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考虑到这些,能让林哲放心的就没有几个了,一个是毕余同,但是此人已经是内阁总理大臣,不可能再去担任一省巡抚。
还有就是苏松太道薛焕,此人早早投靠了林哲的人,忠诚方面不用怀疑。而之前林哲把他放在苏松太道这个重要地方任道员,也是肯定了他的能力。
考虑到苏松太地区在江苏一省的重要性。让薛焕这个苏松太道升任江苏巡抚也是理所当然的。
其他数省的巡抚林哲也拟定了几个人选,有地方上的。也有内阁里的,比如说教育部大臣江道泉,还有工商部协办大臣郭龙云,其中的江道泉虽然资历十足,能力也相当不错,但是他现在是教育部大臣,按照传统的话来说就是礼部大臣,该职位不仅仅清贵,而且在内阁中也是排名靠前。这个时候调任他去担任浙江或者福建、安徽等地巡抚,有贬职之嫌。
郭龙云的话,此人在内阁中比较低调,他之前乃是金华府举人,1854年自荐进入林哲幕府中,长期替林哲捉刀来往公文,同时也频繁负责商贸区发展事务,为人虽然低调但是仕途上却是非常顺畅,曾短暂署理过上海知县。林哲当年收复苏州的时候,他也曾短暂的当过苏州知府,对发展工商业很有一手。
帝国成立后组建内阁,他被委任为工商部协办大臣。主要是负责纺织等轻功业事务。
虽然说帝国内部的官员总体而言有些混杂,有着大量不合格的前清降官在里头,但这一般只限于府级以下的官员。因为为了拉拢前清降官,一般对于知县、知府这些官员都是原职留任居多。
但是道一级的官员大多是帝国派遣的。因此地上的道级官员以及内阁协办大臣以上成员,绝大多数都是余胜军时代的班底。而且都是在庞大的余胜军体系里一步一步爬起来的干才。
中华帝国虽然成立的时间短暂,但是余胜军的历史却是有好几年了,从1853年开始到现在,也有四年多了,这四年多时间里不仅仅有着大量林哲自行招募的人才,实际上还有众多主动来投靠的人才。
就和曾国藩有幕府一样,林哲手底下也有大量幕僚,大量科举失意,或者官场不如意者跑到林哲这边来,试图建功立业。
因此在帝国官员中,尤其是核心高层里有着大量旧幕僚存在。
郭龙云就是其中一个!
为了挑选四省巡抚,林哲也算是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才是初步拟定由原苏松太道薛焕担任江苏省巡抚,由原工商部协办大臣郭龙云担任安徽省巡抚,由杭嘉湖道晏端书升任浙江巡抚,民政部协办大臣陈祥猛担任福建省巡抚。
其中的民政部协办大臣陈祥猛和郭龙云一样,都是林哲幕府出身,功名甚至都不是举人,而只是一个生员,此人处事圆滑之余又能坚守底线,和在林哲幕府中待久了,自然也是具有一定的新式意识。
而原杭嘉湖道晏端书却是有些不一样,因为这人是前清投诚官员里级别最高的一个,此人之前是清廷委任的最后一任浙江巡抚。当初何桂清在杭州战死后,清廷委任晏端书署理浙江巡抚,统帅清兵在浙江南部地区继续顽抗,后来在金华府被俘虏。
后来他见大势不可违,尤其是见过了中华军的强悍战斗力后,觉得留在中华军里也未必是坏事,所以很干脆的和其他降官们一样剃了头,然后当上了帝国官员。
先是被委任为杭嘉湖道道员,期间组织部对他的考语是‘任事老成稳练,胜于侈口而谈者多矣’即说此人务实而不虚谈,虽然有所非议但也是正常的。考虑到晏端书以往在前清时代就在浙江担任过杭州知府、杭嘉湖道、宁绍台道、浙江按察使等职位,对浙江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这一次把他提起来担任浙江巡抚。
也算是对他主动投诚的一个回报了,毕竟人家投诚之前就是浙江巡抚了,如果投诚后官位一直升不回去,别人看了还怎么投靠你中华帝国啊。
林哲拟定四省巡抚的人选后,组织部那边就是正式确定各省巡抚的行政机构,同时四省巡抚的候选人也是先后接到林哲的亲自召见,林哲一一吩咐过后,他们才是各自奔赴辖区上任。
兴许是受到了内阁这边正式筹建了四省巡抚机构的刺激,福建那边最先传来捷报,陈祥猛还没到任呢。陈云陶就是攻克了延平府城,歼敌三千余人。镇胡军余部逃亡邵武府。
陈云陶的第三军攻略福建已经长达大半年时间,现在总算是拿下了延平。而拿下延平后就代表着彻底掌控整个福建战略的主动权,以延平为依托可以西进攻击或者防守镇胡军,而没有了西面镇胡军的威胁后,陈云陶的第三军就可以继续南下泉州等地,彻底掌控福建全省为时不远矣。
福建那边传来捷报,但是在皖北那边却是有些缓慢,安庆迟迟无法拿下,而六安看似已经不堪一击,但是第三师依旧没能拿下。
北上的第一师情况要好一些。拿下凤阳府城后,第一师已经开始东进泗州,第一师之所以没等第三师等就提前进入泗州,是因为清军那边对苏北的增援已经越来越多。
在淮安城外的沈驰云第五军已经面临着极大的战略压力,沈驰云已经多次请求统帅部那边尽快结束皖北方面的战事,增援苏北淮安方向。
但是尽管第三师和第二师那边迟迟无法拿下安庆和六安,而且就算是现在就拿了下来,这些部队要增援到苏北地区也得好久,这走过去至少也得半个月甚至二十天以上。
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第五军的压力。所以第一军之第一师、第二骑兵团以及第九协防师先行东进泗州,并留下了第十六协防师以及新编成的第十八协防师驻防凤阳府,继续和多如牛毛的捻军各部交战。
说起这皖北的捻军,可是让中华军头痛的很。这些捻军虽然各部规模都不大,战斗力也不咋地,就算是协防军也能轻松击败阿门。但是他们入者为民,出者为捻。中华军打过去的时候化整为零当良民去了,但是中华军主力一走。立马这些百姓就摇身一变成为了捻军,到处袭击中华军的补给线以及小规模驻地抢掠军粮财物。
导致中华军面对捻军的时候极为被动,现在只能固守各地城市,但是很难彻底剿灭活跃在乡野的捻军。
如今主力部队第一师以及第九协防师走了,就剩下第十六协防师和第十八协防师这两个战斗力羸弱的协防师部队,要对付捻军就更加吃力了。
不过捻军虽然让人头疼,但是对于大局而言不足为虑,现在拿他们没办法是因为中华帝国的战略重心都放在太平天国和清军上头。
苏北和安庆以及九江那边才是中华帝国的重点关注地区,等中华帝国收拾掉上述地区的清军和太平军后,回过头来就能够彻底围歼这些捻军。
第一师和第二骑兵团以及第九协防师东进泗州之际,六安城外的施清瑄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迟迟无法拿下六安已经让他受到了来自统帅部的数次敦促!
