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大豆还太过遥远,咱不去说,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棉花产业了。
这说来说去。其实不管是生丝还是棉花,都是属于纺织产业的范畴,而这也就不难怪林哲为什么多次在重大会议上提出这些问题了。
中国现在要大规模发展纺织产业,在生丝产业已经崛起并成熟的环境下,就得寻找其他几个新增长点。
现在的齐宣浩脑海里闪过帝国内部最近关于纺织产业的一些讨论后,不由得多看了这个何斐图几眼。
他知道现在国内是以纺织产业为重。而纺织产业里头的羊毛和皮革在中华帝国内受到市场以及原料等问题,要想大规模发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暂不去提,而生丝产业的话没啥好说的,现在只需要继续扩大产量,增加出口量就行了,倒是这棉花产业,尤其是机织布产业乃是一个新兴产业,至少对于国内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
如果能够发展起来的话,恐怕对帝国税收的贡献不会比生丝产业要差多少,所以有了兴趣的他也就多待了会,听何斐图继续说着。
“现在我们公司的机织布生产的布匹质量已经完全不逊于进口的洋布,只是由于我们的厂房筹建成本太大,所以导致成本也略高一些,而且我们承受的税率高达十个点以上,而那些洋布的入关关税只有四五个点,哪怕是洋布承担了运费的成本,但是总体来说价格比我们厂子的布还是便宜了些许!”
进口洋布的税率低廉,这是汇生纺织公司生产的机织布和洋布竞争中失利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和洋布竞争,原本就承担了较高赋税的以及建设成本的汇生纺织厂不得不拉低价格,采取薄利多销的模式进行竞争,但是即便如何竞争难度也相当大
这投资和一个中型缫丝厂相当的纺织厂在销售额以及毛利、纯利上都是远远不如缫丝厂。
而这就是国内机织布产业的尴尬了,实际上这一而不是国产机织布的尴尬,更是手工作坊土布的尴尬。
相对机织布,手工作坊的土布在质量上以及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在各个通商口岸里大量的手工织布作坊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至少在目前的上海地区里,市面上基本已经是洋布和国产机织布的天下,基本没有土布的生存空间。
当然了在非通商港口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依旧是土布横行,机织布还是很难深入这些内陆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
听了何斐图说了这些后,若有所思的齐宣浩没有把他赶走,而是道:“走,我带你去见老赖,他是管这事的,兴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何斐图一听面露喜色,齐宣浩的口中的老赖不是别人,正是工商部大臣赖昌英,帝国内所有从事商业的富豪们都得仰望的大佬。
何斐图上次来南京的时候就曾经试图去求见,不过赖昌英的大门比其他阁老的大门更难进,何斐图托了不少关系都没见到人。
如今有齐宣浩这个财务部大臣亲自引荐,相比自己有机会在赖昌英面前畅谈一番,他所求的也不多,只需要把国产机织布的前景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给说出来,那么就足够了,如果能够就此引起帝国方面对国产机织布的重视,嗯,笼统的说应该是棉花产业的重视,那么对于国内的棉花产业而言就是一场大机遇。
只要帝国重视了棉花产业,那么后续自然会有相关政策,比如说调低相关的税收,给予部分政策性的支持,同时降低进口棉花的税额,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嗯,还有更重要的是调高洋布的关税,只要做到了这些,何斐图相信自己不用几年就能够打造出一个庞大的棉花产业帝国。
甚至作为这个行人的领头人,他也是有野望的,希望有朝一日把这机织布做到和生丝一样成为帝国的经济支柱。
赖昌英在齐宣浩下,仔细的听了这个何斐图关于机织布乃至整个棉花产业的论述和担忧后,不由得对这个何斐图多看了两眼。
这个人的眼光倒是不错啊,他是从哪里知道现在帝国正在准备大力发展纺织产业,并把棉花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事的,要知道他上个月才得到陛下的指示,开始做棉花产业的相关计划准备,这事应该没有透露给外头啊!
这人眼光不错的同时,胆子也是够大的,竟然在两年前就开始投资棉花产业,建立集纺纱、织布、印染一体的汇生纺织公司,而且刚才他竟然说未来数年内,他正准备集资数数百万进行扩产。
这如果没点胆量的话,一般人可不敢这么干。
当代国内有钱的不少,身价几百万的在苏南以及浙北地区不算什么,上海商贸区外滩大道里随手一抓都能抓几个出来,但是敢掏出几百万现金来投资一项新兴产业的却是屈指可数。(。)
第三百一十八章 面圣()
别看现在上海商贸区内众多人挥舞数以百万计的银行本票寻求着投资机会,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会投入到一些成熟产业里头,比如生丝相关产业,比如茶叶贸易甚至是一些其他小规模产业。
但是很少人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投资一个全新的产业。
虽然国内的棉布产业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是采用蒸汽动力进行纺纱和织布,这事之前可没人干过,都是棉布,但是机织布产业和土布产业是完全两码事,不能同日而语。
如果说他之前投资的汇生纺织公司获利颇丰也就算了,但关键还不是啊,身为工商部大臣,赖昌英更清楚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
汇生纺织公司去年的销售额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万,而且其中相当部分都是直接出售棉纱的收入,真正的成品机织布的销售不会超过两百万,而且采取薄利多销导致其经营是比较困难的,毛利率相当低廉。
他个人估算这汇生纺织公司去年的纯利润绝对不会超过十万圆!
