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李鸿章和张国梁呢,这两个是清楚中华军的战斗力的,所以他们连正面对敌的勇气都没有
淮安和桃源县两地,不管是张国梁还是李鸿章,都没敢出城主动迎战,而最后一看形势部队,立马逃跑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们已经是被中华军打破了胆
现在,张国梁听手下报告城外来了一支中华军,而且还是沈驰云的第五师时,第一反应不是备战,而是想要逃跑
“传令下去,让兄弟们立即从北门出城”
张国梁的话没有引来什么反对,以往张国梁如果做出这种决定的话,手底下的幕僚和将领们兴许还会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现在他们和张国梁一样,已经是听见中华军皇家陆军的名字都是一阵心惊胆颤,那里还敢提什么顽守沐阳之类的话啊。
张国梁下了命令撤退后,那些逃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才安稳睡了一晚,这白天刚起来准备来个全城大搜刮,好强征部分壮丁加入军队,同时搜刮钱财补充军费的时候,是听说城外的中华军已经来了。
不用军官们下令,他们自己是跟炸营了似的,有的士兵扔下手中的鸡鸭布匹等财物,然后神色慌张的从民宅中跑了出来,也有的士兵赶紧从哭着的民女身上爬起来,把裤子匆匆一提是转身慌张离去。
不用半个时辰,城内的张国梁所部的士兵们都是已经汇集在街道上,然后争先恐后的朝着北门而去。
张国梁看着乱哄哄的人马拥挤一团,不由得心生一阵闷气,这可都是跟着自己征战多年的老兄弟啊,平日里那里会是这个样子,但是今天彷佛像是一个受惊的兔子一样,听见中华军来了的消息是争先恐后的逃跑。
看见这些人,张国梁是知道,以后这些人是绝对没有胆量和中华军面对面作战的了,因为不用中华军打过来,他们自己先跑了。
埋怨着这些将士的时候,张国梁并没有察觉到,他自己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半天后,看着城头上一个清军士兵都没有,城门大开的沐阳城,沈驰云有些不太理解,自己还没开始攻城了,那些清军全跑光了白送自己一个沐阳
莫非其中有诈~搜搜篮色,即可全文后面章节
。。。
第两百五十二章 抢一抢压压惊()
由不得沈驰云如此怀疑,虽然说和清军交手多次,也多次击败清军的顽抗,但是不管是扬州还是淮安,清军的大规模撤退都是在己方破城之后,清军面临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这一枪不发就拿下一个城池,这对于中华军来说还是头一次!
而此时此刻沐阳城内也是一片慌乱,张国梁带着所属的五千绿营北逃后,城内的官员以及士绅们更是惊慌失措!
沐阳位于苏北地区,虽说前些年有着太平军的北伐,但是那时候太平军的北伐并没有经过这里,因此可以说百年来,这沐阳还是头一回经历大规模战争。
先前沐阳驻扎了上万清军,这些清军可不是和中华军那样有着大量的辎重部队运输补给的,这年头的清军以及太平军都是比较‘就地自筹’这几个字,一般来说除了枪炮以及大批的军饷等会朝廷供应外,粮草朝廷虽然也会尽力凑集,但是大部分还是要靠在战区自筹。
太平军打仗如此,清军打仗同样如此,实际上早期的余胜军也是如此!
为了供应上万清军所需的粮草,沐阳县以及周围几个县的官员苦不堪言,当地的士绅富商更是一个个被强行摊派诸多军费以及粮食。
原本想着这么多钱花了下去,虽然让人很心痛,但是如果能够保一方安宁的话那么也算值了,但是没想到不用多久驻扎沐阳的清军就是南下宿迁,昨天更是跑来了一支更当初的清军更加狠的张国梁所部。
虽然张国梁只在沐阳停留了不超过二十四个小时,但是张国梁所部的士兵本来及时打了数年仗的老兵,一个个都是刀口上喋血的狠人,平日里就没少干这些劫掠民众的事,所谓的人性早已经泯灭。
前几天从淮安狼狈而逃,将士除了人人随身携带的些许金银外,其余多年劫掠皆丢失于乱军之中。
再加上一路上也是担惊受怕,让这些绿营士兵心中都憋着一股火,所以这到了沐阳县城后。这些绿营将士就是忍耐不住了,而那些高级将领虽然说和曾国藩或者石达开那样公开说什么“三天不封刀”之类的话,但是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弹压,算得上是默认了士兵们的劫掠行为。
兴许他们心里的想法就是:这一路上被中华军打怕了。先抢一抢压压惊!
如此的张国梁所部给城内百姓造成的破坏丝毫不亚于战火!
仅仅昨夜和今日上午这短暂的时间里,城内就有上百名良家女子被玷污,数百户百姓的宅院被乱兵掠夺而过,甚至一个致仕官员的家中都遭到了乱兵袭击,一家二十余口尽数被杀。年轻女眷尽数被玷污。
面对张国梁纵兵作乱,当地的知县,同知等县衙官员和士绅富商是有心阻挡却是无能为力,一个个只能是缩卷在家中听闻外面的哭喊嚎叫!
当地的知县应阳显甚至是害怕乱兵直接劫掠县衙,而沐阳县衙里的衙役以及本县乡勇队共两百余人都待在县衙。
这些担惊受怕的人突然听闻今天午时那些张国梁的兵马呼啸而出的时候,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要和城外的中华军打仗了呢,但是没想到这些绿营士兵一个个提上裤子,手里抓着金银财物就是夺北门而逃,这逃跑的速度比昨天还要快上一些,也就半个小时而已。五千多人就走的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留下一个饱受兵乱,民众哀嚎不已的沐阳县给中华军!