“已经不能再等下去了,现在城内的贼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只需要最后轻轻一击就能够把他们彻底击溃,到时候活抓陈玉成!”一个上校如此说着,施清瑄感受到了上头的压力,这些第三师的军官们就更加感受到了压力。
一个个叫嚷这立即发动总攻,踏破六安城云云!
施清瑄面对群情愤涌的属下们,也是知道不能继续拖下去了,不然的话统帅部那边就会对自己严重不满,到时候皇上把他给撤下来,让别人主导六安战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当属下们相继发言后,他也是道:“各部都做好准备,明天我们就发动总攻,我就不信这六安城是铁打的!”
为了一击急即破,施清瑄也是对着属下们道:“以往我们作战的时候,总是想着如何避免伤亡,但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为帝国,为陛下而殉乃是我辈军人的荣誉,我希望明天一战,诸君不要想着如何减少伤亡,而是要想着该如何才能够拿下这该死的六安城!”
以往中华军打仗的时候,尤其是攻城战的时候很少会让皇家陆军直接上,都是让协防军先上,为的就是减少伤亡,但是长久下来,这就导致了面对坚城的时候,协防军打不上去死伤惨重,而皇家陆军却是因为害怕伤亡不敢亲自上。
以至于攻城战越拖越久。
现在,施清瑄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明天攻城不仅仅协防军要上,第三师这支皇家陆军也要亲自上阵。(。。)
第两百零六章 六安总攻()
九月二十九号,已经接近中秋时节的六安已经是逐渐转凉,昨夜的一场秋风过后,第二天尽管艳阳高照,但是却不似盛夏那般炎热了,阵阵秋风反而让人感到了阵阵凉爽。
这一次,围困了六安多时中华军终于是放弃了以往的围困战略,而是大军尽出摆开了架势要发动大规模的总攻。
从城外中华军摆开的架势来看,细心的人就可以发现城外的中华军和以往有些不同。
以前中华军也不是没打过六安城,但都是只有协防军上阵,那些穿着深蓝色军服的皇家陆军们大多都是在后面掠阵,充当火力掩护以及督战队的角色。
但是现在,列在最前面的却不是以往的协防军士兵,而是一个个穿着深蓝色军服的皇家陆军。
城头上的陈玉成也是发现了城外中华军的异样,面色有些疑重。
陈玉成自从年初率领纵横皖北后,可谓是一番风顺,一路从清军手中攻城略地,挟裹沿途的青壮百姓,短短数月内就是汇集了超过二十万人的大军。
但是自从中华军主力之第一军拿下扬州后掉头西进,他那数十万人的大军在只有数万人的中华军第一军面前如同纸糊一样,迅速溃败。
在合肥那边就是损兵折将,前后损失至少有三四万人,当时陈玉成见合肥守无可守,果断的率领大军西撤。
但是中华军却是紧跟其后,一路上为了断后又是和中华军打了几次,而让陈玉成感到绝望的是,前后数次战斗,他手底下的大军就没有胜过哪怕一次。
最后不得不依托大别山脉的六安、霍山互为犄角,汇集大军拼死抵抗,不是陈玉成想要坐困六安和霍山一带,是因为他已经退无可退,这在西边的话可就是湖北了,而现在的湖北自从被石达开拿下后。已经成为了太平天国仅有的一块地盘。
石达开给陈玉成的命令是,无论如何也要把中华军的西进攻势给挡下来。
实际上,石达开不仅仅给皖北西部的陈玉成下了这种命令,同样还给安庆、九江的守军下了同样的命令。
如此也就导致了安庆那边的太平军已经是被彻底包围,但是依旧顽守孤城,九江那边面临镇胡军和中华军的双重威胁,守的非常艰苦,但是也依旧没有退却。
陈玉成当初为了把中华军的西进攻势挡下来。把手中所有的兵力一共超过十五万人尽数部署在六安、霍山一带,前后交战两个月是死伤惨重。
一个月前霍山被攻破,失去了霍山后六安就成为了一个孤城,甚至有被中华军隐约包围的态势。
困守孤城的陈玉成也不像这样,他也是想过率军主动撤离,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