更多的士子参加,实际上对科学知识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必考的格物实际上就是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的一个粗浅汇总,里头的试题不会要求士子去验证一加一为啥等于二,也不会让士子去探讨过于电磁、粒子之类的物理话题,而是只考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细分出来选考的四个小科目才是重点,基本考试难度已经相当于军校生的毕业考试了,估计这些普通士子没几个能答得出来。

    而考试科目一经公布,书店里有关格物以及其他相关书籍就是遭到了哄抢,教育部提前印刷发行了书籍一共有十三种,每种都是印刷了五千册之多,分别在各大城市书店里销售,但是没相当没几天功夫就是被各地的学子们哄抢一光。

    不管是教育部还是林哲,都低估了科举、当官对于这些学子们的吸引力,只要有晋身的途径,这些学子们可不管你考试的内容有多难。

    不得已,教育部那边再一次加紧印刷这些介绍基础科学知识、介绍外国时事的书籍,不过士子们可不会空等,那些书商们更不会空等。

    教育部新印的书还没印完呢,一些盗版书商就是卖起了简陋的盗版,甚至有不少都是手抄书,而一些贫寒之家的学子也是很难直接购买一整套十几本的新书,所以都是到县学或者书院里听课的时候,直接抄书。

    而有意思的是,这些县学或书院的老师们也都是老学究,那里懂什么科学知识啊,所以都是照本宣科,直接读一本了事。

    不过也有聪明人看得出来,格物虽然也是必考,不过掌握一些基本内容就行了,而四大必考科目中,除了格物以及传统经学外,还有史论和策论两科。

    关于这两个科目到底是什么内容,一些神通广大的学子们也是从陆军军官那边偷窥到了他们的试题。

    陆军军官学校去年的毕业考试中,同样有史论和策论,其中史论中有一题为“秦商鞅变法乃强一统六国;宋熙宁变法而乱党争积弱,试论两者差异得失!”

    又有一题“明军户制前强后弱,清八旗绿营亦前强后弱,因何?如何避之?”

    这史论的题目看上去都是广泛而空大的,而且这种题目争议性极大,对考生的自主思维要求非常高。

    而这种题目也是贴合当代,属于非常务实的题目,一个说的是改革变法,一个说的是军制改革,对于中华帝国而言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是史论还在学生们的正常接收范围内,那是策论一科就让人更头大了,同样紧贴时代,陆军军校去年毕业考试里的策论中有这么一道:

    “自中英之战外商蜂拥而来洋货遍地,又商贸区成立后发展迅速商税激增,试论开港通商利弊以及应对之策!”

    这些试论、策论的题目对于一些只知道四书五经的普通学子而言,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不过还好,这以前的科举也不是没有策论,因此那些学子们普遍还能接受,一个个都是磨拳搽掌,试图发挥出色一举夺冠。

    众多士子中的董离也不例外,由于乡试是预定在八月,时间紧迫,这短时间里他几乎是天天埋首众多书籍中,所幸的是之前文昌林就赠与了他一套新书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