张国梁走,而城外的中华军已经进抵城下,知县应阳显带着人上了城头稍微一看,不用细看,也看不懂这些中华军的装备或者阵型之类的,只是稍微数一数中华军的人数就知道,这城根本就没法子守。
城外中华军近万人之多,先不提这些中华军战斗力强弱与否。关键的是沐阳县现在没有哪怕一个正规的士兵,只有衙役以及本县县勇两三百人而已,哪怕是发动城内士绅富商集合青壮,但是顶多也就凑上几百人而已。根本就无法抵挡城外的大军。
看着城外的大军,应阳显没有露出太多的害怕神色,而是面露不甘!
他只是个举人出身,这知县的实缺还是向上头送了好几万两银子才买来的,刚当上县太爷没一年呢,连买缺的本钱都没捞回来。自然是不甘心这么把官帽子给丢了。
一旦城外中华军来攻,己方挡是肯定挡不住的,到那时候自己逃跑固然可以暂时保得一命,但是谁也说不准朝廷会不会把他正法,以禁效尤,这几年清廷斩杀逃跑的地方官员多了去,数都是数不清啊。
就算朝廷不杀他,但是这逃跑了后续这官帽子自然也就没有了,不继续当官的话,他还怎么把买官的好几万两银子给收回啦?
如果收不回来的话,岂不是亏大了!
只是微微考虑后,应阳显就是很干脆的做出了决定,那就是投诚反正!
自己只是当官捞钱而已,给满清朝廷当官和给中华帝国当官区别都不大,只要自己能够继续做这个官,他并不介意是效忠一个异族人,也不介意效忠什么反贼,哪怕是效忠洋人他都不在乎,只要能够继续当官,让他家里的老母亲卖了都行!
而这种情况也不是应阳显一个人的特例,实际上江苏浙江以及福建安徽四省里有着数以万计的满清官员投诚反正,转眼间就从大清官员成为了中华帝国官员。
尽管他们的直接出发点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是为了百姓民生,又比如有的是为了光宗耀祖,又比如是有的人为了更好的前程,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希望保住官位,甚至想要更进一步。
由此可见,官本位里的中国,上下两张口的官对人来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寻常人等根本无法拒绝当官的诱惑。
现在的应阳显就是其中的一员!
确定了自己要投诚之后,应阳显也听说苏南等地投诚中华军的地方官员不在少数,而且大部分人投诚后都能官居原位,还有人深得南京那边的部臣大佬们赏识,从而升迁者不在少数。
所以应阳显不仅仅想要投诚,而且还想要博得中华军的好感,所以当即就是给城外的中华军送去了书信,城城内已经开始对接到铺土洒水,他应阳显和城内士绅届时会亲自到城门口喜迎王师!(。)
第两百五十三章 沈驰云入沐阳()
当沈驰云骑着棕红色的高头大马在一群军官门的陪同下缓缓入城的时候,他看见了应阳显等人!
此时的应阳显明显可以看到他那刚剪发的痕迹,身上的衣服也不是什么满清的官府,而是一套非常标准的中华装,而跟在应阳显后头的几个官吏以及士绅们,一个个也是剃着寸头,那些官吏们则是穿着中华装,而普通士绅们而是穿着马褂长袍的常服。
这些人没有投降或者战败者的羞耻感以及害怕心理等,反而是一个个都是满面红光,尤其是为首的应阳显更是带着一脸的喜色!
中午时分应阳显得知张国梁所部逃跑出城后,他迅速就做出了反正归顺中华帝国的决定,而后更是联络城内的士绅富商们,引诱胁迫各种手段使了出来,还把几家死活不肯和他一起归顺中华帝国的士绅家族来了一个抄家灭族。
整合了城内士绅后,他迅速亲自让亲信带了自己的书信出城求见中华军的将领,宣布全城官员士绅已经决议归顺大中华帝国,请求王师善待城内百姓云云!
对于这种事沈驰云也是遇过多了,中华军所到之处除了极少数城市的官员和士绅会顽抗到底外,大多数在大势已去的时候这些地方官员和士绅们会做出顺应局势的行为,那就是投降!
所以沈驰云很爽快的大营了沐阳城官民的投诚行为,并大大的赞赏了应阳显的忠心行为,并许诺城内官员一律会得到重用。
得到了沈驰云的承诺后,应阳显回城后就是组织民众准备迎接中华军入城,他更是亲自带着那些主动归顺的官员以及士绅们在城门口迎接。
并且他自己以及其他的官员士绅们用着迅速无比的速度,把头发给剃掉了,成为了沐阳城内第一批剃寸头的人。
而应阳显等几个官员身上的中华装,更是在短短数个小时内赶制出来的。
毕竟中华装乃是目前中华帝国官员的最明显标志,自从林哲推广中华装以来,中华帝国内的所有公务员除了巡警等执法人员外。其余的文职官员清一色的穿上了中华装,为了表示自己的反正之心,应阳显让县城内的裁缝在最短时间内就是做出了几件中华装来,让自己以及县衙的其他几个官员穿。
至于对于普通的士绅们或者普通的头发以及服装。除了在少数几个抵抗激烈的城市采取惩罚性的剃发令措施外,对于其他地方中华帝国倒是没有什么强制要求,基本上是你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并不会过多的干涉。
如今在上海商贸区里头,还依旧有众多人留着一头的辫子呢。民众的服饰实际上也依旧以满清时代的马褂长袍为主。
不过帝国对于国家公务员群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