如果再算上建成、购置设备、培训工人等前期投入成本,那么现在这个状态下的汇生纺织公司至少需要五六年才能收回成本,搞不好的话估计这五六年还不够。
但是同一时期投资缫丝厂的话,毛利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两三年收回成本的比比皆是,而且缫丝厂的硬件投资实际上并不算大,真正限制产销规模的是缫丝厂的资金有限,不足以收购到大量的蚕茧。
基本上缫丝厂当年度用于收购蚕茧所花费的资金就会超过其总资产本身,如此也就导致了十家缫丝厂,基本上九家都得向钱庄或者银行贷款,不然的话他们可凑不出来足够的资金收购蚕茧用于生产。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年头生丝产业是属于比较成熟,同时有着较高稳定收益的行业,要不然也不会吸引中外大量资金投资了。
毕竟现在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局面,基本上你生产出来多少人家洋行就要多少。要知道前些时候中华帝国没和联军开战的时候,人家英国领事三天两头就通过外交手段要求中华帝国方面尽可能的组织货源,提供更多的生丝用于出口。
当缫丝厂产业一片欣荣的时候,这个何斐图却是没有跟风去投资生丝产业。反而是独自开辟机织布市场,从这方面来说不管是眼光还是魄力,眼前这人都是属于不错的了。
心中对这个何斐图比较欣赏的赖昌英也是和他多聊了几句,当然了和所有政客们一样,赖昌英也绝对不会去承诺什么。
对此何斐图也已经是心满意足了。他可不指望能够在今天得到什么承诺之类的,他只需要让帝国上层官员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足够了。
只要帝国方面重视棉花产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对于何斐图的巨额投资就是一种保障。
此时场内众人大多也是做着类似的事,这些富商们花费了巨资购买国债,还大老远跑到南京来参加国宴,纵然是有些人是为了瞻仰圣颜,满足下所谓的格调,以后好吹嘘。但是更多的还是抱着各种各样的商业目的而来,他们是把这一次的机会当成了和政府高层沟通交流的机会。
众人闲谈之后,不多时一个穿着宫务厅特别制服的官员进场。熟知帝国政坛高层的人就会知道,这个看上去有些面生的官员身份有些特殊,因为他就是宫务厅秘书处的处长周边成。
这个周边成严格上来说并不是传统的官场之人,他早年是一个落魄秀才而已,1854年自荐投入余胜军之中,成为了林哲的幕僚之一,虽然其只是一个秀才,但是文采相当不错所以长期在幕府中处理文书工作。
再加上其人有些木讷,对官场的迎送往来不是很擅长,所以在林哲的幕府中他一直是个相当低调。不引人注目的人。
但是他这个性子也是得到了林哲的另眼相看,林哲也是没把他派往其他机构任职,而是一直留在了身边帮忙处理文书工作。
这个从来没有调往地方或者到各部等行政机构任职的老幕僚在默默无闻数年后,终于是在去年崭露头角。
他先是担任林哲的随从秘书。然后升任宫务厅秘书处处长。
这职位虽然只是一个处长,这职务的名字远远没有内阁各部的大臣、协办大臣们来的显赫,甚至都不如那些司长们好听,但是宫务厅比较特殊,它是不归属内阁,而是属于皇帝的直属机构。
而宫务厅里的最权重部门就是秘书处了。其工作除了担任林哲的随行秘书、端茶倒水之类的杂务外,同时还承担了协助林哲处理诸多公务,诸多内阁递给林哲的公文,最后都会被林哲批示一句“转秘书处阅”的批示。
由此可见秘书处实际承担了帮林哲审阅公文的角色,这种权利大体上和明朝时期的司礼监有些类似,只不过秘书处并没有处理的权力,只能是审阅公文然后拟出意见,再交还林哲进行最后的批示。
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文件,比如司法部递送的那些法律法规,工商部递交的发展规划之类的,随随便便都是几十页上百页的,林哲就算是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不间断工作也是看不完的,因此对于这些文件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内阁呈送到林哲这里,林哲有时候时间多就自己看然后直接批示,没时间看就直接转交秘书处审阅,秘书处审阅后给出相关意见,林哲看过后再做出相关批示。
这个秘书处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承担了林哲的诸多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工作。
秘书处的审阅意见虽然不是最终的批示意见,但是对林哲做出最后批示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基于这些因素,也是让宫务厅秘书处的权力日益增长,内阁的诸多大佬们看见秘书处处长周边成的时候,大多都是会把对方当成了同等身份的人,而不是说把他当成普通的秘书。
只见周边成进入大厅内后,先是环视了一圈,见众人已经相继停下交谈并看向他的时候,才是深吸了口气朗声道:“大皇帝陛下到!”
话音一出。原本还在大厅内各处的人们迅速寻找着自己的位置,那些军方的武将们迅速站在大门口的左侧。
文官们则是站立在右侧。
至于那些富商士绅们也是按照前两天礼制司的教导安排,分别站立在左右两侧,然后齐齐看向了门口处。
霎时。原本还吵吵嚷嚷的大厅内寂静无声!
何斐图和其他人一样,站在